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腸炎沙門菌免疫逃逸新機制

2021-01-07 科學網

 

 近日,《細胞—通訊》在線發表了揚州大學教授焦新安團隊的最新成果。該團隊研究了沙門菌TcpS通過幹擾TLR-NFκB信號通路發揮抑炎功能的分子機制,揭示沙門菌免疫逃逸的新策略;通過評價TcpS的功能性肽段在過度炎性反應中的抑炎效應,為新型抑炎小分子藥物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沙門菌是一類重要的人獸共患病原菌,對畜禽養殖業危害嚴重,也會引起公共衛生問題。因此對沙門菌感染和免疫機制的研究意義重大。

該團隊在沙門菌中鑑定了含有Coiled-coil和TIR結構域的基因tcpS,確定了腸炎沙門菌可通過T3SS1分泌TcpS蛋白。TcpS通過模擬TLRs的TIR結構域幹擾TLR-NFκB信號通路,抑制p65的入核以及炎性細胞因子的分泌,從而逃逸天然免疫應答。

腸炎沙門菌在感染早期抑制炎症反應,促進其在體內的增殖,最終導致感染後期引起血液中炎性風暴,造成組織病理損傷。該研究還進一步確定了TIR-TcpS多肽可抑制LPS誘導的炎性因子的產生、p-ERK和p-JNK的活化,降低小鼠血清中炎性反應和血紅蛋白的釋放;而SR4多肽在H1N1流感病毒攻毒模型中對小鼠具有良好的保護效應。通過確定TcpS蛋白中關鍵的功能性肽段,可為過度炎性反應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研製潛在治療藥物提供參考。(來源:中國科學報 李晨)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19.06.048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受體DNGR-1的功能
    科學家揭示受體DNGR-1的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2 22:07:09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Caetano Reis e Sousa小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科學家如何識別能促癌細胞逃避宿主免疫系統攻擊...
    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Functional genomic landscape of cancer-intrinsic evasion of killing by T cell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多倫多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識別出了幾十個能促進癌細胞躲避宿主機體免疫系統的基因。
  • ...19069個基因,發現大量免疫逃逸基因,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讓人咋舌
    這項研究得到的數據不僅讓我們對癌細胞的免疫逃逸有了更全面的認知,更重要的是還發現了一些出人意料的免疫逃逸基因相互作用(先賣個關子,後文講)。不過學界對免疫治療的熱情依舊,因為還有很多患者不能從免疫治療中獲益。也就是說腫瘤還有很多免疫逃逸手段等著科學家去發現,去攻克。雖然已經有一些圍繞患者的免疫逃逸機制的研究[2-4],但是這些研究僅限於檢測經常發生的基因變異。
  • 昆明動物所首次揭示SIV/HIV感染所觸發的腸道菌群遷移模式及概率
    然而,腸道菌群還有相對鮮為大眾所熟知的另一方面:從腸道逃逸的菌群可能會有極端危險性。在正常情況下(也就是在健康人體中),腸道菌群會受到腸黏膜屏障的嚴密控制,同時免疫系統也嚴正以待,此時它們各司其職,表現得忠誠友善。然而,一旦受到宿主內外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免疫系統出現漏洞或受到類似HIV/SIV病原體攻擊時,腸黏膜屏障極易出現損傷,此時腸道菌群很可能會逃離「兵營」。
  • 科學家揭示糖皮質激素抑炎的機制
    科學家揭示糖皮質激素抑炎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5 17:18:25 美國克利夫蘭診所勒納研究所Booki Min團隊發現,糖皮質激素(GC)的抗炎作用是由Foxp3 +調節性
  • 水生所肖武漢組揭示SIRT5和琥珀醯化在抗病毒先天免疫中的功能
    在既往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質譜技術鑑定了成百上千個SIRT5的潛在底物,揭示了SIRT5可通過琥珀醯化、丙二醯化等調控免疫代謝、心臟代謝、腫瘤代謝中的諸多生物學功能,其生理和病理功能依然有很多未知尚待挖掘。
  • Science揭示衰老新機制!免疫細胞缺陷導致我們衰老!
    Mittelbrunn說:"免疫系統在加速衰老方面起著作用。"科學家們還測試了它們是否能延緩衰老。首先,他們給小鼠注射了一種藥物,這種藥物可以阻止腫瘤壞死因子(TNF-alpha),它是T細胞釋放的一種炎症誘導分子;這種療法增強了老鼠的握力,改善了它們在迷宮中的表現,提高了心臟的泵動能力。
  • 自噬通過降解MHC-I促進胰腺癌的免疫逃逸
    自噬通過降解MHC-I促進胰腺癌的免疫逃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30 10:35:42 近日,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Alec C. Kimmelman、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Rushika M.
  • 同期兩篇Cancer Cell:傅陽心/李國民揭示dMMR腫瘤免疫治療新機制
    解析其療效的機制自然成為接下來最為重要的事情,它可以揭示腫瘤的致命軟肋,為開發更多廣譜高效的抗癌藥物提供借鑑。從2017年7月至2019年5月,先後有三篇重磅文獻報導,dMMR腫瘤細胞因為在DNA複製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突變負荷導致生成大量的neoantigen,從而促進了抗腫瘤T細胞的增殖,最終增強了PD-1抗體的治療效果【2-4】。
  • 陸前進/趙明團隊揭示E4BP4調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機制
    儘管E4BP4在免疫細胞發育和功能中起著重要作用,但其對Tfh細胞分化和功能的調控、以及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機制研究尚不清楚。該研究揭示了轉錄因子E4BP4介導的負反饋調控對Tfh細胞分化的抑制作用及機制探討;並發現SLE患者CD4+T細胞中 E4BP4的磷酸化水平缺陷影響了E4B4P的功能,可能是SLE中Tfh細胞及自身抗體的異常增多的原因之一。該研究揭示了抗體介導的自身免疫疾病發病新機制,幷為治療提供了新途徑和新靶標。
  • 微生物所揭示肺結核、肺腺癌及肺結節病的分子病理學相關性和標誌物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劉翠華課題組致力於研究Mtb等病原菌與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近年來在Nature Immu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Cellular Microbiology和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等發表系列研究成果,揭示結核病的致病新機制,為結核病治療提供新思路和新靶點
  • 科學家揭示膽道閉鎖的發病機理和治療方法
    科學家揭示膽道閉鎖的發病機理和治療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30 16:56:14 廣州醫科大學張玉霞等研究人員利用肝臟免疫分析揭示膽道閉鎖的發病機理和治療方法。
  • 科學家揭示骨髓惡性腫瘤克隆進化的歷程
    科學家揭示骨髓惡性腫瘤克隆進化的歷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1 20:30:45 美國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Ross L. Levine小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我國科學家發現大腦可以調控體液免疫反應!
    2020年5月3日訊 /生物谷BIOON /——幾個世紀以來,大腦和身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激發了科學家和哲學家的興趣。在古希臘,蓋倫(Galen)醫生將脾臟描述為黑膽汁的來源,人們認為黑膽汁分泌過多會導致憂鬱。現在,研究揭示了大腦和身體相互作用影響健康各個方面的複雜方式--從情緒到免疫功能。
  • 科學家揭示人組織遷移CD8+ T細胞的特徵
    科學家揭示人組織遷移CD8+ T細胞的特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20:14:43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Michael R.
  • 科學家揭示非洲牛的獨特基因組起源
    科學家揭示非洲牛的獨特基因組起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30 15:56:50 韓國國立首爾大學Heebal Kim、英國愛丁堡大學Olivier Hanotte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非洲牛的獨特基因組起源。
  • Nature揭示人體結構細胞在免疫調控中的「大作用」
    免疫系統可以保護我們的身體免受病毒、細菌和其他病原體的入侵攻擊。通俗地說,它就是身體的「國防軍」,擔任著防禦外來侵略的任務。這種保護大部分是由造血免疫細胞「軍隊」提供的,這些細胞源自骨髓,專門對抗病原體。「軍隊」成員有巨噬細胞(可去除病原體)、T細胞(殺死感染的病毒產生細胞)以及B細胞(產生中和病原體的抗體)。
  • 科學家培育出「阿斯加德」古菌 有助解釋地球生命起源
    參考消息網1月19日報導西媒稱,經過近15年的研究努力,日本科學家首次成功從深海分離並培育出「阿斯加德」古菌。這種神秘的生物可以解釋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所有複雜生命形式的起源。2015年,探索海洋深處的一些北歐科學家發現並命名了「洛基」古菌。這些古菌體內除了自己的DNA,幾乎沒有其他東西,因此研究人員無法在實驗室中分離和培育這種生活在海底逾3000米深處的微生物。這些古菌的基因表明,它們是所有真核生物最近的親戚,而且具有實現真核生物基本功能的關鍵基因,儘管從理論上講它們並不需要這些基因。
  • 功能基因組學揭示胰腺癌細胞的代謝依賴性
    功能基因組學揭示胰腺癌細胞的代謝依賴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6 20:08:49 美國洛克菲勒大學Kvan Birsoy研究組取得一項新突破。他們利用體內功能基因組學揭示了胰腺癌細胞的代謝依賴性。
  • 李詠生團隊揭示程序性壞死關鍵蛋白RIPK3在腫瘤免疫調控中的新功能—馬瑜婷、周鵬輝點評
    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RIPK3-PGE2環路在結直腸癌免疫微環境中對MDSC的調控機制【2】。綜上所述,李詠生教授團隊的發現揭示了RIPK3-PGE2環路調控MDSC的分子機制,闡明了RIPK3對結直腸癌免疫微環境的調控作用,同時為靶向免疫治療提供了新的突破點。據悉,博士生顏桂芳,博士後趙化侃,碩士生張琦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腫瘤科教授李詠生和基礎醫學院繆洪明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