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是一灣淺淺都是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新中國成立後,因為形勢的扭轉,很多人紛紛前往臺灣,但是思念家鄉親人的他們一直渴望回來,畢竟根在大陸。今天故事的主角黃植誠就在1981年駕機起義回到魂牽夢縈的故鄉。
臺灣浪高海闊,解放軍一時難以登島;糧食產量高,交通四通八達;政治背景也相對單純,因此臺灣是老蔣敗退後的不二之選。逃到臺灣後,國民政府保存了大部分兵力,尤其是空軍,保留了4.5萬兵力,330架飛機,因此成為第一優先發展對象,成為多軍種中的"寵兒"。
而黃植誠就是當時國民政府空軍的隊伍中不可多得的人才,1952年出生於臺灣的他祖籍其實是廣西橫縣。他的父親是空軍,二哥是空軍少校,可謂是出身「空軍世家」,所以從小受影響的他報考了臺灣國民黨空軍軍官學校專修班,在校期間表現優秀,26歲就提升為少校,後任飛行員、分隊長、考核官等職務。
這樣一位在臺灣已經有所成就的空軍人才卻在1981年8月8日駕駛著一架最新型F-5F戰鬥機從臺灣桃園出發,直接飛往福建福州機場,他成為第90個投入大陸懷抱的空軍人員和第42架飛機來投誠的國民黨軍人。
當時我軍的空軍水平比較落後,因為缺乏系統的訓練制度以及先進的尖端技術支持,此次黃植誠帶回來的戰機是當時美國最新型的飛機之一,有非常大的研究價值,簡直是雪中送炭。
正是因為他作出的巨大貢獻,黃植誠獲得了65萬元的獎金獎勵。在當時這筆錢是巨款,要知道那個年代一個月工資也僅僅只有兩位數。之所以得到這麼高的獎勵一是對黃植誠的行為進行表彰,表面上看僅是開了一架飛機回來,但是其實是冒著生命危險的,二是為了吸引人才,當時我國急需這樣的人才。
之後他先後任解放軍空軍航空學校副校長,空軍軍校部副部長,南京軍區空軍後勤副部長,北京軍區空軍後勤部副部長,北京軍區空軍副參謀長等職,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空軍戰士。他還作為發起人,成立了"兩岸飛行學校",他說:"我希望為大陸輸出優秀的飛行員,也希望吸引有飛行夢的臺灣青年,兩岸青年都可以翱翔在祖國的藍天!"
臺灣方面得知後非常震驚,倒黴的還是當時擔任「GFB部長」的高魁元,因為黃植誠事件對臺灣造成的影響,他承擔主要責任被迫辭職了。
古有陳勝揭竿起義,今有飛行員"駕機起義",黃植誠曾說過:「對於飛行員而言,在祖國上空翱翔,是永遠的嚮往。"想必這就是他毅然飛回祖國的原因,至於那些獎勵也是他應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