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因為光有天才還不夠,改變大眾的想法需要勇氣

2020-12-28 小屏幕大視野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部自己認為比較深刻的電影《綠皮書》

第 91 屆奧斯卡最佳影片

這部電影太精彩了,130分鐘裡沒有一分鐘是浪費的,很多信息都是隱藏在細節裡,簡直讓我意猶未盡,今天有看了一遍。

綠皮書

——鋼琴家雪莉博士就是一個用尊嚴捍衛自己人權的人,長年以來,雖然自己才華橫溢,博學且教養好,有錢也有地位,但是因為自己的黑人種族備受白人社會的各種侮辱和欺凌。他沒有用暴力去反抗這一切的不公平,而是用自己的品質、勇氣,用行動捍衛了自己的尊嚴,也受到了包括託尼在內的白人尊重。

孤獨的博士

電影中雪莉博士一路向南為了自己的尊嚴付出了太多的勇氣

雪莉博士明知道當時的美國南部對黑人的種族歧視很嚴重,越往南越嚴重,可是他還是選擇要去南部巡演。用自己的行動去感化去捍衛大眾的認知。勇氣在雪莉博士身上是貫穿得很透徹,包括一路上他也開始用手吃炸雞,後來他去黑人酒吧和大眾黑人一起狂歡,拒絕不讓自己在那裡吃飯就取消演出、最後還到鼓起勇氣去託尼家過聖誕。託尼其實也是很有勇氣的,開始他也對黑人抱有社會的偏見,但是後來他慢慢也很尊重雪莉博士的音樂才華和人品,並且慢慢變成朋友的那種,他觀念的改變也是需要勇氣的。

鼓勵博士

故事最後用一個真實的故事結尾。感覺非常好,一下子又把人拉回到了現實不過近期也有媒體報導,說唐現實中的家人對此否認,並說《綠皮書》電影純粹是以託尼兒子Nick Vallelonga的角度出發,真實的唐從未當託尼是好朋友,也從未因為黑人膚色問題遇到什麼尷尬事。

不論現實中怎麼反應他們倆人的關係如何,電影中何嘗反應的不是我們現實的生活,有時候你認為理所應當的事情,別人卻要一輩子去爭取。

每一次改變最大的阻力就是挑戰自己的勇氣。

歡迎廣大網友分享你對《綠皮書》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綠皮書》:勇氣改變人心,友情治癒孤獨
    不久,託尼接到雪利夥伴的來電,當他抵達某間酒館時,幾位白人正抓著雪利毆打,只因為他進入黑人不該出現的場所,就在劍拔弩張的時候,老闆拿出長槍,要求「放了黑鬼」,才結束這場紛爭。一路上,雪利同託尼不斷遭遇類似的「下等人」待遇。其實在過去14個月內曾二度應邀到白宮演奏的雪利大可留在北方,在高級派對上被奉承、賺進大把的鈔票,可他為何要求經紀公司安排自己前來對黑人不友善的南方?
  • 重溫美國電影《綠皮書》:改變需要勇氣,但每個人都可以變得更好
    是否嘗試過改變美國電影《綠皮書》是一部公路片,由真實的故事改編。故事發生1962年,一個種族歧視十分嚴重的年代。影片因一本綠皮書而得名。綠皮書是一本黑人出行指南,書中詳細標註著黑人可以進入的旅館、飯店,被稱為黑人的活命書。如果黑人誤入沒有標註的旅館、飯店,會遭到侮辱、毆打,甚至會被活活打死。
  • 僅僅成為天才是不夠的,改變人們的想法需要勇氣
    有很多觀眾對這部電影的評價是:繼《撞車》之後最具水分的奧斯卡最佳影片。也許這是他們對《碟中碟5》,《速度與激情3》,《復仇者聯盟2》這樣的電影從未出現在奧斯卡最佳影片名單上的損失的發洩。美國南方,一個嚴重種族歧視的雙重社會。
  • 一日一影——天賦是不夠的,唯有勇氣才能改變人心
    今日觀影---《綠皮書》「種族歧視,亦如在人心中開了一扇有色的窗。有個朋友建議他去參加一位音樂博士為了尋找司機所舉辦的面試。當他到達豪華公寓後,發現這位博士是個名叫唐的黑人古典樂鋼琴家,鋼琴家正需要一個司機,負責在他舉辦南方巡演時的接送工作。
  • 五個關鍵詞——電影《綠皮書》觀後感
    「尊嚴」——鋼琴家雪莉博士就是一個用尊嚴捍衛自己人權的人,長年以來,雖然自己才華橫溢,博學且教養好,有錢也有地位,但是因為自己的黑人種族備受白人社會的各種侮辱和欺凌。他沒有用暴力去反抗這一切的不公平,而是用自己的品質、勇氣,用行動捍衛了自己的尊嚴,也受到了包括託尼在內的白人尊重。
  • 綠皮書背後的世界,不再是天才孤獨對抗這世界的一切不公
    白人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對,而黑人又因為各種原因而無人站出來大聲維護自己的尊嚴。但唐放棄高出三倍的價格留在紐約的上流宴會,選擇去巡迴演奏,努力改變白人對黑人的偏見就是踏出的第一步,他是一個孤獨的天才,但他願意踏出第一步的勇氣才是真正令人欽佩的。託尼討厭黑人,從電影的開頭,他將水池裡黑人喝過的水杯扔進垃圾桶裡可見一斑。
  • 《綠皮書》最打動人的是什麼?
    孤獨故事的男主人公天才音樂家雪莉博士是孤獨的。這種孤獨來自於白人社會對黑人的不公平和歧視,也來自與與同膚色同胞的巨大的經濟、文化差異,更源於用實際行動去突破社會階級的不被理解與質疑。在音樂方面的成就背後,是一夜夜的孤獨與酒。永遠用禮貌、高雅的微笑去面對舞臺上的榮光,去解決生活中的不公待遇。可這種笑容不是不堪一擊的,因為它早已在屈辱的生活中變得呆板僵硬。
  • 《綠皮書》火了,海報文案100分!
    藍綠色的海報是《綠皮書》上映海報系列的主色調,辯色度很高,海報中人物的動作神態也很有特點。光靠天份是不夠的改變人們的觀念還需要很大的勇氣世界上那麼多孤獨的人因為他們都沒有勇氣邁出第一步而電影名也有典故,綠皮書其實是一本專為黑人而設的旅行指南,標註了各城市中允許黑人進入的旅店、餐館。這種大主題,大背景下的影片總能感覺到世界文化的魅力。城市裡的風很大,孤獨的人總是晚回家,這部溫暖的片子真的很暖心。而同時,其實想說,天才是不夠的,唯有勇氣才能改變人心。
  • 《綠皮書》從衝突到和解,改變人心,需要很大的勇氣!
    綠皮書,是一本專為黑人而設的旅行指南,標註了各城市中允許黑人進入的旅店、餐館。電影由真實故事改編。在這一路上,有很多喜劇地成分存在,運用反轉手法,製作出很多意料之外的笑點白人司機在一開始對於黑人很有成見。但在聽過黑人鋼琴家的演奏之後,開始對黑人鋼琴家改觀,開始用自己的方式維護黑人鋼琴家,比如一定要讓黑人鋼琴家用指定的鋼琴演奏,要不然就揍人解決問題。聽到黑人鋼琴家的演奏也莫名地開心。
  • 《綠皮書》影評:被差異性對待的藝術
    因為成為天才是不夠的,還需要勇氣改變人們的心靈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人生不易,任何人都是!伴隨著奧斯卡頒獎典禮的落幕。熱門影片《綠皮書》不負眾望,最終憑藉5項提名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男配角3項大獎,成為本屆奧斯卡的最大贏家。該片在奧斯卡獎宣布後僅僅五天之後變登錄影院,成為本次頒獎季最快與國內觀眾見面的奧斯卡獲獎電影,堪稱中國電影業又一次高效的波動。
  • 當我看《綠皮書》時,我在看些什麼?
    2019年2月25日,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落下帷幕,《綠皮書》五提三中,除了獲得激烈角逐的最佳影片獎,還獲得了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原創劇本獎,可謂本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大贏家。唐在一次瓢潑大雨中發出靈魂拷問:「我不被同胞理解,只因為我彈奏著白人的曲子;我既不夠白,也不夠黑,也不夠男人,那你告訴我,我是誰?」
  • 電影《綠皮書》帶給了我們什麼?
    我也跟著大眾的消費熱情去陪伴家人看了,確實是一部好電影。但是看完之後總感覺爽完之後,沒有留下什麼,回味了許久之後,我抓破腦袋也不知道,對我有什麼啟示,對生活有什麼影響,我心裡不甘,於是我又選了一部電影《綠皮書》,兩個小時的時間曰曰而逝,整個電影幾乎沒有華麗的特效和激烈的打鬥,但電影完結後,我的內心卻是波流湧動。
  • 《綠皮書》:一部閃耀人性光輝的劇情片,你真的看懂了嗎?
    值得一提的是,託尼有個超讚的老婆,這是託尼本質善良可塑造的重要外因。與他截然相反的是,雪利博士就不用為養家餬口的事情苦惱。他有文化涵養,講禮貌,考慮周全,和託尼出發之前還會徵求他妻子的意見。旅程開始以後,兩人因為生活習慣的差異發生了很多爭吵。託尼這個看起來很不堪的粗鄙白人真的是十分可愛。一場爭吵裡,託尼抽菸被雪利制止了,託尼很生氣又不能發洩,他只好吃了那份妻子給雪利準備的三明治。
  • 綠皮書電影經典臺詞中英文對照 扎心對白勵志句子匯總
    I am not white enough, not black enough and even not man enough  我不夠白,也不夠黑,甚至不夠男人  3. You never win with violence. You only win when you maintain your dignity.  你永遠不會以暴力取勝。
  • 《綠皮書》:生長與變化是一切生命的法則
    《綠皮書》的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了1962年,白人司機託尼,護送著名音樂人唐納德·謝利去南方巡演。兩個性格、膚色、生活環境完全不同的人,經過8周共處,互相影響、互相改變的故事。這部電影,最打動我的地方,就是兩個主角以及銀幕內外故事揭示的,生長與變化。
  • 綠皮書為什麼能得奧斯卡,綠皮書電影真的那麼好看嗎?
    其實也不是那麼難,因為主人翁都是很直白地把道理說出來(而且還在他設定的情節中)。這個故事由兩個主人翁的合作開始,而這個故事也是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可能因為有真人真事改編的,所以更貼近現實,更能表達出那種哲理。就好像阿甘正傳和肖申克的救贖一樣都是真人真事改編的。雖然情節平淡,但是不乏味,建議可以去看看。
  • 奧獎電影《綠皮書》推薦,改變人們觀點需要的不僅是才華更是勇氣
    綠皮書全稱是「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意為給黑人旅客的安全出行指南,它的標語是「現在我們可以沒有尷尬地旅行」。1936年,紐約哈萊姆黑人社區的郵局職工維克多·雨果·格林和他的妻子出版了第一本《綠皮書》。
  • 《綠皮書》:有時候我們所需要的,只是一點勇氣與堅持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Green Book),這是一部黑人題材的電影,種族歧視便是它的標籤。最近因為美國黑人事件,所以小編重新去看了這部電影,再看一遍真的是感觸頗深。 在《綠皮書》中,但是雪利博士做了,並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尊嚴,也是為了種族的尊嚴,而每一場演出,都是在向國家宣戰,他想讓所有人看到,黑人也同樣可以有才華,而不是只會做苦力的奴隸,所以他總是很嚴肅,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這就像是閱兵一樣,他把自己當成了黑人的代表,想要給這個國家更多人看到他的素養,想讓更多直至所有人都能接受黑人的才華。而犧牲的卻是所有,他甚至會遭到黑人的嫉妒和羨慕,也會遭到白人的冷嘲熱諷和質疑、反擊。
  • 《綠皮書》很接地氣的一部影片,憑什麼能獲得三項奧斯卡獎項?
    好電影不需要太多語言,周末的時光就是讓我們因緊繃的工作狀態慢慢地放鬆下來,給大腦一次自由放飛的時間。《綠皮書》,影片真的不負期待,特別贊。它講述了義裔美國人保鏢託尼,他被聘為世界上優秀的爵士鋼琴家唐開車。
  • 奧斯卡大贏家《綠皮書》:做一個時代的異類,到底有多孤獨?
    整個頒獎季,包括奧斯卡3項大獎在內,《綠皮書》共獲得了56項提名,24次大獎。並獲得了金球獎最佳電影(音樂/喜劇類)、最佳男配、最佳劇本。影片之所以能打動觀眾,是因為有強烈的情感共鳴。隨著成長和圈子的改變,每個人心裡都有了一本「擇友綠皮書」。它是我們的擇友標準,也是我們的擇友「偏見」,使我們變得愈加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