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速遞 | 科學傳播——爭議性科技的社會認知及其改變

2021-02-07 科學傳播人

本書草就,自然感慨萬千,一長串感謝的名字呼之欲出,湧上腦海。


本書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成稿,有賴於我的研究團隊和合作者的共同努力和提供的大力協助。博士生陳安繁和已經畢業工作的林成龍在資料和文獻的整理方面提供了諸多協助。過去幾個月,我與這兩位學生有過許多次的討論,從文獻的收集到文獻整理的方式方法和具體要求,都經過了反覆磨合和協商。最後正是依賴於我自己和兩位學生提供的不同主題板塊的文獻梳理材料,來進行有關章節中不同專題的撰寫,才使得寫作的進程大大加快。陳安繁同學閱讀涉獵甚廣,本書第一章中涉及的有關科學社會學方面的一些重要著作,不少是此前安繁推薦給我閱讀的,對本書有關主題的寫作準備極有幫助。此外,安繁也是我統稿階段幫我進行技術性加工——包括文稿通讀和參考文獻格式、圖表格式的統一加工等工作的主要助手。沒有陳安繁和林成龍這兩位同學的大力協助,本書的成稿過程至少會大大推遲。我首先要向這兩位學生致以誠摯的謝意。教學相長,此言不虛。


感謝我已經畢業的博士生、現在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擔任教職的遊淳惠博士。淳惠在自己繁重的教研工作之餘,仍接受我的「工作指派」,根據我的要求及時完成有關的數據分析工作並提供初步的分析報告;淳惠還對由幾位碩士生初步整理的爭議性科技知識題進行了統一整理。


感謝我的四位碩士在讀學生幫我進行文獻和資料收集及整理。張滋宜同學幫我進行了美國轉基因監管政策方面的資料收集和整理;楊虹豔同學則負責歐盟在轉基因生物技術方面的監管做法的資料收集和整理工作。此外,張滋宜同學還幫我翻譯了第三章所引用的「好萊塢科學顧問」視頻中的旁白解說文字。楊虹豔則還負責準備有關核能方面的知識題,並接受了對塞拉利尼事件(見第四章)的案例整理工作。碩士生黃聖淳和李子玄一起負責幫我進行了轉基因生物科技議題的全網輿情分析,並對不同媒體平臺上轉基因話題的呈現進行了對比,她們的工作體現在本書第五章的有關部分中。此外,李子玄和黃聖淳還分別負責納米技術和化工類科技[3]的知識題的準備工作。在此也向她們出色的工作表示感謝。


博士生史林同學則負責在我準備第一章第一節第三小節「科學傳播的科學」時,協助補充了前後三次「科學傳播的科學」Sackler研討會的情況,以及歷次公眾科技傳播會議(PCST conference)的情況;碩士生阮一沁同學則提供了《紐約時報》對生物科技的報導情況的數據,這部分內容見第五章第三節第一小節。史林和一沁也幫助我對文稿的參考文獻格式進行了重新統一標註工作。


作為我們研究團隊創辦的科學傳播微信公眾號「科學傳播人」的負責人和主編,我在本書中也引用了我們公號在近一年的運營中所整理梳理的一些成果,包括當時我的合作博士後方偉博士對國內外科學傳播模式的總結(見第一章第一節第二小節內容)。在此,也向運營「科學傳播人」公眾號的同學們,特別是江蘇佳、李晨暉、施文荻、王彩臻以及曾經作為訪學學者在此交流學習的來自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的博士生錢悅,表示感謝。


以上各位學生所參與的工作,在本書的相應章節的相關部分都有標註說明,以示尊重和謝意。至於全書的寫作,則由本人負全責,其中存在的各種可能差錯,也由本人負責。


我也要藉此機會,專門感謝我曾經的合作博士後、現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擔任教職的楚亞傑博士過去幾年對我研究工作的支持和幫助。作為合作博士後,亞傑參與了我多個研究項目的申報和研究工作。本書第八章「科學素養、媒介使用、社會網絡:理解公眾對科學家的社會信任」,即來自我們曾經合作發表過的一篇論文。第六章第二節關於信任差序格局那部分內容,也參考了此前我們合作發表的一篇論文的內容。


此外,我要專門感謝資深科學傳播研究者和實踐者、康奈爾大學博士生賈鶴鵬先生。鶴鵬是我多年的朋友。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鶴鵬不僅慷慨提供了他所搜集的豐富的文獻資料,還親自到我們學院來進行專題講座,指導我們的研究。本書中就引用研究內容和精彩觀點而言,鶴鵬和他的合作者的研究成果無疑是最多出現在書稿中不同章節的。


再次感謝許加彪老師。在我聯繫許老師表示希望在我即將成稿的書中引用他翻譯的《英國皇家學會和關於氣候變化的論戰》一文時,許老師欣然應允,並幫我聯繫了原書出版社編輯,取得了出版社責任編輯的同意和授權。再次向許老師和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表示感謝。許老師在得知我要將該篇內容作為附錄引用後,不僅把該文的英文原稿寄給我參考,而且撥冗在短時間內對譯文進行了重新校譯。許老師的譯文文辭優雅,通暢準確。該文為本書增色不少。許老師的慷慨支持和對學術工作的認真負責讓我十分感動和由衷欽佩。


特別感謝清華大學出版社資深編輯紀海虹女士。自從我從香港讀博回來,便參與清華大學出版社組織出版的海外傳播學理論與方法經典教材的選編出版工作,我組織翻譯或寫序推薦了多本傳播學研究方法類經典教材,與紀海虹女士有非常愉快的合作經歷。記得我上一次與紀海虹的合作,還是2005年我們翻譯出版《大眾媒介研究導論》一書之時。時光荏苒,一晃已經12年整,令人唏噓。去年我在學院行政崗位上卸任後,加快了此前已經開始進行的一本翻譯書、一本編著和這本專著的出版準備工作,其中每一步都得到她專業而溫暖的指導和支持。從與紀海虹女士的交往和合作中,我深深體會到本書第六章主題「信任」作為一種社會資本對於我們生活的重要性。


最後也要感謝我的同事和家人。從我1986年從浙江諸暨農村考入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開始,迄今在這個美麗的園子裡學習工作生活已逾30年,除了中間讀博和出國訪學大約四年多時間,我的青春時光大部分都在清華園裡度過,學校和學院在我是溫暖的家的延伸。本書的寫作,也受到學院諸位同事的關心和督促,十分感謝。學院領導在我卸任以來這段時間,也儘量不給我安排各種接待和會議工作,讓我有一個持續穩定的寧靜心境來從事書稿寫作,考慮得十分周到貼心,深表謝意。感謝我的家人。親情永遠是我生命中最大的財富。

由於時間和水平所限,本書中各方面的差錯一定在所難免,希望讀者不吝指正。



金兼斌

2017年清明節於清華園

 


[1] 龐家駒主編. 科技書籍編輯學教程. 國家教委「八五」規劃教程,新聞出版署專業系列教材重點項目.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2] 曾國屏、牛桂芹、鄧華、古荒、劉兵、李紅林、金兼斌、高秋芳. 科學傳播普及問題研究. 清華科技與社會叢書.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

[3] 化工知識部分因為其所涉及的範圍比較泛,最後未納入第七章的知識題部分。

相關焦點

  • 第一屆"賽先生"科學和醫學公共傳播獎公布 表彰科學傳播
    2021年1月15日,我國首個由科學家捐資從民間發起、倡導科學和醫學公共傳播以服務社會和公眾的「賽先生」科學和醫學公共傳播獎正式揭曉,天文學家、科普作家卞毓麟,果殼CEO、科學松鼠會創始人姬十三因為長期致力於科學公共傳播並作出卓越貢獻,成為第一屆獲獎人。
  • 【新書速遞】赤戟五月推書
    新書速遞,每月精選30萬字以下的精品新書,推薦給書友們!匯總在最後!
  • 魏坤琳新書發布會 | 科學養育,你的孩子也可以成為「最強大腦」
    在《最強大腦》這樣一檔專注於傳播腦科學知識和腦力競技的節目中,魏坤琳因陽光帥氣的外表和專業的科學評審,成為了國內電視屏幕上少見的科學明星。 教書研究之餘,Dr.魏還致力於腦與認知科學知識傳播。和所有父母一樣,因為孩子的到來,讓他開始密切關注各種育兒知識。
  • 世界科技出版集團主席潘國駒:跨語言文化傳播驅動全產業鏈聚集
    20世紀80年代初,國際高科技出版物由北美和歐洲壟斷,亞洲的英文科技出版一片空白。潘國駒決定大膽嘗試,改變這一不平衡的局面。回想起當年的奮鬥時光,潘國駒無限感慨:「如果不跨出第一步,亞洲要擁有高水平的科技出版社,將遙遙無期。於是,我決定予以嘗試,從小做起。」1981年,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初創,公司僅有五名員工,規模很小,唯一的優勢就是潘國駒認識許多世界級華裔和亞裔科學家。
  • 科學是不可言的道理,是我們不斷在追求的認知和收穫
    什麼是科學呢?科學是人類在自身持續存續上探尋自身自然和外在自然,藉以提高自身在適應自然基礎上,改變自然的一種永不停息的活動,是人類在爭取自身更好的存續條件上持續改變生存環境,不斷提高自適應與改變自然環境能力所發生的實踐性認知活動。
  • 他們因為這樣而向轉基因說不,這科學嗎?
    對轉基因的反對大多是社會政治運動,儘管反對者的論點是科學用語,卻常是不科學的。將轉基因食物妖魔化,剝奪民眾享受其優點的權利,是很荒謬的事。——沃森,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轉基因植物一般是利用其他物種的基因,例如抗蟲、耐殺草劑等基因,來改變植物的特性。
  • 科學傳播博主如何成為網紅大伽
    鑑於視頻主題極具社會價值,知識和觀點的科普也通俗易懂,除了漲粉之外,他在疫情期間發布的短視頻也得到了包括官方媒體共青團中央、大河健康報,網絡媒體騰訊新聞、網易新聞和知書少年等多位網絡大V的轉發。有兩個女生因模仿其用易拉罐做爆米花而釀成事故,「辦公室小野」也因此受到社會輿論譴責並停更整改。這也告誡人們科技類短視頻也要建立在專業基礎上,決不能為博取眼球譁眾取寵,同時也說明科學傳播需要規範、科技類短視頻需要加強審核。
  • 新書速遞:威武武威、芝加哥1990(齊可休)、深夜萬世門(鵝莓)、仙齋鬼話(鬼雨)、問道章(文抄公)、妖靈狂潮(來不及憂傷)
    然後正文:新書速遞為近期發現的老作者新書,基本上都是暫未閱覽情況。本來沒打算更新新書速遞,但是前天有網友告知我齊可休新書,我擦……還是更新一次,廣而告之!推薦一波《修真門派掌門路》,也許哪天這坑就平了……新書速遞出現的不代表為本人推薦,但是都是老作者的新書,相信均有可取之處,對某一位特定作者有好感的可先加入書架。在此處,僅為告知書友的訊息!無評價!非正式推文。
  • 王亞楷 |近代中國社會對「癮」的認知及其變化
    士人關於「癮」的觀察和思考,也成為官方認知成癮現象的重要來源和參考。      道光十六年(1836),太常寺少卿許乃濟奏請弛禁鴉片,首次在官方文書中使用了「癮」字:「惟吸食既久,則食必應時,謂之『上癮』。」
  • 新書速遞||奇風歲月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中午好,您現在收聽到的是萍鄉學院廣播臺為您帶來的《新書速遞》欄目,我是播音員王晨希,我是播音員楊欣。導語閱讀是一種生命的享受,人生永遠在書香裡跳躍。本周的《新書速遞》欄目與您準時相約了。作者介紹:羅伯特·麥卡蒙,1952年生於美國阿拉巴馬州。
  • 她「豔俗」「輕浮」「天生是個俗物」 | 新書速遞
    豆瓣一周新書速遞,本周(10.12—10.16)上榜的20本新書:虛構類:《奇境沒有愛麗絲》《牛》《小花旦》
  • 如果你還能笑得出來,就說明生活不算太糟 | 新書速遞
    豆瓣一周新書速遞,本周(9.14—9.18)上榜的20本新書:虛構類:《防風林的外邊》《給櫻桃以性別》《英雄
  • 我輩奇蹟 | 「李子柒現象」解讀及其對文化遺產傳播的啟示
    基於李子柒視頻作品的呈現及其社會影響,分析總結其中廣受社會關注的核心原因所在,從詩意棲居、匠心營造、符合普適價值觀三個方面闡釋。與其說是她的視頻吸引了人們,不如說是她及其視頻中呈現出來的這些美好品質和美好生活及其細節打動了人心,引起了共鳴,甚至為一些人的日常生活照進了一束光亮。
  •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的貢獻及其科學意義
    不過,在全部馬克思主義解釋、傳播和發展史中,這個事實也非始終都能夠被人們正確理解。例如,在第二國際時期,伯恩斯坦便把恩格斯打扮成資產階級的實證主義科學家並以此來反對馬克思的辯證法,盧卡奇則從辯證法的角度認為恩格斯在歷史理解上低於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思想並為後來西方馬克思主義和西方馬克思學貶低恩格斯打開了一道錯誤的大門。
  • 2020新銳科技論壇暨科技傳播跨界沙龍成功舉辦
    2020年12月19日,2020新銳科技論壇暨第六期科技傳播跨界沙龍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
  • 俄羅斯科學工程協會聯合會及其所屬協會概述
    科工聯是俄羅斯非政府性質的獨立社會團體,其活動的開展建立在成員平等、開放創新、民主獨立、合法透明,自籌資金的原則基礎上。1.1 科工聯的主要宗旨和任務科工聯的主要宗旨是發揮社會主動性,在技術活動自由的前提下,努力協調其成員為建立和推動科技創新開展活動,為科學、技術、工藝進步開展科技合作,對學者、工程師、專家給予法律和社會保護。
  • 2019年度十大科普優秀圖書揭曉 《科技改變中國》上榜
    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記者史競男) 2019年度十大科普優秀圖書8日在京揭曉,《科技改變中國》《這裡是中國》《名畫在左 科學在右》《穿越時空看文明:全景手繪中國史》《藏在地圖裡的二十四節氣》等10種圖書入列「中華優秀科普圖書榜
  • 當代中國社會風險的產生、演變及其特點
    但是,問題在於人類對它的結構、性質、來源、傳播途徑以及治療方法還缺乏科學的認識。因此,只能採取大規模的限制人員接觸的防控辦法。因此,疫情暴發時一度造成社會緊張。隨著疫情的發展,人們對這種病毒的研究逐漸深入,認識越來越清晰,應對的辦法也越來越科學有效,社會心理預期逐漸明朗穩定,人們對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的信心逐步增強。
  • 院士專家接力傳播:「科學答人」第六季首日萬人參與
    「科普中國·科學答人」第六季答題活動由中國科協科普部主辦,北京科技報社承辦。為廣泛弘揚科學家精神,普及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等,第六季「科學答人」開啟之際策劃推出「致敬科技工作者,大咖請接力」特別行動,一方面通過網絡專題競答讓公眾了解國家重要科技獎項獲獎科學家的突出貢獻,提高公眾對科技工作者的關注度;一方面邀請歷年科學答人出題官及熱心科普的廣大科技工作者轉發專題海報,在朋友圈或微信群轉發接力,助力公民科學素質提升。
  •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第七屆「政治傳播與社會發展」論壇在京舉行
    10月31日,第七屆政治傳播與社會發展論壇和第四屆「政治與傳播」研究生論壇在線上正式召開。本屆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主辦,主題為「計算科學、政治傳播與國家治理」,系統探討在大數據條件下把握公眾心理、實施有效政治溝通、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