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我們熟識了正午陽光又一位頗具才華的導演張開宙。但因為《清平樂》,張開宙的「導演才氣」受到前所未有的質疑。
張開宙是攝影出身,所以無論是光影變化還是攝影構圖,對於他來說,都是小菜一碟,不管是《知否》還是《清平樂》,從畫面來看那質感幾乎是滿分。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張開宙的敘事能力是真的不強,特別是在《清平樂》上,他的短板可以說是暴露無疑。
原著小說《孤城閉》是從宦官梁懷吉的視角以小見大窺探前朝後宮,在《清平樂》裡故事的主人公由梁懷吉變成了皇帝宋仁宗,講述宋仁宗的一生。
一個皇帝的一生,無論是想尊重史實還是進行藝術加工,本身都極有看點,再加上中午陽光的金字招牌,這部劇在開播前可以說是「萬人期待」。然而,張導給大家呈現的結果只能用「失望」二字來形容。
一:「講故事」淡如白水,毫無戲劇衝突。
有人說,張開宙的導演風格就是砍掉一切戲劇衝突,再高潮的場面也會「平淡如水」。電視劇中的官家認親、太后官家交權、八大王誣陷劉太后毒死官家親母、罷免呂相、元昊叛亂,還有堪比《琅琊榜》中梅嶺冤案的劉平案...前朝這些爭權博弈,哪一件不算是劇情小爆點?!然而張導竟然拍的如此清湯寡水,也是少有,讓人懷疑這到底是不是正午陽光的水平。
前朝線如此,後宮線更是一言難盡,觀眾唯一領悟到的或許就是「官家很帥很仁厚,每個人都愛官家」,著重想表達帝後圓滿卻又礙於歷史事實,於是整個帝後線欲言又止、別彆扭扭、莫名其妙。既然這麼彆扭,為什麼改編的時候不主寫皇上貴妃那條線?畢竟歷史上,張貴妃確實是趙禎一生最愛的女人,何苦為難自己為難觀眾呢?
平鋪直述的導演、碎片化的敘事,《清平樂》成了一部「四不像」,沒有明顯的情節爆點,一直都是溫溫吞吞,海清河晏、國泰民安的家國情懷也稀釋在這白水之中,很難讓人品出。
二:人設混亂
《清平樂》裡人設最引人詬病的就是曹皇后。文武雙全、恣意灑脫的曹丹姝進宮後突然變成了一個賢良淑德、死氣沉沉、時時刻刻規矩不離口的「完美皇后」,性格轉變沒有任何過渡。還有對待徽柔的態度上,前期寵愛,後期卻是一股子「事不關己」的冷漠說教,看的觀眾一臉懵,仿佛這是兩個完全割裂的人物。
三:細節邏輯不通
「邏輯」這個詞,在清平樂裡都說膩了,舉幾個簡單的小例子:
1、元昊叛亂,曹皇后想起「曹家但凡有一人,宋土不可失一寸」的祖訓,拿出鎧甲舞劍,嗯...確實英姿颯爽,以為導演想表達她巾幗不讓鬚眉的家國情懷,然而曹皇后向張茂則敞開心扉講述的卻是官家以前願意指點她書法和聊前朝的事,現在元昊叛亂,卻沒來找她聊,糾結官家不喜歡她。說了半天最後終於有了一句「還不如自請廢后去參軍」算是呼應她穿鎧甲舞劍的劇情。
2、官家毫無原則的喜歡張妼晗,有人投其所好,向張妼晗進獻了不符合她品階的珍珠牡丹象牙花冠,官家知道這個花冠不符合規制,處理了任副都知和管事後,卻依然開開心心的讓張妼晗去佩戴。
3、跟官家一塊長大的張茂則,不僅幫官家查案,還整天「名正言順」的在皇后身邊晃悠,聽她說心事,所以說,茂則的官職到底是負責幹啥的?
4、許蘭笤陷害徽柔詛咒玥兒,許蘭笤怎麼會事先知道徽柔半夜要求湖邊,還事先準備好了玩偶道具?而且她跟徽柔無怨無仇,為何會冒險去陷害一個公主,這可是誅九族的大罪呀
......
這樣的邏輯問題在清平樂裡可不少,經常讓人看的一臉懵。
實際上,觀眾對於《清平樂》的評價是很矛盾的。打高分吧,冗長拖沓無爆點的劇情真是讓人受不了;打低分吧,又對不起它精良考究的服化道和王凱的精彩演繹。
假如張開宙的「野心」別那麼大,老老實實按照原著小說的視角以小見大進行講述,拍的沒準會比現在這個「四不像」強100倍,畢竟後期梁吉徽柔的虐戀線播出時可是賺足了熱度和觀眾的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