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有一位詩人,備受人們愛戴。他性格灑脫,為人大方不拘小節。作詩方面可謂是驚為天人。人們都以"詩仙"這個名號來稱呼他。他就是李白。
李白從小就很聰明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小時候的他,貪玩成性,在學堂讀書的時候,從來都不認真聽。有時候聽不下去了,就會偷偷的跑出學堂。跑到後山玩耍。直到有一天遇見了一位老婆婆在河邊磨一根大鐵棒。老婆婆告訴李白。她要將這大鐵棒打磨成一根細針。李白覺得可笑。但是後來老婆婆卻告訴他。只要肯用心,最後一定會成功的。李白由此聯想到了自己的學業。只要自己肯努力學習,將來一定會有所作為。
從小,李白身邊的人都誇讚李白聰明,天資過人,可謂是神童。少年成名。李白對待學習總是玩世不恭的態度。但是告別了老婆婆以後,就開始用功讀書,下定決心,絕對不會辜負自己的才華與聰明。
李白此後一直在四川生活,從小一直在四川讀書寫字,為自己將來的文學道路打了牢固的基礎。
等到李白長大以後,開始四處遊學,他二十多歲到三十多歲的時候,一直在揚州學習。遊歷山河,所以後來也在揚州曾經寫下過非常多的詩句。流傳於世間。
李白算是一個比較有錢的人,家庭背景比較好,所以在他外出遊學的時候,身上準備了不少盤纏。但是一直總是能碰到許多窮困的學生。
李白富有同情心,看到他們受苦,自己也也於心不忍。覺得他們的才華不該因為貧窮就被淹沒。所以後來經常拿自己的錢財去救濟他們。
李白這麼多年一直在外面飄蕩,居無定所。想要入朝做官,可是一直沒有機會,於是他就乾脆自己隱居到了泰山。開始了自己安然的生活。
每天無所事事,終日遊山玩水,閒來無事的時候就提筆作詩。後來,他的一位朋友在朝廷做官。看到李白的現狀於心不忍。並且他非常欣賞李白的才華。他就向皇帝推薦李白。
經過朋友多次的推薦,李白進宮,可是李白為人過於正直清白,看不慣朝廷的勾心鬥角與貪汙腐敗。他就沒有用太多的心思在朝廷上。
雖然做了官,可是事實卻不如他所願。他對朝廷的現狀非常的失望。李白好飲酒,常常喝得酩酊大醉。哪怕是在皇帝面前,也不太注意。
當時,皇帝有一名妃子叫楊玉環。楊玉環是出了名的美人。皇帝一個李白這個人很有才華。就下詔命令李白為楊玉環作詩。
李白不肯,於是皇帝的以為太監,高力士,就三番五次的來書李白。高力士是皇宮裡的著名太監。皇宮上下只為皇帝一個人服侍。
他來找李白的時候,李白喝的踉踉蹌蹌,走路左搖右擺,於是就跟他說,除非高力士幫他把腳上的靴子脫掉,要不然他是不會幫皇帝給楊玉環作詩的。
高力士猶豫再三,又想到皇帝的命令。知道俯下身子幫李白把靴子脫了。
李白喝了酒,就開始耍酒瘋,便四處招搖著告訴別人,高力士為他脫了靴子。高力士感覺受到了侮辱,可是又不能直接表現出來。他只好隱忍著,又問李白是否可以為楊玉環作詩了呢?
於是李白一手拿著酒壺,另一隻手拿著高力士遞過來的筆。高力士詢問在哪裡寫。李白叫他轉過身去,將外套脫下,隨即就在高力士的衣服上開始作詩。這是楊玉環恰巧出現。
李白看著王玉泉國色天香的美貌,再加上酒精的作用,靈感如泉水一般湧出他的腦海。
李白後來就作了一首詩,皇帝看完這首詩以後十分腦子,而楊玉環看到以後也覺得李白的詞句寫得過於完美。認為李白這個人,雖然平日裡胡鬧任性不著調,可是才氣卻比朝廷裡的任何一位文官大人都要厲害。他寫的詩句,讓人為之敬佩。怕是天底下再也不會有第二個李白了。
但是,由於李白的性格,總讓人覺得有幾分傲慢無禮,再加上之前得罪了高力士。逐漸在皇宮裡也開始不受待見了。
後來李白看透了皇宮的生活,認為這裡的人們都把權貴看得太重,充滿了腐朽糜爛的氣息。最終離開了皇宮。
總結:天資聰穎的李白,少年貪玩遇到老婆婆指點迷津,後來成才進入皇宮以後,看透了皇宮的腐朽最終離開了。他正像他的詩一樣,十分灑脫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