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即是選擇!這部片子斬釘截鐵地告訴我們這個道理。這部片子有一個觀點很有意思,FREE WILL,翻譯成意志自由,這個大概是基督教裡的概念,深入西方民心的東西。我記得上次聽說這個詞是在金凱利的《冒牌天神》裡,上帝給了金凱利自己的神力,可以改變任何事情,但唯獨一樣不行——人的意志。所以金凱利還需要親自色誘自己的妻子,無法依靠神力讓她愛上他。而這次在《魔鬼代言人》裡,撒旦的化身、即艾爾帕西諾扮演的角色多次提到這個詞,憎恨但又無可奈何。看來上帝和撒旦在這個問題上是有協議的,撒旦盡可以誘惑上帝的子民據為己有,但必須要通過一個程序,就是讓人類「自己做出選擇」,因為——FREE WILL。當然反之也是一樣的,人類也可以自己做出選擇,站到上帝的陣營裡,對此撒旦也是無計可施的。
內容簡而言之,是說及一個律師遭逢邪惡勢力的故事。但這部電影有非常強的基督教背景,也因此,很多人看完這部片子,會不知如何找出這部電影的 key。以下就是這部電影最重要的幾個角度:邪惡勢力顯然是一個客體,人必須與其遭遇並相抗。當人與邪惡勢力相抗時,人會發現他其實同時是在與自己內在的邪惡相抗。這是內心幽暗與外在邪惡深淵的互動,最終,人自己成為自己的敵人。邪惡勢力引逗人對邪惡做出回應,邪惡勢力自身並不把人當成敵人,他的敵人是上帝。上帝期望人擁有的自由是:我什麼事都有最大的自由可以作,但我也有一種自由 ── 就是我有能力不去作某些事。這才是上帝給人百分之九九的「可以」,與百分之一的「不可以」,這背後的自由真義。上帝的自由定義,是更自由的,但魔鬼曲解它。
看《魔鬼代言人》,乍一看覺得跟《華爾街》有點兒像,都是講述一個年輕人來到紐約發跡和墮落的故事,一個是金融界新人,一個是律師新星——都是出於強大的誘惑中和巨大的壓力下的行業。但是後面就發現兩者的不同,首先在手法上,《華爾街》非常現實主義,敘事強勁有力,加上道格拉斯的表演,他讓我們相信,一個金融界新生的墮落幾乎是不可避免的。而《魔鬼代言人》則具有強烈的宗教感和魔幻感。首先是安排撒旦挑戰現世法律制度,非常有意味,因為現世的法律制度,跟基督教的傳統有莫大的牽連。片子越往後面進行,宗教感就越發的強烈,基督教的種種基本命題都得到探討。
人作為一個人來說往往是件很尷尬的事情。因為人是一個綜合體,其中包含各種不同的元素,而這些元素又不是各自按部就班,恰如其分的相處很好,時常處於矛盾的狀態。這種狀態也就是令人尷尬的時候。這些元素及元素之間矛盾的存在於是就使人出現了痛苦、悲傷、歡喜、憂愁、興奮等等七情六慾,同時也在社會上出現了奉獻、犧牲、暴力、戰爭等等等。然而正因為如此,世界才如此五彩繽紛。 「虛榮,我最愛的原罪」。談到虛榮,就要說到良心,因為虛榮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與良心發生矛盾。因為有了矛盾,就有了衝突,有了衝突,才有了這部電影的精彩。追求虛榮的途中必會碰觸到良心的底線,這時候就需要人的控制和選擇了。我喜歡善良的活著,因為這樣可以讓我免受良心的譴責。但我不相信良心,它只是一個既成的表象。然而世俗如此,我亦如此,何必自己為難自己呢?
每個人都繼承了魔鬼的基因, 他們的心中都有個心魔, 它在試圖控制你, 當它得手時, 你就變成了魔鬼. 流浪漢在襲擊艾迪時就是魔鬼, 女同事來挑逗凱文的妻子撫摸自己的人造乳房時也是魔鬼, 而凱文在法庭上責問無辜的女中學生時, 在和妻子做愛並幻想自己暗戀的女同事時, 在和老闆保證不會因為照顧妻子而放棄手中那個對自己仕途很重要的案件時, 何嘗不是魔鬼!影片的結尾還是比較"好萊塢", 惡夢驚醒, 一切可以重來, 不過魔鬼並沒有離我們遠去, 在記者告訴凱文他要上頭條時, 凱文和他的妻子對這個vanity很有興趣. 記者突然化身成Milton:"Vanity, is definetly my favorite sin... ..."
這片換塞隆演基努,辯論戲力度還可以再激烈個十倍。到了和撒旦對視那裡,毫不懷疑塞隆會一槍崩了撒旦的腦花再救回自己傻白甜愛人基努裡維斯,順便教育教育沒文化的老媽。看了此片,懷念起薄嘴唇小眼華爾街長相的馬修,在林肯律師裡黑白遊走自在去去就來的模樣。這長相只能演星際穿越裡想著自家二畝地的爸爸,心懷不了什麼宇宙和人類啊。所謂好演員有兩種,一種把自己的基因發揮到極致,在影視上留下一筆趕緊隱退,另一種就是駕馭在長相身材演技之中的挑逗觀眾荷爾蒙的能量啊。那種你看一眼就為之動容,憎恨也好,崇拜也好,憐愛也好,都難以望懷的人類獨有的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