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蓋皮爾斯主演的《記憶碎片》,是《黑暗騎士》、《盜夢空間》導演諾蘭的第二部長片作品,改編自他弟弟寫的短篇小說,複雜的敘事方式、動人的劇情發展,讓當年才30歲的諾蘭獲得國際矚目。
《記憶碎片》劇情描述主角自從妻子被姦殺、自己也遭擊昏後,罹患"順型性失憶症",新記憶只能維持十分鐘,之後就會忘記。悲憤的主角化身為復仇使者,但他的破碎記憶令復仇之路難上加難。
聽起來似乎是常見的復仇劇情套路,但《記憶碎片》為何如此轟動呢?
1.超級燒腦
想像一下這樣的敘事方法:全片以男主角的觀點與零碎記憶為主,片頭呈現的一樁謀殺,是全片時間線的最末,是故事的終點,但觀眾還不知其意義。
隨後出現的劇情分成兩條支線,一個黑白、一個彩色,黑白部分是以順敘法描述過去某段記憶,彩色部分則以倒敘方法,逐一呈現主角每個十分鐘記憶片段。兩條支線穿插出現,到片尾匯集至同一時刻。
光聽這敘述就很嚇人吧!一方面會懷疑,觀眾看得懂嗎?另一方面會好奇,結局就擺在第一幕,整部懸疑片還會精彩嗎?
兩者的答案都是:"會!"
2.燒腦敘事不只為炫技,還讓觀眾更入戲
如此複雜的敘事有作用嗎?還是諾蘭只想炫耀自己大腦異於常人呢?答案是它非常有用。
一般人很難想像"記憶只能維持十分鐘"是什麼情形,也不容易體會主角的疑慮與恐懼。用單純、順向時序拍攝本片,觀眾會是主角的旁觀者,冷靜觀察主角的詭異行為;用《記憶碎片》的方式拍攝,在資訊缺乏的狀態下讓觀眾突然闖進一段沒有邏輯脈絡的記憶。
迫使觀眾跟主角站在同一觀點,擔心眼前的陌生人,早就知道主角的故事與弱點,打算利用主角與傷害他。因此觀眾會與主角一樣心神煩亂,分不清是敵是友,只能緊張地拼湊零碎線索,希望自己判斷正確。
3.動人描繪一位無法面對創痛的悲傷男人
再往後看下去,觀眾會從原本的焦急惶恐,轉為替主角感到悲哀。妻子遭殺害後,記憶一次次消除的主角,等於永遠在原地打轉,他記下的每個缺乏脈絡的線索,到後頭越堆越多、結論越凌亂越不合邏輯,離事實越來越遠。
兩段故事線互相穿插到結尾,匯集至同一時刻,這時更震撼的轉折發生,暗示主角還沒丟掉的老記憶,竟也不太可靠。或許真實的回憶太令他痛苦,因此本能地逼迫腦袋扭曲記憶,用別的方式解讀過去。
主角在喪妻後就沒能記下新的記憶,造成他最鮮明、最接近現在的回憶,就是妻子遭殺害的那一刻,因此他的傷痛無法隨時間淡化,就如片中那句話:"都說時間可以療傷,但如果對時間已經無感了呢?"
於是他的本能篡改了記憶、保護了心靈,將下半輩子聚焦於虛無的復仇,只要有事做,就不須面對內心的空洞與停滯。但他永遠不會平靜,因為他不僅記不清真相,也無法記得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