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影片是由安東.梅格迪契夫指導的電影,講述的是蘇聯國家籃球隊在德國慕尼黑奧運會上擊敗了36年未曾一敗的美國隊的歷史故事,改編自真實的歷史事件。想看懂一部有關歷史類的電影,就得先去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電影中所蘊含的內容。
為什麼把這場奧運會的籃球賽稱為沒有硝煙的戰爭?
這次事件發生在美蘇LZ期間,對這方面關注得人應該都知道當時美蘇作為世界唯二得兩個超級大國,他們之間的JZ非常激烈,所以彼此之間不管在哪一方面都要來一次「碰撞」證明自己。了解了這一點之後,再看電影就會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故事。所以,因為這一戰關乎到「兩位」的顏面和聲譽問題,美要堅決捍衛,蘇要奮起反擊。
影片開始就是蘇聯國家隊前任教練被撤職,換成了加蘭任。顯得有些突兀,但實際上如同上文所講,要看懂一部電影就要結合他的背景故事來說。當時蘇發生了許多名人「離開」事件,而前任教練被稱為「蘇聯籃球之父」,一手打造了強大的蘇聯國家籃球隊,處在這個關鍵時候,他被撤職審查,也就可以理解了。
籃球隊隊醫為何會隨身攜帶監聽器?
隨著新教練的上任,球隊整體也就迎來了一次大的改革和翻新。在這裡不得不提的一點就是隊醫的問題,謝爾蓋和另一名球員發現了隊醫的監聽器,最後卻放過了他,這一點令許多人不解。實際上還是要回到剛才的話題,那就是名人「離開」事件。籃球隊是文體部門,球員又受大家關注,並且和外國交流的機會比較多,所以領導層面自然也就得「重視」起來。
國家籃球隊想要贏球面臨哪幾大問題?
綜合來說,蘇聯要奪冠面臨三方面問題,一是國內領導方面的「阻礙」;二是隊內氣氛不和諧,因為球員來自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三是對於美國籃球隊的心理壓力,畢竟是連勝36年的冠軍隊,誰對上都會忐忑不安。當然,這些問題隨著教練和球員的不斷努力都被一一解決掉了。
片中最高潮的部分自然就是奧運會現場的球賽了,導演在這裡用了大量的時間來描述這一場扣人心弦的球賽。從入場、開球、到教練的神情狀態和球員之間的拼搏,幾乎所有在場人的表現都被導演囊括進了這幾十分鐘。
其中有各種慢鏡頭、定額畫面、中近特寫與全景交叉重疊,快節奏的敘事與鏡頭表現力將氣氛烘託得前所未有得熱烈,緊張的節奏感刺激著每一位觀眾的心靈,直到最後比賽結束的哨聲響起,觀眾仿佛也跟著在現場經歷了一次一樣,這種鏡頭表現力可以說極其到位。
這是一部講述體育運動的電影,但在它的背後,體現的更是一種團結、拼搏的團隊精神,真摯的兄弟情誼,濃厚的愛國情懷。當把著些元素統統雜糅到一起時,這部電影就成為了一部優秀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