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角村村民在落成後的鄉村振興工作站觀影。受訪者供圖
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記者趙旭、馬雲飛、孟宜霏)大嵛山島東角村的村民怎麼也想不到,村裡廢棄已久的魚露倉庫,竟然搖身一變成了座漂亮的多功能禮堂。
在這座青磚灰瓦的二層建築裡,原有的下沉式魚露池被改造成階梯教室的講臺,講臺後的牆上掛著一塊投影幕布,對面則是木質桌椅、階梯和一排書架。陽光透過新開的天窗灑進屋內,通高空間的設計讓那些在樓上品茶的村民也能盡情觀影。
東角村位於福建省福鼎市,近幾年,依靠發展鄉村旅遊和民宿經濟,當地村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如何讓村民精神生活更加充實,如何提升娃娃們的教育,成了了村裡「成長的煩惱」。同時,鄉村旅遊業初具規模,亟需更科學的規劃。
2018年2月,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師生到東角村做調研,給這個臨海山坳裡的小漁村帶來改變。
「當時,村子裡有不少廢棄閒置的房屋。我們就在想,能利用這些空間做點兒什麼。」今年27歲的清華大學博士生程正雨回憶說,「廢棄的倉庫陰冷潮溼,但我們覺得將它改造後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重新服務村民。」
經與當地溝通,團隊成員著手測量、設計效果圖、繪製施工圖……去年3月,一座兼具茶飲、閱讀、觀影、遠程教育等功能,服務本地村民與遊客的鄉村禮堂落成。
為此,東角村的村民為清華大學師生手寫了一封三頁紙的感謝信,稱這一改造項目是「化腐朽為神奇」。「看到這樣的文字,就覺得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非常值得的。」程正雨說。
為表彰學生們對村裡的貢獻,福鼎市為參與該實踐項目的5位清華學子頒發了「榮譽村民證」,來自馬來西亞的秦佩婷就是其中一位。她曾作為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碩士生赴福鼎參與社會實踐,是改造倉庫的主設計師,並開展站點測繪與設計、入戶調研等。
「有一次我看到孩子們在禮堂裡玩積木,成就感油然而生,能為村民們帶來一點改變,就是去年畢業時我送給自己最好的畢業禮物。」秦佩婷回憶說。
除了閒置房屋改造,項目團隊還幫助村裡打造IP、設計logo,用於製作手機殼、明信片等文創產品,還給土特產優化外包裝設計,幫助村民增收。
東角村的變化得益於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項目。項目於2017年底,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張弘發起,佔地面積200餘平方米的東角禮堂便是該項目的第一個成果。
「這個項目就是在不同地區有針對性地布點設計,改造閒置房,與地方政府共建實體工作站,以此打造一個公益性、開放性、長效性的服務平臺。」張弘說。
「我是農二代,如果鄉村需要有人投身建設,我理應是其中一員。」在河北唐山農村長大的李久太,從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博士畢業後自主創業,而建設農村的情懷讓他改行投身鄉村振興工作,在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大水泊鎮建立了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山東文登站,並擔任站長。
曾設計唐山地震遺址公園,獲得德國工業設計紅點獎的李久太,把藝術融入廢棄房屋的改造之中。
「膠東的村大多呈現空心化、老齡化態勢。這裡的鄉村振興首先應該是人丁的振興。村子變美,除了要讓當地老百姓享受,還要能吸引人來。」李久太說。為此,他在當地提出「新村民計劃」。
「農村的藍天白雲、綠水青山,加上重新設計的建築,吸引了很多設計師參觀,他們希望住在村裡,也就是成為『新村民』。」李久太介紹,在工作站的協調下,當地政府與「新村民」籤署政府保障租約,從文登工作站向外輻射,周邊村落聚集了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大學教授等,在拉動農村消費的同時,也為鄉村注入了活力。
部分工作站建成前後對比。受訪者供圖
3年來,清華大學已與全國14個省市籤約建設19個工作站,截至目前,已建成7個。清華大學還聯合北京林業大學、南京大學、美國東北大學等全球60餘所高校,探索成立鄉村振興實踐聯盟,目前共有121支實踐支隊,在150餘個村落完成1500人次的服務。
隨著「鄉村振興工作站」模式的成功探索,清華大學還組織成立了清華大學學生國際公益設計協會,將實踐經驗帶到斯裡蘭卡,幫助當地設計建造孤兒公益學校。
「建工作站不是最終目的,只是一個切入點。通過工作站平臺,能更好地服務鄉村,幫助村民過上更幸福、更充裕的生活。在助力中國鄉村振興的同時,我們還希望讓紅利惠及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張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