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了,再看馮小剛的《一九四二》,明白了什麼是人性的醜陋

2020-10-08 香港電影懷舊

一,「小品導演」馮小剛

今年的國產電影,最風光的莫過於《八佰》,管虎和電影成功的背後,也容易讓人聯想起一些相似的片子。

也許很多人都會 想到《集結號》、《金陵十三釵》等等,一樣的歷史背景,一樣的民族大義,一樣的震撼人心。

但我聯想到的第一部作品並不是這些,而是馮小剛的一部「票房失敗」的作品。

在介紹電影前,先介紹一下那時候的馮小剛。

馮小剛1958年出生在北京,是個地道的在北京文化圈混出頭的人。很多人把馮小剛列為中國第五代導演之列,但比起陳凱歌等學院出身的第五代導演來說,馮小剛或許更像是野路子發家的怪才。

美工出身的馮小剛有著一顆不折不扣的文藝青年心臟,中國社會開始迅速發展的年代,正是年輕的馮小剛走上華語電影歷史舞臺的年代。

那個年代的中國,有年輕的崔健,年輕的王朔,年輕的莫言,海子也還沒有告別人世,那個乾淨的年代裡,文藝青年們都赤誠而火熱地熱愛著各種藝術。馮小剛自然也不例外。

年輕的馮小剛,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像只猴」,沒別的,就一個字,醜。

其貌不揚的馮小剛1984年開始進入電影圈,以美術助理身份參與了鄭會力指導的劇情片《生死樹》

經過幾年摸爬滾打,馮小剛做過美工,做過場務,做過編劇,甚至還寫過歌詞,這一切都是為了他最後的目標:導演。

後來,「像只猴」的馮小剛人生轉折大概是《北京人在紐約》,這部大名鼎鼎的電視劇是馮小剛第一次指導的影視作品,和他一起合作的導演,是更加大名鼎鼎的電視劇《渴望》的導演,鄭曉龍。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馮小剛作為導演扶搖直上,接拍電影,後來產出了許多經典。

同時,野路子出身的馮小剛拍出來的「野路子」電影,莫名受到觀眾喜愛,票房都很好,後來有些電影人開始諷刺他是「小品導演」。

馮小剛的故事還在繼續,導演的理想已經完成,但他還要追求文藝青年的宿命追求:好的藝術作品。

這就要提到馮小剛的好友王朔了,王朔幫助馮小剛得到許多機會,馮小剛也都把握住了,這一幫京城的文化人士,在那個年代,都活在希望的陽光裡。

1993年,王朔介紹馮小剛看劉震雲的小說《溫故1942》,馮小剛當即就產生了想要拍成電影的念頭。

但種種原因制約,這部片子在1994年、2000年和2002年三度籌備,都沒能順利開機,直到2011年10月,為什麼如此曲折,只因為揭露了人性醜陋。

2012年11月29日,由馮小剛執導,張國立、張涵予、陳道明等人主演的歷史片《1942》上映,當年拿到了三億多票房,排在當年的票房榜11位。那年的票房冠軍是開啟了華語電影票房爆炸時代的《泰囧》

這部電影在馮小剛的所有作品裡,票房排在第五位,但相對而言,在那個票房開始進入「億」單位的年代,《1942》的票房可以說是,相當不高。

好在對於馮小剛而言,《1942》也許絕不只是為了票房,無論是他為了追求作品付出的那麼多年努力,還是為了《1942》做的18年準備,都不是只為了票房能做到的。

許多年後,一個綜藝節目上,馮小剛重新見到了《1942》裡的小女孩演員,忍不住流淚,那些眼淚或許是最好的答案。

二,1942

1942年,世界上發生了這些大事:史達林格勒戰役、甘地絕食、宋美齡訪美、邱吉爾感冒。

與此同時,中國河南也發生著一些事。因為旱災和蝗蟲,河南大面積遭受饑荒,幾十萬人逃荒去河南,路上不斷地有人餓死,有人病死,有人被日軍的炮彈打死,還有的人被人殺了吃,這些死去的人裡,有一部分變成了野狗的糞便。

這部電影,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河南旱災逃荒人群中的一個災民,有著幾乎所有經典歷史片的標配,大時代,小人物。

電影幾乎全方位覆蓋了那個時代來敘述,也正因如此,有的地方的力度顯得不夠那麼戳人,但並不影響歷史本身的力量。

故事的第一條線,是張國立飾演的地主的逃荒故事。

這條線的主角有兩個,一是老東家老範,另一個是佃戶瞎鹿。老範是個為人不錯的東家,對佃戶不錯,但無奈身處亂世,河南的旱災讓一些人餓成了動物,東家被搶,只能和佃戶們一起逃荒,逃荒路上遇到了佃戶瞎鹿一家,兩家人就結伴而行。

逃荒開始的時候,老範的女兒還是學生,養了一隻貓,妥妥的那個時代的小資青年,逃荒這種不體面的事情自然很排斥。

雖然老範許諾,只是暫時躲災,早晚會回去,但一路逃荒,他們遇到了國民黨軍隊,遇到了日本飛機轟炸,路上每天都在死人,不是被被打死,就是餓死凍死病死。

後來沒有了吃的,躲災也成了真正的逃荒,小資青年最後把貓煮了,給生了孩子的嫂子熬湯,她提的唯一一個要求,是給她也來一碗。這句話代表了她死去了一部分的心,也足夠完整的展現了逃荒的苦難。

至於佃戶,路上甚至想過賣孩子換糧食。逃荒路上母親病死,自己最後的下場也是一頭扎進煮著肉的鍋裡,活活被燙死。故事裡很多這樣的荒謬情節,但在那樣的背景下,荒謬又顯得正常。

老範身邊的人一個接一個的死去和離開,兒子死了,兒媳死了,老婆死了,女兒賣了,家裡的夥計也死了。

最後只有孫子陪著他逃到了陝西,在慌亂中,襁褓裡的嬰兒,也生生被他捂死了。

絕望的老範一個人逆著數以萬計的逃荒人流往回走,別人問他問什麼,他說想死的離家近一點。路上遇到了一個同樣親人全死去的小女孩,兩人結伴,相依為命,繼續往回走去。

第二條線的主角,是美國記者。

記者的扮演者是憑藉《鋼琴家》拿到奧斯卡影帝的阿德裡安布勞迪,在《1942》中,他的角色,代表著信仰。

記者聽說河南的旱災,奇怪為何國民黨政府沒有作為,於是親自去了河南,走上了災民們逃荒的路。

這一路上對他震撼極大,他拍攝了狗吃人的畫面,在途中的教堂裡,他疑惑地問神父,世界為什麼會是這樣,但沒人能說出答案,神父不能,神也不能。

影片中關於信仰的線,無疾而終,算是一個槽點,但也正因為信仰的出現,讓故事本身更加荒謬。

馮小剛的作品都很荒謬,只不過這次沒有用在喜劇上。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神父的扮演者,正是《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的扮演者。

第三條線,就是國民政府對河南的態度。

這一點或許也是為什麼看《八百》時我會想起《1942》的原因,兩者之間的相似之處比起其他電影少得多,但有一點相似之處卻是實實在在的扎在人心裡。

路有凍死骨,朱門酒肉臭。

時任河南省長的李培基,多方奔忙為了河南旱災籌集救災的糧食,但政治家和官員都不餓,政治家考慮著政治問題,軍隊考慮寧願餓死災民,也必須要收軍糧,官員們念著如何剋扣救濟糧。

馮小剛在《1942》裡採用的這種宏觀敘事,讓整個故事更加冷靜和冷酷,大時代的背景下,整部片子完全具有史詩電影的氣質。

災民、外國人、蔣介石政府這三條線,足夠清晰的把這個故事講好了。

對於劇情之外的評論其實不重要,一千個觀眾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歷史本身不會騙人。中國歷史上的1942年,死去的數以萬計的河南災民,這一段被許多人忽略的歷史,已經有足夠的力量打動人。

三,中國大片

拍攝《1942》,張國立零片酬出演,為了準備電影的拍攝,所有主要演員都必須餓著肚子保持狀態,張國立拍完後瘦了二十多斤,但演員不止張國立一個,所有人都是這樣。

除此之外,19個主角,50個次要角色,眾多大咖,很多都是友情出演,馮小剛為了《1942》投入了多少精力和人脈可想而知。

這些事,都發生在《1942》誕生前,沒有這些事這些人,就沒有這部《1942》。

平心而論,《1942》在中國電影裡,算得上是大片了,無論是製作、投資,還是最後的結果。在票房井噴增長的年代,這部片子3.71億的票房,其實並不高。

其他的大片,比如《戰狼》、《八百》等等。這些片子無一例外的,在幕後鑽研的心血遠遠大過於讓電影商業化的心血。

許多人都用馮小剛《1942》來說明追求藝術的精神可貴,因為馮小剛在1942後拍了回鍋肉電影《私人定製》來挽回票房損失,但沒有這份心思,中國會少許多《1942》這樣的誠意之作。

珍惜現在的社會,珍惜認真做事的電影人,且行且珍惜吧。(撰文:唐衝)

相關焦點

  • 《一九四二》:馮小剛的「活著」
    >馮小剛用一年多的時間,拍攝了根據作家劉震雲小說《溫故一九四二》改編的電影《一九四二》。》從開拍到上映,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而完成這部片子,從選中劉震雲的小說,到籌拍,馮小剛用了19年。片子在1994年、2000年和2002年三度籌備都未能順利開機,直到2011年再度籌拍,才得以實施。其間的困難,在接受採訪時,馮小剛用三個「不可能」來形容它的不容易。第一個「不可能」:《溫故一九四二》是一篇調查體小說,沒有人物,沒有情節,把這樣的一篇小說改編成電影是不可能的一件事。
  • 《一九四二》:馮小剛的這部電影,為何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
    馮小剛這大半輩子拍過不少電影,但是大部分都是《非誠勿擾》似的商業片,看起來熱鬧,實際上並沒有內涵,他自己也直言,並不喜歡自己拍的商業片。而有這麼三部非商業片,才真是馮小剛的心頭好:一部是《唐山大地震》,一部是《集結號》,還有一部就是2012年上映的這部紀實性電影《一九四二》。
  • 馮小剛嘔心瀝血卻無人問津的電影《一九四二》,只因現實更加慘痛
    最後知名作家劉震云為重溫這段幾乎已被這個民族淡忘的歷史,走訪災難的倖存者,最終寫了一本名為《溫故一九四二》的調查體小說,他也由此成為這場災難的唯一記述者。導演馮小剛看了後深有感觸:「二戰時,希特勒和納粹屠殺猶太人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但在1942年,中國河南旱災餓死300萬人,卻很少人知道,不要說外國人,中國人也不知道。
  • 馮小剛嘔心瀝血創作的《一九四二》,最終卻無人問津?輸給了現實
    馮小剛嘔心瀝血創作的《一九四二》,最終卻無人問津?平時生活中很多的年輕人對於一些愛情或者是古裝的題材影視作品非常的關注,然而對於一些具有歷史性的作品卻是提不起興趣,畢竟其中的劇情都非常的古板,並沒有任何看點,然而在一些電影當中如果真正反映出來之前社會中的一些問題,也是會引起大家的關注,不知道大家在之前有沒有看過馮小剛導演創作出來的
  • 馮小剛嘔心瀝血卻無人問津的電影《一九四二》,只因現實更加慘痛
    導演馮小剛看了後深有感觸:「二戰時,希特勒和納粹屠殺猶太人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但在1942年,中國河南旱災餓死300萬人,卻很少人知道,不要說外國人,中國人也不知道。劉震云為此寫了一本書,我在1993年看到,非常震撼。」
  • 再回顧《一九四二》,你看懂它所詮釋的人性了麼?
    想必很多人對《一九四二》這部影片很熟悉,它是由著名導演馮小剛老師親自執導拍攝,雖然《一九四二》的票房成績和口碑還算不錯,但在當下這個時代這部影片並不是很成功。不過對於馮小剛來說,拍攝《一九四二》並不是為了獲得超高的票房,而是為了向大家展示出當時的歷史狀況,畢竟這是一部詮釋歷史的影片,所以它的票房成績是不可預測的。
  • 馮小剛準備十幾年拍攝《一九四二》票房慘澹,硬漢酒後忍不住流淚
    1942 年發生了許多大事。中蘇美英等國籤署《聯合國家共同宣言》,郭沫若創作歷史劇《屈原》,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出生,中國女作家蕭紅在香港病逝,時年31歲。 也是同一年,身處抗戰前線的河南發生舉世震驚的大饑荒,上千萬人流離失所,近300萬人被餓死。
  • 它歷經三次審查,兩次被禁拍攝,原因:電影內容太過表現人性醜陋
    然而影片一上映,出品方華誼兄弟的股票卻應聲跌停,馮小剛表態「不要低估了觀眾」,但最後下映時還是虧損了9000萬。這就是2012年上映的電影《一九四二》。一、籌備18年,劇本歷經三輪審查早在1993年,馮小剛讀完劉震雲原著小說後就立志要拍攝這段歷史,他也把這當成自己的畢生夢想,即使再難都要完成。
  • 馮小剛為了這部電影,苦等18年,深刻探討了什麼是人性的醜陋
    苦等18年,兩次禁拍,三次審查,馮小剛說:「過審那天我們都喝高了!」是什麼樣的電影歷經這樣千辛萬苦才最終才得以搬上銀幕,讓馮導堅持這麼多年也要將它拍攝完成?——原來是2012年上映的《1942》全片沒有過度煽情的戲份,卻讓你體會到絕望,在一個人流離失所孤苦無依找不到希望時,原來絕望也會顯得平凡。讓我們從角色設計方面看芸芸眾生之相,再將影片深度剖析尋找巨災之下的人性之真和人性之醜陋。
  • 馮小剛斥巨資打造《1942》,反應最醜陋人性,為何卻票房平平?
    馮小剛的《1942》在2012年春節檔上映,它擺脫了以往的馮氏喜劇風格,是一部極具歷史感的災難電影。它講述了1942年河南發生的一次大型饑荒災難,在災難下,人性、生活、以及社會環境所發生的巨大變化。2004年,李雪健治癒,馮小剛再次把劇本送到了李雪健的面前,當時馮小剛的《天下無賊》剛拍完,他便迫不及待地再次送審《1942》的劇本。可是兩次審查都以「人性太醜陋」的理由駁回了劇本。但是,馮小剛依舊沒有放棄,他和劉震雲繼續打磨修改劇本。《1942》對於馮小剛來說,已經成為了一種堅定的信念。
  • 馮小剛「難產」了18年的電影,因為太表現人性醜惡,兩次被禁拍
    馮小剛「難產」了18年的電影,因為太表現人性醜惡,兩次被禁拍關於馮小剛這個人的爭議向來不斷,懟天懟地的性格和作風無疑是給他帶來了許多是是非非。出身文工團的他對於美有著天然的直覺,再加上他擅長學習的能力,踏入導演圈來一直是順風順水,無論是戰爭片還是賀歲檔,每部影片都叫座。
  • 準備18年,虧錢也要拍,馮小剛拍《一九四二》到底圖個啥?
    2011年,張國立接到了馮小剛的邀請,讓他來演電影《一九四二》,當時張國立一拿到劇本,就覺得有點不對勁。但是當時《一九四二》的編劇是劉震雲,他也不好說什麼。張國立覺得不對勁,就去找馮小剛商量,馮小剛一聽張國立說的也確實有點道理,就把劉震雲喊了過來,三個人一起碰了個頭,商量是不是把後面範財主的臺詞弄少一點。
  • 重溫《一九四二》:理解了馮小剛為啥「拼命」要把這部電影拍下來
    或許是年代太過於久遠,很多的觀眾對於1942年的那一段歷史不是非常的了解。 即使是在教科書上,也只是寥寥數筆,似乎是缺少準確而有力的資料,亦或許是想要迴避這一段痛苦的歲月。 對於很多人來說,認識這件事,大多都是從馮小剛的電影《一九四二》中了解的。
  • 深扒一下電影《一九四二》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
    該片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由馮小剛執導,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等主演。影片於2011年10月19日正式開機,2012年11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影片講述了一九四二年,因為一場旱災,河南發生了饑荒。老東家叫範殿元,大災之年,戰爭逼近,他趕著馬車,馬車上拉著糧食,糧食上坐著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陝西逃荒的人流。
  • 籌備18年,斥資2.1億,馮小剛的這部大片3次審查才過審
    今天要說的這一部投資2.1億,醞釀18年的災難片《一九四二》,也是馮導的得力之作。這部電影的誕生和上映,幾乎是一場艱難求生。本片根據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改編。故事發生在1942年,戰爭進入到了持久階段。此時,河南大災,遇到了大旱,很多的災民逃到了陝西。這一場災荒中,有300多萬人死於饑荒。看簡介,大家已經很明白,直面的描寫歷史災難,還要將內容如實的呈現在大銀幕上,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一件事。
  • 馮小剛罵網友不懂電影:你知道什麼是蒙太奇?
    有網友認為:「或許正是這條評論引爆了馮小剛。」  昨天早上5時許,馮小剛發出第一條微博:「觀眾熱衷爆米花喜劇我理解,但我無心伺候。」隨後3個小時裡,馮小剛又連續發布多條微博怒斥部分影評人,其中不乏「別再腆著臉引領觀眾了,丟人」「我如果是一個笑話,你們是什麼」「還好意思說自己是影評人,別現眼了」等激烈言辭。
  • 《一九四二》:一部讓我這個大男人哭了幾次的電影,張國立很敬業
    《一九四二》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由馮小剛執導,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等主演,2012年11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的歷史事件為背景,分兩條線索展開敘述: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範殿元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為核心;另一條是國民黨政府,他們的冷漠和腐敗、他們對人民的蔑視推動和加深了這場災難。2013年,該片獲得了第3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第3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影片等獎項。
  • 十八年籌拍赤地千裡人相食,《一九四二》絕不僅是馮小剛的獨角戲
    2012年11月9日,在第七屆羅馬電影節上;馮小剛的電影《一九四二》榮獲青年評審團最佳影片金蝴蝶獎。獲獎理由是「這部具有歷史見證意義的電影,讓我們了解到世界歷史中悲劇的一幕」。馮小剛在獲獎致辭時說到,這個題材能讓外國觀眾接受,表明「人性都是共通的」。在物質充裕的今天,《一九四二》仍在引發人們對於生命極限中的人性進行反思。
  • 重溫電影《一九四二》:淚目中淺談生死邊緣的人性
    重溫電影《一九四二》,仍是含淚看完,內心更加千瘡百孔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一九四二年我們雖然沒有失去祖國母親,但正是國家滿目瘡痍,最為羸弱的時候,身處苦難的祖國母親難以庇護自己的孩子,只能任由我們風雨飄搖,掙扎在死亡線上。
  • 重溫《一九四二》:我們都在逃荒的路上
    在大街上隨便拉住一位小姐姐問:「電影《一九四二》您看過嗎?」得到的回答是:免費請我,我都不會看,我寧願看《唐探》。在殘忍、兇蠻、貪婪的外表之下,尋找到關愛、堅韌、尊嚴的人性之光。馮小剛做的很出色。他說,拍完這樣一部電影後,他只有兩個選擇,要麼退休,要麼就拍一些徹底的沒心沒肺的娛樂片。馮小剛是個聰明人,早些年和葛爺合作了諸多叫好又叫座的賀歲片。但他深知,要想成為大師,光靠撓痒痒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