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恐懼膽小是想像力豐富所致,父母找到根源,才能幫娃走出幻覺

2020-12-20 育兒女神Miss劉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著自己害怕的事物,有時候他們害怕的東西會讓家長有很多無奈,在孩子還小的時候還不會說話,這個時候孩子就能對很多東西流露出恐懼的表情。

比如說還不會說話的孩子看到陌生人會害怕地大哭,當父母不在自己身邊也會害怕地大哭。稍微長大之後,很多孩子又非常怕黑或者是怕鬼。

孩子們害怕的這些事物都是因人而異的,但是很多父母卻表示,無論自己怎麼哄孩子安慰孩子,都很難讓孩子走出恐懼。

女兒半夜不敢獨自上廁所,膽小害羞的她讓媽媽無奈

同事小梅這兩天的臉色很差,她告訴我們說已經有好幾天晚上都睡不好覺了。我們問她為什麼,她說女兒晚上怕黑,不敢一個人上廁所,晚上想要去廁所的時候都會把小梅喊醒。

小梅的睡眠質量本身就不是很好,被女兒喊醒之後就很難再次入睡了。我們建議小梅教育孩子上廁所的時候把燈打開,這樣就不會怕了,小梅跟我們說,無論什麼方法都沒用,女兒還是非常怕黑,不敢一個人上廁所。

而且小梅也表示,女兒確實怕見到陌生人。小梅的女兒今年6歲了,記得第1次見到小梅女兒的時候,她非常的害羞,躲在了小梅的後面不敢說話。

據小梅表示,女兒從小就非常害怕陌生人,而且還非常的害羞,這種怕生的情況也讓小梅非常的無奈,小梅想鍛鍊一下女兒的膽量,但是又不知道該怎麼做,小梅非常希望女兒能成為一個有勇氣、膽子大的孩子。

其實像小梅女兒這樣的情況,很多孩子身上都會出現,相信大部分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擾,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走出恐懼的困擾呢?

首先,要了解一下讓孩子產生恐懼的根源都有哪些?

1.孩子的本能導致對未知事物感到可怕。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曾表示,人類最古老的情感便是對未知的恐懼,對未知事物感到恐懼是由於本能所帶來的防禦式反應。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很多孩子在還是小嬰兒的時候,雖然不會說話,不會表達自己的情感,但是也能夠讓家長明白,他看到一些事物是非常恐慌的。

對於這麼小的孩子來說他們對外界事物沒有任何影響的,能讓他們感到恐慌的就是由於未知事物引起了他們的本能恐懼。

2.孩子豐富的想像力導致恐懼的產生。

很多孩子在學會說話後,就能夠看懂動畫片和電視劇了,雖然說現在動畫片很少有恐怖的橋段,但是網絡裡卻有很多恐怖元素,比如說一些詭異的音樂和圖片,都能讓幼小的孩子感到不適。

這些更能激發孩子的想像力,當他感到害怕的時候,就會想像出很多恐怖的事物,所以很多孩子不敢上廁所,就是因為害怕廁所裡面會出現什麼怪物,他的這些想像就來源於網絡上接觸到的恐怖元素。

3.家長的嚇唬激發孩子的恐懼。

相信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有些家長為了能讓孩子乖一些,經常會嚇唬孩子,比如說告訴孩子晚上不能出門,因為外面有大貓專門吃小孩。所以很多孩子就非常害怕夜晚的到來,因為他會覺得外面有專門吃小孩的怪物。

我們可以看出引發孩子恐懼的源頭就是,孩子的想像能力,對未知事物的恐懼,以及生活中恐怖元素導致的恐懼和父母的嚇唬。最終都能使孩子幻想出來一個怪物,導致他們陷入恐懼中不能走出來。

各位父母要知道,如果孩子的安全感過低,不僅會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而且對未來人格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

那麼孩子過於恐懼膽小,會給他們帶來哪些不良影響呢?

1.孩子的獨立性差。

被恐懼耽誤的孩子有很多,不少孩子就是由於過於膽小而導致遲遲不能和父母分房睡,這就導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依戀父母,使他的獨立性無法提高。

2.孩子的性格軟弱。

過於恐懼膽小的孩子,面對事情的時候,沒有辦法做出主觀的判斷,只能隨著其他人的建議而做事,這樣會使孩子成為一個性格軟弱,做事懦弱的人。

3.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低。

很多膽小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都是很低的,在生活中他們的心理往往需要受到呵護。一旦有嚴厲的批評孩子都會承受不了,這和從小養成的膽小軟弱的性格有很大關係。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成長過程中的恐懼呢?

1.多些關懷,減少批評。

很多父母在孩子流露出恐懼的一面時都會批評孩子,很多父母都會說,這麼大了為什麼還怕黑呢?真是太沒用了。這樣的話語都會使孩子非常自卑,並不能解決孩子的恐懼問題。

所以,當孩子恐懼的時候,作為父母我們應該關懷孩子的心理,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不要批評他們。

2.和孩子一起探索恐懼的真相。

就拿孩子怕黑不敢上廁所的事情舉例,很多孩子不敢在晚上上廁所,就是因為不知道黑暗的廁所裡會出現什麼。他們經常會想像廁所裡會出現一些怪物,所以父母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摸黑去上廁所,然後打開燈告訴孩子,廁所裡什麼都沒有。

如果孩子過於害怕鬼神等事物,那麼就和孩子一起探討科學知識,讓孩子從理論方面明白這些都是虛無的,並陪伴孩子讓他知道自己所怕的東西是沒有的。

3.鼓勵孩子衝破幻想。

來自孩子幻想中的恐懼是孩子最難衝破的一種恐懼,這是因為孩子無法走出自己幻想的那個世界。當孩子明白他所害怕的怪物是虛無的時候,但是他的幻想總會讓他感到害怕。

所以,這個時候父母要鼓勵孩子衝破幻想,當孩子面對恐懼的時候,父母可以陪在旁邊告訴孩子要努力衝破這個幻想。

英國心理專家曾指出,當孩子對未知表現出過於恐懼的現象時,家長一定要在家庭教育中採取健康的方式,對孩子的恐懼進行幹預和糾正,避免孩子的心靈受到傷害。

所以,面對孩子恐懼的時候,家長不要覺得不耐煩或者認為孩子是小題大做。因為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過於恐懼,會使他多方面受到影響,為了能教育出一個健康全面發展的寶寶,各位家長一定要重視起來孩子的恐懼問題。

各位父母,不知道您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怕黑的表現呢?您都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PS:本文配圖來自網絡,和內容無關,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怕黑又怕鬼,孩子膽子變小的源頭是什麼?父母應該從根源抓起
    這些寶貝的想像力十分豐富,在他們的世界裡常常會出現鬼怪,怪獸,兇狠的動物等等驚悚的畫面,這些成年人認為都不存在的景象在孩子的眼中就像是真實存在的一樣。哪怕是晚上關燈,都會讓寶寶們感覺自己像是被鬼怪包圍起來,以至於害怕得大喊大叫。
  • 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原來還有這樣的好處
    其實當父母在關注孩子學習好不好的時候,父母也可以培養一下孩子其他的能力,當孩子其他能力得到提高的時候,您想過嗎,其實也是孩子學習能力提高的一個過程。 很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學習不好,其實我想說的是,孩子學習不好,更多的是來源於注意力不集中。那麼如果孩子沒有一個好的想像力,會讓孩子變得不善言談。更多的時候不敢發表自己心裡的看法。
  • 最佳奧斯卡動畫短片,帶來的育兒啟示:父母適時放手孩子才能成長
    今天看了皮克斯製作的動畫短片《鷸》,雖然只有短短的六分鐘,情節卻非常生動,講了一隻等待媽媽餵食的小鷸,勇敢地走出安全、舒適的小窩,並克服對海水的恐懼,學會在一波波海浪中覓食的故事。她果斷地推小鷸出窩,拒絕給它餵食,在小鷸學習覓食的過程中,遇到過很多困難,甚至危險,有不敢邁出第一步的膽怯、有被海浪淹沒的恐懼、還有無法克服恐懼的懦弱。小鷸面對困難的時候,鷸媽媽鼓勵它、用食物引誘它,但始終沒有因為心疼就放棄讓小鷸學習覓食。父母總怕孩子做不好、受到傷害,所以不願、也不敢對孩子放手,孩子也就永遠得不到學習和鍛鍊的機會。
  • 如何幫助孩子遠離焦慮?擺脫不安、害怕與恐懼的心理
    其實不然,孩子因為與家人分離所表現現出的哭泣就是一種焦慮心理的表達。作為家長,如果您想要幫助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遠離焦慮,那麼《讓孩子遠離焦慮:幫助孩子擺脫不安、害怕與恐懼的心理課》這本書將為我們提供一些有意義的方法與指導。通過這本書的閱讀,我們大體可以解決以下三個問題:1.焦慮的根源是什麼?2.哪些因素容易造成孩子的焦慮?
  • 心理專家:人大部分的焦慮和痛苦,均來自這種恐懼,而且伴你一生
    每次開學,幼兒園或小學的門口都會出現這樣的情緒,孩子們不捨得離開父母,還哭著拉著父母不讓他們離開,雖然之前已經有過溝通,但這還是發生了。心理醫生 OwenYalon認為,大多數人生的焦慮和痛苦,都是因為害怕死亡。它實際上是一種分離焦慮,而它產生的根源也是死亡恐懼所致。
  • 怎樣培養孩子的想像力?
    想像裡是在頭腦中創造新事物的形象的一種心理過程,是人類智慧的翅膀,想像力也是一種能力,想像的功能及建立在感知記憶判斷的基礎之上,沒有想像人的腦力的發揮也不是全面的。離開了想像,人既不可能有什麼遇見,也不可能有什麼發明,人們的生活的各個領域都離不開想像科學家的聯想工程師的設計,畫家的繪畫創作作家的人物塑造,工人的技術改革都要有豐富的想像,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 為什麼不能打罵孩子?父母必須要知道的3個根源
    你還在打罵孩子?當孩子與父母的敵對一旦開始,這個家庭中輕鬆與和平的根基就被動搖了,良好的親子關係就在一點點地被破壞。當孩子長大時,尤其是進入青春期,孩子與父母無法相互接納時,已經發生了多少的悲劇?孩子的所有缺點和錯誤,都可以追溯到家庭成員互相對待的錯誤方法。02父母打罵孩子的根源在哪裡?
  • 從「塗鴉期」到「圖示期」的重視,關乎孩子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有一次我還好奇看了一下,其實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已經不錯了,但是孩子的父母也許是要求過於嚴格,所以老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來評價孩子的畫,導致他們總是可以在畫中找到各種各樣的缺點。當代非常著名的藝術家——維克多·羅恩菲德曾經就對兒童藝術進行了研究,他認為創造性是每一個兒童都擁有的,教師和家長應該避免孩子使用著色畫本,也不應該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評價兒童的畫,這樣孩子才能夠用自己的想像力去畫畫。
  • 直面恐懼,才能最終克服恐懼
    最近在讀希阿榮博堪布的《次第花開》,裡面有一章是寫關於克服恐懼的話題。「恐懼」 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我自己仍然清楚的記得,在過去的這幾年中我也曾無數次深陷在焦慮和恐懼的漩渦中抽不了身,那種狀態真的可以用煎熬來形容。
  • 「除了學習讓我幹啥都行」,孩子塗鴉課本走紅,想像力過於豐富
    現在孩子們的業餘生活,相比以前的孩子來說要豐富很多,但是在戶外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少,主要是因為許多家長沒有時間帶孩子出去玩,而因為現在外面也比較危險,家長也很少讓孩子單獨出去。
  • 孩子想像力要靠培養,把握好這幾點,或許能激發想像思維
    孩子的想像力是很豐富的,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很多家長發現孩子的想像力變得越來越差。孩子的想像力要靠培養,只有培養好孩子的想像力,才能激發孩子的想像思維。那麼,培養好孩子的想像力有多重要,接下來將為大家好好分析一下。 一、培養孩子的想像力有多重要? 1、促進孩子的創造力 培養好孩子的想像力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創造力都是靠豐富的想像而來的。孩子的想像力好,才能促進孩子的創造力。
  • 媽媽越恐懼,孩子越失敗
    帖子下有不少人指出:是媽媽對孩子的要求太多。才三歲的孩子,讓她獨自去收銀臺付錢,可是天大的挑戰。後來,這位母親道出心聲,原來孩子的爸爸比較內向,這是她對丈夫最大的不滿。丈夫也不喜歡自己的性格,所以女兒出生後,夫妻倆特別渴望塑造一個開朗大方的孩子。可結果卻發現,一切努力徒勞:孩子還是像爸爸,內向、拘束、靦腆。
  • 《復聯2》緋紅女巫給黑寡婦製造幻覺時,黑寡婦恐懼的是什麼?
    對於寡姐的過去,我們幾乎「一無所知」,而MCU中,對寡姐的過去僅有的一次描述,就是《復聯2》中,緋紅女巫利用其心靈控制能力給寡姐帶來的「幻覺」。那麼,這次幻覺為何會使寡姐產生如此大的「恐懼」?聽上去學習的內容很豐富,但實際上,學習的過程是非常殘酷的,因為「紅房間」最終的目的,是將他們培養成「冷酷無情」的「殺人機器」。
  • 治癒電影《奇蹟男孩》:讓所有有缺陷的孩子,都能克服社交恐懼
    奧吉很討厭去學校,他越來越恐懼和別人相處,也害怕走出自己的世界,受到他人的傷害,二姐不願意去上學,他認為去上學會讓自己受到更大的傷害。他的父母家人知道他因為他的臉部而受到其他同學的嘲笑,於是他的媽媽就去鼓勵他走出自己的世界,並且告訴他每個人都是有缺陷的,但是每個人都是擁有生活與其去外界接觸的權利,一個人的好與壞並不是根據臉上的好與壞來決定的。
  • 幼兒園孩子認字會破壞想像力?有道理!用錯方法還會留下心理陰影
    *父母開始偷懶  松居直說過,豐富的想像力,在還無法閱讀文字的階段,唯有耳朵反覆聽到豐富的語言來培養。  如果孩子認字以後,父母偷懶不再給孩子讀書,孩子就不能聽到豐富的語言,想像力就會受到限制。
  • 張含韻加分賽solo第一:當孩子說我不敢時,您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他們這個時候已經有了比較豐富的想像力,對於恐懼的事情會想出更多更加恐怖的情形,而且他們對於現實世界和童話世界也不能分的很清楚,經常會出現害怕童話中的壞人出現在現實生活中。,其實很多時候膽小是正常的心理變化,是每個人都會感受到的,只不過大家的性格不一樣,讓每個人膽小的事情不一樣罷了。
  • 孩子怕黑不肯獨自睡覺,如何助他克服恐懼?
    這樣簡短的三個字反射出父母不僅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真實情緒,還硬生生的將孩子向你求助的手推回。孩子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對黑暗的恐懼,還有被父母拋棄的失望和心寒,以及孤立無援的無助。所以父母跟孩子說「不要怕」並不能夠完全的驅散孩子內心的恐懼,長此以往,可能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敏感多疑,對孩子性格的養成造成很多消極影響。
  • 克服恐懼和焦慮感,你需要想像力!
    這被稱為威脅恐懼反應,它的存在是為了幫助我們規避那些潛在的痛苦。大多數人只會在面臨威脅時才會感到害怕。但當威脅恐懼反應出現時(即使威脅不存在的情況下),也會導致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恐懼症狀或焦慮感。
  • 「科普破壞孩子想像力」是偽命題,大膽告訴孩子:月亮上沒嫦娥
    首先,孩子的想像力沒有那麼脆弱出於對"藝術""靈感"的詞彙的敬畏,現在很多父母都會從各個方面去保護孩子的象力。喜歡畫畫的孩子依然會在紙上、本子上,甚至是廢紙箱上,盡情發揮想像力。其次,科學知識和想像力不是對立關係父母想在"想像力"和"科學知識"中做取捨,其實是把培養孩子能力當做了二選一的選擇題。
  • 親人去世,孩子無比悲傷。父母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走出痛苦
    三、如何幫助孩子走出悲傷的情緒。當家裡有親人去世時,父母自己也是非常難過的。但是父母要注意到孩子在整個事件中的感受和心理承受能力,並幫助他們安然度過這場「情感危機」。1.父母要把真實的感受告訴孩子。父母在失去親人後,自己也會哭。在孩子面前,父母不需要掩藏自己的表情和感受,要把自己真實的感受告訴孩子。年齡小的孩子,當看到媽媽突然哭的時候,會問媽媽你怎麼了?如果父母不告訴孩子真實的感受,敷衍孩子說沒事,孩子會感到媽媽的表情和做法是表裡不一致的。孩子是能感受到父母的心情的,只是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他們以為是自己不聽話讓媽媽傷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