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過去十幾年來,雖然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極大豐富,但傳統中國年——春節,卻漸漸失去了年味,變得一年比一年更淡。
說一千道一萬,我們回憶裡,那個熱鬧有趣的過年,到底過的是什麼?一言以概之,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現在的春節過年,沒有了團圓和走親戚。
第一,沒法團圓,團圓說起來簡單,但執行起來,太難了。現在,三四十歲的年輕人青年人,都幾乎長期生活在大中城市了,只有父母還在鄉下和小城市裡。
回一趟家,很困難,一家三口和四口,行李太多了。老家,吃穿用度住均不方便,除了住之外,剩下的,都得準備。回家過年一周或十幾天,怎麼吃、怎麼穿、怎麼洗衣服、怎麼住、如果寶寶感冒拉肚子了怎麼看病,……這些看似日常的問題,過年期間,都變成了極其麻煩的事情。
所以,很多人,乾脆不回家過年了,回去過年,不是團圓,而是遭罪啊。
於是,沒有了團圓,哪還有年味兒啊。
第二,走親戚,變質了,過年那簡直變成了「過劫」。在大中城市的青年人和中年人,回鄉一趟,一家三口或四口,車費三千出頭打底。夫妻雙方親戚,少說也有二三十家,走親戚費用8000元出頭。如果期間有感冒發燒等小病,又至少一千元沒了。回一趟家,至少一萬二沒了。
這不是走親戚,這簡直是走錢啊。而且,對中年人和青年人來講,你這個走親戚花出去的錢,只有支出,沒有回來的。你給長輩提了東西,但卻沒有人,到你家去送東西啊。
我這都沒算給親戚家小孩子們開出去的壓歲錢和其他開支。否則,直接至少漲50%開支。一萬二,瞬間變成一萬八千元。
而且,大概率事件,親戚們一年沒見了,拉東拉西的,各種說事兒,往往,過年期間,會有不愉快的口角發生。如果真發生了,大過年的,更鬧心。而且,人多一聚,再加上喝點兒酒,平時積累的矛盾,很容易變成爭吵,這根本無法避免。
所以,現在年輕人都想開了,自己一家三口或四口在哪兒,哪兒就是家,哪兒就是過年。畢竟,過好了自己的小家,那才是王道和正理。春節過年,不是越來越沒有年味兒了,而是,現在的人,更文明更理性了。
這樣一想,過年年味有沒有,也就無所謂了。(作者:董江波,筆名冷得像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