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科學傳播,在人們的刻板印象中,往往不那麼有趣,是一種比較小眾的傳播。然而,在B站卻有這麼一位up主卻長袖善舞,玩得風生水起。視頻的創作者——自媒體頻道「@畢導THU」原名畢嘯天,是清華大學化工系的一位博士生,身為B站UP主、微博認證VLOG博主和公眾號運營的他在微信公眾號的關註裡自稱為「一個熱愛用科學探索生活的理工男,希望在有趣的講故事過程中帶你進行一場思維之旅」。截至2020年5月25日,畢導已經在B站上發布了86個視頻,累計播放量逾4000萬,粉絲數突破200萬,其微博也有182萬粉絲,人稱科普界的李子染。那麼,畢導使的是什麼招數呀?
招數一:有趣是最好的老師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全世界的生產生活秩序。由於疫情在我國大規模爆發出現在臨近春節的1月,廣大高校學子彼時已基本結束了冬季學期的學習任務,處在已返家或是人在旅途的階段,因此相當多數的學生黨最大的疑問便是寒假結束後能否按期返校開學。
1月29日,一條關於「簡單算算你宅在家能為抗擊肺炎疫情做出多大貢獻」的短視頻走紅社交網絡,視頻中的青年眼神堅毅地向用戶分享了他所學的流行病學模型,告知公眾疫情期間宅家和出門戴口罩的重要性。鑑於視頻主題極具社會價值,知識和觀點的科普也通俗易懂,除了漲粉之外,他在疫情期間發布的短視頻也得到了包括官方媒體共青團中央、大河健康報,網絡媒體騰訊新聞、網易新聞和知書少年等多位網絡大V的轉發。
早在2014年一則關於「PX詞條保衛戰」的新聞中,畢嘯天便是參與其中的幾名清華學生之一,接受央視《焦點訪談》欄目的採訪中他就直言「作為清華化工人,科普、打擊偽科學和不科學,我義不容辭」。而在專業學習之外,在2015年清華大學跨年晚會上的主持和脫口秀也讓畢嘯天發現了自己「段子手」的潛質。
2020年5月23日,畢導作為「中科院物理所X bilibili第17屆公眾科學日」的特邀嘉賓參與了活動直播,他在現場分享了自己做短視頻科學傳播的點滴:2016年直博的畢嘯天被朋友以「你平時說話寫東西都那麼有趣,為什麼不做個公眾號呢」為由開始了自媒體創作,第一篇達到三百萬閱讀的走紅推送來源於某日走在北京街頭的他,因毛衣漏風而瑟瑟發抖,便思考化工專業課上所學的流體傳送過程中包裹材料導熱係數不同的傳熱問題,由此他生發出了一個「秋衣外穿,毛衣內穿」的古怪想法。
這一推送中的計算和理論雖然後來被他本人證實存在很多的外部因素沒有納入考慮,但開啟了畢導這一自媒體「把在科學中學到的理論應用在生活中,並向用戶講述一個好玩的故事」的創作方向。
招數二:從日常生活中找料
羅丹說世界上並不缺乏美,缺乏的是發現美的眼睛。科學傳播不缺少生動有趣的內容,只缺少發現和表達它的人。觀看他的短視頻作品,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們對於名校生和理工男呆板寡言的標籤印象。在最初運營公眾號一年半內,畢嘯天構思了許多後來短視頻選題的雛形,並付諸實驗,生產出了多條笑料十足的動圖文推送作品。2018年,短視頻博主大量出現,自認為較懂科學和寫梗的畢嘯天也開始做起了自己的短視頻頻道。在嘗試遍了產品評測、土味手工實驗、VLOG等多種形式之後,他認為以上這些短視頻形式並不能夠展現自我的核心競爭力,便開始重新調整視頻的功能定位和視聽呈現。2019年10月,他與團隊推出了全新的一系列擁有統一話術、敘事邏輯和剪輯風格的科普短視頻,這些短視頻無疑都是以生活中大眾習以為常的場景作為引子,通過解讀背後的科學知識,帶領用戶了解此科學知識還能舉一反三應用於哪些生活領域,均收穫了百萬播放量的好評。
但應該指出的是有些生活科技劍走偏鋒也會誤導公眾,甚至造成不良影響。短視頻創作者短視頻創作者「辦公室小野」(本名周曉慧),她因2017年發布的《飲水機煮火鍋》等辦公室花樣美食作系列腦洞視頻而受人關注。有兩個女生因模仿其用易拉罐做爆米花而釀成事故,「辦公室小野」也因此受到社會輿論譴責並停更整改。這也告誡人們科技類短視頻也要建立在專業基礎上,決不能為博取眼球譁眾取寵,同時也說明科學傳播需要規範、科技類短視頻需要加強審核。
招數三:「好奇+探索」的傳播理念
畢嘯天總結這次改變來源於自己「好奇+探索」的傳播理念,一直以來困擾科學傳播工作者的首要問題便是如何將實驗室裡和課堂上高精尖的科學理論以普羅大眾易於接受的形式實現傳播下沉。價值共創時代短視頻的出現正是賦予了科學傳播一種新的可能,「以短視頻為形式的科學傳播,降低了科學傳播的門檻,突破了科學傳播的嚴肅印象,使得每個人都能參與到科學傳播的全過程之中,助力了科學傳播的大眾化,推動了公眾參與科學範式的發展」[i]。
身為清華大學化工系的博士生,多年研習理工專業自然讓意圖成為短視頻創作者的畢導在科學傳播上擁有足夠知識儲備的先決條件,而名校背景也賦予了他所傳播的內容一定的公信力。而畢嘯天本人認為相較於傳統由教授或機構人士承擔的科學傳播,自己的短視頻中知識的連接比知識本身能夠帶給觀眾的啟發更重要,他的目標是通過讓用戶在快樂的觀看中引起好奇心。
而承擔起這樣目標的,包括幽默的話語策略、適量的動畫模型、適度的留白思考空間等在內的一系列建構個人風格的核心視聽要素,並統歸於場景化、故事化敘事的框架之下。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堅持向用戶傳遞科學知識的正能量形象,以及對生活抱有好奇和熱愛的科學態度,才是@畢導THU作為科學傳播短視頻的青年KOL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招數四:用短視頻講好故事
「短視頻平臺上的科學傳播呈現出一種人格化敘述的風格,視頻中的知識講述者成為了科學傳播的載體,乃至成為知識的一部分,他們講述知識的風格特色轉化為區分度和記憶點,往往更能吸引用戶的持續關注」[ii]。
作為奠定畢導短視頻風格核心要素的話語語態層面,除去緊扣社會熱議的能引發觀眾共鳴的高密度段子之外,畢導還別出心裁地將每期視頻中的科學知識劃分為三個層次:
對於不同知識素養的觀眾都能容易理解的普通常識類,他會做詳細講解;
串聯起整個視頻主題的核心線索,涉及大學科學專業才會學到的學科知識,他會看似玩笑般地加注一個「小學二年級學過」的前綴,既製造了用戶觀看時啞然一笑的幽默效果,也方便養成觀看習慣的核心用戶對本期重點理論的分辨;
而視頻中的其他知識,畢導還會與彈幕形成互動提問,這一部分是畢導認為的冷門技術要點,既可以與之前的視頻形成聯結,也可以進一步增強短視頻的互動性。
此外,畢導在視頻中常會提到的「非常的amazing,這些可以幫助大家理解」等口頭禪,看似是玩梗,實則是用戲謔的語氣消解了科普短視頻較高的點擊門檻和用戶觀看過程中的畏難心理。
綜上所有視聽元素的運用和精心設置的要素呈現,都集中服務於畢導團隊要講科學故事而不僅僅是科學知識的敘事策略。
展望:科學傳播的春天來了?
新時代新形勢下的科學傳播是實現我國《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所提及的科技創新發展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創新科普傳播形式,順應信息社會科學傳播視頻化、移動化、社交化等發展趨勢,綜合運用音視頻等多種形式,實現科普從可讀到可視、從靜態到動態的融合轉變」[iii]也是中國科協提出的中國科學傳播科普傳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意見。
短視頻的移動化、碎片化、社交化的特性極佳地迎合了這一發展趨勢,「社交網絡媒體積極參與科學傳播帶來了科普資源的豐富和傳播力的增強」[iv],業已成熟的短視頻行業市場和用戶已經逐步養成的短視頻使用習慣也為該樣態的科學傳播提供了極大的用戶基數和良好的傳播生態。
多年前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開始時也做過一些科學傳播,但最終因收視不佳轉為人文歷史的故事會。近年來,網際網路上出現不少醉心黑科技的博主,但也出現像「辦公室小野」那樣的科學誤導。大量湧現而良莠不齊的科學傳播短視頻作品市場上,畢導的自媒體頻道沒有因追逐流量而陷入同質化、低俗化和傳播偽科學的利益陷阱中,而是在探索的道路上始終秉持科學工作者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去發掘生活背後的奧秘,結合時代青年敏銳的眼光把握住了短視頻的傳播風口,帶領自己的團隊持續產出叫好又叫座的高質量科學短視頻精品。
新冠疫情掀起了科學傳播的熱潮,鍾南山院士、張文宏醫生也是優秀的科學傳播工作者。南開大學新的成立新聞傳播學院把學科發展方向定位為科學傳播。這些可喜的跡象表明:我們已經聽到科學傳播春天的腳步聲,但它的真正到來還需要更多的畢導。
主要參考資料:
畢導:小科普背後的大想法
注釋:
[i] 郭珂靜:《價值共創視角下短視頻平臺科學傳播機制探析——以抖音短視頻平臺為例》[J].《東南傳播》.2020(02)
[ii] 郭珂靜:《價值共創視角下短視頻平臺科學傳播機制探析——以抖音短視頻平臺為例》[J].《東南傳播》.2020(02)
[iii] 曾靜平 衛玎:《5G賦能短視頻在中國科學傳播體系中的內容重構與價值體現》[J].《未來傳播》.2019(06)
[iv] 胡俊平 鍾琦:《新冠肺炎疫情期口罩主題短視頻的科學傳播特點及啟示》[J].《科普研究》.2020(02)
來自:譚天論道,本文作者:廣西藝術學院影傳學院研究生徐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