《八佰》:前半場向前,後半場撤退,一場笑中帶淚的終場戲

2020-09-10 光影肆叔說

作為疫情下的「救市之作」,《八佰》上映前就被業界寄予厚望。在千呼萬喚中上線,又在票房上獲得豐收。截止2020年8月28日,院線上映累計票房15億。就目前的市場來看關於畫質精良、人物刻畫及愛國情懷等都取得了相當不錯的反響。

影片《八佰》主要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四天四夜。電影《八佰》由管虎導演,由王千源、張譯、姜武及歐豪等共同出演,是亞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電影,已於2020年8月21日全國影院上映。

該片以「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角」刻畫了淞滬會戰中之四行倉庫的群畫像。從幾個小人物的視角見證了一場人生如戲的戰爭史與個人史。

上半場的蓄意:身在其中的稀裡糊塗,隔岸觀火的無動於衷

端午作為稀裡糊塗的典型,他的「出場」原由很簡單:以為只是來打掃戰場的,還帶小湖北和叔看看上海是什麼樣子的小私心。

稀裡糊塗成了「八佰」的一員,於是他的出場從一開始就帶著不入戲的疏離感。

與時局不相融的身心在機緣巧合之下發現了一條可以成功抵達燈紅酒綠的彼岸的河道,以為看見了希望的光芒,卻不料又被帶回現實。當被槍頂著腦袋要殺日本人的時候,顫抖的身體出賣了劃清界限的心。

直到看到叔被日本人虐殺,遲疑的心才開始動搖,從事不關己的姿態換成了更迫切的逃離。把對死的害怕化成了對求生的渴望。

於是夜遇老算盤後,再一次尋求逃生之路。以為就要成功逃離之時,卻誤打誤撞看見了夜襲的日軍,身份一下轉變,一舉從逃兵變成了世人眼中的英雄。

或許是被這種英雄的榮譽感所駕馭,再次返回四行倉庫,端午才算完成了他稀裡糊塗而又帶著界限的出場。

除了端午之外,老鐵出場的懦弱與老算盤的從頭到尾的算計,以及小湖北的懵懂無知都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隔岸觀火,就算戰事再激烈,哪怕日軍已經打到眼前也可以做到無動於衷。

再看真正隔岸觀火的人們,有抱著看戲的心態倒也不足為奇了。說到底不過是身在其中的人本就無心入戲,又何須怪對面的觀眾隔岸觀火。

下半場的入戲:英勇抗日的奮勇向前,前功盡棄的壯烈撤退

從出場到入戲是將自我成敗融入到民族榮辱的命運共同體中。

當端午帶著正式成為「八佰」中一員的主人公意識,加入到戰爭之中,才真正的讓對岸的人們不再遊戲人間,而是不由自主的加入其中。

當陳樹生等人身綁炸藥開始一個個視死如歸的往下跳時,幫戰友綁上炸藥是他正式入戲的開始。

一旦入戲便再難出戲。從此之後,端午扛起了手中的槍,開始與日軍面對面的對抗。

當發現在暗夜中遊過來送旗的女校生時,毫不猶豫的伸出支援之手;當護旗手一批批倒下時,不由自主地上場開幹;因為擊中趕跑敵人的飛機而欣喜,竟然一時不知自己即將走向英雄主義人生的終點。

其實到此刻,他的入戲才真正建起了「在其位,謀其政」的意識形態,才算是完成了自身與彼岸的聯結。

同樣的,隔岸觀火的人們才被這場人生大戲所感染。紛紛做出了支援的舉動,有人捐物有人捐錢,甚至如小刀一樣的人捐了命。

在這場戲裡,有的人入戲太深,如老鐵拋棄了怯弱,敢於揮著手中的刀,唱著定軍山,走向終場戲;小湖北形成了自己對個人與國家的認知,沒有好好的長大成人,而是跟著自己的意願走向了明知的滅亡。

同樣,有的人卻始終站在戲外。

政治的背後,是從積極的守護變成了不淪為「更大的笑柄」而放棄抵抗。絕大部分戰士的全副武裝撤退,將這場戲送上了被冠以情緒高漲的低谷與莫名失落的高潮。

此時,一批批戰士的撤退反而比正面的抗日更顯壯烈,原本隔岸觀火的人們也伸出了名為希望的手。

雖然有被這種壯烈的氛圍感動到,便細思極恐,眼前的希望與背後的蒼涼形成看不見的對比,格外諷刺。

戰士們英勇抗戰的時候,無人伸出援手,當他們後退了反而得到了聲援,竟不知是出場太荒唐還是入戲太自我。

明明都已為自己建好了墳墓,卻有人背著自己逃離了。一種變味的背叛感油然而生,果然是戲中戲,局中局。

出場與入戲的轉變,不過一場自我價值的實現

端午,從最初的想回家,化身為一名合格的戰士,從幾次的試圖逃跑,變成了毅然決然的堅守,雖然沒能完成與小湖北一起實現當初到上海的約定,卻完成了人生中一次不可預見的價值升華終場戲。

小湖北,從一個被保護者的小孩變成了一個有獨立思想與行動的小男子漢。

這種蛻變實屬不易,先是四行倉庫新結識的朋友在面前死亡,後又目睹哥哥端午犧牲。

經歷過戰爭的殘酷之後,被當作白月光守護的孩子成終會舉起手中的槍,為正義與使命搏一把,哪怕註定是不會取得勝利的戰爭。

儘管最後的犧牲是一場被某些政治場上稱為秀,於他自己而言,也已經是成長即滅亡的異樣蛻變。

面對戰爭的可怕,有人選擇堅守,有人選擇放棄。

老算盤,人如其名,為保自己一命,把自己和別人都算得一清二楚。

先與端午共探蘇州河,再與老鐵拋錢幣定去留,後終利用端午的良善仁心通過偽裝回到租界內,保得小命一條。

做了回徹頭徹尾的逃跑者,但無從知曉的是,每當他回憶起那些壯烈犧牲的戰士們時,是否有種慶幸劫後餘生而又悔不能英勇抗日的愧疚感。

此外,諸如老鐵、羊拐之類也都在各自的人生歷程中完成了蛻變,一種從小人物的自我進到大人物的無我之境的跨越。

從出場到入戲,從重頭戲到終場戲,如戲的一生完結,留下了落幕後的虛無。戲裡的每個人都被戰爭時勢及時局之下的人推著走。

既有被成全了的個人英雄主義,契合了國家的民族精神,也有被拋棄了的個人利己主義及背棄了的榮辱與共。

褒貶不一的迴響,現實之中哭笑切換的終場戲

回歸電影本身,十幾億的票房之下,必然會有不同的聲音。

有人說,它不尊重史實,又誇大的某些情節,甚至有賣情懷之嫌。不可否認,以歷史事件為背景的影視題材的對真實性的考究往往成為衡量是否成功的標準。

但除了在電影鏡頭下的史實,更應該看重在真正的社會中生活的人們在觀影后是否能從中獲得的啟示。

從網上被爆出的觀影后的反響來說,不同人的身上人們給出了不同的反應。

前幾日看見了新聞:有看完《八佰》後哭得不能自已的老人,有看了《八佰》後主動提出要去看四行倉庫的一些孩子,據相關報導,近日越來越多人來到四行倉庫緬懷那段過往。

此外更有網友的關於此中情緒表達的言論,「哭」是最直觀的表達方式,「靜」是最明顯的反思過程。但「笑」就一定是不合時宜的反諷嗎?

拋開被愛國情懷裹挾的厚重感,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是一些細碎而真實的人性。

知乎上有一個關於《八佰》的話題:怎麼看待觀看《八佰》可以笑出聲的人?

話題裡都是明裡暗裡對某些邏輯漏洞經不起推敲的反諷之詞。

暫且不論深層次的內涵,仔細回想一下觀影時身邊之人的反映,真的沒有可以笑出聲的情節嗎?

當有人讓老鐵射殺日本人的時候,老鐵回一句「剛才讓毒氣給燻著了」的時候,觀眾笑了;當端午和老算盤本想借河道出逃卻誤打誤撞被當英雄返回倉庫被問話辯稱是「去偵查」的時候,觀眾笑了;當需要修繕防禦工事時,老鐵與老算盤置硬幣抽籤的時候,觀眾笑了;當端午被子彈擦破脖子處的皮流血,卻以為自己要死了的時候,觀眾也笑了……

拋開戰爭本身的嚴肅性,隔著時代本源的距離感,脫離了社會現實感的觀眾該笑嗎?

不該笑吧,畢竟影片裡多是民族存亡、生死攸關之事。

該笑嗎?真實而純粹,當觀眾還來不及思考是否該笑的時候,就已經真實的笑了。

為人物形象中某些自帶的小性格,為時代中雜糅的小印跡。

從另一側面來講,這也是《八佰》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在氛圍上的營造與情緒上的挑撥,笑或哭都在一個轉場的轉換與鏡頭的切換之間。

哭泣之前,笑過之後,留下的對今天美好生活來之不易的感慨以及被感染的民族精神的振奮,才是這部電影最深層的意義與使命。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當隔岸觀火變成了身在其中,唯有站起來,捍衛自己的領土,才能真正的實現和平與自由。

絕大部分人看《八佰》的時候都哭了,你看《八佰》的時候,笑了嗎?

文中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本文由光影肆叔說原創,關注我,帶你一起漲知識!

相關焦點

  • 電影《八佰》的真相:一場局部戰鬥,一場撤退和一顆棋子
    8月24日,電影《八佰》在上映的短短4天時間裡票房迅速突破8億,不僅如此,電影上映以來,好評不斷,話題不斷,相信接下來票房還將迎來一波小高潮。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正式打響,這也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在這場戰鬥中,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80餘萬人,統計死傷30萬人。
  • 《分手合約》好評如潮 觀眾:前半場笑 後半場哭
    《分手合約》好評如潮 觀眾:前半場笑 後半場哭   12日,由彭於 晏、白百合主演的浪漫愛情電影《分手合約》在春季檔一片硬朗的男人戲中殺將出來,首日票房1537萬,首周末3天票房衝破6500萬,超過《北京遇上西雅圖》的首3天票房。
  • 如果你是《八佰》戰士,會撤退嗎?
    昨晚一家三口看了目前正在熱映的電影《八佰》,影片確實獨闢蹊徑,一個片子看完,沒弄清誰是主演,除了」叔「,」小湖北「,」謝團長「,」瓜慫「,就沒記住幾個人的名字。但這並妨礙深深地印刻在我們腦海裡的一張張戰士的臉。怯懦的,勇敢的,視死如歸的;蠻橫的,驕狂的,狡猾的,勇往直前的;老的,少的,小的,滿臉皺紋的,笑起來像朵花兒的。
  • 《八佰》,戰爭戲滿分,女性角色差評
    當時還有人預測《八佰》能不能成為暑期檔的票房冠軍。而《八佰》就發生在淞滬會戰中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前半場重點拍戰爭慘烈,後半場重點拍人物悲壯。就算是為了《八佰》戰爭的場景和大片感,也值回了票價。但是電影中沒有表現出來,很多人記住的反而只是她脫掉衣服的場景。
  • 八佰 一場被世界圍觀的死守
    「一場被直播的戰鬥」  《八佰》改編自歷史真實事件,正如導演管虎所說:「四行倉庫守衛戰是一場被直播的戰鬥。」「所有戰爭的背後都是政治,不要把這場壯舉淪為一場更大的笑話,」《八佰》中黃曉明扮演的特派員向謝晉元團長傳達了上峰的意思。沒錯,這是場血戰,也是場政治博弈戰,觀眾不僅是蘇州河南岸的上海市民,更是打給準備參加布魯塞爾國際會議的各國政要看,表明中國軍隊仍在堅守。
  • 《八佰》戰士們衝橋撤退,到底算不算逃跑?
    《八佰》弘揚的不只是愛國,還有鋼鐵一樣的軍紀 很多人看完《八佰》這部電影後都被其中蘊含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所打動,從而忽視了電影所想著重表達的東西一場戰爭涉及很多方面,比如,複雜的政治因素及其他各種考量。而軍人只負責打好仗,至於如何操控大局不是軍人的職責範疇,而是上級的事兒。如果軍人不聽上級指揮,光憑一腔熱血蠻幹,那會亂了紀律,甚至毀掉大局。所以,謝晉元服從命令撤退,只是盡到了軍人的本分——更何況作為大時代中的一個小人物,謝晉元將軍的思維也有局限性,不可能提前預判到國民黨政府的命令是否正確,所以,要客觀評價他的行為。
  • 《八佰》戰士們衝橋撤退,到底算不算逃跑?
    《八佰》衝橋片段惹爭議對於這類戰狼式觀點,我只能說你們太情緒化,沒看懂這部電影,更不懂如何客觀理性地看待戰爭。《八佰》弘揚的不只是愛國,還有鋼鐵一樣的軍紀很多人看完《八佰》這部電影後都被其中蘊含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所打動,從而忽視了電影所想著重表達的東西,比如,對軍紀的頌揚。
  • 《八佰》:「一面天堂,一面煉獄」
    《八佰》之讓我笑了,但我沒有放肆的笑,因為戰士們是有血有肉有淚有笑,他們表現出來的一些「笑點」就表明他們也是一群可愛平凡的人,我笑著笑著就哭了。,直到部隊的撤退」,我更哭「戰士們從開始的畏懼,逃避,到最終勇敢的承擔起軍人的保家衛國的責任」。
  • 《八佰》背後的真相,才是一場真正的災難
    眾多明星大咖雲集《八佰》,在槍林彈雨中、與敵軍的多次周旋中在沒有真正看到這部電影之前,有人期待的是導演管虎帶團隊花費一年半搭出來的景到底是怎麼樣的,有人想看真正的事實是什麼樣子,有人則是單純的為了看電影而去看它對於小編來說,我想清楚了解的是,為什麼這部電影——《八佰》,成為了今年以來最大的話題之作。
  • 十年前《風聲》,十年後《八佰》
    但《八佰》有別出心裁的地方,管虎導演挑的這個故事太特別了。 《八佰》劇照不得不說管虎在《八佰》中對於群像人物的塑造非常刁鑽,驚慌失措的孩子最終也義無反顧地戰鬥 《八佰》的故事不同於錦江會戰,不同於百團大戰,四行倉庫的戰鬥並不具有明顯的戰略意義,而是一場具有強烈的表演性質和政治意味的戰鬥。
  • 《八佰》贏在詮釋了愛國心和報國情,輸在「撤退」等故事細節。
    於是在騰訊視頻看了《八佰》,看看這部電影是如何講訴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四行倉庫一直是上海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牆上彈孔累累,節假日有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前去參觀。作為一場必輸的戰爭,它的教育意義在哪裡?團長謝晉元的話是最好的詮釋:抱著必死的決心,讓對岸的人看到,我們中國還有希望。
  • 八佰,一場最悲壯的表演
    八佰,一場最悲壯的表演八佰終於上映,這部影片也是小編今年最期待的一部電影。觀影結束後,他所帶來的震撼也讓不少人久久不能平靜。如果非要做一個評價,我會說這是一場最悲壯的表演。四方倉庫中,既有支離破碎的精良部隊,也有怕風怕雨的散編。對外宣稱的八百人實則只有四百多人。
  • 《八佰》中戰士們撤退後怎麼樣了?如果拍成片,會讓國人更心痛
    《八佰》中戰士們撤退後怎麼樣了?如果拍成片,會讓國人更心痛!文/小雪最近一段視頻《八佰》這部影片大受好評,導演管虎可以說是抓住了國人的人。影片中,謝團長帶領著幾百人留在上海打掩護,他們在四行倉庫中,將攻防做到最大化,但當時的環境卻只適合防守,不適合攻,而且他們的人數比日寇少了很多。
  • 電影《八佰》不會告訴你,成功撤退的壯士,在集中營裡生不如死
    今天,命運多舛的電影《八佰》終於上映了。《八佰》描繪的是國民黨八百壯士堅守4天4夜,保衛上海四行倉庫的悲壯故事。如果只看電影的話,我們不知道這場戰爭是如何開始的,又是如何演化的,結局又如何?淞滬會戰的目的很多,其一就是蔣介石面臨全民抗戰的壓力,必須對日本宣戰;其二就是作秀給歐美看,希望集中優勢兵力,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能夠取得歐美國家的支持和調停。但沒想到兵敗如山倒,反而看到了國民黨軍隊的不堪一擊,因此歐美國家大都站在日本方。
  • 《八佰》觀感:影院不讓帶吃的,但可帶紙巾
    A3:對於細節的還原還是很到位的,比如這個真實的四行倉庫的窗子,在電影中仔細觀察會看到。Q4::為什麼要帶紙巾?A4:如果你只是抱著消遣娛樂的心態去看電影,那大可不必帶紙巾,反正電影院裡不讓吃喝也不能摘口罩,而且消遣娛樂的話您也不必去看《八佰》。
  • 《八佰》中的脆弱,只求活著
    前天晚上看了《八佰》首映,影院的隔空而坐,比疫情前的影廳少了些許熱鬧。大屏幕上出現聲音前,隔壁拿東西的摩擦聲都聽得清清楚楚。當時心裡唯一的感受:靜。影片開始前,對這部片並不是很了解,只知道是一部戰爭片,抗日戰爭。原本以為是主旋律電影,沒想到影片剛開始的色調與鏡頭就打破了我的自以為。
  • 揭秘《八佰》幕後:唯一一場有觀眾的戰爭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睿作為影院復工的首部華語大片,由管虎執導的電影《八佰》將於8月21日全國上映。原定於2019年7月5日上映的該片在去年上海電影節開幕前撤檔,一年多的時間裡關於該片的消息影影綽綽,早已吊足觀眾胃口,如今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8月4日獨家獲得該片的製作特輯,影片相關內容初露崢嶸。
  • 觀影《八佰》: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
    上周末我懷著嚴肅的心情去了影院觀看管虎導演的電影《八佰》,觀影途中忍不住落了淚,那一刻我仿佛就是蘇州河南岸國際租界的國人看客,在觀看一場戰爭類的直播。今天,和你分享一下我的觀影感受,可能會有部分劇透,建議慎入!
  • 電影《八佰》倭寇何敢?潰敗撤退、逃兵式英雄力促八百叫醒四萬萬
    委員長之所以讓他們留守至今,本就是做給西方諸國的一場表演,如果再堅持抵抗下去,將不再是戰士。看見對岸的演員了嗎?不要把這次壯舉、淪為更大的笑柄。八佰電影《八佰》呈現了一次潰敗撤退中的嚴防死守,是如何用逃兵式英雄力促八百叫醒四萬萬的
  • 《八佰》420名將士撤退後結局:被軟禁發配暗殺,管虎不忍心拍
    電影《八佰》420名將士撤退後的結局:被軟禁發配暗殺,歷史太殘酷,管虎不忍心拍!88師的師長孫元良當時接到命令,讓他帶一個師死守上海!配備德械裝備的主力孫元良,馬上拒絕了校長的命令,認為自己白白的犧牲,沒有任何意義!最後商討後他只願意留下一個團,其它所有人都撤退了,留下的就是謝晉元的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