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英俊心直口快,燦爛如嬰,是這個社會十分難得的

2021-02-20 WeLens

昨天(2月3日),音樂人趙英俊因病去世,終年43歲。

這是他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一篇小作文。

趙英俊寫了很多首歌,最後一首歌獻給了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電影裡,兩個患有癌症的男孩女孩,掙扎著對抗病痛。在電影之外,趙英俊吃完止疼藥在家錄完了這首歌。

歌裡面唱著「多麼苦難的日子裡,你都已戰勝了它」。但歌曲上線兩個月之後,瀟灑哥還是離開了大家。

他微博上的最後一張生活照裡,標誌性的爆炸頭消失了,想來那時在眾人面前依舊瀟灑的他已經默默與疾病對抗許久了。

分享馬未都先生對他的悼念文章,記住他的歌聲,「他可能還在某個角落,陪伴著我們」。

音樂趙英俊

文:馬未都

前些日子幾個朋友有個小聚會,喬杉忽然說英俊快不行了,人很消瘦,肝癌。我得知此噩耗心情抑鬱,獨自難過了好久,甚至想去看看他。可喬杉無意說,英俊已經不太願意見人了,不希望給大家留下瘦骨嶙峋的印象,他只見了最好的兄弟,我知道我不算「最好的兄弟」,於是就打消了探視的念頭,心中極力回憶英俊的音容笑貌。

我和英俊認識是很多人不知的。從年齡上講,我大他一輩,為其父不冤他,論交情屬「忘年交」;從領域上講,他音樂,我文物,互不搭界,說話沒有共同點;從相貌講,我老氣橫秋,他時髦時尚,兩人站在一起多少還有些滑稽;但我和英俊不知為何,就是話投機人投緣,每次見面親得不行,這沒有道理也沒有緣由。其實人生相遇就是如此,不是凡事都有個人生道理的,尤其是那個世俗道理。

我認識英俊時他已經是標準的「爆炸」髮型了,特別誇張,特別醒目,所以一次就記住了他。可最初見面的細節都記不清了,忘記是誰告訴我的,英俊是個音樂鬼才。對我這樣的老江湖來說,什麼「鬼才」還是「天才」都一樣,有才就是有才;可天下有才的人多了,未必都能成為世上有用之才。可英俊施才為用,為許多電影配歌配曲,以致電影放映多年以後,電影情節都模糊了,但歌曲仍深入人心,能不時地聽到。

人是有命的,更是有才的,有命顯才乃人生佳話。從古到今,有多少才子淹沒於歷史長河之中,即便才大如海,亦可融入其中而不顯山水。一個人的才華顯露又被社會認可並追捧,乃三生有幸。前世修福,今生有命,來世榮光。英俊雖短壽,但屬於三生有幸之人,所以這麼多兄弟姐妹為之送行,如果英俊九泉有知,應足以欣慰,我亦安心了。

和英俊最後一面是在某一個電影首映式上,電影記不清了,我和他隔著幾排,開演前我們打了招呼,觀影后讓我說觀後感,我說,今天來了好多好朋友,我點了幾個人名,其中特意提了英俊,其實就是告訴大家,我們是朋友。事後還有朋友詫異地問我,你怎麼會認識趙英俊?我說相識不在於年齡長相職業甚至圈子,相識在心靈溝通。我和英俊算是心有靈犀一點通。

我和英俊相識於多年一次的偶然聚會。在一個昏燈暗火的酒吧裡,英俊主動過來和我打招呼,一臉陽光,始終燦爛,沒有假面也沒有客套,我們天南海北地聊了不少,內容早已忘得一乾二淨,但英俊那張生動的臉和表情讓我記憶猶新。一個人的真誠不可能是裝出來的,是否發自內心一目了然。我在江湖遊蕩多年,親疏遠近不是靠盡調(盡職調查),而是靠直覺,有時候直覺比盡調準確得多。如果我一生相信自己最初的直覺,那一定少有彎路,少交損友。

英俊心直口快,燦爛如嬰;這是我們這個複雜社會十分難得的。我們這個社會大多數人都帶著一個面具生活,尤其在社交場合,如同假面舞會,道貌岸然者,花枝招展者,一見如故者,假裝矜持者,充滿了視野,也充滿了混亂的頭腦,每個人生怕自己還是自己,非要努力變成另一個樣子,好像只有這樣才能遊走於江湖,如魚得水。而英俊則不然,初次見面就陽光明媚,如高山湖泊,清澈見底。這也是我們爺倆投機的根源。

英俊走了,只有四十三歲,太可惜了!英年早逝,天妒英才啊。英俊留下了一封遺書,豁達詼諧,讀之令人百感由生,尤其結尾一句頗像歌詞:「我從小就喜歡下雨,若某個傍晚暴雨狂風,便是我來看你。」人生無所謂長短,即便百年,對於宇宙空間也不過一瞬,對於歷史也不過是個匆匆過客。這幾天我多次提到蘇東坡的名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問過身邊的人,何為「逆旅」?書上解釋說是旅社。幾乎無一人能準確回答我,我只好深層解釋說,一個人無論活得長短,自出生之刻起,你的命數早已定下,人生就是一天短於一天,所以必須珍惜。所以叫「逆旅」,東坡先生就是大師,洞穿一切卻波瀾不驚。

人生叵測,英俊走得突然,讓人十分不舍,想想喝酒吃飯聊天的日子,想想他的隨意通達來去輕鬆,真不知說些什麼好。那聽聽他的音樂吧,也許他在歌詞裡曾經不經意間告訴過我們什麼,那可能就是人生的真諦。

馬未都默哀

庚子辛丑交年之際於深圳

相關焦點

  • 馬未都:音樂趙英俊
    音樂趙英俊文/馬未都前些日子幾個朋友有個小聚會,喬杉忽然說英俊快不行了,人很消瘦,肝癌。我得知此噩耗心情抑鬱,獨自難過了好久,甚至想去看看他。可喬杉無意說,英俊已經不太願意見人了,不希望給大家留下瘦骨嶙峋的印象,他只見了最好的兄弟。
  • 古代嬰戲題材繪畫文化內涵:中國傳統社會習俗
    在繼承傳統人物畫技法和藝術成就的同時,中國古代嬰戲題材繪畫也表現出更為豐富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古代嬰戲題材繪畫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下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幾千年來,中國傳統的社會習俗一直是中華燦爛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 馬未都:大眾收藏的黃金時代來臨
    回顧身邊的收藏現狀,中國人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的 文化,注重曾經燦爛的文明。衣食無憂的人們紛紛轉而關注精神需求,新的一輪「收藏熱」已然形成。馬未都從收藏及文化的角度梳理了中國歷史上幾次大的 「盛世」:「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和「康乾盛世」等,認為這幾次大的「盛世」最大特點就是物質富足,百姓的文化需求在上升。在論壇上,馬未都對與會投資者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又一輪收藏盛世尤其是大眾收藏已經來臨,注重樂趣成為一條重要的標準。
  • 馬未都:靠30多年前不能說的秘密「撿漏」,如今擁有100億身價
    但是馬未都卻憑藉著自己的文採,從一名普通工人轉行成為了一個編輯。這一切都是馬未都憑藉著自己多年來積累的文學素養做到的,沒有依靠身邊的親戚朋友,所以這是一個十分難得的事情。 在馬未都成為一名編輯之後,終於有時間實現之前不能實現的夢想。曾經的馬未都就十分熱愛文玩,但是由於工作太忙沒有時間,成為編輯之後終於有了空閒的時間研究自己的興趣愛好。
  • 蘇漢臣 《秋庭嬰戲圖》—— 著色鮮潤、體度如生
    因此,宋代社會對兒童事業頗為重視,當時的京城中設有官辦的慈心幼局類似於今天的幼兒園或孤兒院,還出現了私人的兒科大夫和兒童藥房等。顯然,這種社會時尚在當時的文藝創作中不能不有所反映,就繪畫而言,可以說嬰戲畫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著名的瓷器孩兒枕也出現於這一時期。
  • 看畫|馮娜 · 秋庭嬰戲圖
    唐宋時期嬰戲圖的技巧臻於成熟,不僅能看到孩童們在戶外玩耍的情形,還將社會風俗融於畫卷之中。宋代畫家蘇漢臣的一幅《秋庭嬰戲圖》,就是難得的宋時孩童玩樂的範本。因為據考證,「玩具」一詞就產生於宋代,也就是在這個世俗生活異常繁榮的朝代,玩具已經作為一種十分普遍的商品出現在市場上。「嬰戲圖」則是窺見其時孩童們玩樂的一個絕妙入口。
  • 馬未都:過去江湖中是有身懷絕技的人,我當知青時就見過一個
    社會是龐大的熔爐,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人們有著自己的價值,卻與整個世界有著斬不斷、理還亂的聯繫。 個人價值的不同表現力決定了人們有太多的領域未曾觸碰,永遠虔誠,永懷謙卑。武林小說中,我們曾經對各個闖蕩江湖、身懷絕技的人十分羨慕。然而走出文學作品,回歸本真,人們清楚到認識到:那些身懷絕技的人都只是虛擬。 事實果真如此嗎?
  • 從馬未都賣藏品看李嘉誠,如果非要評價,馬未都可能只有兩個字
    對於文人和商人的區別,不光是因為其從事的職業,如果放在古代,他們在社會上的階級層次就差多了,簡直就不在一個檔次上。我們今天換個話題,如果我們將其再抬一個高度,上升了民族、國家的層面,你覺得他們誰更愛國?
  • 馬未都:趙忠祥的另一面
    馬未都 : 趙忠祥的另一面 文/馬未都 (1955年3月22日出生於北京市,祖籍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文化學者一位叔叔會提前十分八分鐘打開電視預熱。 早年的電視機是電子管的,打開後黑屏,嗡嗡作響,幾分鐘後才會慢慢亮起來,呈現出一幅挺複雜的幾何圖形組成的黑白畫面,上面有時鐘顯示,等到19點鐘報時後,死畫面才成為活畫面,趙忠祥準時登場,替國家播新聞,字正腔圓,嚴肅不苟。從那時起,我知道了新聞播音員趙忠祥。
  • 「撿漏王」馬未都,網傳身家過百億,馬未都:沒有的事,千萬別信
    一、馬未都在大部分人的印象裡,馬未都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大收藏家,憑藉著自己過人的膽識,淵博的文物知識以及豐富的文物購買實戰經驗,積累了一大筆財富。可是很少人知道,馬未都在早年吃過不少的苦,年輕的時候下鄉插隊做過工人。後來他還是一位作家,還成立過影視工作室。
  • 馬未都的人生,就成在這倆字上
    1990年,馬未都從文壇消失,進軍影視圈,跟王朔、劉震雲等人,組建了「海馬影視創作室」,馬未都擔任秘書長,隨後推出家喻戶曉的《編輯部的故事》。片子還未拍完,影視事業也正如烈火烹油,馬未都卻在攢足第一桶金後,漸漸淡出影視圈,一頭扎進了當時還很冷門的古玩收藏領域,開始了淘寶之旅。「文人馬未都」變成「商人馬未都」,這是他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轉型,從中也可以看出他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
  • 馬未都:書畫收藏什麼時候都不算晚!
    這是生活的一個樂趣,買這個東西獲得經濟上的好處,那是你的運氣,不應該是你的追求。」馬未都說,隨著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又一輪收藏盛世尤其是大眾收藏已經來臨,注重樂趣成為一條重要的標準。「我們歷史上有多次盛世,都會創造出燦爛的文化。」馬未都講座開始,談起了文化與收藏的關係。他說,從古至今保留下來的文字,可能是經過篩選的,總有缺憾之處,而保留的文物卻可以反映當時的文化狀態。
  • 馬未都遇上網際網路,有態度的脫口秀《都嘟》落戶優酷土豆
    在娛樂綜藝層出不窮的大爆炸時代,有態度的文化節目尤顯難得。優酷土豆電影中心首度攜手「文化雜家」馬未都,打造高端文化類脫口秀《都嘟》。
  • 馬未都喊他大哥,陸毅劉燁都被他捧紅,海巖才是京圈「大佬」!
    馬未都是1981年在中國青年報發表小說今夜月兒圓,後面成為青年文化編輯。海巖是1983年開始寫便衣警察,1985年才發表。當時馬未都早已經成名而且是主編了,海巖是要討好人家的,包括王朔第一本小說出本,也是馬未都責任主編力薦的。馬未都和海巖都是作家中難得的聰明人,也保持著難得的清醒。他們始終保持住了初心,找到了靈魂之所依,是真正的大智慧之人。
  • 馬未都:宋朝沒有大缸,所以司馬光砸不了缸,專家:聽過這個成語嗎
    因為司馬光在這裡表現出的非凡的冷靜以及他與同伴之間的友情,所以這個故事就被教育局編錄了教科書當中。可沒想到在20世紀的時候,竟然有人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他認為司馬光不可能砸破大缸救出他的夥伴,之所以他會有這樣的結論也是有證據的。
  • 馬未都:我親眼見過一代公主淪落到擺地攤
    人都有落魄的時候,馬未都見過最極端的落魄,不可想像。馬未都年輕的時候認識很多人,當年認識一個特別帥的老爺子,叫郭布羅潤麒,他的姐姐叫郭布羅婉容。他姐姐嫁給了末代皇帝溥儀,溥儀的妹妹嫁給了他。馬未都見到老太太的時候,老太太在家看九寸的黑白小電視。老太太菸癮巨大,抽著煙跟馬未都聊天,從頭到尾沒看過馬未都一眼,問她什麼她都說,就這麼專注的抽著煙目不轉睛的看著電視。
  • 馬未都借《都嘟》開器物文化脫口秀先河
    對於這個節目帶,廣電總局近期曾有相關負責人表示,期望各家衛視能推出新聞評論、道德建設、文化類節目。因此,《都嘟》的出現顯得頗合時宜。《都嘟》的特色是「以器物為證,觀復藏品見證歷史軌跡;『感同身受美麗』,馬未都笑談社會熱點、人生百態」。
  • 馬未都有一件青玉臥牛,玉質青中閃黃手感油潤,價值不得而知
    馬未都有一件青玉臥牛,玉質青中閃黃手感油潤,價值不得而知牛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史中,具有獨特的地位。早在西周時期,我國就已經萌生了保護牛的意識。在那個生產力不發達的年代裡,牛意味著財富。就是到了禮崩樂壞的東周時期,牛的地位依舊極為崇高,這一點在孫皓輝的《大秦帝國之黑色裂變》中有十分生動的表現。最為經典的就是,秦國貴族人物的高規格待遇竟然是坐牛車。比如秦獻公去世的時候,上大夫甘龍就是乘坐牛車,可見牛車在東周時期不是一般人能夠乘坐的。
  • 馬未都:送一根綠松石拐杖給馮小剛,看清楚了他是什麼樣的
    馬未都本人十分有才華,不僅整理出版過多本文物科普文獻,他的文筆功力更是深厚,曾擔任國內多家雜誌編輯以及影視劇編輯,還出版過多部小說作品。馬未都年輕的時候就喜歡收藏文物,他也經常去一些文物攤子上去撿漏,靠著一點一點的積累,他的珍貴私藏文物過千件。
  • 馬未都「撿漏」:地攤看到康熙朝官窯,漫不經心問價然後便宜買走
    馬未都生於上世紀50年代,經歷過動蕩不安的時期,曾以知青的身份到農村插隊,回城後又當了幾年的工具機工人。馬未都早年讀了不少書,平時也喜歡寫點東西。1980年代,馬未都發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說《今夜月兒圓》。此後,馬未都便被《中國青年報》看中,招為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