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傑:為什麼那麼多皇帝沉緬於酒色?

2021-02-11 小誠講故事



兩害相權取其輕

 權力過於巨大,是造成中國皇帝們不幸的根本原因。皇帝是天下最自由的人,因為他的權力沒有任何限制。皇帝又是天下最不自由的人,同樣因為他的權力沒有邊界。

皇帝十分清楚他的一切都是來源於自己的權力。為了保持自己的至高尊榮,皇帝必須牢牢把握住權力,一絲一毫也不能放手。利益的焦點必然是力量的焦點。普天之下有多少精英人物在日夜垂涎、掂量、窺測、謀劃著大位。

為了讓天下人成為自己的奴隸,皇帝自己成了權力的奴隸。他必須像愛護眼睛一樣地愛護自己的權力,一分一秒也不能鬆懈。被剝奪權力的恐懼使皇帝們神經常年高度緊張,甚至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呈現某種精神病態。


朱元璋在寫給自己繼承人的《皇明祖訓》中,就鮮明地表現了這種過度戒備心理。他說:凡帝王居安之時,應該常懷警備之心,日夜時刻不可鬆懈,這樣才不至於被人所窺測,國必不失……每天都要當成是在戰場上一樣,白天注意觀察周圍人的言語舉動,晚上要嚴密巡查,搞好宮內安全保障。

即使是朝夕相見的心腹之人,也要提高警惕,所謂有備無患也。如果有機密之事要與親信商量,需要屏退旁人,那麼也不能令護衛們退得過遠。最多十丈,不可再遠!……兵器、甲冑,不離左右,更要選擇數匹良馬,置於宮門及各處城門,鞍韉俱全,以防意外……

為了保證自己的意志絕對暢通,為了保證自己對權力的獨佔,皇帝們一再地粉碎對皇權的任何威脅和挑戰,同時也不得不把自己變成牛馬,擔負起沉重的工作負荷。在皇帝體制下,「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那些雄才大略的皇帝,每一個都不得不成為工作狂。


秦始皇每天規定自己必須看完一百二十斤的竹簡文件,才能休息。朱元璋說自己「每旦星存而出,日入而休,慮患防危,如履淵冰,苟非有疾,不敢怠惰,以此自持,猶恐不及。」據史書記載,洪武十八年九月的八天之內,他閱讀奏摺一千六百六十件,處理國事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閱讀奏摺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雍正皇帝在位期間,自詡「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遊獵,日理政事,終年不息。在位十三年,寫出了一千多萬字的硃批。


康熙皇帝對歷代帝王短壽有自己的解釋,他在遺詔中曾深有感觸地說:「自古帝王多享年不永,書生們每每因此多有譏評。他們怎麼知道,皇帝面對的政務之煩,使人不勝其勞。做大臣的,想做官就做官,不想做就不作,回家抱抱孫子,優遊度日。皇帝們就沒有這樣幸福。皇帝的重任不可以託付給旁人,所以舜帝直到死在蒼梧時,禹帝直到死於會稽那一天,都沒有享受過安寧的生活。當了皇帝,就沒有退路,怎麼敢奢想安逸!」

除了勞累之外,皇帝的生活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刻板。

我們以清代為列,觀察一下皇帝是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套子當中。清代祖制,每天早上五點左右,皇帝就必須起床。起床之後,第一件事是著衣。皇帝穿衣戴帽是不能由著自己喜好來的,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月份,不同的日子,甚至同一天的不同時辰,皮、棉、夾、單、紗的各種質地以及式樣、顏色規格、文飾都有嚴格的規定。


梳洗已畢,首先要做的事是「讀《實錄》一卷」,也就是說要學習祖先的光輝事跡,背誦祖先的教導。

早上七點到九點半是皇帝吃早飯的時間。御膳的食譜每天由內務府大臣劃定,每月集成一冊。在做御膳時,內務府大臣還要負責監督,每道菜的配料都有規定,不許任意增減更換。 皇帝就坐後,傳膳太監一聲呼喊,飯菜魚貫而入。試膳太監先查看每道飯菜中的試毒牌變色不變色,再親口嘗嘗,然後皇帝才開始吃。每種菜最多只能吃三口。

然後是處理政務。即御門聽政,皇帝端坐於乾清門。整個聽政過程有著嚴格的禮儀規範要求:文武百官從景運門入,在門下廣場排班。奏事開始,大臣從東階上門,列跪,尚書居前,侍郎位其後,陪奏的官屬又在其後。尚書一人手捧折匣折旋而進,至本案前墊上北面跪,將疏折匣恭放於本案上,然後起立,趨至東楹,入班首跪,口奏某事幾件。每奏一事,皇帝即降旨,宣布處理意見,大學士、學士承旨。事畢,大學士、學士起立,從東階下,記注官從西階下,皇帝起駕還宮。


每天上午11點到下午2點30分,是皇帝休息吃晚飯時間,根據《國朝宮室》記載,每天下午皇帝一般在一兩點時吃晚飯,然後批閱各部和地方大員的奏章,接著就開始學習。在下午2點30分到5點這段時間裡面,皇帝除了辦公以外,還要看書學習。

晚上七點到九點皇帝要祀拜神靈,到各殿神佛前拈香,然後上床睡覺。按照規矩平時皇帝不能到妃嬪宮裡過夜,皇帝如果想要哪位妃嬪來陪他睡覺,只能把她們召到皇帝的寢宮裡來,叫做「召幸」。由太監把被傳的妃子用一條大被裹好,送到皇帝寢宮。妃子必須從皇帝的被腳爬入,開始被幸,幸到規定時間,窗外太監就一聲呼喊:「皇上節勞。」於是皇帝翻身下來,太監再把妃子包好送走。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幾乎天天如此。

因此,中國的皇帝,說容易,任何昏庸白痴都可以憑血統登上帝位;要說難,則傳統文化中對帝王的要求至難至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對於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之類精力過人意志超群的超級皇帝來說,權力都令他們不堪重負,更何況他們那些遠不如他們堅強的後代。那些精明巧詐的定製之君沒有想到,他們制定的帝王標準,給自己那些平庸的後代帶來多少痛苦和折磨。


中國王朝存在著一條鐵律:那些艱難創業的開國帝王往往性格堅毅,精神旺盛。而繼他之後登上皇位的人往往是一蟹不如一蟹。這是由於中國皇族特殊的成長環境造成的:在傳統中國,人們往往把物質享受作為衡量幸福的唯一標準,把無條件地順從、寵愛、諂媚作為對待皇子的不變態度。

在這種特殊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皇位繼承人很容易出現種種心理和性格問題,最常見的是意志軟弱、自制力差。另外,深宮之中,婦人之手,使皇子們難有接觸社會,了解民生的機會,也培養不起實際的執政經驗。因此,大部分繼位的君主,缺乏治國所需的能力。

一方面是能力低下,另一方面是要求極高。一方面是如此森嚴的規矩,另一方面又是皇帝手中實際上無所不能的權力,因此,歷代皇帝中能夠嚴格要求自己執行皇帝守則的自然是鳳毛麟角。權力這副鎧甲本來是為了保障皇帝們的享受,可是在大多數時候,皇帝們使出全力,也擔負不住這具厚厚的鎧甲,他們的生存因此就變成了權力重壓下的掙扎,顯得十分可憐。

在閱讀中國歷史的時候,一個令人不解的現象是為什麼沉溺於酒色的皇帝那麼多。

人生的樂趣那麼多,特別是皇帝富有四海,可以做的事那麼多,可以經歷的人生那麼豐富,為什麼那麼多皇帝都像乍富的大款一樣不開眼,一門心思賴在酒桌和床上?這兩樣事物確實很好玩,但也不至於好玩到讓人喪命的程度。道理其實很簡單,這是一種逃避。

權力的沉重和規矩的森嚴使他們無力承受,而祖先的期望、臣民的指責、自己體內的超我使他們荒嬉政務,盡求享樂時,不能不他們產生深深的負罪感、無能感、自卑感,不能不自暴自棄。酒和色不過是他們的逃身之所罷了。準確地說,那麼沉溺於酒色的昏君實際上都是「酒精」或者「性」的依賴症患者。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拙小誠的店

相關焦點

  • 張宏傑:中國皇帝不幸的根源!
    作者:張宏傑    來源:H合傳媒本文轉自張宏傑《中國皇帝的五種命運》導讀:權力過於巨大,是造成中國皇帝們不幸的根本原因。皇帝是天下最自由的人,因為他的權力沒有任何限制。皇帝又是天下最不自由的人,同樣因為他的權力沒有邊界。
  • 張宏傑:中國皇帝的命運
    權力過於巨大,是造成中國皇帝們不幸的根本原因。皇帝是天下最自由的人,因為他的權力沒有任何限制。皇帝又是天下最不自由的人,同樣因為他的權力沒有邊界。本文轉自張宏傑《中國皇帝的五種命運》表面上中國皇帝權力巨大,榮耀無比,實際上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不幸的一群人。
  • 張宏傑:為什麼說中國皇帝是史上最不幸的一群人?
    權力過於巨大,是造成中國皇帝們不幸的根本原因。皇帝是天下最自由的人,因為他的權力沒有任何限制。皇帝又是天下最不自由的人,同樣因為他的權力沒有邊界。本文轉自張宏傑《中國皇帝的五種命運》表面上中國皇帝權力巨大,榮耀無比,實際上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不幸的一群人。
  • 張宏傑:今天中國人身上好多缺點,是明清留下的基因 書賞
    不怕皇帝無能,就怕皇帝胡作非為。訪談嘉賓:張宏傑
  • 張宏傑:什麼改變了中國人?
    中國文明的倒退記者:你為什麼認為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人形象最好的時代? 張宏傑:那時候的中國人,個個都強悍好戰,連吳越地區,也就是今天江浙上海地區,都是非常尚武的土地。為什麼? 張宏傑: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雖然動蕩、混亂,戰爭不止,但思想和文化、價值觀卻是百家爭鳴,自由、開放、多元的。當時的知識分子,可以在不同的國家,施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各國競爭,為了生存、發展,都拼命延攬有才能的人士。不同的思想和制度,它們之間不斷碰撞,讓社會朝前發展。
  • 不喝酒、不微服私訪的乾隆皇帝
    比如,在野史傳說中,乾隆皇帝沉溺酒色,日日笙歌宴飲。而事實上,乾隆不喜歡喝酒。除非在一些重大慶典場合,他會象徵性地喝上那麼一口,平時,他生活十分節制,基本不飲酒。一個有力的證據是,他一生寫了幾萬首詩,但是從不以「酒」字入詩。你去翻乾隆的詩集,裡面沒有一個酒字。《戲說乾隆》劇照,鄭少秋飾演乾隆皇帝。
  • 鹹豐做了那麼多年皇帝,為什麼只有一個兒子?原因值得深思!
    說到清朝的皇帝,可能很多人都有一些了解,畢竟電視劇有很多關於清朝後宮的內容。從清朝建立之後,基本上每位皇帝都有所謂的三宮六院,大部分皇帝也都有不少子女。尤其是康熙帝有35個兒子,而雍正和乾隆子嗣也非常多,可是鹹豐在位10多年卻只有一個兒子,在清朝皇帝中可以說是非常奇怪的事。作為大清的皇帝,他為什麼只有這一位兒子呢?
  • 明朝的權力遊戲,比影視劇精彩多了
    七個人,七個側面,張宏傑從不同角度提供了一幅明王朝封建專制制度的完整圖像。江沉銀三期考古金器出水現場。2017年4月,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考古首期收官,發掘面積約2萬平方米,出土文物3萬餘件,實證了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傳說。
  • 清緬戰爭,大清明明吃了火器的虧,為何還堅持「弓馬騎射」?
    但是十八世紀末,有一場戰爭卻成了例外:清緬戰爭!清緬戰爭,爆發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是乾隆皇帝「十大武功」之一。但這「武功」,卻打得相當艱苦。面對緬甸對中國西南邊境的入侵,清王朝前後四次出擊,動用水陸精銳六萬多人。但計劃裡的摧枯拉朽,卻打成了慘烈的拉鋸戰。
  • 打破定見看歷史:通史、斷代史、專題史,李定一、張宏傑和易勞逸一站式解讀
    比如,夏與商並不是一個文化系統,而是平行的兩支;鴉片戰爭的導火索是鴉片,卻跟乾隆有很大的關係;鐵路的建造,對近代中國經濟的影響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大……歷史的真實是什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歷史?讀史的意義到底是什麼?2019上半年,北京華章同人出版社精心推出了三部打破歷史定見的歷史學權威著作。
  • 張宏傑:女人慈禧
    來源 | 本文摘自《千年悖論》,張宏傑 著,人民文學出版社)就在英法聯軍逼近北京,鹹豐皇帝準備倉皇逃走的時候,她從儲秀宮的帷幕後面第一次站出來,冒著違反祖制的巨大危險,極力反對這個懦弱的決定。「當皇上之將行也,貴妃力阻。言皇上在京,可以鎮懾一切。聖駕若行,則宗廟無主,恐為夷人踐毀。昔周室東遷,天子蒙塵,永為後世之羞。今若遽棄京城而去,辱莫甚焉。」在滿朝王公大臣的驚慌失措之中,懿貴妃的這番話擲地有聲,足以讓滿朝男子蒙羞。她很有度量。
  • 1857年,曾國藩向皇帝要求加官進爵,鹹豐大筆一揮:你別幹了!
    整個晚清官場也越來越保守和死氣沉沉,官員們奉行的為官原則都成了「多磕頭、少說話」。曾國藩就像一顆掉進黑暗中的星火,怎麼看怎麼扎眼。就拿他在湖南辦團練來說吧,這種不受朝廷控制的團練讓當地長官們恐慌,對曾國藩的工作很不配合。曾國藩於是多次向鹹豐上書,接連彈劾了湖南和江西兩位巡撫下臺。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曾國藩遭到了湖南官場的集體排擠,被迫逃出長沙。
  • 緬軍為什麼要對南撣軍動手?分析文章來了!
    ,但緬軍動用重武器和直升機參戰,這顯然是史無前例的。南撣軍雖然籤訂了NCA,但麾下1萬部眾仍然枕戈待旦,且始終與緬軍摩擦不斷,近年來又逐步佔據了木姐至曼德勒交通大動脈多處戰略要地,其防區北起中緬邊境南坎鎮,經貴概、孟貢等戰略要地,直達泰緬邊境的累泰亮山地區,綿延數百公裡,已經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北撣邦地區最近些年形成的南撣軍勢力範圍,是對緬軍空間的一種擠壓,緬軍不僅不能將南撣軍再當成「馬前卒」,而且南撣軍這支民武很可能成為另外一支德昂軍、果敢同盟軍
  • 順治皇帝二十三歲就過世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子女?
    在清朝歷史當中,順治皇帝是很特殊的一位皇帝。之所以說他特殊,是因為順治年僅六歲便登基為帝,同年清軍入關。然而作為清軍入關統一天下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皇帝又是英年早逝,終年僅二十三歲。而在野史當中,又有著諸多和順治皇帝相關的傳說,有的說順治皇帝出家了,有的說順治皇帝確實去世了,眾說紛紜。
  • 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為什麼慘敗?總共三個軍,其中兩個是炮灰
    但當真正準備組建遠徵軍入緬作戰的時候,此前以入緬作戰的名義調入雲南的部隊卻都沒有參加,關麟徵部和盧漢部都駐紮在滇越邊境一帶的滇南地區,而不在滇西。最後從滇西入緬作戰的,是臨時組建起來的六十六軍和第六軍,以及作為遠徵軍核心骨幹部隊的第五軍,而第五軍的三個師實際上只有200師和新編22師進入了緬甸,96師原本駐紮在川西一帶,等到進入緬甸的時候,遠徵軍已經潰敗,96師就直接回國了。
  • 身為王爺妻妾卻比皇帝多,生了120個兒子,墓中的文物令專家臉紅
    中國古代是封建社會,皇權是古代最至高無上的權利,皇帝坐擁天下江山和美人,相信如果穿越到古代,有機會選擇的話。應該沒有人不想成為皇帝吧,古代的皇帝後宮佳麗三千,吃穿用度都是天下最好的,世間所有美好的東西都在皇帝的手中,所以這應該是很多男人嚮往的事情。
  • 《延禧攻略》沉璧:「魏瓔珞,皇帝和傅恆,你到底愛誰?」
    《延禧攻略》沉璧:「魏瓔珞,皇帝和傅恆,你到底愛誰呢」     文|小魚本文由影視三文魚原創,抄襲追責。聶遠、秦嵐、吳謹言、佘詩曼和許凱主演的清宮劇《延禧攻略》正在熱播,劇集發展到現在,我們已經越來越清晰地看到了整個故事的脈絡。在最新上線的劇集和預告片裡,我們終於看到了張嘉倪飾演的順嬪沉璧上線。
  • 曹睿是怎麼死的,他死後是哪個繼位當皇帝的
    不過要是問起曹睿是怎麼死的,可能大家答案就不一樣了,有的人會認為他是自然老死的,也有的人會認為他是被酒色掏空身體病死的。那麼,真相到底如何呢?今天奇趣人生小編就來和大家聊聊,曹睿是怎麼死的,以及他死後是哪個繼位當皇帝的。關於曹睿曹睿字元仲,是三國時期魏國的第二位皇帝,也是魏文帝曹丕的長子。
  • 為什麼李姓多出皇帝,而張姓多出道士?其實是老祖宗定下的規矩
    可是小編翻遍了古代歷史,發現李姓的皇帝最多,而張姓卻是一個都沒有,反而在找張姓的歷史人物卻找到了一堆道士。為什麼李姓多出皇帝,而張姓多出道士?其實是老祖宗定下的規矩。皇帝我們從張姓的角度來分析:1.張姓是否人口太少?2.張姓為什麼沒有出現皇帝?3.張姓為什麼有那麼多著名的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