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極拳界和史學界,對楊露禪的研究,因歷史資料的匱乏,曾出現過一些暫時難以辨清的遺疑問題。譬如,楊露禪除太極拳外是否還會其它武術技藝?是否識字?享年幾何?楊式太極拳是否脫胎於陳式太極拳等等。
近日讀清末民初金恩忠的《國術名人錄》(1931年初版),其中有一篇是介紹楊露禪的,題目為《永年楊露禪》,書中這樣寫道:
「楊福魁,字露禪,直隸永年人,幼嗜技擊,生性慈祥,尚俠好義,知名南北,曾拜河南溫縣陳溝村陳長興為師,精習太極拳劍,為近代北方治太極者冠,其子侄輩,亦精技擊,如班侯健侯等,皆能傳露禪之衣缽,今上海習太極者,多為班侯再傳弟子,海上武術名家陳微明,許禹生即其薪傳也,楊露禪門弟子亦眾,如李瑞東,即江湖人稱之鼻子李,楊聰明識書,以格致參入技擊,故太極已入於不見不聞之化境,能貼壁懸空,自握其發,而能將自身提起,斯乃爐火純青之功候也,凡習練太極者皆知之,楊一生事跡,筆難盡述,年九十七,一日,命班侯健侯,召集徒子徒孫輩,聚會一堂,楊高坐堂內,徒眾分立兩側,楊一一喚至面前,囑咐勉勵,後將太極拳之大意,一一詳解之,徒眾正靜聽之際,楊忽微微一笑,曰,老夫欲解脫矣,立即玉筋雙垂,端坐而近(「近」字應「逝」之誤——筆者),今北平太極專家楊澄甫,即楊氏嫡嗣,知名全國雲。」
因此文寫於80多年前,文白相間,行文習性於今略顯生隔。為更好地理解文意,不妨按今日語言重新表述如下:
「楊福魁,字露禪,河北永年縣人。他自幼喜好武術技擊,雖是習武之人卻性格和善,心地仁慈。他素有俠義之心,常作行俠仗義之事,喜好廣交朋友,所以遠近聞名。早年曾跋涉八百餘裡赴河南省溫縣的陳家溝,拜那裡的陳長興為師,學習太極拳及太極劍等技藝,並且掌握了該術的精髓。
在中國北方,楊露禪是太極拳功夫最深的了。他的兒子、侄子及其他後人們都是太極拳技擊的高手,比如二兒子楊班侯、三兒子楊健侯等人,都能很好地繼承楊露禪太極拳功夫。當前在上海一帶練習太極拳的人中間,有很多是楊班侯的學生弟子,像活躍在江滬浙地區的著名武術家陳微明、許禹生等,都是楊班侯親手教出來的。
楊露禪這一門的學生弟子非常多,比如李瑞東,就是在江湖上名氣很大的鼻子李(李瑞東[1851—1917] 名樹勳,字文侯,號瑞東,武清城關填人。因鼻子扁平,人稱「鼻子李」。——筆者)。
楊露禪天資聰穎,又有文化,知書達理。他把中國古代認識論方法與太極技擊技術結合起來,用格物致知的科學精神和道家修心方法來探究太極拳的根本原理,致使自身的太極功夫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竟能夠做到不見其動未聞其聲卻如迅雷般制敵於死地,這可是出神入化的最高境界。
他還能把自己的身子像壁虎一樣緊緊貼在牆壁的半空,不會掉下來。還能用手抓住自己的頭髮,將身體提起雙腳離地,這可都是太極裡最頂級的功夫啊。他的這類武功奇事,凡是修煉太極拳的人都知道。 楊先生一生這樣的傳奇故事特別多,僅用筆來記述是寫也寫不完的。
在楊露禪九十七歲那年的一天,讓兒子楊班侯、楊健侯召集門徒後代,在自家的廳堂裡聚會到一起。楊老先生高高端坐在上方,孩兒及徒子徒孫站立在兩旁,聽候訓話。
楊露禪把在場的每個人都分別叫到身邊,針對他們各自不同的情況作了勉勵和囑咐。完後,他又當著大家的面,把家傳太極拳的主要內涵一一作了講解和傳授。
面對這一難得的學習機會,眾人屏住呼吸,洗耳恭聽,生怕漏掉一個字。當大家正在聽得入迷之際,忽見楊露禪微微一笑,說,老漢我該卸掉身上的擔子,從此就可以解脫了。話音剛落,只見他雙涕下垂,端坐著就去世了。
今天活躍在北平的太極拳專家楊澄甫,就是楊露禪的嫡孫,楊健侯之子,他是全國知名的武術家。」
《國術名人錄》作者金恩忠,字澤臣,又名金警鐘,號瘋癲客。1903年生於燕京武術世家,祖傳少林拳法和斛鬥術,少年時隨朱冠朋學潭腿、卸骨法,後拜北京名拳師楊德山習練少林六合拳,為求深造又拜在殷德魁門下習人祖門(三皇門)性功羅漢拳;金氏一生浸透武道,1926年前後訪問嵩山少林寺,得到當時臨院方丈,武術界人稱「金羅漢」的妙興大師親授武功,系統學習了少林寺棒及內外功秘法。
金恩忠將所學「少林羅漢功」和「外丹練功圖」總結提煉出一門外堅內壯、抗打排身的練氣護體功法——渾元一氣功。據傳金氏其功可臂卷鐵板,指彎鋼條,全身上下,抗堅避銳,開磚碎石,渾身不畏擊;更有雙臂套繩,左右各以十名壯漢用力拖拉,分爭不開的鷹翼功及迎面骨開磚的硬功絕技。為讓後學者傳承,金氏將這種少林真傳武功秘法編著成《渾元一氣功圖解》一書出版。他文武兼能,撰寫的武學文章和著作甚多,主要有《國術名人錄》、《剛柔拳圖解》、《少林七十二藝練法》以及《渾元一氣功圖解》等。
1929年,金恩忠任東北邊防軍第一旅武術總教練,兼中華刺槍術教練班主任,還兼劈刺體操教育班教官,曾獲張學良親頒「尚武精神獎章」。
《國術名人錄》原書為民國時期的刊本,入錄者皆為各武術學派的嫡系傳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全書共收錄清代後期和民國前期全國各地著名武術家108名,其中主要包括楊露禪、馬永貞、郭雲深、董海川、霍元甲、孫祿堂、李景林、李瑞東、韓慕俠等一批聲名顯赫的武術大家。
金恩忠是當時著名的武術專家,他自幼習武,文武兼修,在修煉高深的武術技藝的同時,認真研究探討武術理論和武林歷史。由於特殊的身份及地位,他能夠比一般人接觸到更多武林人物和武術資料。加之該書的寫作年代和歷史背景,他所撰寫的著述更具有很強的史料價值,也具有較高的可信度。
在這篇《永年楊露禪》中,金恩忠除了向我們傳遞了一些不同於其它的太極拳研究信息外,還印證和充實了一些已有的歷史傳說。這些信息和史實,目前雖然還無法從更多的資料中得到佐證,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今天太極拳研究的史料內容。
首先,關於楊露禪習武的歷史,證實他在閻門寨老家時就開始了習武生涯。
金恩忠在文章開始說,楊露禪「幼嗜技擊」。按照楊家老輩人的說法,楊露禪幼年在家生活,少年時期才從老家閻門寨到達廣府,隨在外的父親謀生。
筆者通過在閻門寨村民中的調查了解得知,該村自古就有習武的傳統。閻門寨流傳的不是太極拳,而是大洪拳,又稱太祖長拳,楊露禪小時候便學會了洪拳。時至今日,閻門寨村民間還傳說,村裡在明清時期就有一個叫楊老育的武術家,功夫高超遠近聞名。當地人相互暱稱時,習慣取名字中一字,之前再加上「老」字,比如楊祿禪就被當時永年民間稱為「老祿」。楊班侯本名「鈺」,「鈺」「育」同音,分析此「楊老育」,即是楊鈺(班侯)的習慣稱呼。
在楊式太極拳拳勢名稱及用法中,很大部分與洪拳相同或相近。有人還說,楊式太極拳仿像大洪拳的地方甚至比仿像陳氏太極拳的地方還要多。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楊式太極拳與大洪拳的歷史淵源關係,也證實了有關楊露禪在閻門寨習練大洪拳的歷史傳說。
其次,關於楊露禪有文化的說法,在此處也得到印證。
以往人們的看法是,楊露禪因家境貧寒,未曾讀書,沒有文化。甚至太極拳界曾經有過「武禹襄有文化,是文太極,武式太極有理論;楊露禪沒文化,是武太極,楊氏太極拳無理論」的說法。
但從楊家老人的口中得知,楊露禪是有文化的。因為楊的父親是廣府滏陽河漕運貨棧的帳房和經紀人,家庭的經濟狀況尚能具備讓孩子讀一點書的條件。楊父本人也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具有教幼年楊露禪讀書識字的能力。
1993年,楊露禪玄孫、楊澄甫次子楊振基向社會公布了祖傳的太極拳秘籍《三十二目古拳譜》(四十篇),並說明是先祖楊露禪傳下來的。該譜是作為楊家門裡的祖傳衣缽而代代傳至今日,從而推翻了認為「楊式太極拳無理論」的說法。
據說,楊露禪晚年曾將師傅陳長興傳給他的太極拳古譜抄寫一式兩份,楊班侯、楊健侯各得一份。楊班侯的那份傳給了全佑,全佑復傳給了自己的後代,至今保留在吳家後人手中,成為吳氏太極拳的傳家寶典。
而傳給楊健侯的那份,則由楊澄甫晚年交給夫人侯助清。侯夫人晚年跟隨四子楊振國生活,住在邯鄲市棉二家屬院。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楊振基到河北省體工隊工作,並抽調至中共華北局機關(北京白雲觀附近)教授太極拳。臨行前,侯夫人親手將那份古譜交給楊振基。此後,該譜長期保留在楊振基手中。楊振基逝世後,現由其夫人裴秀榮保存。
金恩忠在文章中說「楊聰明識書」,則從側面證實了楊振基有關《三十二目古拳譜》為其先祖楊露禪傳於後世說法的可能性。
第三,金恩忠講,楊露禪「以格致參入技擊,故太極已入於不見不聞之化境」。此說準確地概括了楊式太極拳與其它太極拳種的不同之處,那就是「以格致參入」、「 已入於不見不聞之化境」。
楊露禪在陳氏拳和大洪拳基礎上,結合道家修煉方法進行綜合改造,創編出一套不同於其它內家拳的新拳法——楊式太極拳。因此,楊家祖輩幾代以及他們的傳人,都認可自己所練太極拳的道家淵源,並堅持推崇敬重本門太極拳的先祖——張三丰。這些,無論是在楊家祖傳《三十二目古拳譜》中,還是在其它楊氏太極拳著述裡都有明確的表達。
「以格致參入技擊」,講求心修,格物致知,應物自然,無為而為,諸事順遂,捨己從人,不戰而勝,「入於不見不聞之化境」,是對太極拳精髓的最準確的表述。
世人常常疑惑,楊露禪明明是從陳家溝學來的拳,可楊式太極拳為何與陳式太極拳卻有很大的差別?按照各自的拳架及練法來比較,二者似乎沒有多少相似之處。其緣由何在,我們今天或許能夠從金先生的文字中看出些許端倪。
第四,關於楊露禪的存世年齡,此處出現不同的說法。
金恩忠文中說,楊露禪於「年九十七」歲時去世。這就和我們現今普遍認同的說法有很大的差異。目前,無論是國家和地方、官方或個人撰寫的資料裡,都明確地記載楊露禪生於1799年,卒於1872年,享年73歲,包括楊家後代的著作裡也認可這一說法。
然而,在楊露禪的嫡孫,楊健侯之子楊澄甫的《太極拳體用全書》的序言裡,白紙黑字地寫著「餘幼時,見先大父露禪公……」,明確地告知,他曾親眼見過自己的祖父。然而,按照當前流行說法,楊澄甫出生時,楊露禪早已去世11年,他不可能見到楊露禪。
按照金恩忠的記載,楊露禪是97歲去世的,那麼就是1896年,楊澄甫當時13歲,是完全有可能聆聽其祖父教誨的。
這裡澄清了一樁歷史公案,也證實了楊澄甫所言的真實性,反過來證明了當前流行說法的可商榷處。
還有一點是,金恩忠談楊露禪「能貼壁懸空,自握其發,而能將自身提起」,「提發懸空」的傳說固然違背了現代科學原理,不足為信,然而「以身貼壁」在很多門類功夫中都可見到。楊露禪的貼壁功夫證實了楊家太極拳裡有輕功技術的傳說。
在永年的太極拳傳說裡,記載著楊班侯輕功翻越廣府城牆的故事。另外楊家人內部也有關於輕功、點穴等特殊功夫的說法,可惜後世已不得見。所幸,這些都在金恩忠的文章裡得到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