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人生際遇,或是平坦,或是曲折,或是喜樂,或是悲苦,這些構成了我們的人生滋味,生活本就是一段最真實的劇情,它不僅上演著一幕幕的悲歡離合,同時也在詮釋人世間的世態炎涼。
知道他離去的消息,我站在窗前,心一陣陣發疼,突然的降溫,讓人感到深圳的冬天真的來了,這個普通的夜,風比白天更大,溫度更低,冷風穿過夜色,吹打在我冰冷的臉上,我的眼睛發潮,心猶如外面的天氣多了寒意少了些溫度。
記得第一次探望他時,他住在單位的宿舍裡,沒有人照顧,簡陋的鐵床上讓他顯得更加孤寂,他告訴我:「我的家在湖南的農村,我一直有個夢想,就是走出小山村,去向大城市。
大學畢業,我懷揣著向往來到了深圳,原想憑著自己的努力,在這個包容的城市裡尋找一塊屬於自己的小天地,沒成想,正當我滿腔熱血準備迎接美好生活的時候,一紙診斷打碎了我的夢,那一刻是我一生中最黑暗最絕望的時刻,我多麼希望這不是真的,而只是上天開的一個玩笑罷了,但是當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人越來越瘦弱的時候,我意識到這一切都是真的。
幾年來各種的治療,期間的痛苦不忍再回憶,我害怕家裡人無法接受現實,就一直沒有告訴他們。也曾經想過一死了之,但又不忍家人為我傷心,一次次堅持著,後來出現的疼痛,更是讓我痛不欲生,正在絕望的時候,經一個病友介紹,我來到了寧養院,只希望減少疼痛,不要那麼辛苦,說實話,當我知道寧養院是為晚期的癌症病人提供止痛藥的地方時,我糾結了很久,打心底裡有些抗拒,仿佛來到這裡就預示著我的生命已經在倒計時,但時時侵襲著我的劇烈疼痛,又讓我徹夜難眠,使我崩潰……」
看著眼前這個雖被疾病折磨得非常虛弱,卻依然有些帥氣的男孩子,渾身顫抖講述著他的故事,我認真地傾聽著,不時輕拍著他的肩膀,握住他冰冷的手,任他的眼淚無聲地流淌,好一會,他才緩過氣來,又有點不好意思地轉過頭對我說:「對不起,讓你笑話了,自從我查出癌症到現在,從沒有在別人面前這麼哭過,真的很感謝你,這麼耐心地陪了我這麼久,聽我說了這麼多,我現在好很多了。」我看著他,輕握著他的手對他說:「我不會笑話你的,謝謝你信任我,跟我說了這麼多,我能夠理解你的心情,我也非常願意去為你做些什麼,如果你有需要,請告訴我。
走出他家的那一刻,我心裡思考著該怎麼樣讓這個無助的大男孩得到更多貼心的關愛,怎樣才能讓他在最後的日子裡心情明朗一些,最終能走得平靜而沒有遺憾。
接下來,寧養院的工作團隊為他專門召開了個案討論會,商議對他的照護方案,從疼痛的動態評估,到止痛藥的使用,到症狀的處置,到居家護理的指導,都儘量想得周全。
考慮到他非常需要陪伴和照顧,於是我一方面聯繫到他的家人,告知他目前的實際情況,希望家人能安排好手中的工作,儘快過來探望和陪伴,一方面安排義工上門照顧。他非常感動,告訴我說「原想著來到寧養院就是等死的,沒有想到我的疼痛不僅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而且你們還給了我那麼多意想不到的幫助,真的非常謝謝……」
再去探訪他時,他告訴我說:「姐姐,我媽媽說要過來看我,我不想讓她來,她每次打電話都哭哭啼啼,本來我才是那個最需要安慰的人,而她過來後,我反而還要安慰她,我太累了」,知道他的想法後,我對他說:「最疼你的人還是生你養你的媽媽,她的哭泣也是一種宣洩悲傷情緒的方式,雖然因為生活各守一方,但彼此的牽掛卻一直都在,這個時候應該給彼此表達愛和感謝的機會,這樣你和你媽媽將來才會沒有遺憾。」他想了想,答應了媽媽的請求。
之後的許多天裡,他雖然不大說話,但清晨微信裡的一個小表情,讓我心安,我知道他還安好。
再後來,他告訴我:「今天義工們過來陪我了,還給我送了雞湯……」
「這幾天我沒有疼痛,昨晚還睡了很久以來最好的一覺,真的感謝寧養院的醫生……」
「我媽媽這幾天在陪著我,每天給我煲湯,我感覺又回到了小時候,感受到久違的家庭氛圍…….」
最後一次見他,他坐在輪椅上,家人圍繞身邊,看到我後,微笑著說:「當我病情加重,治療效果一次次不明顯的時候,那種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心情,很痛苦,但現在我不怕了,你看,我已經成了國寶,他們每天都圍在身邊陪著我,現在我沒有遺憾也不孤獨,也許那邊的世界和這邊的一樣,也有一群像你們一樣好的人,其實每個人都是要到另外一個世界的,也許我會化作天上的一顆小星星吧。」
他頓了一下,接著說:「每次見到你,我都挺開心,謝謝你一直的開導和關心,讓我的心裡很溫暖,姐姐,你能摘下口罩讓我看看你嗎?我要記住你…….」我微笑著握緊他的手,心中感到一陣陣傷感,為一個人的即將離去,也為自己面對死亡時的無力和無奈。
三天沒有再看到他發的微信表情,他的電話通了沒人接,一種不祥的預感籠罩著我,後來從他的媽媽那裡知道他平靜地走了。
雖然這件事情已經過去了
一段時間
可他的訴說依舊在我的
耳邊迴響
我默默為他祈禱
祈望他一路走好
去到沒有病痛
折磨的地方
記得曾有人問我:
」從事臨終關懷十餘年,常常面對死亡,
是否已看慣生死,對病人的離去是否已習以為常?」
其實作為一名臨終患者的支持和服務者,雖見慣死亡,但每個患者不同的生死故事,卻依然牽動我心底的柔軟,讓我感動、感慨和思考。不是每個人最後都能像文中的那位年青人一樣平靜接受死亡。有很多的人依然恐懼和悲傷。一個人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決定了他離開人世時的狀態,我們只有不斷學習、思考和領悟,才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雖已見慣死亡,但仍對生命心存敬畏。非常感謝寧養院這個平臺,使我在工作當中獲得了比別人更多的對死亡和生命的感悟,也使我更加珍惜生命,珍惜當下,珍惜每一天!
文:韓麗
指導:翁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