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美國電影《綠皮書》:改變需要勇氣,但每個人都可以變得更好

2020-09-05 輕舞寸言

文/輕舞寸言

每個人都需要改變

1.你是否要過一成不變的人生?是否嘗試過改變

美國電影《綠皮書》是一部公路片,由真實的故事改編。故事發生1962年,一個種族歧視十分嚴重的年代。影片因一本綠皮書而得名。

綠皮書是一本黑人出行指南,書中詳細標註著黑人可以進入的旅館、飯店,被稱為黑人的活命書。如果黑人誤入沒有標註的旅館、飯店,會遭到侮辱、毆打,甚至會被活活打死。

唐•雪莉是一位音樂神童,更是世界級的鋼琴家,擁有音樂學、心理學和禮儀藝術學3個博士學位,流利使用8個國家的語言。他住在紐約卡耐基音樂廳上面的豪華公寓中,優雅精緻,無比尊貴。但他是非裔有色人種,一個黑人。

義裔白人託尼•利普曾經是紐約夜總會的打手,粗俗暴力,常常靠拳頭解決問題。失業後無所事事,有時要靠比賽吃熱狗賺取房租。他雖然是個白人卻生活在社會底層,生活在窘迫和不堪之中。

唐計劃從紐約出發去美國南部舉辦三重奏巡迴演出,而南部正是美國族歧視最嚴重的地區。他選中了託尼做他的司機兼雜役。就這樣,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為了各自的利益踏上了為期兩個月的南部之旅。 出發前,託尼拿到了那本綠皮書。

非常喜歡綠松石色的凱迪拉克行駛在空曠的公路上的畫面,公路兩旁是高大的樹木,此刻,秋色漸濃。整個影片節奏明快、輕鬆幽默而又打動人心。伴著爵士味道的音樂,觀影的感覺舒適流暢、一氣呵成。

唐的每一次演出都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他的音樂行雲流水、變幻莫測。唐修長的黑色手指與白色琴鍵形成鮮明的對比,刺目、刺心。面對舞臺上的榮光,面對白人觀眾的掌聲和歡呼聲,唐始終保持禮貌和微笑,那神情令人心生悲憐,他內心的孤寂如影隨形。

影片中這樣的對比和反差貫穿始終。 在那樣一個時代背景下,一個黑人出行,旅途充滿未知和變數。旅途中唐和託尼處理問題的方式,體現出兩個人身份和認知上的巨大差別。但隨著劇情的發展,兩個人都不斷發生著顛覆性的改變,最終跨越了種族和階級,結下深厚的友誼,對方的優點在自己身上開始發光。

這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人,恰巧我們成為了朋友,這不是緣分,只僅僅是我們本就應該是朋友。

2.每個人都需要有改變心靈的勇氣,天才也一樣

電影《綠皮書》海報

唐曾接受總統的邀請在白宮演奏,一直過著體面優雅的生活。但他孤身一人,有一個兄弟卻從不聯絡。只有酒陪伴著他度過寂寞長夜。

託尼從內心是看不起黑人的,他甚至把黑人修理工用過的兩個喝水杯子扔進了垃圾桶。一路上,託尼按照合約為唐解決了很多問題。唐誤入一家黑人禁止入內的酒吧被毆打,隨後趕來的託尼揚言身上有槍解救了唐。託尼不明白,唐本可以在紐約享受尊榮,為什麼偏偏要去巡演。

一個瓢潑大雨的晚上,託尼迷路了,他們闖進了黑人不能進入的地區,警察攔下車後發現了唐,用手電筒照著唐的臉,一定要讓唐也下車檢查證件,託尼試圖阻止,警察卻說:「你也是半個黑人。」託尼被惹怒了,狠狠給了警察一拳,兩人被帶進了警察局。由於託尼不冷靜的行為很可能會影響下一站的演出,託尼則堅持自己這樣做是對的。唐給美國司法部部長甘迺迪打了電話,才擺脫了困局。

面對種種歧視和侮辱,唐如謙謙君子般固守著自己的所謂自尊。他甚至告誡託尼:「暴力永遠無法取勝,託尼,堅守尊嚴才會贏,因為自尊總能讓你佔理。」

直到唐因同性戀又一次進了警察局,他對自己產生了疑問。託尼見到唐時,唐的臉已經被打傷了。警察說唐和白人青年在一起鬼混。為了唐的演出,託尼賄賂了兩個警察。走出警察局的卻唐依然認為託尼不應該用這種錯誤的方式解決問題。但唐第一次向託尼敞開了心扉。

「有錢的白人付錢讓我為他們彈鋼琴,因為這讓他們覺得有教養。但一旦我走下舞臺,我就會回到他們身邊,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因為那才是他們真正的文化。我獨自承受著這一點,因為我不被我的人民所接受,因為我也不像他們!所以,如果我不夠黑,如果我不夠白,如果我不夠男人,那就告訴我,託尼,我是什麼?!」

一路上,兩人分歧不斷,爭吵不停,但慢慢的兩人消除了對彼此的偏見,託尼的觀念也在悄悄改變。託尼一路目睹了這位世界級黑人音樂家受到的種種歧視,賓館的廁所黑人不能使用,只能使用野地的黑人專用廁所;服裝店的西服黑人不能試穿;化妝間安排在酒店的雜物間。他看到了唐為消除種族歧視作出的努力。唐就是為了讓人們看到有色人種同樣擁有才華,同樣優雅高貴,同樣應該受到世界的尊重。

是啊,正如那位三重奏的音樂家搭檔所言:「成為天才是不夠的,還需要勇氣改變人們的心靈。」

託尼的不羈和反抗精神也感染著唐,他最初的改變是從吃炸雞開始的。唐吃東西只會用刀和叉。託尼一邊開車一邊吃著炸雞,大快朵頤。他還把炸雞遞給了湯。

「我父親說過,不管你做什麼,都要做到極致,上班就認真工作,笑就盡情大笑,吃東西時,就像是最後一餐那樣去享受。」

唐被說動了,接過了炸雞,扭捏地嘗試著並很快就開心地吃起來,甚至還學著託尼把雞骨頭從車窗瀟灑地扔了出去。

唐最終變得勇敢,終於有了說「不」的勇氣。最後一場演出,唐被限制進入餐廳吃飯,唐毅然決定罷演。當唐和託尼走進一家黑人酒吧,並為他們演奏時,唐徹底解放了自己,他的演奏雪落雲飛,他的內心充滿快樂。他知道,這一刻他是在為自己演奏,在為自己的同胞演奏。

陳舊的、不公平的傳統和制度總有一天會被打破。

心靈的成長

3.有些人註定要成為朋友,彼此溫暖,彼此成就

影片有許多細節瞬間觸動你。

託尼儘管貧困,但他有一個溫暖的家庭,他是一個顧家的丈夫。託尼一路都在給妻子寫信,但他寫得磕磕絆絆,唐便教他應該怎麼寫。當託尼的妻子給朋友讀著託尼語言優美的來信,得到的是讚美和羨慕。 託尼告訴他,你應該給你兄弟寫一封信,世界上之所以有那麼多孤單的人,是因為他們沒有勇氣邁出第一步。

最初唐演出時,託尼根本不去聽他演奏。他甚至在大街上趴在地上和當地人玩賭博遊戲。唐告訴他:「他們沒有選擇是否進場的權利,但你有。」託尼後來被唐的藝術才華和音樂之美打動,並由衷地為唐鼓掌。他說:「你是獨一無二的。」

為了能讓託尼在平安夜的晚上趕回家裡和家人團聚,唐雪夜兼程親自開車把託尼送回了家。當託邀請唐見見他的家人時,唐拒絕了,一個人回到了自己的住處。

影片並沒有就此結束,託尼一家在熱鬧地聚餐,門鈴響了,觀眾一定以為是唐來了。託尼打開門,是一對老夫婦,看得出託尼有些失望。他往門外又看了一眼,看到的是唐手裡拿著一瓶酒正站在那裡。託尼熱情地把唐介紹給家人。託尼的妻子擁抱了唐,並悄聲說「謝謝你教他寫信。」那一刻所有的感動和溫情湧上心頭。

一段旅程,兩種人生。唐敞開了自己,擁抱、接納了自己。託尼摒棄了粗俗,變得細膩和溫情。

每個人都是可以改變的,更多的時候是人們缺乏改變的勇氣,或者觸動人們改變的人還沒有出現,事情還沒有發生。而有些人註定要成為朋友,彼此溫暖,彼此成就。

1963年11月2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聯合國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宣言》。世界人民反對種族主義壓迫制度的呼聲越來越高。

相關焦點

  • 《綠皮書》:勇氣改變人心,友情治癒孤獨
    黑人音樂家教白人司機寫信的情節,是影片中最為動人的樂章,雪利教會託尼的是尊嚴,而託尼教會雪利的則是勇氣,兩人在成為朋友的同時,也彼此得到了救贖。獲獎情況 由彼得·法雷裡執導, 維果·莫騰森、馬赫沙拉·阿里、琳達·卡德裡尼等一眾影星出演的電影《綠皮書》在美國上映後就獲得了高達94%的爛番茄觀眾好評度,IMDB評分高達8.2。
  • 綠皮書:因為光有天才還不夠,改變大眾的想法需要勇氣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部自己認為比較深刻的電影《綠皮書》第 91 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這部電影太精彩了,130分鐘裡沒有一分鐘是浪費的,很多信息都是隱藏在細節裡,簡直讓我意猶未盡,今天有看了一遍。孤獨的博士電影中雪莉博士一路向南為了自己的尊嚴付出了太多的勇氣雪莉博士明知道當時的美國南部對黑人的種族歧視很嚴重,
  • 《綠皮書》從衝突到和解,改變人心,需要很大的勇氣!
    綠皮書,是一本專為黑人而設的旅行指南,標註了各城市中允許黑人進入的旅店、餐館。電影由真實故事改編。白人司機慢慢地也學會了如何把信寫得更好。白人司機,也正因看到了黑人鋼琴家的那份對於尊嚴的維護,為了改變人心的勇氣,開始接納黑人。膚色並不能區分好壞,有好的黑人,也有壞的白人。就像地域歧視,我們需要打破這種刻板印象。
  • 奧獎電影《綠皮書》推薦,改變人們觀點需要的不僅是才華更是勇氣
    電影名《綠皮書》是一本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在1962年,白人至上運動在美國又一次掀起小高潮,黑人郵政員維克多雨果格林編寫了這麼一本小冊子,指出哪些旅店和餐廳可以讓黑人入住和就餐。綠皮書全稱是「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意為給黑人旅客的安全出行指南,它的標語是「現在我們可以沒有尷尬地旅行」。1936年,紐約哈萊姆黑人社區的郵局職工維克多·雨果·格林和他的妻子出版了第一本《綠皮書》。
  • 去年這部奧斯卡獎電影,能讓人變得快樂,放得開,它叫《綠皮書》
    《綠皮書》電影截圖首先,這部電影能夠改變你的心態。如果你平時是一個拘謹的人,平時比較放不開,那麼看了這部電影,或許能夠給你帶來一些啟發。其實小編是這樣認為的,做人,只要不違反法律,不違反道德,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做的,比如一些能讓自己開心,並且健康的事情,或者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一些能夠讓你感受到自由的事情,你都是可以做的。
  • 電影推薦——《綠皮書》
    ,主流獎項譬如奧斯卡中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黑人電影人的身影。2016年獲得最佳影片的《月光男孩》便打響了黑人電影人的第一炮,成為89屆奧斯卡的最大贏家;之後的《逃出絕命鎮》、《Roman J. Israel, Esq.》、《黑豹》等都是黑人電影作品。
  • 電影《綠皮書》與美國60年代的風尚
    但在電影《綠皮書》中,精緻的著裝卻是電影主角表達情感與態度的方式,展現其低調外表下深沉的力量、高雅的品性、難得可貴的勇氣及其人格魅力。電影解析前言:「誰都不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是那廣袤大陸的一部分。」而當時的《綠皮書》是黑人郵遞員維克多·雨果·格林(Victor·H·Green)專為黑人旅行者所提供的旅行手冊,從1936年至1967年間,每年更新一次。手冊中詳細記錄了全美對黑人友善的地方,可以安全出入的餐廳,酒店,加油站,理髮店、美容店、服裝店等場所。當時大多數黑人都知道綠皮書,而這本小小的《綠皮書》也被稱為「黑人旅行保命手冊」,在1962年,這本小書的發行量甚至達到了200萬冊。
  • 美國電影《綠皮書》
    美國電影《綠皮書》(央視影頻雪裡博士本可以不進行這樣的巡迴演出,在紐約派對演出,就可以獲得高出三倍的報酬。6年前的1956年,在伯明罕,科爾是第一個應邀上臺演出的黑人,就因為他演出了白人的曲目被趕下臺還挨揍一頓。雪裡博士認為,光有天賦不行,還要有勇氣,要改變人的觀念。我幾乎每天都受到這樣的羞辱,而你連一次都不能忍受。我要給我的律師打電話。按照法律,他有權利。是的,長官,馬上釋放他們。放他,那傢伙打了我一耳光。
  • 《綠皮書》最打動人的是什麼?
    《綠皮書》展開於1962年的美國,一個種族歧視十分嚴重的年代。故事講述了一個粗俗暴力的白人——託尼,為世界上優秀的爵士鋼琴家唐開車。黑人鋼琴家唐要從紐約開始舉辦巡迴演奏,倆人之間開始了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相對老套的故事背景,展現了無數次的種族問題,讓不少人心中生疑,這部電影為何斬獲奧斯卡三項大獎。
  • 電影《綠皮書》帶給了我們什麼?
    但是看完之後總感覺爽完之後,沒有留下什麼,回味了許久之後,我抓破腦袋也不知道,對我有什麼啟示,對生活有什麼影響,我心裡不甘,於是我又選了一部電影《綠皮書》,兩個小時的時間曰曰而逝,整個電影幾乎沒有華麗的特效和激烈的打鬥,但電影完結後,我的內心卻是波流湧動。
  • 《綠皮書》:有時候我們所需要的,只是一點勇氣與堅持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Green Book),這是一部黑人題材的電影,種族歧視便是它的標籤。最近因為美國黑人事件,所以小編重新去看了這部電影,再看一遍真的是感觸頗深。然而這部電影,卻顛覆了黑人與白人的固有形象,鋼琴家的典雅集於黑人,保鏢的粗魯集於白人。電影中,黑人與白人的每一段交流對話橋段,都刻畫出人物三觀的反差,發人深省,告示觀眾,固有思維暴露了人性的弱點,也錯亂了人性的各異。
  • 《綠皮書》六十年,挖挖美國種族歧視的黑歷史
    奧斯卡獲獎電影《綠皮書》,是一個1962年發生在美國關於種族歧視的故事。
  • 《綠皮書》影評:被差異性對待的藝術
    因為成為天才是不夠的,還需要勇氣改變人們的心靈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人生不易,任何人都是!伴隨著奧斯卡頒獎典禮的落幕。熱門影片《綠皮書》不負眾望,最終憑藉5項提名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男配角3項大獎,成為本屆奧斯卡的最大贏家。該片在奧斯卡獎宣布後僅僅五天之後變登錄影院,成為本次頒獎季最快與國內觀眾見面的奧斯卡獲獎電影,堪稱中國電影業又一次高效的波動。
  • 《綠皮書》:是不是只要講黑人,電影拍成屎都能拿獎?
    2009年,以黑人學生為主的美國漢普頓大學在一年一度的全校選美大賽中,一位白人女孩尼科勒·邱吉爾坐上了冠軍寶座,成為該校首位白人選美皇后,但這一結果遭到部分師生反對。女孩寫了一封公開信給歐巴馬,稱自己遭受種族歧視,希望得到總統的聲援:「我認為,一個黑人能成為美國總統,和一個白人能成為黑人學校裡的選美皇后,沒有什麼區別。」
  • 綠皮書電影經典臺詞中英文對照 扎心對白勵志句子匯總
    電影綠皮書經典臺詞英文  1.The world is full of lonely people waiting to make the first move  世界上孤獨的人都害怕邁出第一步  2.
  • 綠皮書電影感想—這不是幸福,是悲情生存之書(綠皮書開箱文)
    某天他受僱當非裔美籍鋼琴家Don Shirley的司機,陪他到美國南部巡迴演出,這一趟兩個月的旅程,讓兩個人往後的人生再也不一樣… 此篇文章分為「關於綠皮書」、「個人感想」和「史實比較」三個部分:Part 1:關於綠皮書電影中Tony拿的綠皮書就是這一本,書名為《The Negro Travelers' Green Book》,1936年的初版書名為《The
  • 奧斯卡大贏家《綠皮書》:做一個時代的異類,到底有多孤獨?
    整個頒獎季,包括奧斯卡3項大獎在內,《綠皮書》共獲得了56項提名,24次大獎。並獲得了金球獎最佳電影(音樂/喜劇類)、最佳男配、最佳劇本。影片之所以能打動觀眾,是因為有強烈的情感共鳴。隨著成長和圈子的改變,每個人心裡都有了一本「擇友綠皮書」。它是我們的擇友標準,也是我們的擇友「偏見」,使我們變得愈加孤獨。
  • 全網近9分的美國電影《綠皮書》究竟有什麼吸引人的魔力
    2019年彼得·法拉利執導了一部傳記電影《Green Book》,中文名字綠皮書,很普通的名字,這和國內響亮的電影名字形成鮮明對比,但是評分接近9分,是什麼讓這部電影有這樣的吸引力?其實電影的精彩程度和主演多少沒關係,曾經的《Moon》只有一個演員依然精彩,今天的綠皮書主演維果·莫特森、馬赫沙拉·阿里,一個白人,一個黑人,一段簡單但精彩的故事。
  • 推薦電影:《綠皮書》
    《綠皮書》這部電影已經不是我第一次看了,但是呢,我覺得它有些地方仍然很打動我,所以我又看了一遍。同時呢,也想跟你們說一下我對於它的看法,希望喜歡聽我分享日常的你也能喜歡。今天,我給大家推薦的這部好看的電影是由彼得·法拉利執導,維果·莫特森、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劇情片《綠皮書》。
  • 奧斯卡獲獎影片《綠皮書》:去做和別人不一樣的人
    在一路開車南下的過程裡,截然不同的兩人矛盾不斷,引發了不少爭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時候一起共渡難關,慢慢放下了各自的偏見。 綠皮書,是一本專為黑人而設的旅行指南,標註了各城市中允許黑人進入的旅店、餐館。故事發生在60年代種族歧視依舊嚴重的美國社會,由真實人物和事件改編。在第91屆奧斯卡上斬獲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最佳男配角三項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