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古老少數民族泰雅人:深山谷坳中走出的鐵血傲族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臺北9月17日電 題:臺灣古老少數民族泰雅人:深山谷坳中走出的鐵血傲族

  中新社記者 朱曉穎 陳立宇

  一部兩岸上映、票房不俗的電影《賽德克·巴萊》,將賽德克族人形象推至世人面前:他們面頰刺紋、粗竹穿耳、腰佩長刃,穿梭叢林,彪悍驍勇,面對日侵,血肉禦敵。如今,曾為戰場的臺灣北部疊嶂山巒中,已是另一番場景。

  驅車從臺灣北部新店的城市邊緣進山,於高低起伏山路間盤行40至50分鐘,甫抵原住民泰雅人原部落聚集地——烏來老街。賽德克族,從泰雅族中分支,單立門戶,乃為後話。

  或許正是看中這裡山林獸多,溪湍魚豐,200多年前,古老泰雅人祖先兩度北遷至此,男獵女織,播種祭祖,面對大自然艱苦考驗,以最原始的方式,世代生存。

  老街路口,矗立著一座烏來泰雅族博物館,內部所有志工都是泰雅族人。志工林秀卿面目白淨,耳綴銀飾,身著族服,接待導覽。

  對族人現狀,她十分熟稔:在臺灣14個少數民族中,泰雅族人口排名第三,僅次於阿美族、排灣族,但所繁衍地區約佔臺灣山嶽的三分之二,生息土地面積之廣,為少數民族群之首。

  「靈魂觀」、「道德觀」、「靈界」,古老泰雅人三大「人生哲學」命題,掛在博物館最顯眼位置。

  相傳,泰雅人遵奉至上的祖靈,所居靈界被一條大河環繞,死者之靈要進入靈界,須橫跨河上彩虹橋。生前不遵祖訓者,將被祖靈所拒,無法過橋,輾轉環繞靈界,永世難得安息。

  「gaga(泰雅族語),代表道德規範,嚴守慣習祖先遺訓,祖靈將賜福於人,作惡必將遭嚴厲懲戒。同時,男獵敵首、女學織衣,方允紋面,面無紋者,將被祖靈拒之門外。

  然而,日據時期到來,古老族人被強制剝奪信仰:男人須服勞役、不得狩獵,女人派遣幫傭、不許編織彩衣。這意味著,所有低頭臣服的族人,將與祖訓勃然相悖,永遠無法上路,與居住靈界的家族先人團聚。

  與自然搏鬥、粗獷堅韌的族人,再次顯出彪悍本性,揭竿而起;長刀短匕,尖利重矛,狩獵武器,化為戰斧;翻越叢林,斡旋遊擊,日寇頭顱,成為獵首……在廣袤叢林,一場關乎祖靈、靈魂、尊嚴的生死之戰就此拉開。

  提到這段歷史,林秀卿仍激動不已:「我們泰雅人,以凝聚團結著稱,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必讓他雙倍償還!」

  在《賽德克·巴萊》電影的最後,臺灣少數民族以柴刀、木棍對抗飛機、大炮,激烈對峙近一個月後,抗日族人死傷慘重,賽德克婦女上吊自縊,殘存男人們則在臉孔上紋賽德克標記,戰鬥至死……。

  時光荏苒。如今,在烏來老街路口,當年日據時期日本人掠奪臺灣資源,伐山砍木、內通外運的小火車運輸通道,已被開發成「烏來臺車」景點。粉刷成彩色的迷你「蹦蹦車」,載滿一車又一車遊客,於山間穿行。

  泰雅人也告別了狩獵、紋面的時代,從深山谷坳中走出,上班上學,各自匆忙,融入了現代化都市生活。

  林秀卿泰雅族語名字是「阿穆依穌路」。她說,正如沿襲父系氏族起名方式,唯有信仰「gaga」,永遠不會改變。

  泰雅族人魂靈光輝榮耀的一刻,已被歷史永遠定格:扯下侵略者的太陽旗、踏上彩虹橋之路。(完)

相關焦點

  • 臺灣泰雅人部落:用虔誠傳承古老文化
    泰雅人部落司馬庫斯位於臺灣新竹尖石鄉1500米高山上,這個深山裡的原始部落,在迎接現代文明洗禮的同時,用虔誠傳承古老泰雅文化。  「我從新竹市區來到高原上,喜歡這裡的安靜和淳樸,族人不把我們當外人看。」蔡玉安說,吸引她留下的,不僅是這裡的自然風貌,還有這裡的文化。  司馬庫斯吸引人們不辭勞苦走進深山。
  • 臺灣泰雅姑娘福州「原夢」 小店匯聚臺灣少數民族特色
    ­  在三坊七巷的黃巷內,有一家匯聚了臺灣少數民族特色的餐飲店,臺灣泰雅女孩石晏菱的夢想正在這裡悄然綻放。­  走進這家名叫「原夢餐藝」的小店,不足20平方米的空間就像是一間臺灣少數民族文化博物館。
  • 臺灣泰雅姑娘榕城「圓夢」記
    福州新聞網(微博)7月28日訊(福州日報(微博)記者 林洛羽 實習生 趙昕玥)在三坊七巷的黃巷內,有一家匯聚了臺灣少數民族特色的餐飲店,臺灣泰雅女孩石晏菱的夢想正在這裡悄然綻放。  走進這家名叫「原夢餐藝」的小店,不足20平方米的空間就像是一間臺灣少數民族文化博物館。
  • 臺灣寫真:揭開臺灣少數民族手紋的神秘面紗
    (中新社記者 史元豐 路梅)居住在臺灣南部的少數民族排灣族群,雖沒有文字,卻以紋身的方式在手上記錄家族「密碼」。如今,全臺灣仍健在的手紋老人不過十數人。中新社記者日前探訪了其中一個村落,揭開手紋的神秘面紗。阿嫲如今已近90歲,得知記者來訪,堅持「盛裝」出席。如今,臺灣屏東縣佳興村的排灣族手紋老人僅有3人在世。
  • 【邊疆時空】施沛琳 | 海洋少數民族文化力研究——以臺灣東海岸阿美族為例
    2000年底,臺灣首次以單一民族文化為訴求的影展「真實邦ㄗㄚ——阿美影展」在臺北舉辦,該活動由族人籌劃與部落族人分享影片成果的活動,展現阿美族人的智慧與自主性,進而凝聚對族群的認同與自己文化的信心,並讓阿美族部落人重新來回顧與審視自己的文化。紀錄片《尋找鹽巴》表達尋找原住民文化的意念。
  • 緬甸古老神秘的長頸族,5歲在脖子上套項圈,最多達到10公斤
    緬甸蒲甘有兩千多座古佛塔,這裡是緬甸古老建築藝術的縮影,是緬甸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在參觀佛塔的時候,我遇到了當地神秘古老的長頸族。蒲甘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經歷滄桑歲月900多年,留下了無數古老的傳說和豐富的佛教寺廟,在蒲甘城內行走,遇到的寺廟也千姿百態,有的金光閃閃,有的潔白素雅,塔內佛像更是巧奪天工,大小不一,形態各異;塔內的浮雕技藝精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參觀。在蒲甘城內旅行,選擇的交通工具可以租自行車、馬車、突突車、也可以步行。
  • 臺灣寫真:以「鄉下」為傲的宜蘭人
    臺灣寫真:以「鄉下」為傲的宜蘭人 2015-12-08 16:56:2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社記者 賈靖峰 攝   中新社宜蘭12月8日電 題:以「鄉下」為傲的宜蘭人  中新社記者 賈靖峰 陳小願  「莊腳來到啊……噯唷臺北市,看著燈光啊……閃仔閃熾,頭生疏啊,無地去……」  林秋芳饒有興致地唱起民歌《丟丟銅仔》,這首頗具鄉土氣息的「宜蘭調」在當地家喻戶曉,唱的是深山中的宜蘭人從前要去一趟
  • 野蠻的驕傲——臺灣高山族「賽德克」番刀!
    而在臺灣少數民族自由生存或者被殖民統治反抗之時,雖然在當時,熱兵器已經十分普遍,但是對於一個真正的賽德克人來說。對泰雅人而言,它是必備的嫁妝之一;在排灣人的婚禮中,也必須有新郎以山刀斬斷藤條的儀式。高山族是臺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了布農人、魯凱人、排灣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賽夏人等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臺灣省民族的總稱,不同地區文化誕生的山刀形制也不同。一下是小編找到的九大民族的不同形制的番刀。
  • "80後"臺灣泰雅族姑娘圓夢:讓臺灣少數民族文化走得更遠
    臺灣泰雅族姑娘石晏菱在福州三坊七巷街區開起了一家「原夢餐藝」,使得一個「臺灣少數民族文化博物館」呼之欲出。記者劉可耕攝16個臺灣少數民族的部落意象,在去年初夏的時候,經臺灣泰雅族姑娘石晏菱的彩繪,躍上一列開進臺灣花東地區的火車,成為當地旅遊的一道流動風景線。  如今,這些原汁原味的臺灣少數民族元素隨著石晏菱「登陸」而走得更遠。  這位剛滿30歲的泰雅族姑娘,在福州三坊七巷古街區開起了一家「原夢餐藝」。作為民族文化的活化實驗場,一個「臺灣少數民族文化博物館」在這裡呼之欲出。
  • 「霧社事件」折射臺灣少數民族困境
    一些學者認為,臺灣人在不斷回望歷史的同時,對於「霧社事件」的不同詮釋開始逐漸裹挾著政治訴求和各種政治利益,「少數民族」成為「泛政治化」社會中各方可以善加利用的「符號」。其中,有的是為了迎合新的「臺灣民族」意識形態,另外一些把「霧社事件」作為抗議精神的宣言。臺灣歷史的想像,都在「霧社事件」上折射出來。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百越及其他民族
    」檀萃《說蠻》記臺灣「番生女年十三四,新鮮花紋兩頰刺」。鄺其照《臺灣番社考》記載新化番女「繞唇吻皆刺細點而敷以黛」;平埔生番「以五彩文身作花草形」。龔柴《臺灣小志》記載耳山生番「胸前及唇下間有刺鳥獸形者」。據1960年出版的《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15、16期合刊上何廷瑞《臺灣土著諸族文身習俗之研究》稱,近代臺灣高山族仍然保留著紋身習俗。
  • 中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中,為何會有紋身後才是成年人的說法?
    無論是亞洲、南北美洲、非洲,還是大洋洲眾多島嶼上的土著居民,以及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先民都有紋身的習俗。 我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一直盛行紋身,不只是單獨某個或某幾個民族,而是幾乎所有的少數民族都存在過這種現象和習俗,表明紋身是普遍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間產生、發展、流行和傳承的。
  • 內地「神曲入島」成常態 臺灣少數民族跳起「小蘋果」
    從鄧麗君、小虎隊,到周杰倫、五月天,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字,瞬間拉近了臺灣與大陸青年之間的心靈距離。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有生命活力、也最美麗的語言。「我從小就在唱歌的氛圍裡長大」,來自臺灣少數民族歌手楊品驊分享了自己小時候10塊錢聽一首歌的小故事。
  • 臺灣原住民的生活,知多少?最動人的歌聲送給你!
    臺灣的少數民族分為兩部分,生活在高山地區的以往稱為「高山族」,生活在平原地區的稱為「平埔族」,現在則把少數民族統稱為「原住民」。截至2003年3月,在臺灣地區的2242萬總人口中,少數民族42.3萬人,佔總數的1.9%,其中平地少數民族19.8萬人,山地少數民族22.5萬人。主要居住在花蓮縣(20.2%)、臺東縣(18.3%)、屏東縣(12.4%),其餘分散各地。
  • 中時解讀臺灣風俗:不要曲解少數民族禁忌文化
    中時解讀臺灣風俗:不要曲解少數民族禁忌文化 2008年03月12日 12:59 來源:中國臺灣網   文化禁忌卻非僅為邵族人的慣習與專利,臺灣少數民族乃至世界各族群,依其各自的文化脈絡也都有其禁忌。
  • 夏季臺灣少數名族文化採風」--------LIGHTUP英文戲劇編劇創作營活動
    臺灣少數民族是寶島臺灣的主人,臺灣少數民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一員,是中國少數民族獨特的一支。臺灣少數民族生活在山高谷深、大海環繞的寶島,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歷史歲月。臺灣少數民族分為十幾支族群,經過長期的繁衍生息,各個族群風俗習慣差異逐漸顯現,文化獨特性也隨之形成。目前存有自己語言和文化的有18個族群,包括雅美(達悟)、阿美、噶瑪蘭、撒奇萊雅、卑南、太魯閣、賽夏、泰雅、邵、布農、賽德克、鄒、魯凱、排灣等。臺灣也因此成為「人類學者研究的樂園」。
  • 【陳銘聰:少數民族習慣與法律衝突案例分析研究——以臺灣地區「風倒櫸木案」判決為視角】
    同時,在主流媒體低度關照的情況下,以中、英文的媒體向國內外發聲,這些論述與行動贏得國外支持,更有外國信函直接寄向臺灣最高行政機關抗議或申冤。但不管如何,最重要的還是部落族人與聯盟屢敗屢戰的精神,在每一次的挫敗中累積能量。所以,在無數次的協商破裂下與一審、二審被判有罪的情況下,族人仍然堅持上訴並勇敢挺進。
  • 雲南貴州獨有的一種樂器,是少數民族特別喜愛的古老樂器之一
    在雲貴川,特別貴州少數民族地區,逢年節日,人們都要舉行各式各樣的蘆笙會,吹起蘆笙跳起舞,而蘆笙,是貴州獨有的一種樂器,是少數民族特別喜愛的古老樂器之一, 發源於中原,後傳入少數民族地區,其前身為竽。在貴州各地少數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蘆笙之鄉"、"歌舞之鄉"的稱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