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與火之歌背後的歷史原型

2021-02-07 X博士


X博士按:我們應該慶幸能夠生活在這個時代,在這個時代我們可以看到《冰與火之歌》、《絕命毒師》、《真探》、《冰血暴》這樣的美劇。眼看冰與火之歌的第五季就要上映了,X博士作為一個青年歷史學者,今天單挑出《權利的遊戲》嘮嘮,講講此魔幻天劇背後的歷史淵源。

關於冰與火之歌的考據,已經有不少愛好者做過了。一些基本知識大家都知道,比如維斯特洛大陸的設置是照搬的歐洲中世紀設置的;蘭尼斯特家族和史塔克家族的混戰參考的是英國玫瑰戰爭的史實;再比如冰與火裡面的宗教七神崇拜是天主教的影子,東方大陸的紅神仿照的是波斯祆教。所以這種基本知識x博士就不在贅述了,我來考據點很少人提過的內容。


維斯特洛大陸的地圖極像英國地圖


小惡魔的原型:矮子丕平

丕平是八世紀墨洛溫王朝的宮相(和小惡魔在君臨城當過的職位相當),因為身材矮小被人稱作矮子丕平(Pepin the Short),根據我的研究,丕平身高應該不過一米五,跟郭敬明差不多吧。當時墨洛溫王朝的國王昏庸無能,外號「懶王」,整個王國的權力都牢牢被丕平控制。751年,丕平在羅馬教皇的支持下篡奪王位,創建加洛林王朝,他的兒子就是赫赫有名的查理曼大帝。小惡魔和丕平都屬於個矮但智商極高,善於操縱權謀,將整個國家玩弄於鼓掌間的人物,換算成咱們中國的概念,就是司馬懿一般的人物。


小惡魔和其原型矮子丕平


「小指頭」的原型:克倫威爾

此克倫威爾可不是咱們在中學課本學過的護國公克倫威爾,不過兩個克倫威爾的確有點親戚關係,但太繞,我懶得講。

咱們要講的克倫威爾是英王亨利八世的近臣,是英國歷史上著名的大奸臣,極其狡詐和陰險,和小指頭的形象很像。在講究出身的中世紀中,克倫威爾和小指頭兩個人都是出身都很低,培提爾來自五指半島最小的貴族(也就是個村委書記級),克倫威爾則是一個釀酒師的兒子,兩個屌絲都是一路陰謀詭計爬到了王國的最上層,不容易啊;而且二人都是當過王國的財政大臣;兩個人都很善於背後捅刀子,克倫威爾暗地背叛了自己的盟友安妮·博林,看著她被處死。培提爾則背叛了史塔克家族,而且參與了謀殺國王喬佛裡的行動,一樣一樣的性格。最近有本書很火,叫《狼廳》,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裡面克倫威爾的故事。


小指頭和原型克倫威爾


囧·斯諾的原型:天行者盧克

萬萬沒想到吧,斯諾的原型竟然來自《星球大戰》。關於瓊恩·雪諾,作者馬丁曾說過是受到了《星球大戰》中天行者盧克的啟發,二者都是身份神秘,一個是聖母神秘一個是生父神秘,肩負著重大宿命,最終成為最偉大的武士。(我看好最後斯諾和龍女結婚,要不怎麼叫冰與火之歌呢……)


來自星球大戰的斯諾


君臨城的原型:君士但丁堡

維斯特洛王國的都城——君臨城,顯然是拜佔庭帝國首都君士但丁堡的翻版。從地理上看,君臨和君士但丁堡都是扼據海峽出口,其景色都是典型的地中海氣候。而且二者都為帝國都城,城牆極其堅固高大,建築風格非常相似。再者,冰與火之歌中的保衛君臨城的黑水之戰,很大程度上就是參照拜佔庭大破阿拉伯海軍與君士但丁堡城下的戰役,君臨的秘密武器「野火」,毫無疑問就是拜佔庭「希臘火」(greek fire)的翻版。(複習時間到了,之前X博士在錢學森的故事中講過火箭燃料採用了希臘火配方,輸入「錢學森」查看)的翻版。當年阿拉伯帝國的海軍進攻君士坦丁堡的時候。也是有幾條小船在往海上噴灑希臘火燃料,等阿拉伯海軍回過神來君士坦丁堡城牆上就已經萬箭齊發,數百條船瞬間就陷入火海。還有就是,喬佛裡曾在君臨倒行逆施,導致君臨市民暴動,君士但丁堡在六世紀也出現過類似的尼卡暴動。


君臨中的大教堂和君士但丁堡的索菲亞大教堂一模一樣


黑水之戰


歷史中的希臘火


鐵群島的原型:維京海盜

駕駛長船航海並且沿途搶劫能看到的一切,不事生產專門搶劫,毫無疑問,鐵群島就是維京海盜的翻版。冰島史詩《埃達》中曾經描述維京人信奉的教條是「能流血得到的決不肯流汗去獲得」,這就是鐵群島家族箴言「強取剩過苦耕」的起源。但是維京人的信仰不同於鐵群島,鐵群島人所信仰的「淹神」(Downed God)很顯然參考了美國著名恐怖小說家洛夫克拉夫特(H.P.Lovecraft)的作品,「淹神」信仰有著濃烈的克蘇魯神話色彩,完全的邪神崇拜,大家可以去看《克蘇魯的呼喚》這本書。


克蘇魯神話中的海神


北境長城的原型:羅馬長城

守夜人軍團所駐守的宏偉長城,原型出自羅馬帝國的長城。和冰與火的世界一樣,羅馬帝國在統治廣袤的疆土之後,開始在北部邊界(北部邊境在今日萊茵河、多瑙河一線)修建長城,抵禦北境野蠻人的侵襲。公元51到138年,圖密善(Domitian)、圖拉真(Trajan),哈德良(Hadrianus)三位皇帝連續不斷的在多瑙河和萊茵河一線修建長城,史稱「日耳曼長城」,目的衝名字就能看出,是防禦北部日耳曼野人進攻的。公元122年,羅馬皇帝哈德良巡視帝國西陲不列顛島,決定在英格蘭北部修建長城,抵禦北方皮克特人的騷擾。長城全長73公裡,高約4.6米、底寬3米、頂寬約2.1米,上面築有堡壘、瞭望塔等,工程耗時6年。 哈德良長城。建造這座長城的目的是為了在不列顛島上把羅馬人與外邦人分隔開來。在羅馬人看來,長城以南,是受羅馬帝國教化的"文明人",長城以北,是"野蠻人"(Barbarian。冰與火世界中的長城上黑衣人來自七國,可以信不同的神;而現實中哈德良長城上衛戎人員來自羅馬帝國的各個地方,也有不同的信仰。


羅馬長城遺址


「紅色婚禮」的原型:黑色晚餐和格倫科屠殺

「紅色婚禮」的劇情曾經震撼了每個觀眾,斯塔克家族政治上的愚蠢導致被被手下屠殺。即便是這麼震驚的劇情,歷史上也有相似的事件,馬丁說過他的靈感來自於英國歷史上著名的「黑色晚餐」(The Black Dinner)和「格倫科屠殺」(Massacre of Glencoe)

1440年,蘇格蘭國王為了擊敗權傾朝野威脅王權地位的「黑色道格拉斯氏族(Black Douglas Clan)」,主動求和示好。他邀請年輕的道格拉斯伯爵到愛丁堡城堡參加晚宴,並承諾確保他的安全。在宴會結束的時候,國王的手下在擊鼓聲中端出一隻象徵死亡的野豬頭顱。道格拉斯伯爵明白自己落入誘殺陷阱,等待他的是死亡。

1692年2月,效忠英格蘭國王威廉三世的蘇格蘭坎貝爾部落進犯蘇格蘭格倫科峽谷,與當地未效忠新王的麥克唐納部族協議共同遵守當時通行的待客法則。然而與麥克唐納部族有世仇的坎貝爾部落,最終在對方熱情款待之後殺了該家族38名成員,婦孺皆未倖免,格倫科峽谷此後又被稱為「哭泣谷」。


紅色婚禮與歷史上的黑色晚餐


舊神崇拜的原型:德魯伊教(Druid)

在冰與火世界中,舊神是維斯特洛最古老的宗教,先民們和森林之子籤訂盟約後便信仰了舊神。舊神可謂遠古自然之神,先民們把刻著臉的心樹視為最高神聖的象徵,把神木林作為自己的殿堂,他們的祈禱,祭祀,婚禮等重大活動都會依據傳統在神木林中進行。舊神信仰出於一種人對大自然的崇拜。

舊神崇拜和現實中的德魯伊教如出一轍,德魯伊為古代凱爾特人傳統宗教,在不列顛影響尤為巨大,也是不列顛古老的宗教信仰。同樣地,德魯伊教也強調人對自然的崇拜。Druid意謂著「橡樹的賢者」,即「透徹樹的道理之人」。在許多印歐語系中,dr這個字根都代表「樹木」的意思,而且特別是指橡樹。德魯伊將橡樹奉為聖木。據說他們擁有把人變成動物以及與神明精靈及動物對話的魔力。他們可以透過鳥飛行的方式、祭品內臟的外觀預言未來。他們的聖殿同樣建在森林中,以橡木和石雕為主。所以巨石陣(stonehenge)在不列顛十分常見,尤其是北方蘇格蘭。巨石陣便是德魯伊們進行祭拜的地方,類似於舊神體系中的神木林。所以在未來的劇情中,斯塔克家族的布蘭就註定會變成一個超級牛逼的德魯伊大祭司。


舊神崇拜(左)和德魯伊崇拜


賓客權利:

維斯特洛的賓客權利,是說客人來到主人屋簷下做客,吃了主人提供的麵包和食鹽之後,就享有賓客權利,此後雙方不得加害對方。因此在紅色婚禮前,凱特琳堅持要佛雷大人提供給他們鹽和麵包,並且讓羅柏吃了它們。

這一點確實是源自歷史上的真實習俗,在古希臘時期賓客權(right to hospitality)就已經存在,主人至少要招待好客人,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後來在中世紀這種權利更進一步,主人和客人不得加害對方,否則會永遠遭受神的譴責。


違背賓客權利的波頓家族


比武審判:

比武審判在冰與火之歌中多次出現,提利昂被捉到鷹巢城時,獵狗被無旗兄弟會抓住時,提利昂被指控謀殺喬弗裡時,都上演了比武審判。比武審判是中世紀歐洲普遍存在的一項風俗或者說準則,從廣義上說叫做「神判法」,即在當時的文化共同體中,人們相信上帝會保佑無罪的人,如果他能在酷刑和決鬥中安然無恙,就能證明這個人是清白的,所以「神判法」也被稱作「上帝的試煉」(ordeals of God)。這種事在中世紀屢見不鮮,給你們講個真實的例子吧。1127年,一名叫guy的騎士,被一名叫herman的騎士控告參與暗殺弗蘭德斯(今天的荷蘭比利時那塊兒)的「好人查理」(Charles the good)。Guy當然否認啊,所以herman提出要進行比武審判,據記載,這哥倆足足打了倆鐘頭,打的武器都脫手了,改為肉搏,最後herman用手生生把guy的睪丸扯了下來,失去蛋的guy在地上扭動了一會後斷氣了,這宣告herman的控訴有效。但是中世紀也不是這麼不講理,如果被告人能提供不在場證據,是可以拒絕參與比武審判的。而且比武只能在同一等級的人之間進行,比如農奴就不能單挑自由人,自由人不能單挑騎士。


比武審判現場


多斯拉克野蠻人:

卡奧卓格所率領的多斯拉克遊牧民族對應於歐洲人深埋於歷史中的恐懼:黃禍。馬丁曾經說過,構建多斯拉克遊牧民族時他參考了匈奴、突厥和蒙古人,卡奧卓格的原型應該就是匈奴王阿提拉。所幸的是冰與火之歌中多斯拉克人被狹海隔絕,歷史上的歐洲可沒那麼幸運。 來自東方的野蠻民族曾經三次橫行肆虐歐洲大地,第一次是匈奴人幾乎毀滅了羅馬帝國,第二次是馬扎爾人(突厥人)橫行歐洲,最後一次是大家都熟悉的蒙古人西徵,已經打到了多瑙河,要不是大汗窩闊臺死了,拔都東歸,歐洲歷史的走向不一定是什麼樣呢。

最值得讚嘆的是,為了拍攝冰與火之歌,製作方專門請語言學家大衛·J·彼得森(David J. Peterson)為電視劇創造擁有「獨特的發音、超過1800的詞彙量和複雜的語法結構」的「多斯拉克語」。此種語言設計上很大參考了突厥語系的土耳其語,真是太精細了,讓人佩服!


卡奧卓戈的原型上帝之鞭阿提拉


布拉佛斯巨像

冰與火之歌中曾出現布拉佛斯巨像的畫面,這個巨像的原型是古希臘的建築奇蹟:羅德島太陽神巨像。羅德島巨像是希臘太陽神赫利俄斯的青銅鑄像(赫利俄斯是正牌太陽神,不是阿波羅哦),建在希臘羅德島的港口之上,於公元前282年完工,那時候中國還在戰國混戰呢。整座巨像高33米,一個腳趾頭就需要兩個人合抱,它以大理石建成,再以青銅包裹。這座巨像建在羅德港通往地中海的港口,形象為一個手舉火炬,腳踩兩岸的青銅巨人。而他手舉的火炬則作為燈塔,晝夜不熄,為過往的船隻導航。公元前226年,一次大地震把這座偉大的巨像推倒了。巨像在原址上躺了近千年,後來就下落不明了。不得不說,希臘文明太偉大了。


布拉佛斯巨像


羅德島太陽神巨像

無垢者的原型: 耶尼切裡(Janissary)

無垢者是在阿斯塔波特產的奴隸軍隊,特徵是絕對服從主人和面對戰爭無所畏懼,戰鬥力極端強悍。無垢者的訓練過程極其殘酷:從小挑選健壯的奴隸兒童,然後將他們閹割,之後進行高強度的訓練——在負重跑步一整天、夜間攀巖、走過燃燒的木炭,如果失敗就會被剔除。成為一個無垢者的最終考驗是,買下一個新生兒並在它媽媽面前殺掉它,之後一個完全冷血、服從主人命令的無垢者便訓練成功了。

與無垢者最像的歷史原型是奧斯曼帝國的禁衛軍團耶尼切裡(Janissary),自14世紀開始,為了補充兵力和削弱東歐被徵服地區,奧斯曼帝國想出了一種特別陰損和殘忍的制度:「血賦制度」。通俗的說,就是強制性的在東南歐地區如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克羅埃西亞等地徵用年齡在6、7歲的年輕男孩,將他們送到君士坦丁堡,強制性的實施割禮(後來改成不能結婚),並對其進行伊斯蘭教洗腦,將其變成極其狂熱殘忍的士兵,徹底同化為穆斯林,待其長大後編入土耳其軍隊,這個軍團就叫做耶尼切裡(Janissary)。奧斯曼帝國利用耶尼切裡(Janissary)去血腥殺伐、鎮壓自己的父母兄弟,這招實在是太惡毒了,東歐著名歷史小說《德裡納河上的橋》就講述了巴爾幹地區是怎樣遭到土耳其人蹂躪的血淚史,要不東歐人自古就這麼恨這幫突厥雜種呢。


耶尼切裡


無面者的原型:阿薩辛派

無面者(Faceless Men)是一個宗教刺客團體,總部在布拉佛斯,他們信仰千面之神,即死亡之神。他們信奉的信條是「valarmorghulis」,即「凡人皆有一死」。

無面人組織和中世紀伊斯蘭教的阿薩辛派有很多相似處。阿薩辛派是中古時期活躍於阿富汗至敘利亞山區的一個極端教派,他們也有完善的刺客組織,以秘密的暗殺組織聞名,用死亡來傳播真主的教義。阿薩辛派的成員戰鬥力極強,都是極為恐怖的死士。傳說,一次哈桑(阿薩辛頭領)為了向外來使臣證明自己無可置疑的權威,他向一名年輕信徒點了一下頭,此人便抽出刀一下割斷了自己的喉嚨斃命,再點了一下頭,另一名年輕信徒立刻從城牆上跳了下去斃命,這就是著名的「信仰之躍」,玩過遊戲《刺客信條》的朋友想必都見過(有空我會寫一期倚天屠龍記與刺客信條)。但是阿薩辛派曾因企圖組織刺客刺殺蒙古帝國的大汗蒙哥,從而和蒙古人結下深仇大恨。1256年西徵的旭烈兀對阿薩辛派進行了致命打擊,從此阿薩辛派一蹶不振。


死亡之躍


最後貼一張我最愛的卡麗熙



好了,就說的這吧,又到了點讚和轉發的時間


X博士是一個特別酷的號,從黑魔法到搖滾樂,無所不包。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朋友們,歡迎來玩:)

轉載和工作聯繫郵箱:piepieming@163.com

微博:愛克斯博士(每日推薦一首歌)


相關焦點

  • 冰與火之歌背後的歷史原型丨壹百會
    壹讀微信號:yiduiread壹讀百科公會,讓有知識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新知和樂趣。文丨X博士,南京大學歷史專業研究生,三流業餘作家,各種冷知識和黑歷史愛好者X博士是一個特別酷的號,從黑魔法到搖滾樂,無所不包。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朋友們,歡迎來玩。
  • 譯後記 | 《冰與火之歌》背後的歷史很精彩
    《歐羅巴的權力遊戲:〈冰與火之歌〉背後的歷史》一書作者埃德·韋斯特記者出身,他從《冰與火之歌》裡發掘故事背景、人物、事件、戰役等背後的真實歷史,構築了虛構與非虛構的雙重圖景,讓讀者看到不亞於小說般精彩的歐洲歷史。▲噹噹新書(歷史)熱賣榜第一名該書中文版由衣櫃軍團核心成員翻譯,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現正在噹噹歷史類新書榜暢銷中。
  • 《權力的遊戲》——歐洲歷史的冰與火之歌
    《權力的遊戲》是美國HBO電視臺於2011年推出的一部史詩奇幻電視劇,該劇以美國作家喬治·R·R·馬丁的《冰與火之歌》七部曲為基礎改編創作,憑藉精良的製作和無比宏大的世界觀徵服了世界各地無數的劇迷
  • 《冰與火之歌》背後的真相
    劇中人物是否借鑑了歷史真實人物?這部劇集像是一塊稜鏡,我們將為大家一一道來它究竟折射出了哪些文化、事件和歷史。  冰與火之歌:權力的遊戲》第四季已經震撼結局,並打破了《黑道家族》收視紀錄,比第3季增長了32%。第四季的平均收視為680萬,比上一季增長了37%,HBO在第四季播出之初已經續訂了後兩季。
  • 歐羅巴的權力遊戲:《冰與火之歌》背後的歷史
    馬丁的系列作品《冰與火之歌》和由此改編的HBO 電視劇《權力的遊戲》的粉絲來說,上面這個故事想必非常眼熟,然而這個故事並不發生在維斯特洛,而是發生在真實歷史 中 1461 年的英格蘭王國。那一年的 3 月 29 日,不列顛史上最為慘烈的一場戰鬥發生在約克郡(Yorkshire)一處如今被叫做血腥草原(Bloody Meadow)的地方,那裡位於曾經北方舊王國的腹地。
  • 《冰與火之歌》背後的冰與火 | 長報導
    ▵《冰與火之歌》作者喬治·R·R·馬丁《冰與火之歌》是美國作家喬治·R·R·馬丁所著的嚴肅奇幻小說系列,繼《魔戒》與《哈利波特》後,成為奇幻史上的又一座豐碑,自1996年首部出版便在世界範圍內引起關注。
  • 《冰與火之歌》著裝指南
    8月劉慈欣的《三體》獲得了雨果獎,而預言《三體》將會獲獎的坑王/「章魚保羅」喬治·R·R·馬丁曾因《冰與火之歌》數度提名,
  • 精選 穿梭於《冰與火之歌》中的歐洲歷史
    Game of Thrones是「冰與火之歌」系列的的第一部,也是HBO劇集。在現有的系列中,作者George R.R. Martin已經構建了一個異常宏大的世界。這個世界分為西方大陸和東方大陸。《魔戒》的「中土」世界可以和「冰與火」比肩。
  • 看《冰與火之歌》 識中世紀服飾
    身穿Houppelonde、頭戴蝴蝶形Escoffion的中世紀婦人眾所周知,《冰與火之歌》系列蘭尼斯特家族和史塔克家族的戰爭的原型是英國歷史上著名的紅白玫瑰戰爭。這段歷史發生在十五世紀,而《冰與火之歌》中對於民俗和服飾的描寫也充滿了中世紀風情。8月劉慈欣的《三體》獲得了雨果獎,而預言《三體》將會獲獎的坑王/「章魚保羅」喬治·R·R·馬丁曾因《冰與火之歌》數度提名,卻從來不曾獲獎。就連根據其原著改編的HBO電視劇《權力的遊戲》也幾次與該獎失之交臂。
  • 冰與火之歌黑了全世界
    (圖:《權力的遊戲》第一季中的君臨城)小說裡提及,當年徵服者伊耿搞定七國大陸,其原型,自然就是英國歷史上1066年徵服者威廉徵服英國了。(圖:《冰與火的世界》中的奔流城與河間地)蘭尼斯特家的西境之於七國,地理上看更像是英倫三島之於西歐:港口眾多、礦產富饒。更明顯的是:蘭尼斯特家徽是獅子,英國的象徵亦然。
  • 《冰與火之歌》中的冰原狼到底是何方神聖?
    >《冰與火之歌》中的冰原狼到底是何方神聖?很多人都看過美劇《冰與火之歌》吧,裡面的臨冬城史塔克家族(House Stark of Winterfell)一直是劇集中的主角,這個家族中的每一個孩子都有一隻冰原狼守護,但是隨著故事的發展,史塔克家的孩子越來越少,陪伴他們的冰原狼也越來越少。
  • 《冰與火之歌》與真實的歐洲史(上)
    這部劇集像是一塊稜鏡,我們將為大家一一道來它究竟折射出了哪些文化、事件和歷史。  冰與火之歌:權力的遊戲》第四季已經震撼結局,並打破了《黑道家族》收視紀錄,比第3季增長了32%。第四季的平均收視為680萬,比上一季增長了37%,HBO在第四季播出之初已經續訂了後兩季。這部平均每季投資6000萬美元的劇集不論從收視還是口碑上都已經創造了歷史。
  • 《冰與火之歌》中的野火原型,希臘火到底有多火?
    在熱播美劇《冰與火之歌》中,觀眾們除了對片中高潮迭起的劇情深深吸引之外,還有一樣東西給大多數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閃耀著綠色光芒、可以迸發出恐怖綠焰的液體——野火。▲恐怖的野火給《冰與火之歌》的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些特性使野火成為了一種恐怖的武器,在拜拉席恩家族的史坦尼斯試圖攻佔君臨城的黑水河一役中,裝滿野火的火攻船讓史坦尼斯的艦隊損失慘重,數萬軍隊中有大半葬身火海
  • 冰與火之歌:無與倫比的奇幻盛宴
    《冰與火之歌》是一場無與倫比的奇幻盛宴,即使你沒有讀過,也一定聽說過它的大名!1996年,《冰與火之歌》第一卷《權力的遊戲》剛一問世,便以別具一格的結構,浩瀚遼闊的視野,錯落有致的情節和生動活潑的語言,迅速徵服了歐美文壇,在奇幻界引發巨大反響。在非官方的不記名奇幻作品投票中,《冰與火之歌》更是與《魔戒》平起平坐!
  • 《冰與火之歌》我們時代的偉大發明
    早期的小說不僅讓喬治·馬丁創作經驗上有所積累,有很多早期作品直接被他又搬進了《冰與火之歌》裡面,當然不是簡單的加工與回收。比如《冰與火之歌》中其主題之一的「季節紛亂」,他在1980年中篇童話小說《冰龍》裡就做了類似的設定;《冰與火之歌》的「七」,是他在1975年的雨果獎提名中篇《七命之人》的內容。
  • 《冰與火之歌》:文學寬闊的想像力
    編者按:前幾天,《冰與火之歌》第六季收官,收視率再創新高。今日偶然看見蕭春雷老師評論《冰與火之歌》的舊作,覺得特別有意思。純粹的虛構也能震撼人心。許多年前,曾經為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激動,作者虛構了一個叫馬孔多的南美小鎮,描繪了一個家族7代數十人的命運,驚為鴻篇巨著。
  • 張佳瑋:冰與火之歌黑了全世界(完整版)
    維斯特洛上領主封臣、宣誓和親,讓人眼花繚亂。拿破崙所謂「俄羅斯最厲害的,是冬將軍」,這不,史坦尼斯就企圖打臨冬城,結果賠了老婆女兒又折兵;席恩一度佔領過臨冬城,然後被拉姆西活捉,硬生生蹂躪成了臭佬——北境都是戰鬥民族,不是鬧著玩的。鐵群島則不難猜:身為海盜,縱橫北方,以不耕織不生產為家訓,地道的維京海盜作風:那就是斯堪地那維亞半島部族了。
  • 《冰與火之歌》:追劇還是看原著?
    《權力遊戲》是這套叫《冰與火之歌》系列的第一部的書名,《冰與火之歌》在英語文學裡屬於High Fantasy體裁,可翻譯成「嚴肅奇幻」或「史詩奇幻」,指一類建立於架空世界而非現實世界的奇幻小說。這種在我們平行世界之外的架構,為廣大觀者和讀者構成了一個與現實生活極不相似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他們可以拋開自身的一切局限,成為英雄、騎士、拯救世界的人。
  • 《冰與火之歌》最終會不了了之
    雖然說傑克遜的電影是站在託爾金這個巨人的身上取得了成果,但是反過來說,沒有傑克遜的這種想像力和美國電影工業的強大實力,這部英國小說也絕沒可能到達今天的高度。對於《冰與火之歌》來說,這部史上投入最大的電視劇場面效果演員都堪比《指環王》系列,也就是說除了導演的能力之外,兩劇基本上是在同一水平線上,都可以稱為魔幻史詩大片。
  • 《冰與火之歌》閱讀指南:別被它的鴻篇巨製嚇著了
    我試過好幾次,但每當我看到第二部《雙塔奇兵》中間時,我就再也忍受不了那些充斥著詩歌、神話以及古語剖析的冗長會議片段。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看有關獸人、哥布林、巫師和精靈的冒險故事。我真的很需要一個互動性強的嚮導 — 比如,旅途地圖,文化歷史,人物簡介,充實詳盡的家譜圖等。 這樣,我才能確保自己投入進去,而不是心不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