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張愛玲丨夏志清

2021-02-13 現當代文學

論張愛玲

對於一個研究現代中國文學的人來說,張愛玲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

僅以短篇小說而論,她的成就堪與英美現代女文豪如曼殊菲兒、安泡特、韋爾蒂、麥克勒斯之流相比,有些地方,她恐怕還要高明一籌。

她出身閥閱門第,她家既有前朝的豪華,又復很早接受了西洋文化。

她的母親在當時應該算是一個了不起的女子:張愛玲年齡還很小的時候,她母親和她姑姑姐妹二人到歐洲留學去了。

她丈夫抽上了鴉片,而且討了一個姨太太。

母親雖然不在身邊,張愛玲的童年生活相必過得還有趣。她常常看到穿得花枝招展的妓女,到她父親的宴會卜來(出條子)。

張愛玲八歲那年,母親遊學歸來,她家也從天津搬到了上海。

她父親那時痛改前非,把姨太太遣走,而且拼了命把鴉片戒掉。父母既已言歸於好,張愛玲的生活也就恢復正常。

可是不久父親故態復萌,母親忍無可忍,毅然辦理離婚手續之後,再度去法國。 

因為生活苦悶,張愛玲讀書很用功,同時幻想以寫作成名。她中學畢業那一年(一九三七年),母親從歐洲回上海。

現在她在父母之間有個選擇,可是她心向母親,親友間無人不知;她父親和後母想拉住她不放,拉不成,就由妒生怒,她同後母吵了一架,又給父親重重的打了一頓;打完之後,又給父親關了起來,喪失了自由,她覺得人都老了幾年。

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

她體會到做瘋人的味道,從此以後,她再也沒有回到她父親的家。

她繼續用功讀書,考取倫敦大學的入學考試。

因為歐戰關係,英國沒有去成,她改入香港大學。

港大的學生有歐亞混血兒,有英國、印度和華僑富商的子女,這些人物在她小說裡有時也出現。

她後來回到上海,開始從事寫作。

一九四三年到一九四五年,她是上海最走紅的作家,經常在《雜誌》、《萬象》、《天地》等月刊上發表文章。除了《傳奇》(一九四四年)外,她出了一本散文集《流言》(一九四五年)。

《傳奇》增訂本在一九四七年出版,一九五四年香港天風書店重版,題目改成《張愛玲短篇小說集》。

張愛玲早年的生活並不快樂,虧得她毅力堅強,沒有向環境屈服;後世讀者能夠讀到她的作品,應該覺得幸運。

張愛玲刊登在《天地》雜誌上的照片

張愛玲能和簡·奧斯汀一樣地涉筆成趣,一樣地筆中帶刺;但是刮破她滑稽的表面,我們可以看出她的「大悲」——對於人生熱情的荒謬與無聊的一種非個人的深刻悲哀。

張愛玲一方面有喬叟式享受人生樂趣的襟懷,可是在觀察人生處境這方面,她的態度又是老練的、帶有悲劇感的——這兩種性質的混合,使得這位寫《傳奇》的年輕作家,成為中國當年文壇上獨一無二的人物。

音樂通常都帶一點悲傷意味,張愛玲說她因此對音樂不怎麼喜歡。

可是惟其因為音樂是悲傷的,音樂在她的小說所創造的世界裡佔著很重要的地位。

她母親是個有修養的音樂家,她自己很小的時候就學鋼琴。

中國舊戲不自覺地粗陋地表現了人生一切饑渴和挫折中所內藏的蒼涼的意味,我們可以說張愛玲的小說裡所求表現的,也是這種蒼涼的意味,只是她的技巧比較純熟精巧而已。

「蒼涼」、「悽涼」是她所最愛用的字眼。

 

她從小就熟讀中國舊詩古文。

張愛玲考入大學時的證件照

她的父親逼她學中文,母親又很早把她帶人西洋藝術、音樂、文學的世界。論學問,她當然比不上錢鍾書。

但她小說裡意象的豐富,在中國現代小說家中可以說是首屈一指。

張愛玲在《傳奇》裡所描寫的世界,上起清末,下迄中日戰爭;這世界裡面的房屋、家具、服裝等等,都整齊而完備。

她的視覺想像,有時候可以達到濟慈那樣華麗的程度。

至少她的女角所穿的衣服,差不多每個人都經她詳細描寫。

自從《紅樓夢》以來,中國小說恐怕還沒有一部對閨閣下過這樣一番寫實的工夫。

她的意象不僅強調優美和醜惡的對比,也讓人看到在顯然不斷變更的物質環境中,中國人行為方式的持續性。

她有強烈的歷史意識,她認識過去如何影響著現在——這種看法是近代人的看法。 

她的世界裡也充滿了自然景物的意象。張愛玲的世界裡的戀人總喜歡抬頭望月亮——寒冷的、光明的、朦朧的、同情的、傷感的、或者仁慈而帶著冷笑的月亮。 

《傳奇》裡很多篇小說都和男女之事有關:追求,獻媚,或者是私情;男女之愛總有它可笑的或者是悲哀的一面,但是張愛玲所寫的決不止此。

人的靈魂通常都是給虛榮心和欲望支撐著的,把支撐拿走以後,人變成了什麼樣子——這是張愛玲的題材。

張愛玲說她不願意遵照古典的悲劇原則來寫小說,因為人在獸慾和習俗雙重壓力之下,不可能再像古典悲劇人物那樣的有持續的崇高情感或熱情的儘量發揮。

張愛玲還認真的寫過幾篇比較長的短篇小說,這裡面她把悲劇意識充分發揮。

《金鎖記》長達五十頁,據我看來,這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 

《金鎖記》,2005

小說的主角曹七巧——打個比喻——是把自己鎖在黃金的枷鎖裡的女人,不給自己快樂,也不給她子女快樂。

小說開始的時候,她已經結婚五年了,丈夫是官宦人家的二少爺,害骨癆的殘疾人。

七巧勇敢的接受了她不幸的命運。她惟一的安慰是,一旦丈夫去世,分到一大筆錢,她便可獨立自主了。 

十年之後,她丈夫婆婆都死了,七巧的苦也熬到頭了。那時她分到了家產,搬出老宅,自立門戶。

在下半部裡,她研究七巧下半世的生活;七巧因孤寂而瘋狂,因瘋狂而做出種種可怕的事情,張愛玲把這種「道德上的恐怖」加以充分的描寫。 

七巧的兒女是在她的專制淫威下長大的。兒子長白是個弱者,完全聽母親的支配。

七巧自己性慾得不到滿足,也不容她身邊的人享受正當的性生活。

兒子娶了媳婦,七巧的妒忌達到了瘋狂的程度,使他不能和妻子同房。七巧還替兒子討了一個姨太太,使媳婦的日子更不好過。妻妾二人都在不堪折磨之餘,結束了殘生。 

電視劇《金鎖記》劇照

七巧和她女兒長安的衝突,張愛玲有更細膩的描寫;長安上過學,可是七巧不斷的羞辱她,使她沒有臉去見師長同學。一年一年過去,長安也抽上了鴉片,脾氣也同母親一樣的惡劣了。

堂房妹子同情她,替她介紹了一個男朋友童世舫。他們二人偷偷的有了幾次約會,最後正式訂婚了。長安要對得起她的未婚夫,暗中把鴉片煙都戒了。

可母親的冷嘲熱諷,女兒不能忍受,最後決定同童世舫解了約。七巧已經沒有人的情感,她已經不是人了。 

張愛玲喜歡描寫舊時上流階級的沒落,她的情感一方面是因害怕而驚退,一方面是多少有點留戀——這種情感表達得最強烈的是在《金鎖記》裡。


《傾城之戀》是篇相當長的小說,講的是一個二十八歲的離過婚的女人,和一個三十二歲的花花公子在戰爭艱難的環境下,發現兩人誰也離不了誰,最後結婚了事。

《傾城之戀》,2012

張愛玲描寫他們戀愛的經過很是細膩,最後他們雖然不能有什麼甜蜜的歡樂,卻多少有點真正的(即使是平凡的)幸福。與其做難以實現的美夢,不如享受一點夫妻之樂吧。 

對於普通人的錯誤弱點,張愛玲有極大的容忍。

她所記錄下來的小人物,不可避免的做些有失高貴的事情;這些小故事讀來叫人悲哀,不由得使人對於道德問題加以思索。

張愛玲是個徹底的悲觀主義者,可同時又是一個活潑的諷刺作家,記錄近代中國都市生活的一個忠實而又寬厚的歷史家。

她同簡·奧斯汀一樣,態度誠摯,可是又能冷眼旁觀;隨意嘲弄,都成妙文。這種成就恐怕得歸功她們嚴肅而悲劇式的人生觀。 

張愛玲的諷刺並不懲惡勸善,它只是她的悲劇人生觀的補充。人生的愚妄是她的題材,可是她對於一般人正當的要求——適當限度內的追求名利和幸福,她是寬容的,或者甚至可以說是贊同的。

來源:麥家陪你讀書

作者:夏志清

選自:夏志清著《中國現代小說史》第15章,1979年7月,內容經編輯整理刪改。

▋ 三  毛:致所有不快樂的女孩

▋ 王小波:我們能不能活得像個人

▋ 張愛玲:宅在家裡是最好的避世

▋ 汪曾祺:淡到極致也是濃

▋ 餘秀華:月光落在左手上

▋ 白先勇:得到的全是僥倖,失去的都是人生

相關焦點

  • 張愛玲晚年在美國的生活為何不如意?
    「主題」B01丨張愛玲百年誕辰:紅塵零落,紛紜人間「主題」B02-B03丨破鏡難圓的姻緣「主題」B04-B05丨「金句」裡眾說紛紜的張愛玲「主題」B06丨紅樓筆墨中的英國範「主題」B07丨在文字中裁剪的古典旗袍「主題」B08丨信中漂流的苦水(本文選自新京報書評周刊專題
  • 講別人沒講透的張愛玲,《張愛玲傳》出版
    距夏志清1961年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把張愛玲正式請進文學史,已經半個多世紀了。如今,張愛玲雖說不上家喻戶曉,但只要是一個對文學有一定了解的人,都應該知道她的名字。夏志清「張愛玲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的論斷,正在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 夏志清為何認為《紅樓夢》不如《卡拉馬佐夫兄弟》?
    在夏志清逝世三年後,《夏志清論中國文學》中文版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首次引進,收錄了這篇以《中國古典文學之命運》為原型的長文,標題為《中國古典文學:作為傳統文化產物在當代的接受》,或可為這段比較文學的討論激辯,還原出更加完整的語境。
  • 張愛玲的英文,微妙的語言美感
    點擊本頁右上角「三個點」,可以把文章分享給朋友。臺灣遠流出版的董橋作品集第二冊"紅了文化,綠了文明"中有一篇小文,提到夏志清改張愛玲的英文。本來就是高手過招,擦出的火花也能讓我們這樣的旁觀者受益無窮。  張愛玲"金鎖記"的英文版,張愛玲自己的譯筆,夏志清為張的同輩,當時為張的譯文做校閱。
  • 宋淇與張愛玲:張愛玲的出版史
    但她人在異鄉,在香港、臺灣發表文章沒有門路,我爸爸宋淇就充當她的中間人,夏志清也是,但溝通上卻出過不少混亂,如1966年《怨女》便幾乎鬧出「雙胞案」。1965年,臺灣皇冠出版社社長平鑫濤在香港見過我爸爸,爸爸向他推薦了張愛玲。同年底,張愛玲把《怨女》中文稿寄來,本打算由我爸爸跟香港《星島晚報》和臺北《皇冠》雜誌接洽連載。
  • 走進「宋家客廳」,錢鍾書、傅雷和張愛玲都是座上賓丨宋以朗談
    2010年網上流傳了一篇據說是楊絳的採訪,說「錢鍾書跟夏志清說,你怎麼把我和張愛玲放在一起捧啊?錢鍾書也對我說,我們都說她是下三濫。她的東西我從來不看,噁心死了。」「把錢鍾書和張愛玲放在一起捧」指的是夏志清於1961年在耶魯大學出版的《中國現代小說史》,此書是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經典,夏志清以非主流的眼光、大量的篇幅、第一次從文學史上給以錢鍾書和張愛玲等人高度評價。
  • 天才女作家張愛玲孤寂的晚年
    張愛玲的《色·戒》雖然寫於1950年,但是卻經過近30年不斷修改,直到1978年才將這篇小說發表。一發表便轟動文壇,隨後被改編成電影。        張愛玲寫作成名於上世紀40年代初期,那時她才20歲出頭。1943年,月刊《紫羅蘭》發表了張愛玲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該篇文章使張愛玲在上海文壇一炮打響,嶄露頭角。接著張愛玲發表續作《沉香屑·第二爐香》。
  • 張愛玲與胡蘭成的對照記
    關於張愛玲要求銷毀《小團圓》手稿的要求出現在她更早的遺囑中。1992年,張愛玲把當時的遺囑正本寄給宋氏夫婦,其中說到了要將《小團圓》銷毀,但是宋以朗強調,在同時寄來的一封附信中,張愛玲的態度又顯得模稜兩可,她說:「這些我沒細想,過天再說了」。  張愛玲顯然對《小團圓》珍視有加。夏志清說她1971年就完成了這部小說,但直到她在26年之後去世時,也沒有見到這本書變成鉛字。
  • 張愛玲寫作上的受辱史
    1966年秋天,張愛玲的老公賴雅癱瘓在床,她給香港的友人宋淇夫婦寄去《怨女》的書稿,宋淇夫婦竟然沒有收到。好玩的是,不久後,臺灣的《皇冠》雜誌開始連載這一版遺失的《怨女》。張愛玲聞訊後,立即全權委託正在臺灣的夏志清去找《皇冠》的出版人接洽版權的事情。    她在給夏志清的信裡,還專門將給平鑫濤的信件附了副本。
  • 幾分真實幾分誤讀:重談張愛玲的舊小說習氣、男女之情和自傳式解讀...
    一、從一篇著名批評文章談起1944年5月,傅雷以迅雨為筆名在《萬象》雜誌上刊載了一篇名為《論張愛玲的小說》的批評文章。此文在對《金鎖記》《傾城之戀》和《連環套》做出分析之後,讚揚了張愛玲在心理觀察、文字技巧和想像力方面都已不成問題,卻也提出張女士的優點會將她引入「危險的歧途」。
  • 大家丨改《金鎖記》為《怨女》,張愛玲人生下半場的變與不變
    1961年,臺灣作家王禎和回憶和張愛玲的見面,提到「她(張愛玲)準備以倫敦做背景,寫長篇小說」。1971年6月,臺灣張迷、學者水晶得以有機會面訪張愛玲,張愛玲又說:「又譬如美國人的事情,我也想寫的……不過,我寫的東西總得醞釀上一、二十年……要隔這麼久才寫得出。」可見並不是美國沒得寫,是張愛玲覺得素材還沒有經過時間的淘洗。
  • 張愛玲:一生都在用文字描繪愛情,最終卻孤獨終老,客死他鄉
    張愛玲4歲時,其生母就前往歐洲留學,將張愛玲及弟弟交給父親照顧,沒多久父親迎娶新的姨太太,也就是張愛玲的繼母。繼母經常虐待張愛玲和弟弟,再加上張愛玲生母的關係使得她的父親也不喜歡她,經常發生口角不說,還會時常對她拳腳相加。在這種情況下支撐著張愛玲的就是她唯一的樂趣——讀書。張愛玲三歲便開始識字,正是童年時期豐富的閱讀經驗,給張愛玲的寫作道路奠定了基礎。
  • 柯靈丨遙寄張愛玲
    遙寄張愛玲文丨柯靈不見張愛玲三十年了。張愛玲在寫作上很快登上燦爛的高峰,同時轉眼間紅遍上海。這使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因為環境特殊,清濁難分,很犯不著在萬牲園裡跳交際舞。——那時賣力地為她鼓掌拉場子的,就很有些背景不乾不淨的報章雜誌,興趣不在文學而在於替自己撐場面。上海淪陷後,文學界還有少數可尊敬的前輩滯留隱居,他們大都欣喜地發現了張愛玲,而張愛玲本人自然無從察覺這一點。
  • 目不染塵的張愛玲,為什麼偏要粉丁玲?
    然而,其實,從始至終,張愛玲一直遙望、關注著丁玲,甚至一度把她當做自己的寫作對象。這是為何呢?陳子善老師新書《從魯迅到張愛玲》為讀者揭開了一段趣史。(獲得25日微信贈書的讀者是:T 121 3121,請私信後臺與我們聯繫)        1936年,張愛玲正在讀高中二年級,丁玲已經是風靡一時的女作家。
  • 每晚電影院丨張愛玲舊情人桑弧導演《哀樂中年》,看完想起李安與小津安二郎……
    正如張愛玲在《<太太萬歲>題記》中所說:「所謂『哀樂中年』,大概那意思就是他們的歡樂裡永遠夾雜著一絲心酸,他們的悲哀也不是完全沒有安慰的。」人生的況味,有時就在那些悲欣交集的片刻。丨【唱片】重聽拉杜·魯普的貝多芬丨【音樂研究】朗陶爾米:「論舒伯特與貝多芬」 (摘自《傅雷家書》)丨【主題】保羅·亨利·朗論莫扎特(一)/楊燕迪譯丨奧地利女鋼琴家海布勒丨專為莫扎特而生丨她像操控木偶般演奏丨深知木偶的優雅與脆弱丨她不會刻意求新求變丨只是誠摯地面對內心之美。
  • 路翎、張愛玲小說審美內蘊比較論||王攸欣
    而傅雷在《論張愛玲的小說》中,對《金鎖記》表現出的細膩生活體驗、犀利心理觀察、熟練的文字技能、活潑豐富的想像力與深刻的人性主題給予了高度評價並作了具體分析。張愛玲早期創作在美籍華裔學者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1961)中佔據著比魯迅更大的篇幅,並著眼其道德主題和心理描寫,給予極高評價,稱《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形成強烈反襯的是,路翎在其小說史中,只佔了十行不到300字的篇幅。這段時期的臺灣,頗有一批張愛玲的嗜好者,如唐文標等。1980年代以後,路翎和張愛玲都得到了大陸學界關注,張更成為大眾追捧的絕世才女。
  • 張愛玲:不愛是一生的遺憾,愛是一生的磨難,這句話想要說啥?
    張愛玲是民國時期的才女,時至今日,每個人也必定讀過張愛玲的書。張愛玲的文學造詣頗高,她所創作的書籍都備受讀者的歡迎。而張愛玲的寫作風格大都是情感,張愛玲的一生的情感可以說並不順利,她寫的散文那麼優美,對愛情的見解又極其獨到,為何在她自己和胡蘭成身上卻落到如此境地?
  • 張愛玲的後半生:一弦一柱思華年
    姑姑把珍藏多年的家族相冊交給愛玲帶走.後來這些相片,大都出現在張愛玲的臨終之作《對照記》中。張愛玲從此離開了中國,43年,直到她生命終了。後來的歲月裡,她沒有評價過自己的決定,沒有後悔,也沒有慶幸。文學家,翻譯家,評論家傅雷,一生非常高傲。他批評過張愛玲的一些作品,然而他對張愛玲有真誠的欣賞:特地寫了篇《論張愛玲的小說》,還把她的《金鎖記》稱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穫」。
  • #致敬#張愛玲《琉璃瓦》賞析
    從題目你也可以看出,跟初期作品相比,張愛玲再也不是那個寫著蹩腳的悲情詩的少女,而變得柔滑、亮麗起來。這在文字上體現得更明顯。從此以後,張愛玲的每篇小說第一段幾乎都會有一段俏皮幽默、智慧深刻的話語,發人深思而又統領全文。從《琉璃瓦》開始,一個聰明的張愛玲出現了,讀者不斷被她形象獨特的比喻震撼,被她狡黠的幽默傾倒,被她的婉轉突變的遷延吸引,被她潛藏的宿命寓言擊中。
  • 學術觀點|潘紫霓:試析《沉香屑·第一爐香》對《華倫夫人的職業》的重寫——兼論蕭伯納對張愛玲的影響
    也正是在這一年,13歲的張愛玲閱讀了蕭伯納的小說,「這是她第一次接觸西方文學」 (宋淇等158) 。張愛玲 (1920-1995) 自上世紀60年代被海外學者夏志清納入《中國現代小說史》以來,逐漸被國內學界重新定位,有學者認為她是「20世紀中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傑出作家」 (陳子善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