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霸凌行為該如何界定

2020-12-27 瀟湘晨報

● 近年來,勞動者權益被侵犯事件不時發生。從硬性奇葩規定到軟性職場施壓,職場霸凌行為花樣翻新,數次引起輿論關注

● 職場霸凌行為頻出,一方面反映了一些用人單位的管理者法律意識淡薄;另一方面,勞動者的一味忍讓也讓霸凌者更加肆無忌憚

● 雖然職場霸凌給被霸凌者帶來了精神和身體的雙重損害,但是現行的法律並沒有防止職場霸凌的條款,關於職場霸凌的準確內涵、違法性標準等也沒有相關規定

□ 本報記者 王 陽

□ 本報見習記者 白楚玄

近日,山東眾成飼料科技有限公司「保潔員喝廁所水」的視頻流傳網絡。視頻中的年輕保潔員用塑料杯從衛生間便池內舀出一杯水並喝掉,圍觀人群報以掌聲。在視頻中,保潔員的神情並無不適,並表示「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極致」。

這一事件再次將「職場霸凌」推上風口浪尖。上述事件是否屬於職場霸凌?職場霸凌的準確內涵是什麼?

近年來,勞動者權益被侵犯事件不時發生。從硬性奇葩規定到軟性職場施壓,職場霸凌行為花樣翻新,數次引起輿論關注。

《法治日報》記者注意到,雖然職場霸凌給被霸凌者帶來了精神和身體的雙重損害,但是現行的法律並沒有防止職場霸凌的條款,關於職場霸凌的準確內涵、違法性標準等也沒有相關規定。

有專家稱,我國市場經濟、社會制度、人文環境與其他國家不同,是否需要在立法層面對職場霸凌行為予以界定存在爭議。

職場霸凌頻繁發生

多數職工忍氣吞聲

職場霸凌在今年獲得空前關注。

今年9月,有網友爆料世碩電子(崑山)有限公司一男子點名時將員工證件扔在地上,員工需要彎腰蹲地拾取證件。

8月,廈門國際銀行北京分行新入職員工楊某因在私下非公款聚餐中不喝敬酒,遭一領導扇耳光辱罵。

6月,悟空財稅服務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業務部的7名員工因業績不佳,接受了吃「死神辣條」的懲罰,兩名女員工先後進了醫院。

在北京某培訓機構做財務工作的吳先生告訴《法治日報》記者,參加工作後,在下班時間按時下班,被領導質問為什麼下班這麼早,並在日常工作中對其進行批評。吳先生表示,因為發生在自己工作的單位內部,雖然對領導無端訓斥感到不滿,精神和身體都受到了傷害,但是因為還要在單位工作,所以只能選擇忍氣吞聲。

在張華與比歐西(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勞動合同糾紛一案中,原告張華作為勞動者,在起訴書中聲稱,公司通過採取變相轉崗、剝奪勞動條件等一系列行為意圖逼迫其離職,具體包括取消崗位範圍內公司系統授權,將除張華外的全體員工整體轉址辦公,禁止張華參與公司正常例會等。

職場霸凌案件並非個例。

財新網在微博上發起「你遭遇過職場霸凌嗎?」投票,在參與的3.9萬人中,有1萬人表示遭遇過,1.5萬人表示「不算,但也被打擊過」,還有1.2萬人表示沒有遭遇過。

今年6月,智聯招聘發布的《2020年白領生活狀況調研報告》顯示,63.65%的受訪白領表示自己經歷過職場PUA,商業服務行業成為第一重災區,高達75.41%的職場白領自認經歷過職場霸凌;排在第二位的行業則是金融業,佔比71.28%。

該報告認為,這兩個行業工作強度較大、競爭激烈,給職場霸凌留下了滋生空間。

據北京律師聶洋城介紹,實務中職場霸凌的現象較為普遍,如上級領導對下級員工當眾侮辱、惡意中傷、無端謾罵、打壓勸退等都較為常見,不少職場霸凌行為都涉嫌違法。但是司法實務中,很少有勞動者通過訴訟的方式對職場霸凌行為進行訴訟。

《法治日報》記者以「職場霸凌」「職場暴力」和「職場欺凌」為關鍵詞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檢索,看到「職場霸凌」有3起勞動爭議案件,「職場暴力」無相關勞動爭議案件,「職場欺凌」有一起勞動爭議案件,均由作為原告的勞動者在起訴時提及。

《2020年白領生活狀況調研報告》顯示,在普遍的失業焦慮下,19.2%的白領不再奢望升職加薪,14.05%將對領導的苛刻更加逆來順受,表示「不敢隨意休假」「更努力工作,不再拒絕加班」的佔比均超過1成,另外還有8.18%的白領更加珍惜當下的工作,暫時打消跳槽念頭。

遇到霸凌勇敢說不

合理合法進行維權

職場霸凌,已成為勞動關係領域的重要議題。

受到廣泛關注的廈門國際銀行北京分行新入職員工楊某不喝領導敬酒遭扇耳光辱罵這一事件中,楊某選擇了採用網絡曝光的行為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今年8月,上海半木軒家具有限公司要求一名員工在產假期間每天手寫銷售心得的內部郵件引發熱議。該郵件顯示,人力資源部要求該員工「每天完成一篇銷售心得,每小時600字」「一個錯別字罰款50元,一句重複句子罰款100元,晚交或者漏交罰款500元」,以及「考慮到哺乳期視力不好,為保護你,安排手寫」。

該事件很快引發輿論關注。隨後,該公司在微博上回應稱,將在進行完整的事件調查後,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反思及妥善處理。

但是,勞動者在使用網絡發表言論以維護權益時,也需要注意尺度和方式。

此前,無錫金投通商融資租賃有限公司將已經離職的員工周彬告上法庭,因周彬在網絡上發布「剋扣工資,職場暴力,業務提成不發,還有個前同事試用期跑前跑後累得半死,快轉正的時候被告知不合格,不給轉正直接走人,半年時間就這麼浪費在這個公司了」等言論,對該公司的商業、社會評價造成嚴重損害,侵犯了名譽權。最終法院判決周彬停止對無錫金投通商融資租賃有限公司的名譽侵害並賠禮道歉和賠償經濟損失。

目前,勞動者通過個人途徑的救濟方式不一,效果也存在差異。

「職場霸凌行為頻出,一方面反映了一些用人單位的管理者法律意識淡薄;另一方面,勞動者的一味忍讓也讓霸凌者更加肆無忌憚。」武漢律師張慶華認為,面對職場霸凌,勞動者要勇敢說「不」。

「遇到職場霸凌,維權時首先要收集證據,證據包括書面材料、電子郵件、微信QQ等對話記錄、電話錄音、現場錄像、證人證言等。」張慶華說。

在職場霸凌中,針對特定身份和職業的霸凌也時常發生。

北京市人大常委會立法諮詢專家胡功群表示,我國勞動者和企業雙方力量對比本就懸殊,一些企業無視法律法規與職工權益,制定各種奇葩規定,逃避法律責任和社會責任。新冠肺炎疫情又給各行各業造成巨大衝擊,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就業壓力巨大,一些企業更是變本加厲,形形色色的歧視和「侵害」隨處可見。

「相較於性騷擾和職業病的顯現反映而言,職場霸凌仍處於一種隱晦的境地。目前霸凌議題最大問題在於其內涵和違法性標準本身難以界定,甚至因包括受害者常保持沉默、外界幹預不易、公司因人而異的懲罰措施,法律保障不足,證人不願出面,以及上司深諳在制度內進行霸凌的技巧等因素,造成霸凌難解的現狀。」胡功群說。

概念內涵尚待明確

懲戒霸凌有法可依

在我國,公安機關對職場霸凌行為存在難以即時介入的問題。根據現有法律法規規定,只有當職場霸凌成為警情後,民警才能出警。但處警過程中,遇到被霸凌者息事寧人或者無證據證明存在治安違法或者刑事犯罪行為的,公安機關難以管轄。

《法治日報》記者梳理得知,在全球各個國家,職場霸凌隨處可見,諸如「臉書」員工因霸凌而跳樓身亡;澳洲主管每天「放屁」逼職員離職;韓國60%的員工遭受職場霸凌……

面對職場霸凌,世界各國的法律對其制定了不同的應對措施。

加拿大《聯邦勞動法》對於預防職場霸凌有明確的原則性規定:「任何僱主都應確保每一僱員在工作場所的健康和安全得到保護。」此外,加拿大在《職業健康與安全法》新增「職場暴力預防條款」,將任何人在職場上使用可合理推斷導致僱員人身和心理傷害的行為、威脅等定義為「職場暴力」。

2019年韓國新修訂的《勞動基準法》正式生效實施,本次修法的主要亮點在於新增有關禁止職場霸凌條款,即坊間熱議的「禁止職場霸凌法」。

隨著1993年《反欺凌條例》的出臺,瑞典成為世界上首個通過立法手段對職場霸凌問題作出回應的國家,獲得了許多讚美之詞。

法國對職場霸凌的研究是涵蓋在職場精神騷擾範圍之內的。為解決在職場和其他環境中發生的精神騷擾問題,法國早在2002年就出臺了《社會現代化法》,作為建立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將其適用範圍從私有部門擴展至政府部門。

澳大利亞在《新職場關係法》出臺之前,雖然沒有專門針對職場霸凌問題制定專門的法律,但如果發生了霸凌,可以根據有關職業健康與安全、工傷賠償、平等機會和產業關係方面的立法進行訴訟。

值得注意的是,職場霸凌的準確內涵在我國並沒有相關規定。究竟應該如何界定職場霸凌?如何讓企業管理更文明、更有效?

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張運書認為,可以去提倡,形成社會公約,逐漸形成企業的制度規範,最後再形成公共制度。

張運書說,目前而言,我國沒有關於職場霸凌的明確法律規定,只有當職場霸凌演變為「侵權行為」「治安違法行為」「刑事犯罪行為」時,被霸凌者才能訴諸司法救濟途徑。勞動者在面臨職場霸凌糾紛時,需要從民法典、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中尋找法律依據以維護自身的權益。

《法治日報》記者注意到,由於我國特有的傳統的階層文化和勞動者相對隱忍的心理因素,遭遇職場霸凌的受害人,實際上遠比各類調查顯示出來的結果要多。職場霸凌形式多樣,包括吃蚯蚓、跑十公裡、互扇耳光、跪地爬行、當街裸站等。這些極端的行為,不管員工是自願還是被逼,是否屬於職場霸凌,在司法實踐中並沒有明確的界定。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郭澤強說,現行的法律規定缺乏職場霸凌可直接援引的條款,但也並非無法可依。「職場霸凌的一些具體行為會侵害員工的人格權,員工可以要求相關責任人員就此承擔侵權責任,對此有侵權責任法規制;如果上級有猥褻、侮辱、誹謗等行為,或職場霸凌行為致員工輕傷以上,則涉嫌刑事犯罪,對此刑法有專門規制;同時勞動法有明確規定,用人單位強迫員工勞動、侮辱、體罰、毆打、非法搜查和拘禁勞動者,公安機關可以對責任人員處以警告、罰款或者拘留,嚴重的要追究刑事責任。」

【來源:法治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職場霸凌咋界定,這個空白該填上了
    有律師介紹,當眾侮辱、惡意中傷、無端謾罵、打壓勸退等行為,都可以被認作職場霸凌行為。我國暫無相關法律明確界定職場霸凌行為,律師建議,應在立法層面對職場霸凌行為予以界定,並規定處罰措施。近來,勞動者權益被侵犯事件不時發生。8月24日,上海一家具公司要求一名員工在產假期間每天手寫銷售心得的內部郵件,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
  • 職場霸凌咋界定,這個空白該填上了
    不喝領導敬酒遭扇耳光、業績不達標被罰吃「死神辣條」……近期,勞動者權益被侵犯行為時有發生職場霸凌咋界定,這個空白該填上了閱讀提示員工在產假期間被要求每天手寫銷售心得、新入職員工因不喝領導敬酒被扇耳光
  • 這些職場霸凌行為,違法!
    「經核實,員工楊某反映的中關村支行營業部某領導及該支行個別員工在私下非公款聚餐中,確係存在因酒後失態而對楊某做出言語及行為失當等舉動,已經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停職接受調查處罰。」上述說明稱,根據廈門國際銀行總行頒發的《員工職業道德及行為守則》第四條及《境內機構違規及失職行為處理細則》第十一條規定,對相關責任人做出如下處理:對該領導董某給予嚴重警告處分,扣罰兩個季度績效工資;對支行負責人羅某給予警告處分,扣罰一個季度績效工資。吃死神辣條、被迫轉發朋友圈.....
  • 給職場霸凌劃出「法律紅線」
    熱 點觀察 從硬性奇葩規定,到軟性職場施壓,近年來,職場霸凌行為花樣翻新,數次引起輿論關注。法治日報記者注意到,雖然職場霸凌給被霸凌者帶來了精神和身體的雙重損害,但是現行的法律並沒有防止職場霸凌的條款,關於職場霸凌的準確內涵、違法性標準等也沒有相關規定(《法治日報》10月28日)。
  • 擺脫職場霸凌:拒絕沉默,面對職場霸凌的5大自救指南
    我們見過有當紅明星因為網絡霸凌自殺,有學生因為校園霸凌而留下心理陰影,但其實還有一種常常被我們忽視的霸凌——職場霸凌。它也許正發生在你自己身上,發生在你身邊。什麼是職場霸凌?職場霸凌, 泛指在工作場所裡,個人或團體對於同事或是下屬進行不合理的行為。包含言語、非言語、身體、心理上的虐待或羞辱。職場霸凌對員工的身心健康有著極大的傷害。
  • 這些職場霸凌行為,違法!
    8月24日,廈門國際銀行北京分行發布一則《說明》稱,經核實,員工楊某反映的中關村支行營業部某領導及該支行個別員工在私下非公款聚餐中,確係存在因酒後失態而對楊某做出言語及行為失當等舉動。該事件反映出廈門國際銀行北京分行個別員工對八小時以外行為規範執行不到位,廈門國際銀行北京分行將在全行範圍內開展員工行為規範警示教育,持續加強員工管理,堅決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 你我都可能是職場霸凌的受害者
    專家:應在合適的時機頒布專門立法Yamy事件從曝光到發酵,有一種輿論認為該老闆的行為涉嫌違法,認為同樣處在職場霸凌中的人們應該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其次,按照某些國家反就業歧視法上的界定,職場霸凌是指在工作場所和環境中孤立、排斥、公然侮辱、指責同事,包括上下級之間也包括同級之間的語言和行為,達到了使人感到壓抑、恐懼、焦慮、抑鬱的客觀結果,語言或行為應當與結果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
  • 這些職場霸凌行為,違法!
    「經核實,員工楊某反映的中關村支行營業部某領導及該支行個別員工在私下非公款聚餐中,確係存在因酒後失態而對楊某做出言語及行為失當等舉動,已經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停職接受調查處罰。」上述說明稱,根據廈門國際銀行總行頒發的《員工職業道德及行為守則》第四條及《境內機構違規及失職行為處理細則》第十一條規定,對相關責任人做出如下處理:對該領導董某給予嚴重警告處分,扣罰兩個季度績效工資;對支行負責人羅某給予警告處分,扣罰一個季度績效工資。吃死神辣條、被迫轉發朋友圈.....
  • 在我投訴了我上司的職場霸凌行為之後……
    從事後項目高層找我談話的速度和頻率來看,我知道一定有一位同事並沒有停留在給我遞紙巾這一步,他(或者她)沒有選擇大事化小、不了了之,而是選擇代表我向上司反映了這個錯誤的行為。事後那位吼我的同事來和我道歉了;我也接受了他的道歉。這是我職業生涯第一次、(很幸運的)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次作為霸凌的直接受害者。
  • 「職場霸凌」:職場人逐夢道路上的險關惡虎
    【事件概述】最近,國內某權威媒體的一篇關於警惕「職場霸凌」的帖子在網絡上引起廣大網友的關注,該貼重點梳理了在當前職場中普遍存在的「職場霸凌」現象,揭開了職場內部存在的各種潛在規則,讓廣大網友心有戚戚。「職場霸凌」是指在工作中被迫為他人承擔責任、被小圈子排擠、職場新人為單位兜底工作等現象,韓國在2019年7月份中旬實施的《職場霸凌禁止法》中明確規定,用人單位或員工利用職權和資歷優勢,在工作範圍之外給單位其他員工造成精神、情緒、身體上痛苦的,或者導致工作環境惡化的行為屬於霸凌行為。同樣,「職場霸凌」現象在我國也成為了職場人員追逐夢想之路上的險關惡虎。
  • 一些年輕人正在沉默中經受職場霸凌
    每個工作日的早上醒來,陳潔都會焦慮「該如何熬過新的一天」。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將近4年。在別人眼中,供職於能源企業行政崗位的陳潔,工作穩定,薪資優厚。事實上,她多年前就已經成為職場霸凌的被侵害方。現在,讓陳潔飽受折磨的是,部門領導看不到她的努力,每天她都在被批評和否定中度過。   上班對於陳潔而言,更像是去打一場心理戰。
  • 校園霸凌or普通衝突?家長該如何分辨?
    「校園霸凌」一直以來都是教育難題,困擾著無數的家庭和學校。為什麼說它是「教育難題」,主要原因有幾點:對如何判定某種行為,是孩子之間的一般衝突還是「校園霸凌」?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到底什麼才是霸凌行為。01如何辨別霸凌行為?孩子跟同學發生衝突、感到委屈了就是受到被霸凌了嗎?問題的關鍵,在於這個欺負的性質。
  • 遭遇職場霸凌怎麼辦?
    什麼是職場霸凌?即受到職位高者無端指責謾罵、同事的排擠與孤立、言語上的威脅、當眾侮辱、惡意中傷、性騷擾、上級利用職權對屬下員工進行報復性的調崗(跨地區)、降職降薪、懲罰性罰款、扣發工資獎金、打壓施壓勸退、不公平對打等行為。
  • 當眾羞辱+惡意威脅,職場霸凌你遇到過嗎?
    視頻來源:騰訊視頻Yamy的錄音曝光隨即衝上了好幾個熱搜,同時也引發了網友熱烈討論,很多人說這是赤裸裸的職場霸凌,並紛紛表示自己曾經或正在經歷類似的職場霸凌。職場霸凌有哪些表現?職場霸凌往往是一種習慣性行為,極有可能會反覆發生。
  • 比996更可怕的事情:職場霸凌
    ,相信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校園霸凌,「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這句話也曾一度刷爆朋友圈,該話源自於2019年很火的一部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少年的你》,電影講述的就是關於校園霸凌現象,結尾層出不窮的校園霸凌案例讓人不禁觸目驚心,可是大家卻都忽略了在成年人的世界中職場霸凌殘酷程度絲毫不亞於校園霸凌。
  • 職場霸凌不止實乃國家社會人民之殤
    文|何啟真當今社會的職場霸凌現象簡直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和萬惡的舊社會「半夜雞叫」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成了一大嚴重的社會普遍問題。職場中很多凡是有點職務的大小領導,目無法紀道德淪喪,毫無原則底線,在下屬面前高高在上,無理霸凌不勝枚舉:1、無條件甚至無意義的要求員工無休止加班無休,自己以各種明目溜之大吉,並以電話和微信進行騷擾式監管;2、強行要求下屬陪吃陪喝,
  • 遭遇職場霸凌要勇敢Say No!
    隨著從學校畢業,踏入職場是一段新徵程。近年來,職場霸凌事件數見不鮮,例如「員工業績不佳被逼吃死神辣條」「新員工不喝領導敬酒遭扇耳光辱罵」「員工被領導強制要求在朋友圈發廣告」等事件,這些看似另類的職場潛規則,其實是違法的職場霸凌行為。
  • 一天出100張設計圖,這不是下達任務,而是職場霸凌
    對於網上的熱議,該公司董事長回應,這是正常的,去與留取決於員工。「一百張設計圖」的事例雖然極端,但在職場中,還有更多的霸凌現象無聲滲透,例如剛畢業的新人,被上司命令端茶倒水、跑腿買咖啡早飯,而周圍的人則紛紛選擇沉默,成了霸凌行為的維護者。如何正確面對職場中的霸凌現象,是每個職場人的必修課。當提到流氓或是惡霸時,我們往往會回憶起小時候所知道的混混。
  • 韓國神顏裴珠泫被爆職場霸凌:毀掉一個人,只要進入職場就夠了
    ),以及降職降薪、懲罰性罰款、扣發工資獎金、打壓施壓勸退等行為,都可以被認作職場霸凌行為。微博曾經有一項關於職場霸凌的調查,總共12508人與,7025人選擇被霸凌過。03、遇到職場霸凌,怎麼做?,或多或少都會遭遇霸凌。
  • 《隱秘而偉大》開播,引《今日說法》花式普法:遇職場霸凌怎麼辦
    ,還有職場霸凌這樣的事情層出不窮。而什麼是職場霸凌呢?讓我們科普一下。    在《今日說法》的科普中,我們可以得知職場霸凌是指用人單位的相關員工利用職權和資歷等優勢超出正當合理的工作範圍,給其他員工造成身體或者精神上的痛苦,導致工作環境惡化的行為就是職場霸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