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魯迅小說《孔乙己》:真正的救贖,從來不會缺席

2020-12-20 清風小寒

‖所謂看客,意即湊熱鬧的旁觀者,用現代俗語說就是「吃瓜群眾」。

在魯迅先生創作的小說裡,看客這個人物群體佔了半壁江山不止,他們存在的意義甚至超過了主角。魯迅先生不止一次傾注了大量的筆墨,鞭撻嘲諷,如《藥》中夏瑜走上刑場之後,「像鴨子一樣被人提著脖子的一群」,……像《阿Q正傳》裡阿Q即將走上刑場時,追著看戲的「閒人」,……像《藤野先生》裡圍著一圈看槍斃「中國人」的「中國人」,……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看客們的心理大概是這樣的。然而這是多麼令人憤懣的事啊!魯迅先生因此棄醫從文,用他犀利的筆墨,口誅筆伐,直擊人性中的自私冷漠,以期喚醒國人的獨立抗爭意識。

再看《孔乙己》,看客們的行為竟然更令人震驚了。

‖看客們的極度自卑心理

「孔乙己,你怎麼沒撈著秀才呢!」「孔乙己,又偷人家的東西了!」「臉上的傷疤怎麼這麼多了」,……酒店裡的短衣幫唇槍舌箭,氣勢洶洶,一頓夾槍帶棒,就為了看孔乙己的窘態,看他臉紅脖子粗、青筋暴漲偏又無可奈何的滑稽樣子。

不得不說,這就是習慣性的嫉妒心理,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而且這種心理只存在於熟人社會。孔乙己畢竟飽讀詩書,向上晉升的可能還是有的。要是中了秀才,加官晉爵,待遇也會有所不同。

看客們就是看孔乙己的笑話罷了。但是方式如此直白,肆無忌憚,在魯迅先生的作品中還是第一次,由此可見魯迅先生的憤慨。

俗語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如此揭人傷疤,並以此為樂,哈哈大笑,充滿了快活的空氣,可是面對如此暴擊傷害,孔乙己居然逆來順受,不做激烈抵抗,真正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邊緣人。

在實際生活中,嫉妒這種心理是十分有害的,它不知不覺地傷害了我們的自尊心,損害我們的人際關係,使我們日漸墮落,與優秀漸行漸遠,和傑出永遠也挨不上邊兒。

‖看客的可笑可悲之處

世界上的事,從來都是錦上添花何其多也,雪中送炭更是如那鳳毛麟角,更有甚者,牆倒眾人推、落井下石的也為數不少。孔乙己穿著破爛的長衫,臉上帶著菜色,在魯鎮的鹹亨酒店裡,像個失魂落魄、倒黴透頂的小丑惹人發笑,這位高大身材的讀書人,硬生生被如山的世俗、似海的偏見擠垮了。造成這種結果,固然有他自身的原因,但和看客們的推波助瀾不無關係啊!

這就是看客的可笑可悲之處。一個小小的鹹亨酒店,竟然如此的階級森嚴,短衣幫、長衫客涇渭分明,還有一個不倫不類、兩邊不靠的孔乙己。可嘆他們被壓榨,刀架脖子上不僅不抗爭,反而還以調侃境況更慘的孔乙己為樂,在笑聲中看著他慢慢沉下去,直到了無蹤跡……

直到他們再找到一個「孔乙己」,情節延續……

‖看客的作用、魯迅先生的救贖

我記得某媒體上好像發過一則新聞:有兩口子吵架,女的想不開,打開窗戶要從樓上跳下去,樓下瞬間聚集了一群人,指指點點的,說什麼的都有。幸虧消防員來得及時,救下了她,可是意料不到的是,她和丈夫成了小區的名人,所有的一切被扒了底兒掉,最終離婚,看客們成功地拆散了一對恩愛夫妻。

春晚小品《扶不扶》,令人印象深刻,雖然說結局很正能量,但是現實生活中更多的則是冷漠的行人。如今時尚流行的「碰瓷」,花樣百出的「乞丐」,……作惡的人一次次得逞,也許是我們已經適應了看客的角色。

這就是「看客」的神奇作用,萬事萬物百試百靈。看熱鬧的不嫌事大,比如平常兩個人吵架,有了看客,沒準能打起來,甚至於鬧出人命。一對戀人,三觀不照,卻可能因為一群無聊的看客,最後陰差陽錯在一個鍋裡攪勺子。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魯迅先生曾寫過一首詩「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正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魯迅先生的作品思想深刻,一針見血,直刺人性的冷漠虛偽,入木三分,正是他高尚人格的體現,這是他睿智的吶喊,這就是真正的靈魂的救贖,非大愛不可為也。

‖題外話

眼下,新冠肺炎疫情洶湧而至,舉國上下嚴防死守,誓要戰勝此次災難。可笑的是,一些人無知者無畏,無視防疫規定,肆意妄為,打砸監控點,頂撞值班人員,曬權炫富,更有甚者,落井下石,發國難財,嚴重歧視武漢返鄉人員,這是典型的「看客」心理,不能縱容,破壞這段時間以來的防疫成果。

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們自己!不要再做無謂的看客了。

相關焦點

  • 魯迅《孔乙己》原文及賞析
    魯鎮也好,故鄉也好,只是一個大背景,魯迅喜歡把舊中國的社會及其群眾濃縮成一間酒店,在《孔乙己》《明天》《風波》《祝福》中這意象叫作鹹亨,在《長明燈》和《藥》裡只稱作茶館,沒有明確的招牌。在魯迅故家對面,同時又是由周家的親戚經營的酒店,一旦寫進小說後,就變成舊中國的一個縮影,怪不得他在這篇小說的後記中說,「這一篇很拙的小說……單在描寫社會上的或一種生活。」
  • 魯迅先生《孔乙己》原文及賞析
    魯迅先生《孔乙己》原文及賞析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檯,櫃裡面預備著熱水
  • 重讀魯迅最愛的《孔乙己》:從一個人、一群人的「笑」解析孔乙己
    《孔乙己》是文學巨匠魯迅先生的短篇白話文小說,也是他所創作的小說中,最喜歡的一篇,理由是:「在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寫出來,諷刺又不顯露,有一種大家風範。」孔乙己是一個不願意甚至不屑透露姓名的落魄書生,因為他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酒館就是彼時社會的縮影,映射出社會百態。孔乙己的故事發生在魯鎮鎮口的鹹亨酒館。魯迅先生開篇描繪了鹹亨酒館的客人身份,大抵分為三種。
  • 《孔乙己》|在涼薄世界裡堅守的孔乙己,不僅是個被嫌棄的邊緣人
    這樣的邊緣人,讓我想起魯迅《吶喊》作品裡的人物:孔乙己。孔乙己的身上,有著跟松子很是相似的特質:一樣的被眾人嘲弄著過完那一生,一樣的有著在世間無處擺放孤獨的靈魂,一樣的曾被那個失望透頂的世界所拋棄和遺忘。但細思在封建制度大環境下成長的孔乙己,真的會和受日本文化薰陶的松子一樣嗎?
  • 迂闊的孔乙己 被群嘲的孔乙己:有誰關心他的冷暖
    無情未必真豪傑,對於風雨如磐的故國,魯迅說,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所以,他的第一部小說集叫《吶喊》。 魯迅作品選材和解剖的「初心」,是「多採自病態的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當時的魯迅認為最須急切地療救的,是人的「病態」的靈魂。
  • 舞臺演繹魯迅筆下的《孔乙己》 文化人最期待的改編!
    魯迅堪稱是現代中國的民族魂,他站在時代的峰巒之巔,以其犀利的目光俯視人生百態,洞察世間痼陋,對人的精神創傷與病態進行了深刻的開掘,揭露了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孔乙己》就是魯迅作品中反映這一主題的典型。
  • 為什麼人到中年更能讀懂魯迅?一篇《孔乙己》道盡無奈辛酸
    學生時代,看到魯迅先生的文章,就很「頭大」,甚至有一些莫名的反感:因為很多看不懂,語言又很隱晦。慢慢長大後,卻發現越來越喜歡魯迅先生的文章,人到中年後,才發現:魯迅的文章是深入骨子裡的。魯迅先生名言節選:1、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 魯迅沒有嘲諷孔乙己,作者是在自嘲,還拉上孔子
    題:魯迅沒有嘲諷孔乙己,作者是在自嘲,還拉上孔子!最悲劇的是,人人都是孔乙己,孔子和魯迅何嘗不是孔乙己?大千世界的你和我何嘗不是孔乙己?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  何為「孔乙己」?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也。
  • 《孔乙己》精神悲劇的文化內涵及其敘事分析
    青年魯迅在日本留學時思考中國國民性缺點是缺少誠和愛。小說的主人公與孔子同姓,孔子是「長人」,孔乙己「身材高大」;孔子被魯國驅逐,孔乙己「坐著用手慢慢走去」。小說中的「秀才」「舉人」及孔乙己所說的半懂不懂的話是可以納入儒家文化體系中的。不知老師同意不?老師答(下略為「答」):魯迅對儒家文化是持批判態度的,沒有問題。但魯鎮是不是和魯國有直接的關係,這一點不太好論證。
  • 魯迅筆下新時代的孔乙己:郭敬明和於正抄襲剽竊,被瓊瑤抵制
    魯迅先生曾寫過一篇小說叫做《孔乙己》,講的是一個迂腐文人孔乙己的故事,孔乙己偷書卻自己安慰自己「讀書人的事,不能算偷」。我本以為這只是個笑話,但沒想到在12世紀,真的存在,而且被真實地再現了。那麼,讓我們看下,21世紀的「孔乙己們」具體做了啥。於正和郭敬明:可恥的抄襲剽竊者於正因為拍攝《宮鎖珠簾》捧紅了馮紹峰和楊冪而出名,之後《延禧攻略》更是令聶遠和佘詩曼翻紅,可謂業界大佬。而郭敬明是作家出身。拍攝了自己的同名小說《小時代》更是賺了不少錢。但是這兩位在業界確實口碑很差,是可恥的抄襲剽竊者。
  • 讀懂魯迅或許是成年人的悲哀: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
    年少時,每個人都嚮往光芒萬丈,懷揣著一呼百應的英雄夢或絢麗華美的公主夢,或想成為貢獻卓著的科學家、軍人、運動員,再不濟,也要正直優秀、掌控自己人生,最厭惡魯迅筆下那些瑣碎悲戚、麻木冷清、可有可無的小人物。待少年被光陰推著長大,才發現成年人的世界沒有水晶宮和英雄劍,只有滿地狼藉,而我們,不偏不倚成為了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 《孔乙己》裡面更深藏的東西,你了解了嗎?不愧是魯迅最愛的作品
    孫伏園曾經問魯迅,在所作的短篇小說中最鍾愛自己的哪一篇,答案是被錄入中學語文課本上的《孔乙己》。《孔乙己》我們都學習過,文章雖篇幅較小,但卻包含著許多東西。魯迅的作品數不勝數,每一篇都飽含了心血,為什麼他偏愛《孔乙己》呢?
  • 品讀《孔乙己》:少年嘲笑過孔乙己,中年活成孔乙己,可悲亦可嘆
    魯迅先生將孔乙己的形象鮮明的刻畫出來,整個人物很鮮明,不刻板和固化,曾經有人用科舉制度的迂腐來解釋孔乙己的境遇,但當時讀書人成千上萬,沒有人人都如他這般。其實孔乙己落到如此境地的原因是不能放下讀書人的架子,不能真正的踏實度日,用清高和孤傲將自己限定在虛擬空間,做著自己虛妄的夢,讓人看後感覺可悲亦可嘆。
  • 王寶強這個電影角色被寫進大學教科書,像極了魯迅筆下的孔乙己
    其實這個樹先生,特別像魯迅小說筆下的一個人物形象,孔乙己。孔乙己被魯迅稱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孔乙己雖然淪為了科教的犧牲品,但他沒有把這些東西靈活轉化,他反而成為了科教的奴隸,沒有重新振作起自己來。他偷東西被人打斷腿,去酒館吃茴香豆被其他人嘲笑,孔乙己只是笑笑,假裝自己什麼都懂。
  • 《孔乙己》賞析(顏郅歆)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在「五四」運動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的第二篇白話小說。雖然篇幅不長,但卻深刻揭露了辛亥革命後封建思想依舊根深蒂固。穿著長衫,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窮困潦倒的書生形象,典型的悲劇人物。苦讀多年,自恃清高,可憐連秀才都從未考取,不願同短衣幫一般用勞動賺取所需,只是一直端著讀書人的架子越來越窮。
  • 《孔乙己》,你不是封建社會腐朽的遺老,你是中華文明精神的根脈
    因此,我們真的沒有勇氣去討厭孔乙己、踐踏孔乙己,因為那可能就是我們自己。有人說魯迅寫的孔乙己代表的是封建科舉制度下的餘孽,好吃懶做,不會營生,脾氣又臭又硬還滿口之乎也者,看著就讓人討厭。但是我認為魯迅可能是另有所指的。首先,孔乙己姓孔。
  • 魯迅筆下彷徨的孤獨者 妥協 苟活 然後死去|再讀魯迅《彷徨》
    記得最早讀魯迅的《彷徨》還是在初二,當時買了一本印刷極其劣質的盜版書《魯迅選集》,是《彷徨》《吶喊》《故事新編》的合集。那是2006年,我一個月生活費是100元,買這本書花了5元。之後,大概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我一直在翻看這本書。
  • 多年以後,符合這兩點的人,最後都變成了「孔乙己」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小說《孔乙己》的主角,而且據說是他自己最滿意的一篇,沒有之一。初看可笑,細思極恐。魯迅先生作為反帝反封建的鬥士,其實他塑造孔乙己的形象是有深意的。可能,魯迅先生的深意就藏在這裡。‖因為懶惰而被邊緣化所謂「相由心生」,看孔乙己的穿著打扮,特別是那件「又髒又破的長衫」,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這還叫長衫嗎?都說「人配衣裳馬配鞍」,由衣觀人,話說孔乙己的精神能好到哪去!
  • 重讀《孔乙己》:少時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成年人的悲哀
    「初識」孔乙己的時候是在初三的課堂上,我打著瞌睡迷迷糊糊地聽著語文老師的長篇大論,那時候讀到「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的時候,不禁感嘆魯迅先生的文採,僅一句就將孔乙己生活的窘迫甚至是內心的矛盾描寫到了極致。可那時還是一個孩童的我卻始終沒能理解這篇文章要揭示的內涵。
  • 聊一聊魯迅先生和他的小說集《吶喊》
    》,這部小說集收錄了魯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間所創作的15部小說。後來魯迅先生抽出去一部歷史小說《鑄劍》,遂成了現在的14部。包括《吶喊自序》、《狂人日記》、《一件小事》、《鴨的喜劇》、《端午節》、《故鄉》、《孔乙己》、《藥》、《阿Q正傳》、《兔和貓》、《社戲》、《風波》、《頭髮的故事》、《明天》、《白光》。這些小說反映了五四前後中國社會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