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作為一部愛國主義電影,絕大多數觀眾都被戰士們捨生取義、保家衛國的犧牲精神所打動,也因此電影票房扶搖直上,目前已經突破了22億大關,被奉為神作。
然而,但凡精品必然有毀有誹。目前,電影結尾的衝橋部分就引發了很大的爭議,有一些人認為此處是電影的一大敗筆,理由是:衝橋是一個逃跑的行為,所以,不應該被歌頌。其潛臺詞就是戰士們寧可與敵軍玉石俱焚,也不能撤退,這樣才顯得更有民族氣節。
《八佰》衝橋片段惹爭議
對於這類戰狼式觀點,我只能說你們太情緒化,沒看懂這部電影,更不懂如何客觀理性地看待戰爭。
先從電影本身來分析。
很多人看完《八佰》這部電影後都被其中蘊含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所打動,從而忽視了電影所想著重表達的東西,比如,對軍紀的頌揚。
我甚至覺得《八佰》這部電影講的就是一個有關軍人軍紀的故事,因為這個故事的前因後果都圍繞軍紀展開,比如:
影片一開始,謝晉元將軍在接到留守上海的命令後,在明知必死的情況下沒選擇像其他長官那樣撂挑子逃跑,而是攜帶自己的部隊及雜牌軍留下來。這體現出軍人崇高的職業使命感,即對命令的絕對服從,哪怕為此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
謝晉元將軍奉命留守上海
影片中段,雖然,戰士們每天都活在死亡線邊緣,但謝晉元將軍依然有條不紊,嚴謹治軍,具體表現為:一邊槍斃逃兵,震懾三軍,穩定軍心;一邊加緊日常訓練,謀劃戰術,與敵人周旋到底。這些行為充分體現了謝晉元將軍身為大將的冷靜與從容。
謝晉元將軍身處絕境依然嚴謹治軍
影片末端:面對日軍的一次次進攻,戰士們的境況已經岌岌可危,但雖然明知不敵,謝晉元將軍卻始終保持著軍人的尊嚴,而沒有投降。比如,在同日本軍官談判的那場戲中,對方作為必勝的一方,在警衛員的陪同下,穿戴整齊,身騎高馬,趾高氣昂。謝晉元將軍見狀,也特意穿上戎裝,在警衛員的陪同下騎馬趕來與對方談判。這個小細節最大限度地體現出謝晉元將軍對「尊嚴」的捍衛:我們雖然弱小,但代表的是自己的國家,所以,在尊嚴上是平等的,哪怕戰死,我們也絕不屈服。
影片結尾,謝晉元將軍接到上級命令,忍受屈辱,冒死率眾衝橋撤退——很多人對此有爭議,咱們在下文中會著重分析下這麼做到底對不對。
上文提到影片講的是軍紀,可能會有人抬槓:你說對方是為了遵守軍紀才死守上海的,那是不是意味著對方就不愛國了?
這兩點當然不衝突,有句話叫:「在其位謀其政。」還有句話叫:「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命令。」可見,軍人嚴格遵守軍紀本身就是一種愛國的表現——更何況他們反抗的是日本侵略者呢?
具體到衝橋撤退的行為:
第一,這是上級的命令,謝晉元將軍作為一名軍官,選擇服從並無不妥。
要知道戰爭絕對不是熱血上頭、拼命蠻幹的事兒。一場戰爭涉及很多方面,比如,複雜的政治因素及其他各種考量。而軍人只負責打好仗,至於如何操控大局不是軍人的職責範疇,而是上級的事兒。如果軍人不聽上級指揮,光憑一腔熱血蠻幹,那會亂了紀律,甚至毀掉大局。所以,謝晉元服從命令撤退,只是盡到了軍人的本分——更何況作為大時代中的一個小人物,謝晉元將軍的思維也有局限性,不可能提前預判到國民黨政府的命令是否正確,所以,要客觀評價他的行為。
戰爭具有複雜性
第二,選擇衝橋撤退也需要勇氣,因為這場撤退對我們是不公正的,需要冒著赴死的風險。
很多人以為選擇衝橋撤退的壯士是「瓜慫」,實際上,他們沒看懂衝橋撤退是需要冒著死亡風險的。試想在戰鬥如此激烈的情況下,八百壯士選擇背著敵人從水路分批偷偷撤退到租界才是明智之舉,但英租界卻出於政治考慮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強迫八百壯士必須裝備整齊從橋上撤退,這一來,實際上就給了日軍襲擊的大好機會——一群士兵明著往前跑,敵人只要開槍掃射就能打倒一大片,這不是送死是什麼?能活下來純拼概率。所以,別以為撤退是好事兒,選擇撤退的士兵也是需要很大勇氣的。
選擇撤退也需要冒極大風險
第三,就這個歷史事件來看,留下打掩護的士兵以及衝橋撤退的士兵都是抗日英雄。
他們都抗日,都為了保衛國家做出了貢獻,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因此,說衝橋撤退就不是英雄,留下打掩護就是英雄,這種思維本身就存在問題。而且即使有人在戰爭中僥倖活下來,回想這段遭遇時,你覺得真的就比死去的那些戰士更幸福嗎?
「八佰」抗日者都是英雄
有些人看待戰爭過於膚淺,總覺得只要拼命就行了,這是典型的戰狼式思維,並不可取。真實的戰爭絕對不像抗日神劇那麼輕鬆,裡邊涉及生死、政治、戰術,所以,戰爭的規則難以用三言兩語去定性,要審慎看待。
舉個最經典的例子,《拯救大兵瑞恩》被奉為最經典的戰爭片,就講述了一個很難評價的事情:
二戰期間,瑞恩家庭有四個兄弟,他們都參了軍。其中,四個兄弟中有三個戰死,一個被空投後落入敵人的地盤,下落不明。在獲悉情況後,為了使瑞恩家保有唯一的血脈,美軍陸軍參謀長喬治馬歇爾將軍決定派第二突擊隊C連米勒上尉帶領一支由八人組成的搜救隊去尋找他,並負責將他帶回安全地區。
《拯救大兵瑞恩》派出搜救隊
在搜救的過程中,搜救隊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交鋒,戰況極為慘烈——影片中對這場戰鬥的描繪十分逼真,沒看過的觀眾可以去看看。最後,搜救隊僅有兩人倖存下來。米勒上尉犧牲之前對瑞恩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別辜負大家……」
《拯救大兵瑞恩》搜救隊只有兩人倖存
於是,獲救後的瑞恩僥倖活了下去,很多人以為他是幸運的,但其實他並不快樂,當年的遭遇像一塊巨石壓在了他的心中,他覺得當年那些戰士都是為了救自己才犧牲的,從而心懷愧疚,一直到死都難以釋懷。
瑞恩對戰友的犧牲難以釋懷
影片給出一個大大的疑問:為了拯救瑞恩一個人,而讓搜救隊全員付出生命風險是否值得?畢竟他們也都是爹生娘養的人啊。
但我想這件事和衝橋撤退一樣,難以用「對」和「錯」去評價。軍紀如此規定,八位戰士都是按照戰爭下的規則去救人的。而被救的人看似僥倖,卻終身蒙受了巨大的心理創傷,不得心安——你說誰倖免了呢?
反觀抗日神劇之所以不被待見,就是因為把戰爭描繪得太簡單、太淺白了,制定了一個對錯分明的評判標準:英勇無敵的主人公可以完爆愚蠢的敵人,對戰爭的殘酷性及人在戰爭中的無所適從,根本沒表現出來,所以,遠遠不夠觸動人心,達到更深層的思考。
綜上可見,在戰爭中是無人可以倖免的,即使僥倖活下來的人也難以從戰爭的陰影中解脫。所以,那些老是覺得「幹就完了」的「戰狼」們真的不應該再如此單純下去,一定要了解戰爭的複雜性。
其實,好的戰爭片和抗日神劇之間的差別就是:
好的戰爭片是理性的、克制的。比如,《拯救大兵瑞恩》、《1917》、《八佰》,他們拋棄了很多個人的主觀情緒,通過人在戰爭中一些對錯難辨、超乎尋常、甚至扭曲的表現,讓觀眾了解戰爭的複雜性、殘酷性,從而熱愛和平,避免戰爭的發生。
抗日神劇則是浮誇的、無腦的、熱血的。我們只能從中獲得愛國情緒的宣洩,但卻無法領略真實戰爭的複雜與殘酷,從而對戰爭產生片面的認知。
▶結論
我國雖然拍過很多戰爭片,但受制於製作成本等原因,好看的、能反映真實戰爭的佳片卻不多,基本都是抗日神劇類型的。直到近年,局勢有所好轉,拍出了《紅海行動》、《八佰》等具有較高水準和現實意義的戰爭片。尤其是投資五個億的《八佰》這種超級大製作,在國內是獨一份的,雖有不足,但非常難得。
這些好的戰爭片,能夠讓人更接近真實的戰爭,讓觀眾拋開戰狼式單向思維,體味戰爭的複雜性、殘酷性以及個體因戰爭所受到的傷害,從而達到反戰的目的。希望日後能拍出更多好看的戰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