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戰士們衝橋撤退,到底算不算逃跑?

2020-09-05 老張說電影


《八佰》作為一部愛國主義電影,絕大多數觀眾都被戰士們捨生取義、保家衛國的犧牲精神所打動,也因此電影票房扶搖直上,目前已經突破了22億大關,被奉為神作。


然而,但凡精品必然有毀有誹。目前,電影結尾的衝橋部分就引發了很大的爭議,有一些人認為此處是電影的一大敗筆,理由是:衝橋是一個逃跑的行為,所以,不應該被歌頌。其潛臺詞就是戰士們寧可與敵軍玉石俱焚,也不能撤退,這樣才顯得更有民族氣節。

《八佰》衝橋片段惹爭議


對於這類戰狼式觀點,我只能說你們太情緒化,沒看懂這部電影,更不懂如何客觀理性地看待戰爭。

先從電影本身來分析。

《八佰》弘揚的不只是愛國,還有鋼鐵一樣的軍紀

很多人看完《八佰》這部電影後都被其中蘊含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所打動,從而忽視了電影所想著重表達的東西,比如,對軍紀的頌揚。

我甚至覺得《八佰》這部電影講的就是一個有關軍人軍紀的故事,因為這個故事的前因後果都圍繞軍紀展開,比如:

影片一開始,謝晉元將軍在接到留守上海的命令後,在明知必死的情況下沒選擇像其他長官那樣撂挑子逃跑,而是攜帶自己的部隊及雜牌軍留下來。這體現出軍人崇高的職業使命感,即對命令的絕對服從,哪怕為此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

謝晉元將軍奉命留守上海


影片中段,雖然,戰士們每天都活在死亡線邊緣,但謝晉元將軍依然有條不紊,嚴謹治軍,具體表現為:一邊槍斃逃兵,震懾三軍,穩定軍心;一邊加緊日常訓練,謀劃戰術,與敵人周旋到底。這些行為充分體現了謝晉元將軍身為大將的冷靜與從容。

謝晉元將軍身處絕境依然嚴謹治軍


影片末端:面對日軍的一次次進攻,戰士們的境況已經岌岌可危,但雖然明知不敵,謝晉元將軍卻始終保持著軍人的尊嚴,而沒有投降。比如,在同日本軍官談判的那場戲中,對方作為必勝的一方,在警衛員的陪同下,穿戴整齊,身騎高馬,趾高氣昂。謝晉元將軍見狀,也特意穿上戎裝,在警衛員的陪同下騎馬趕來與對方談判。這個小細節最大限度地體現出謝晉元將軍對「尊嚴」的捍衛:我們雖然弱小,但代表的是自己的國家,所以,在尊嚴上是平等的,哪怕戰死,我們也絕不屈服。

影片結尾,謝晉元將軍接到上級命令,忍受屈辱,冒死率眾衝橋撤退——很多人對此有爭議,咱們在下文中會著重分析下這麼做到底對不對。

對軍紀的服從,就是軍人最大的愛國表現

上文提到影片講的是軍紀,可能會有人抬槓:你說對方是為了遵守軍紀才死守上海的,那是不是意味著對方就不愛國了?

這兩點當然不衝突,有句話叫:「在其位謀其政。」還有句話叫:「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命令。」可見,軍人嚴格遵守軍紀本身就是一種愛國的表現——更何況他們反抗的是日本侵略者呢?

具體到衝橋撤退的行為:

第一,這是上級的命令,謝晉元將軍作為一名軍官,選擇服從並無不妥。

要知道戰爭絕對不是熱血上頭、拼命蠻幹的事兒。一場戰爭涉及很多方面,比如,複雜的政治因素及其他各種考量。而軍人只負責打好仗,至於如何操控大局不是軍人的職責範疇,而是上級的事兒。如果軍人不聽上級指揮,光憑一腔熱血蠻幹,那會亂了紀律,甚至毀掉大局。所以,謝晉元服從命令撤退,只是盡到了軍人的本分——更何況作為大時代中的一個小人物,謝晉元將軍的思維也有局限性,不可能提前預判到國民黨政府的命令是否正確,所以,要客觀評價他的行為。

戰爭具有複雜性


第二,選擇衝橋撤退也需要勇氣,因為這場撤退對我們是不公正的,需要冒著赴死的風險。

很多人以為選擇衝橋撤退的壯士是「瓜慫」,實際上,他們沒看懂衝橋撤退是需要冒著死亡風險的。試想在戰鬥如此激烈的情況下,八百壯士選擇背著敵人從水路分批偷偷撤退到租界才是明智之舉,但英租界卻出於政治考慮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強迫八百壯士必須裝備整齊從橋上撤退,這一來,實際上就給了日軍襲擊的大好機會——一群士兵明著往前跑,敵人只要開槍掃射就能打倒一大片,這不是送死是什麼?能活下來純拼概率。所以,別以為撤退是好事兒,選擇撤退的士兵也是需要很大勇氣的。

選擇撤退也需要冒極大風險


第三,就這個歷史事件來看,留下打掩護的士兵以及衝橋撤退的士兵都是抗日英雄。

他們都抗日,都為了保衛國家做出了貢獻,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因此,說衝橋撤退就不是英雄,留下打掩護就是英雄,這種思維本身就存在問題。而且即使有人在戰爭中僥倖活下來,回想這段遭遇時,你覺得真的就比死去的那些戰士更幸福嗎?

「八佰」抗日者都是英雄


戰爭有戰爭的規則,很難用三言兩語去評價對或錯,要持以審慎的態度

有些人看待戰爭過於膚淺,總覺得只要拼命就行了,這是典型的戰狼式思維,並不可取。真實的戰爭絕對不像抗日神劇那麼輕鬆,裡邊涉及生死、政治、戰術,所以,戰爭的規則難以用三言兩語去定性,要審慎看待。

舉個最經典的例子,《拯救大兵瑞恩》被奉為最經典的戰爭片,就講述了一個很難評價的事情:

二戰期間,瑞恩家庭有四個兄弟,他們都參了軍。其中,四個兄弟中有三個戰死,一個被空投後落入敵人的地盤,下落不明。在獲悉情況後,為了使瑞恩家保有唯一的血脈,美軍陸軍參謀長喬治馬歇爾將軍決定派第二突擊隊C連米勒上尉帶領一支由八人組成的搜救隊去尋找他,並負責將他帶回安全地區。

《拯救大兵瑞恩》派出搜救隊


在搜救的過程中,搜救隊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交鋒,戰況極為慘烈——影片中對這場戰鬥的描繪十分逼真,沒看過的觀眾可以去看看。最後,搜救隊僅有兩人倖存下來。米勒上尉犧牲之前對瑞恩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別辜負大家……」

《拯救大兵瑞恩》搜救隊只有兩人倖存


於是,獲救後的瑞恩僥倖活了下去,很多人以為他是幸運的,但其實他並不快樂,當年的遭遇像一塊巨石壓在了他的心中,他覺得當年那些戰士都是為了救自己才犧牲的,從而心懷愧疚,一直到死都難以釋懷。

瑞恩對戰友的犧牲難以釋懷


影片給出一個大大的疑問:為了拯救瑞恩一個人,而讓搜救隊全員付出生命風險是否值得?畢竟他們也都是爹生娘養的人啊。

但我想這件事和衝橋撤退一樣,難以用「對」和「錯」去評價。軍紀如此規定,八位戰士都是按照戰爭下的規則去救人的。而被救的人看似僥倖,卻終身蒙受了巨大的心理創傷,不得心安——你說誰倖免了呢?

反觀抗日神劇之所以不被待見,就是因為把戰爭描繪得太簡單、太淺白了,制定了一個對錯分明的評判標準:英勇無敵的主人公可以完爆愚蠢的敵人,對戰爭的殘酷性及人在戰爭中的無所適從,根本沒表現出來,所以,遠遠不夠觸動人心,達到更深層的思考。

所有好的戰爭片,其拍攝目的都是反戰的

綜上可見,在戰爭中是無人可以倖免的,即使僥倖活下來的人也難以從戰爭的陰影中解脫。所以,那些老是覺得「幹就完了」的「戰狼」們真的不應該再如此單純下去,一定要了解戰爭的複雜性。

其實,好的戰爭片和抗日神劇之間的差別就是:

好的戰爭片是理性的、克制的。比如,《拯救大兵瑞恩》、《1917》、《八佰》,他們拋棄了很多個人的主觀情緒,通過人在戰爭中一些對錯難辨、超乎尋常、甚至扭曲的表現,讓觀眾了解戰爭的複雜性、殘酷性,從而熱愛和平,避免戰爭的發生。

抗日神劇則是浮誇的、無腦的、熱血的。我們只能從中獲得愛國情緒的宣洩,但卻無法領略真實戰爭的複雜與殘酷,從而對戰爭產生片面的認知。

▶結論


我國雖然拍過很多戰爭片,但受制於製作成本等原因,好看的、能反映真實戰爭的佳片卻不多,基本都是抗日神劇類型的。直到近年,局勢有所好轉,拍出了《紅海行動》、《八佰》等具有較高水準和現實意義的戰爭片。尤其是投資五個億的《八佰》這種超級大製作,在國內是獨一份的,雖有不足,但非常難得。


這些好的戰爭片,能夠讓人更接近真實的戰爭,讓觀眾拋開戰狼式單向思維,體味戰爭的複雜性、殘酷性以及個體因戰爭所受到的傷害,從而達到反戰的目的。希望日後能拍出更多好看的戰爭片。


相關焦點

  • 《八佰》戰士們衝橋撤退,到底算不算逃跑?
    《八佰》作為一部愛國主義電影,絕大多數觀眾都被戰士們捨生取義、保家衛國的犧牲精神所打動,也因此電影票房扶搖直上,目前已經突破了22億大關,被奉為神作。然而,但凡精品必然有毀有誹。目前,電影結尾的衝橋部分就引發了很大的爭議,有一些人認為此處是電影的一大敗筆,理由是:衝橋是一個逃跑的行為,所以,不應該被歌頌。
  • 如果你是《八佰》戰士,會撤退嗎?
    昨晚一家三口看了目前正在熱映的電影《八佰》,影片確實獨闢蹊徑,一個片子看完,沒弄清誰是主演,除了」叔「,」小湖北「,」謝團長「,」瓜慫「,就沒記住幾個人的名字。但這並妨礙深深地印刻在我們腦海裡的一張張戰士的臉。怯懦的,勇敢的,視死如歸的;蠻橫的,驕狂的,狡猾的,勇往直前的;老的,少的,小的,滿臉皺紋的,笑起來像朵花兒的。
  • 你們要的<<八佰>>來了
    這剩下的524團守在了四行倉庫,當然,這裡的很多人都想逃跑,因為他們不想死,但是為了讓人們努力的死守倉庫,將領只好把逃兵給處決了.但是又為了減少兵力損失,逃兵們便去修理城牆了.橋的另外一邊就是租界,那邊是天堂,是安全的地方,日本人不敢打那裡,那也是軍人們都想去的地方.
  • 電影《八佰》倭寇何敢?潰敗撤退、逃兵式英雄力促八百叫醒四萬萬
    全上海唯一能進入租界的橋被刀子等人把守著,不讓當兵的進,因為一個當兵的進來,日軍就會進入,大家就全完了。端午給班長申明他不是逃兵,是被衝散的。戰火中,人性被扭曲。用槍逼著腦袋讓人去殺人不說,日軍還投擲了毒氣彈。狙擊手把窗玻璃打碎、崩裂扎在死者臉上。戰士們只得尿在毛巾上、用毛巾捂住口鼻。尿不出來的端午,剛被好心人的防毒面具救下,就讓人一腳從高處踢進河裡。
  • 該貶還是該褒,你真的看懂《八佰》了嗎?
    到達終點後謝晉元反身又回去救人(怎麼想的,難道不是活一個算一個嗎),中槍跪下後在子彈穿梭的橋面上愣了許久,快速奔跑的戰士都不停被擊中,他發愣的過程卻一槍沒挨到,最後還被戰友救走了。蘇州河另一邊觀戰百姓的態度從最初的看熱鬧到後期演化為了恨不能親身參與其中,八佰的戰士渡橋時,她們衝動的推開阻攔面前的隔護網,跑到橋盡頭的鐵欄柵前,紛紛伸出手接應河對岸的戰士。
  • 八佰!八佰!八佰!
    今天下午終於親自看了《八佰》國內上映時間是上個月,口碑不錯。我也一直想要看看這部本來應該去年上映的愛國電影!對於整部電影來說我在今年就看了很多關於四行倉庫戰鬥的歷史!但是不知道電影和原版有什麼改動。應該是改的不多,前面的大部隊戰場沒有提現,可能是投資的問題吧。
  • 《八佰》到底糊在哪兒?
    網友們義憤填膺,認為這簡直就是在給孫元良洗地,《八佰》這片肯定就是為洗白孫元良而拍的。 管虎很冤。 整部片子裡都沒有孫元良的鏡頭,也沒有美化孫元良的情節。 那為什麼要找秦漢站臺?這其實是管虎自己的一個小心思,後面會提到。
  • 《八佰》中戰士們撤退後怎麼樣了?如果拍成片,會讓國人更心痛
    《八佰》中戰士們撤退後怎麼樣了?如果拍成片,會讓國人更心痛!文/小雪最近一段視頻《八佰》這部影片大受好評,導演管虎可以說是抓住了國人的人。影片中,謝團長帶領著幾百人留在上海打掩護,他們在四行倉庫中,將攻防做到最大化,但當時的環境卻只適合防守,不適合攻,而且他們的人數比日寇少了很多。
  • 《八佰》結局為什麼要衝橋?真的是敗筆嗎?其實這些細節你沒看懂
    》是一部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電影,大部分觀眾都是被戰士們的犧牲精神所打動,但是對於《八佰》電影結局為什麼要衝橋卻被觀眾們所詬病。好的電影總會引起討論,那對於《八佰》最後衝橋的片段到底隱藏著哪些原因呢? 有的人說,電影結局的衝橋片段就是多餘,甚至可以稱得上是敗筆。 原因是影片的結尾處,謝晉元將軍應上級命令,冒死率眾衝橋撤退,以至於很多人吐槽了這一點。
  • 《八佰》到底好不好看?
    羊拐剛剛經歷過戰爭的慘烈,親眼看到身邊戰友們非死即傷,所以對日軍懷著切齒仇恨,對同是老兵卻貪生怕死的老鐵(姜武 飾)是見著慫人摟不住火,對辛柏青扮演的的記者也是冷眼相看,但打鬼子羊拐絕對是一名老練優秀的戰士。隨著劇情的推進,他外冷內熱的特質逐漸展現給觀眾,總之這是一個編劇欲揚先抑的角色,在王千源的傳神演繹下有著完整的人物弧光,我個人是非常喜歡這個角色。
  • 《八佰》贏在詮釋了愛國心和報國情,輸在「撤退」等故事細節。
    於是在騰訊視頻看了《八佰》,看看這部電影是如何講訴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四行倉庫一直是上海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牆上彈孔累累,節假日有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前去參觀。作為一場必輸的戰爭,它的教育意義在哪裡?團長謝晉元的話是最好的詮釋:抱著必死的決心,讓對岸的人看到,我們中國還有希望。
  • 《八佰》結局爛尾?被導演隱藏的真相,八百戰士真的撤退成功了?
    電影《八佰》的最終結局一直備受期待。結局是什麼?誰在最終的結局之中倖存下來?這次戰役獲勝了嗎?」《八佰》是根據真實的歷史事件改編的,結局早已註定!《八佰》是根據1937年淞滬會戰改編的。它講述了被稱為「八百壯士」的中國士兵堅守蘇州河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 《八佰》:每一個我以為的懦夫,最後都是鐵骨錚錚的漢子
    作為電影院復工後的頭一批上映電影,《八佰》可以說是萬眾矚目。這部電影,籌備和製作周期長達四年。原本定於2019年暑期檔的它,臨上映前由於「技術原因」突然撤檔。等待它的,就是這漫長又難熬的一年。「遲到」了一年的《八佰》估計也沒有想到,自己竟然成了「救市之作」。
  • 八佰:你逃跑的樣子真帥,撤退大環境下的強行愛國情懷
    八佰的歷史背景,想必在大家都很了解,在這裡就不複述了,就講講我個人對這部電影的一點理解,說說這部大電影的幾個優點和缺點。,不需要特意安排這麼一句文不拉幾的話來總結。結果不知道是硬要湊大片時長還是怎麼,導演居然把愛國情懷強行與撤退綁在一起。而這種撤退並不是勝利的撤退,而是在國民黨丟掉上海後失敗的大環境下撤退。導演確定這和愛國情懷符合?這讓我想起大話西遊裡的一句話:他逃跑的樣子真帥!
  • 從《八佰》到《金剛川》,管虎只是想拍好那座「橋」
    當我們在《八佰》中看到戰士們從橋上撤離,我們不會歡呼這是一場勝利。為了完成這樣的敘述,管虎在《八佰》中首次展現了他的野心,但他並不滿足。如果說《八佰》是一部失橋撤退的電影,那麼《金剛川》就是一部架橋抗爭的電影。前者突出的是「悲」,而後者突出是「壯」。
  • 八佰:被批「歪曲歷史」​,《八佰》到底冤不冤?
    有人用「手撕鬼子」來形容《八佰》歪曲歷史,甚至還有人發出了「為何不禁?」的拷問。既然鬧的這麼嚴重,下面我們就以馬前卒這期視頻為例,一起來看看他到底有哪些理由。這樣的電影根本不存在,即使是紀錄片也做不到。而且關於楊慧敏獻旗事件的種種細節,一直都存在多種說法,沒有哪一種敢保證100%符合真實情況。在不改變整個獻旗事件大致框架的前提下,電影在具體情節上進行戲劇化改編是再正常不過的。不論她到底是從橋上還是從河裡過去,路上過程驚險程度如何,都不影響這個事件的意義。
  • 消費歷史,過度煽情,《八佰》也算國產戰爭片新標杆?
    自去年夏天開始,《八佰》就飽受爭議。各界人士的評價中,有為《八佰》鼓掌的,也有批評導演管虎的。事實上,關於《八佰》中「護旗」片段的爭論,不過是對這部電影非議的衍生評論。因為,如果沒有之前管虎個人的微博事件,觀眾對《八佰》的批評至多會停留在煽情愛國劇的層面,而不會挖的這麼深。
  • 《八佰》到底算「瑕不掩瑜」還是「美中不足」?
    《八佰》受到敏感歷史題材和商業回報的雙重掣肘,自然也少不了權衡與讓步。 另外,戰爭片本就是拍攝難度很大的電影類型。很多大師級導演的作品珠玉在前,《八佰》難免被拿來比較。不得不說,與那些影史經典相比,《八佰》的提升空間還有很大。 看完《八佰》,可以聊的還有很多!
  • 《八佰》:前半場向前,後半場撤退,一場笑中帶淚的終場戲
    稀裡糊塗成了「八佰」的一員,於是他的出場從一開始就帶著不入戲的疏離感。政治的背後,是從積極的守護變成了不淪為「更大的笑柄」而放棄抵抗。絕大部分戰士的全副武裝撤退,將這場戲送上了被冠以情緒高漲的低谷與莫名失落的高潮。此時,一批批戰士的撤退反而比正面的抗日更顯壯烈,原本隔岸觀火的人們也伸出了名為希望的手。
  • 一言難盡的《八佰》
    文丨炎海y@bigfun社區可能是由於疫情的緣故,讓本來就撤檔許久的《八佰》變得遙遙無期,最初來自《八佰》的宣傳可以追溯到去年的暑期檔,可能是電影品質不過關,也有可能是由於不可抗力的影響,本來已經被炒的如火如荼的《八佰》卻始終沒有和觀眾見面。一拖再拖的後果就是這部好不容易引起觀眾興趣的作品又迅速被觀眾遺忘,直到後來疫情開始又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