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品導演」馮小剛
今年的國產電影,最風光的莫過於《八佰》,管虎和電影成功的背後,也容易讓人聯想起一些相似的片子。
也許很多人都會 想到《集結號》、《金陵十三釵》等等,一樣的歷史背景,一樣的民族大義,一樣的震撼人心。
但我聯想到的第一部作品並不是這些,而是馮小剛的一部「票房失敗」的作品。
在介紹電影前,先介紹一下那時候的馮小剛。
馮小剛1958年出生在北京,是個地道的在北京文化圈混出頭的人。很多人把馮小剛列為中國第五代導演之列,但比起陳凱歌等學院出身的第五代導演來說,馮小剛或許更像是野路子發家的怪才。
美工出身的馮小剛有著一顆不折不扣的文藝青年心臟,中國社會開始迅速發展的年代,正是年輕的馮小剛走上華語電影歷史舞臺的年代。
那個年代的中國,有年輕的崔健,年輕的王朔,年輕的莫言,海子也還沒有告別人世,那個乾淨的年代裡,文藝青年們都赤誠而火熱地熱愛著各種藝術。馮小剛自然也不例外。
年輕的馮小剛,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像只猴」,沒別的,就一個字,醜。
其貌不揚的馮小剛1984年開始進入電影圈,以美術助理身份參與了鄭會力指導的劇情片《生死樹》。
經過幾年摸爬滾打,馮小剛做過美工,做過場務,做過編劇,甚至還寫過歌詞,這一切都是為了他最後的目標:導演。
後來,「像只猴」的馮小剛人生轉折大概是《北京人在紐約》,這部大名鼎鼎的電視劇是馮小剛第一次指導的影視作品,和他一起合作的導演,是更加大名鼎鼎的電視劇《渴望》的導演,鄭曉龍。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馮小剛作為導演扶搖直上,接拍電影,後來產出了許多經典。
同時,野路子出身的馮小剛拍出來的「野路子」電影,莫名受到觀眾喜愛,票房都很好,後來有些電影人開始諷刺他是「小品導演」。
馮小剛的故事還在繼續,導演的理想已經完成,但他還要追求文藝青年的宿命追求:好的藝術作品。
這就要提到馮小剛的好友王朔了,王朔幫助馮小剛得到許多機會,馮小剛也都把握住了,這一幫京城的文化人士,在那個年代,都活在希望的陽光裡。
1993年,王朔介紹馮小剛看劉震雲的小說《溫故1942》,馮小剛當即就產生了想要拍成電影的念頭。
但種種原因制約,這部片子在1994年、2000年和2002年三度籌備,都沒能順利開機,直到2011年10月,為什麼如此曲折,只因為揭露了人性醜陋。
2012年11月29日,由馮小剛執導,張國立、張涵予、陳道明等人主演的歷史片《1942》上映,當年拿到了三億多票房,排在當年的票房榜11位。那年的票房冠軍是開啟了華語電影票房爆炸時代的《泰囧》。
這部電影在馮小剛的所有作品裡,票房排在第五位,但相對而言,在那個票房開始進入「億」單位的年代,《1942》的票房可以說是,相當不高。
好在對於馮小剛而言,《1942》也許絕不只是為了票房,無論是他為了追求作品付出的那麼多年努力,還是為了《1942》做的18年準備,都不是只為了票房能做到的。
許多年後,一個綜藝節目上,馮小剛重新見到了《1942》裡的小女孩演員,忍不住流淚,那些眼淚或許是最好的答案。
二,1942
1942年,世界上發生了這些大事:史達林格勒戰役、甘地絕食、宋美齡訪美、邱吉爾感冒。
與此同時,中國河南也發生著一些事。因為旱災和蝗蟲,河南大面積遭受饑荒,幾十萬人逃荒去河南,路上不斷地有人餓死,有人病死,有人被日軍的炮彈打死,還有的人被人殺了吃,這些死去的人裡,有一部分變成了野狗的糞便。
這部電影,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河南旱災逃荒人群中的一個災民,有著幾乎所有經典歷史片的標配,大時代,小人物。
電影幾乎全方位覆蓋了那個時代來敘述,也正因如此,有的地方的力度顯得不夠那麼戳人,但並不影響歷史本身的力量。
故事的第一條線,是張國立飾演的地主的逃荒故事。
這條線的主角有兩個,一是老東家老範,另一個是佃戶瞎鹿。老範是個為人不錯的東家,對佃戶不錯,但無奈身處亂世,河南的旱災讓一些人餓成了動物,東家被搶,只能和佃戶們一起逃荒,逃荒路上遇到了佃戶瞎鹿一家,兩家人就結伴而行。
逃荒開始的時候,老範的女兒還是學生,養了一隻貓,妥妥的那個時代的小資青年,逃荒這種不體面的事情自然很排斥。
雖然老範許諾,只是暫時躲災,早晚會回去,但一路逃荒,他們遇到了國民黨軍隊,遇到了日本飛機轟炸,路上每天都在死人,不是被被打死,就是餓死凍死病死。
後來沒有了吃的,躲災也成了真正的逃荒,小資青年最後把貓煮了,給生了孩子的嫂子熬湯,她提的唯一一個要求,是給她也來一碗。這句話代表了她死去了一部分的心,也足夠完整的展現了逃荒的苦難。
至於佃戶,路上甚至想過賣孩子換糧食。逃荒路上母親病死,自己最後的下場也是一頭扎進煮著肉的鍋裡,活活被燙死。故事裡很多這樣的荒謬情節,但在那樣的背景下,荒謬又顯得正常。
老範身邊的人一個接一個的死去和離開,兒子死了,兒媳死了,老婆死了,女兒賣了,家裡的夥計也死了。
最後只有孫子陪著他逃到了陝西,在慌亂中,襁褓裡的嬰兒,也生生被他捂死了。
絕望的老範一個人逆著數以萬計的逃荒人流往回走,別人問他問什麼,他說想死的離家近一點。路上遇到了一個同樣親人全死去的小女孩,兩人結伴,相依為命,繼續往回走去。
第二條線的主角,是美國記者。
記者的扮演者是憑藉《鋼琴家》拿到奧斯卡影帝的阿德裡安布勞迪,在《1942》中,他的角色,代表著信仰。
記者聽說河南的旱災,奇怪為何國民黨政府沒有作為,於是親自去了河南,走上了災民們逃荒的路。
這一路上對他震撼極大,他拍攝了狗吃人的畫面,在途中的教堂裡,他疑惑地問神父,世界為什麼會是這樣,但沒人能說出答案,神父不能,神也不能。
影片中關於信仰的線,無疾而終,算是一個槽點,但也正因為信仰的出現,讓故事本身更加荒謬。
馮小剛的作品都很荒謬,只不過這次沒有用在喜劇上。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神父的扮演者,正是《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的扮演者。
第三條線,就是國民政府對河南的態度。
這一點或許也是為什麼看《八百》時我會想起《1942》的原因,兩者之間的相似之處比起其他電影少得多,但有一點相似之處卻是實實在在的扎在人心裡。
路有凍死骨,朱門酒肉臭。
時任河南省長的李培基,多方奔忙為了河南旱災籌集救災的糧食,但政治家和官員都不餓,政治家考慮著政治問題,軍隊考慮寧願餓死災民,也必須要收軍糧,官員們念著如何剋扣救濟糧。
馮小剛在《1942》裡採用的這種宏觀敘事,讓整個故事更加冷靜和冷酷,大時代的背景下,整部片子完全具有史詩電影的氣質。
災民、外國人、蔣介石政府這三條線,足夠清晰的把這個故事講好了。
對於劇情之外的評論其實不重要,一千個觀眾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歷史本身不會騙人。中國歷史上的1942年,死去的數以萬計的河南災民,這一段被許多人忽略的歷史,已經有足夠的力量打動人。
三,中國大片
拍攝《1942》,張國立零片酬出演,為了準備電影的拍攝,所有主要演員都必須餓著肚子保持狀態,張國立拍完後瘦了二十多斤,但演員不止張國立一個,所有人都是這樣。
除此之外,19個主角,50個次要角色,眾多大咖,很多都是友情出演,馮小剛為了《1942》投入了多少精力和人脈可想而知。
這些事,都發生在《1942》誕生前,沒有這些事這些人,就沒有這部《1942》。
平心而論,《1942》在中國電影裡,算得上是大片了,無論是製作、投資,還是最後的結果。在票房井噴增長的年代,這部片子3.71億的票房,其實並不高。
其他的大片,比如《戰狼》、《八百》等等。這些片子無一例外的,在幕後鑽研的心血遠遠大過於讓電影商業化的心血。
許多人都用馮小剛《1942》來說明追求藝術的精神可貴,因為馮小剛在1942後拍了回鍋肉電影《私人定製》來挽回票房損失,但沒有這份心思,中國會少許多《1942》這樣的誠意之作。
珍惜現在的社會,珍惜認真做事的電影人,且行且珍惜吧。(撰文:唐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