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科技話題:遠望5號船、「天問一號」、新型納米硒肥、熱帶珊瑚...

2020-12-22 澎湃新聞

1

遠望5號船圓滿完成3次海上測控任務凱旋

在太平洋海域圓滿完成3次海上測控任務的遠望5號船,12月14日上午返回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碼頭。

據了解,因某型衛星發射任務時間調整,遠望5號船及時修改航行計劃、提前返航,本航次海上作業82天,安全航行1.8萬餘海裡。至此,遠望5號船今年累計海上作業逾220天,再創歷史新高;總航程達到51萬餘海裡,相當於繞地球23.7圈。

——新華網

2

離開家鄉的第144天 「天問一號」探測器距離地球超過1億公裡

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截至12月14日21時,「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144天,飛行裡程約3.6億公裡,距離地球超過1億公裡,距離火星約1200萬公裡,飛行狀態良好。

受天體運動規律影響,火星與地球距離在0.5億公裡至4億多公裡周期性變化。「天問一號」探測器到達火星附近時,距離地球約1.9億公裡。

——央視新聞客戶端

3

我學者用微生物菌株製造出新型納米硒肥

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智能所離子束生物工程與綠色農業中心吳麗芳研究團隊,闡明了納米硒的微生物合成機制,篩選出多種高耐受亞硒酸鈉微生物菌株以及具有當前最高合成效率的微生物菌株。在此基礎上,團隊還研製出新型納米硒肥,能夠有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分別發表在《Int. J. Mol. Sci.》和《J. Hazard. Mater.》等刊物上。

硒(Se)在維持機體健康和預防疾病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調查表明,我國成人平均硒攝入量僅為26.63微克/天,僅為推薦日攝入量的一半,我國人民群眾缺硒現象普遍存在。飲食補硒是改善硒攝入不足情況的最有效方式。與無機硒和有機硒相比,納米硒生物活性更高,毒性更低,是最安全有效的補硒方式。

——《科技日報》

4

澳研究發現熱帶珊瑚礁魚類壽命可達80歲以上

澳大利亞海洋學研究所科研人員確認,一條生活在西澳大利亞州海岸附近的81歲斑點笛鯛是世界上已知最長壽的熱帶珊瑚礁魚。相關論文發表於新一期德國《珊瑚礁》雜誌上。

澳大利亞海洋學研究所在一份報告中說,該機構研究人員在西澳大利亞州海岸附近4個地點和印度洋中部的查戈斯群島附近抽樣調查了熱帶魚的生長情況,共發現11條年齡超過60歲的魚。在西澳大利亞州西北部一處名為羅利沙洲的珊瑚礁海域,研究人員發現了這條年齡高達81歲的斑點笛鯛和一條79歲的白斑笛鯛。

——新華網

5

國際空間站首次收穫新鮮蘿蔔

▲工程師凱特·魯賓斯檢視國際空間站種植的蘿蔔。圖片來源:CNN網站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近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飛行工程師最近拔出了在國際空間站高級植物培養環境中種植的20根蘿蔔,用錫紙包裹好,以便冷藏至明年送回地球。研究人員稱,這一成果為較長期月球和火星之旅的食物生產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NASA發布的一份說明書介紹,蘿蔔是首次在零重力環境下成功種植並收穫,此前成功收穫的農產品包括紅色長葉生菜、綠色生菜、大白菜、扁豆和芥菜等。據悉,太空人已在國際空間站上種植了15種植物,包括8種綠葉植物。NASA還在地球上測試了100餘種農作物,以確定下一步將在太空試種的候選農作物。此外,太空人將在太空重複蘿蔔實驗,再種植並收穫一輪蘿蔔,以提供更多可用數據。

——《科技日報》

6

日本「隼鳥2號」密封艙內發現黑色沙粒狀物質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當地時間12月14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發布消息稱,已確認探測器「隼鳥2號」送回地球的密封艙內,存在黑色沙粒狀樣本。這可能是在小行星「龍宮」採集的巖石碎片,將展開進一步的分析。

報導稱,JAXA公開了拍攝到黑色沙粒的樣本容器內部圖像。由金屬條密封的容器內,混入地表塵土等物質的可能性不大。相關人士表示,「如果含有較多可以看到的物質,或許能說是源於『龍宮』」。

——中國新聞網

來源:今日科協

原標題:《今日科技話題:遠望5號船、「天問一號」、新型納米硒肥、熱帶珊瑚礁魚、新鮮蘿蔔、「隼鳥2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2021年度任務拉開序幕,遠望5號船新年度首航太平洋
    5號船緩緩駛離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碼頭,奔赴太平洋海域執行多次海上測控任務,此舉標誌著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2021年度任務正式拉開序幕。遠望號船全年執行任務次數、累計航海裡程、單船平均出海天數均創歷史新高。
  • 遠望5號船圓滿完成亞太6D通信衛星海上測控任務
    中新網遠望5號船7月10日電 中國9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亞太6D通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遠在太平洋預定海域的遠望5號船精準測控,圓滿完成衛星海上測控任務。遠在太平洋預定海域的遠望5號船精準測控,圓滿完成衛星海上測控任務。王煦之攝火箭升空飛行約21分鐘後,順利抵達遠望5號船測控弧段。作為此次任務唯一的海上測控點,遠望5號船與陸地測控站之間無搭接,關鍵時刻還要做好應急測控準備。任務中,各系統默契配合,持續海上測控約300秒,準確高效地向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發送實時測控數據。
  • 遠望7號船再傳捷報:圓滿完成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器海上測控任務
    航行在太平洋某海域的遠望7號船  交匯點訊 北京時間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CZ-5 Y4運載火箭,成功將「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探測器進入預定軌道火箭發射升空約30多分鐘後,遠在太平洋某海域的遠望7號船及時發現目標,捕獲跟蹤穩定,數據獲取有效,圓滿完成火箭二級二次工作段、入軌段火箭測量和探測器測控任務,為實現火星環繞探測和著陸巡視探測提供重要支撐。
  • 揚帆太平洋 遠望5號船開啟跨年度航程
    中新網北京9月24日電 (高超 王煦之 郭超凱)9月24日上午9時許,隨著一聲嘹亮的汽笛鳴響,遠望5號船緩緩駛離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碼頭,奔赴太平洋海域執行海上測控任務。這是該船今年第3次出航,計劃海上作業超100天。根據航天發射任務總體安排,船員將在海上度過元旦,預計2021年初完成任務凱旋。
  • 遠望7號船精準測控亞太6C通信衛星
    遠望7號船在太平洋某預定海域嚴陣以待。    新華網南京5月5日電(魏龍、楊林海)我國4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亞太6C通信衛星後,遠望7號船在南太平洋某海域圓滿完成海上測控任務,為衛星準確入軌運行提供了重要測控支撐。
  • 遠望6號船起航執行嫦娥四號中繼星海上測控任務
    新華社南京5月5日電(李國利、魏龍)遠望6號船5日上午緩緩駛離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碼頭,赴太平洋某預定海域執行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海上測控任務。  根據計劃,嫦娥四號探測器年底發射,將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這顆被命名為「鵲橋」的中繼星承擔著地球與月球背面的通信重任,事關嫦娥四號任務成敗。
  • 遠望5號平安歸港,在嫦娥五號任務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圖為遠望5號測量船最近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從月球表面返回,並且帶回了重達2千克的月壤,就在全世界都在聚焦嫦娥五號之際,美國卻盯上了這個秘密,也就是遠望5號監測船,這艘船雖然不起眼但卻是最高科技目前遠望5號已經平安歸港,那麼它在嫦娥五號任務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呢?有專家表示:如果沒有遠望5號與遠望6號的密切配合,嫦娥五號探測器的工作無法這麼順利。
  • 累計海上作業58天,遠望5號船自太平洋凱旋
    累計海上作業58天,遠望5號船自太平洋凱旋 楊宸琇、高超、王煦之、王璐瑤、安善福/@央廣軍事 2020-08-10 11:34
  • 回顧中國「探火之路」:「墳場」求生,「天問一號」踏上徵程
    接下來,「天問一號」將與火箭分離後進入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從東方紅一號到東方紅五號,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經過半個世紀的探索,幾代航天人的耕耘,中國航天事業成就輝煌。
  • 國人的驕傲:從東方紅到天問一號
    從第一次衛星發射,到發射了上百顆各類型的衛星,從發射神舟五號號 到2016年 發射的神舟十一號,北鬥導航全面建成不管是中國的 月球探測,還是空間站建設使用,再到如今的天問一號 ,我們都積極的參與國際合作,不因為 想參與國國家小弱而拒絕,當然更不會 讓昔日屢次禁止中國參與國際太空技術合作的美帝之流假惺惺的參與,使世界上亞非拉國家也 從此跟上中國的步伐,有機會一起參與到這場全人類的太空探測的偉業之中。
  • "天問一號"遙奔火星新聞 科普用心版面獨具匠心
    原標題:「天問一號」遙奔火星新聞科普用心 版面獨具匠心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天問一號」將正式踏上奔赴火星軌道的徵途
    航天熱點 ●萬裏海天 追星攬箭 遠望號測量船隊是我國唯一一支海上測控力量如今的遠望船隊已經成為中國航天測控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 今天,天問一號奔火滿月!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2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今天是天問一號奔火滿月的日子。記者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截至8月23日12時,天問一號飛行裡程達8650萬公裡,距離地球927萬公裡。目前,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正常。
  • 遠望5號船赴太平洋執行海上測控任務 海上作業將超100天
    解放軍報南京9月24日電 特約記者高超、記者安普忠報導:9月24日上午9時許,遠望5號船駛離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碼頭,奔赴太平洋海域執行海上測控任務。
  • 「天問一號」開啟中國火星時代,為了奔赴火星,這群人開啟了未來...
    7月23日,中國首次向火星發射自主研發的探測器「天問一號」,開啟屬於中國的「火星時代」,近百位世界青年代表齊聚甘肅金昌火星1號基地,進行了一場以「一起會更好」為主題的探火體驗活動。火星1號基地首場雙語直播,世界青年共議「探火」熱點疫情期間,「有熊貓」青年文化全球推廣計劃面向全球青年發起「一起會更好」對外推廣公益活動,邀請各國藝術家和青年社團以「一起會更好」為主題進行藝術創作,互動話題量超過6000萬,通過「雲」交流表達全球共赴時艱,戰勝疫情,共創疫後美好生活的信心和祝福。
  • 天問一號累計飛行達1億千米
    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截至8月28日10時08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裡程達到1億千米,探測器姿態穩定、能源平衡,多個載荷完成自檢,確認設備狀態正常,相關工作正按計劃穩步推進。 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約36天,距離地球約1075萬千米。
  • 這樣好東西,在肥問世!
    這樣好東西,在肥問世!↓↓↓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所吳麗芳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新型納米硒肥。試驗表明,使用這種新型硒肥高效、安全、成本低,農作物硒含量可達到國家富硒農產品標準。
  • 「天問一號」 探測器成功發射 探火之路要經歷什麼?
    必須一次成功的「太空剎車」和「恐怖7分鐘」據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深空探測領域專家介紹,「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由該院抓總研製,分為環繞器與著陸巡視器兩部分,其中著陸巡視器又由進入艙和火星車組成。進入艙完成火星進入、下降和著陸任務,火星車配置6種科學載荷,在著陸區開展巡視探測。
  • 飛行裡程突破4億公裡,天問一號下個月抵達火星_媒體_澎湃新聞-The...
    據中國探月工程官方微信報導,截至2021年1月3日6時,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163天,飛行裡程突破4億公裡,距離地球約1.3億公裡,距離火星約830萬公裡,飛行狀態良好。按計劃將在一個多月後實施近火制動,進入環火軌道。
  • 天問一號巡視器4個「大翅膀」藏黑科技
    天問一號已經升空,開啟了中國探索太陽系行星的大門,本文將解釋我們探索太陽系的關鍵技術之一:砷化鎵深空電源,如何在天問一號上使用。天問一號巡視器有4個「大翅膀」,能扛住零下110攝氏度超低溫,這是在火星上行駛的生存之道。天問一號在7月23日中午時分已經成功發射,目前已經進入軌道奔向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