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近親,自從結婚以後,就在家相夫教子,平時,在生活上很勤儉節約,而且樂善好施,是個虔誠拜佛的人。她常常布施白米給生活有困難的人,數十年如一日,低調、不聲張。她的為人,深受鄰居稱讚。
她的先生起初只是一位小學老師,後來因人品和能力出色,榮升校長了。她自己並沒有受過什麼高等教育,但她生了六個孩子,卻個個都考上了名牌大學。
她的大兒子念小學的時候,成績平平,據教過孩子的老師說,以這孩子的成績,最多也只能考上普通職校。但沒想到的是,這孩子初中去了一家私立學校就讀後,成績就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最後竟然考上了臺北中部最著名的臺中一中。
後來,大兒子在國立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後,順利申請到助教獎學金,到美國普渡大學深造,去年初已經拿到統計學的哲學博士。
她的其他三個兒子,也都分別考上著名大學的醫學系、牙醫系和藥學系,一門四傑,令人羨慕。
特別是她的大兒子,本來是個很平庸的孩子,後來竟然能出國深造,並拿到博士學位,這人生就像開了掛似的,讓人難以想像。
為什麼母親行善,丈夫和孩子都變優秀?想起來都覺得奇妙,真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鑑。
據說,現任考試院副院長林金生先生(前交通部長),一家七個兄弟,有六個是博士,一個是部長和副院長。
林家兄弟之所以這麼傑出,據許多新港當地人士說,主要歸功於他們的祖父。
聽說,其祖父一生都在行善積德,是大家公認的大善人。每逢春節前,其祖父就會大量布施白米,用以救濟那些生活貧困的民眾,每次發放白米時,家裡都只留兩鬥。其祖父有這麼深厚的德行,不奇怪能生出這麼多優秀的子孫了。
再和大家分享另外一個真實案例。
我認識的一位嘉義縣竹崎鄉的陳醫師,他不僅妙手仁心,更令人讚嘆的是他對老人的孝心。
他父親去世前,患上了嚴重的肝硬化,病了三、四年才去世。在這期間,陳醫師居然每天都帶著妻子從竹崎趕回嘉義,親自幫父親打針治病,照顧父親。
他父親的病,一共花了一兩百萬,他有四個兄弟,但他卻沒有要求他們分攤治療費,全都自己承擔了,一點都不和兄弟們計較。
另外,他嶽父臨終時,他不眠不休地照顧了嶽父三天三夜,幫老人洗身穿衣,毫不忌諱,那種體貼細緻和毫無怨言,令妻子自嘆不如、為之心折。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順仁慈的陳醫師,生的孩子,每一個都特別的優秀:老大和老二是男孩,兩人的學習都特別好,不但考試總是名列榜首,還都被評為學校的模範生。老大最近參加全縣市的五項全能競賽,結果榮獲第一。
更令陳醫師欣慰的是,兩個孩子都特別乖巧,特別孝順,特別懂事,從不需要父母催促他們做功課,自己就會用功。相反,父母還要叮囑他們不要用功太甚,以免影響健康。
他的親友們都很羨慕他有這麼優秀的孩子。
此外,陳醫師的診所特製出一種藥膏,據說治療各種頑癬、燙傷、癢痛等效果奇佳,因此遠近聞名。有人說,這是上天對孝順慈悲的陳醫師的一種回報。
我有一位家住在嘉義縣溪口鄉姓邱的學生,和我分享了發生在她弟弟身上的奇事。
她弟弟是獨生子,因此父母都格外寵愛。
有一次,有人給她弟弟相命,說她弟弟的命重量只有二兩多一些。依一般農民曆的記載,七兩一的命是最好的,而二兩一的卻是最差。相命的下結論道:這孩子的前途黯淡而艱困。一家人聽了,都很失望。
她父親為了改變她弟弟的命運,就開始大量地以她弟弟的名義去布施行善,比如:布施白米、救助貧民、捐印善書、協助建廟等。
沒想到,她弟弟的學業越來越順利,雖然高中時成績不理想,但高考時,卻順利地考上了大學,畢業後,又考上了研究所,去年,拿到碩士學位後,又順利考進一家著名的商業機構服務……她說:「這種明顯的轉變,實在是太讓人無法想像了!」
這真是一個「行善改命」的好例子。
這幾個故事,都是典型的積善之家,子孫得福的案例,百善孝為先,扶貧助弱,行善積德,可以感召來福報大,來報恩的孩子,也可以讓孩子的善因的種子成熟結果。
有愛,卻沒有智慧,反而會害了孩子:好吃好喝好用地伺候著,天天圍著孩子轉,給他最好的,不讓他有不高興的時候……往往最終孩子成了逆子和敗家子。
為什麼?因為沒有智慧的愛,是溺愛,會迅速消耗孩子的福報,加之過分愛孩子,對老人就會有所虧欠,虧孝道,把金錢時間精力用在了消耗孩子福報上,那他怎麼能好呢?這種是以愛的名義來害孩子。
有智慧的愛,應該是多行善積德,行善積德就是不斷給自己和後代增加福報,一個增,一個減,所以是兩種不同的結果,真正為子孫後代著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分享此文章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及眾讀者.文章轉載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