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案:歹毒小人敲詐不成,由一本史書引發的清朝康熙時期的冤案

2020-12-25 幕後著史人

明朝末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在煤山上吊,大明帝國覆滅。這個時候清朝其實還沒有入關,清朝嚴格說來是明朝的繼承者。作為關外的小政權入主中原,清朝統治階級顯然是對自己不自信的,同時明朝雖然覆滅了,但是還有許多明朝的死忠粉依舊在策劃復國。其中許多的江南讀書人就很不服氣"蠻夷"統治。

順治皇帝是滿清入關的第一個皇帝,但是早逝,23歲就過世了,繼位者就是幼年的康熙。康熙當時才7歲,無法親政,是有4個輔政大臣的,他們是:鰲拜、索尼、遏必隆和蘇克薩哈。

其中鰲拜的勢力最大,可以說是權傾朝野。日益膨脹的鰲拜不但獨斷專行,連年幼的康熙帝都不放在眼裡,這讓他不但在朝堂上政敵很多,在讀書人眼中他也是一個妥妥的奸臣賊子,而那些前明的舊人更是將鰲拜視為頭號敵人。在這些背景下,鰲拜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治權益,他不但大肆打擊朝堂政敵、殘害官員、抓捕前明舊人,還想打擊江南讀書人的氣勢。

前文講到,當時江南地區的讀書人是不服滿清的統治。明朝覆滅清朝初建,人心不定的情況下,當政者肯定是忌諱這些的。鰲拜又是輔政大臣專權,為了凸顯自己的權勢,他一直在找機會打擊江南文人集團,只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

直到1661年有人帶著一本書在京城告發有人密謀造反,鰲拜憑此製造了一場滔天的政治冤案,極大地打擊了江南的士林。這場冤案歷經兩年,受牽連入獄的人達到千餘,被殺的有七十多人。

這樁冤案起源於一本史書《明史輯略》,告發的人名叫吳之榮。吳之榮原本是一個小縣令,人品低劣,後因為貪贓被革職。窮困潦倒的吳之榮偶然間發現江南富戶莊家在刊發史書,就是這本《明史輯略》,這吳之榮也是讀書人,在翻閱之下發現這本史書裡在記載清朝事情的時候,仍然使用的是明朝皇帝的年號,在這種特殊的政治環境裡,是極為敏感的,很可能被認為是有造反覆闢的想法。

吳之榮本就是貪財小人,莊家又是巨有錢的富豪之家。吳之榮以為看到了發財的機會,便以這本書去敲詐莊家,沒想到莊家不理會他。他敲詐不成,氣急之下就去官府告發領獎,沒成想莊家早就賄賂了江南的地方各級官員,並且在極端的時間內處理了原本刊發的書籍,並且把內容改掉以後重新印發。

吳之榮告發不成,反而碰了一鼻子灰,但他沒有罷休,反而告發到了京城。本來京城的各級官員也是被莊家賄賂打點好了的,但是吳之榮鬧得太兇,連鰲拜都知道了這個人。另外一點,也是天公不長眼,幫助了這個小人,他從一個讀書人那裡買到了原版的《明史輯略》。

在京城告發的時候,當時康熙年幼即位,鰲拜作為第一輔政大臣獨斷專權,他正急需一個由頭打擊讀書人,製造一場大案子來震懾政敵。這一來就給了鰲拜理由,緊接著就製造了這場《明史案》。

首當其衝的就是富戶莊家,這一家子統統被抓,連杭州將軍松魁,浙江巡撫朱昌祚以下所有大小官員,也都革職查辦。在明史上列名的文人學士,無一不是琅鐺入。

滿清因此案殺了不少官員和百姓。主持編撰這部史書的是已死的莊廷鑨,他也被開館戮屍,其父莊允城在獄中受辱而死,莊家15歲以上的男丁盡數處死,妻女全部發配東北滿洲給騎兵為奴;李令皙是前禮部侍郎,因為該書作序而被凌遲處死,四個兒子也被砍頭,他的小兒子剛滿16歲,法司心軟讓他招供15歲以減刑,少年只道:父兄皆死,何以苟活?最終這一家人被滅門。

這部書註明依據《朱氏原稿》增刪修改而成的,因吳之榮怨恨江南富戶朱佑明,便稱這"朱氏"就是朱佑明,結果這朱佑明和他五個兒子皆被砍頭,朱家的財富都被滿清賞給了吳之榮。

因此案牽連,冤枉而死的官員和百姓不計其數。湖州府知府、推官、訓導都被絞刑。更慘的是最慘的是,所有雕版的刻工、印書的刷工、裝釘的釘工,以及書賈、書鋪的主人、賣書的店員、買書的賣者,查明後盡皆處斬。

至於江南名士,只要跟這本書搭上一點關係,都被凌遲處死。因為這一部書而家破身死的,當真是不計其數。

其實給前朝修史書歷來有之,一來是尊正統,以繼承者的身份合法統治;第二個是告訴世人,前朝已故,應安心歸附,順應朝廷。這部《明史輯略》寫的是明朝的是,用明朝的年號本來沒什麼問題,但是卻引發了這麼一樁大冤案,我分析大概有兩個原因。

第一就是滿清作為漁獵文明,有野蠻性。雖然漢化了不少,但是滿清很多旗人依舊脫不掉野蠻氣息,就比如鰲拜。鰲拜不但反對漢化,還自恃武力歧視同為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索尼等人,更是看不起江南的讀書人了。這樁慘案意在打擊讀書人的思想,也是嘉定屠殺、揚州屠殺的延續,只是有了一個合法的藉口。

第二就是滿清朝廷剛剛入主中原,時局並不穩定。除了據守臺灣的鄭成功,還有吳三桂等這樣的前明舊臣,他們確實對滿清是一個不穩定因素;除此之外,江南士林是中國的文化中心和輿論場所,還有很多反清復明的思想,這讓滿清的統治者感到相當不安。所以也需要打擊讀書人的思想,以求維護統治。

總的來說,臭名昭著的《明史案》,是特殊時代下的社會大悲劇,也是天下文人的悲劇。清朝多有文字獄,天下讀書人敢怒不敢言,失去了風骨。

圖文來自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清朝」有史以來最醜陋的朝代
    清朝皇帝歷朝歷代都特別怕科學技術還有民族意識覺醒,康熙皇帝在位期間發生了兩起較大的文字獄案,一起是康熙初年的《明史》案,另一起是康熙後期的《南山集》案。明史案起於莊廷瓏。莊廷瓏,浙江湖州人,家中豪富,想寫一部《明史》留名於世,到處搜羅資料。同鄉朱國禎曾著《明史》,有《列朝諸臣傳》等手稿沒有刻印。
  • 康熙作為清朝皇帝,為何要去給明太祖掃墓,甚至三跪九叩
    祭奠經歷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也是在第一次前往明孝陵。史書記載  「上由甬道旁行,諭扈從諸臣皆於門外下馬。上行三跪九叩頭禮,詣寶城前行三獻禮;出,復由甬道旁行。賞賚守陵內監及陵戶人等有差。諭禁樵採,令督撫地方官嚴加巡察。」  就是說康熙率領群臣,從山門磕頭一直到陵墓下,態度無比虔誠和崇敬。而且這時候的明孝陵仍然有人看守,康熙更是下令要嚴加巡察。
  • 福建發現了一本顛覆史書的明代宦官族譜,清朝果然大肆篡改明史
    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建立後也重寫了明史。據史料記載,滿清對《明史》的編修始於順治二年,至乾隆四年才定稿,前後長達94年。因此,有專家說:「《明史》是中國歷史上編纂時間最長的官方修訂史書。」耗時之久,順治,康熙,乾隆三位皇帝多次對史家批示,甚至親自審閱。同時,他們破壞,篡改明朝各種原始史料。
  • 詳解清朝四大冤案,真相到底如何?
    清朝歷史上,發生過無數的冤假錯案,還有荒唐的文字獄。特別是在同治、光緒之交,慈禧垂簾聽政時,朝中紊亂,生靈塗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奇情冤案,其中以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名伶楊月樓冤案、太原奇案、張汶祥刺馬案最為震驚,後人稱之為清末四大奇案。從中就可以看出當時清朝的黑暗和百姓的無奈!
  • 福建發現一本明朝族譜,內容顛覆後世認知,清朝真的篡改了明史?
    這一波交替的變化註定了前人史書只能由後來者來書寫,這也難免讓文字的記載帶有或多或少的主觀色彩。在這種情況下,史料的真實性需要以客觀的視角來審視,特別是在統治民族更替的年代。明代可謂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時代,前朝曾與蒙古人抗爭,後朝又迎來了清軍的衝擊。作為漢代在封建史上最後的輝煌,這無疑是一個充滿了血腥和精彩的故事。
  • 福建發現一本明朝太監家譜,內容顛覆史書,清朝果然大肆篡改明史
    清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它建立後也重新編寫了《明史》。史書記載,滿清對《明史》的編修從順治二年就開始了,一直到乾隆四年才最終定稿,前後歷時長達94年。因此有專家表示,「《明史》是中國歷史上纂修時間最長的一部官方修訂的史書。」耗時如此之久,順治、康熙和乾隆三位皇帝多次對史官作出指示,甚至親自審閱,同時對各種明朝原始史料進行了銷毀和篡改。
  • 胡惟庸案為明朝第一冤案?通過李善長的死,就知道朱元璋鳥盡弓藏
    筆者將要在這裡探討的是四大案的第一案,也是明朝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案——胡惟庸案的源起、疑點與悖論,以期全面剖析胡惟庸案,並對該案是「鐵案」還是「冤案」進行大膽猜測。 二十四史中除《史記》、《新五代史》等極少數史書是個人修史外,其他史書多為官修史,並且是隔代修史,也就是本朝為前一個王朝修史。
  • 秦始皇焚書坑儒跟清朝的「文字獄」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
    在康熙二年,出現了一件案子,叫做「明史案」浙江歸安縣的一個富戶,偶然買的明朝大學士朱國珍的一本未刊明史,他花錢請人修訂補充,刊刻成書,定名為,《明史輯略》,附上自己的名字意圖流芳百世
  • 康熙為何在清朝鼎盛時期,放棄貝加爾湖?3大原因令人佩服
    唐朝滅亡後,貝加爾湖地區幾經易手,到了清朝時期又被收歸大清管轄。 康熙二十八年,清軍在雅克薩之戰中戰勝沙俄後,兩國於尼布楚籤訂雙方議和條約,史稱《尼布楚條約》。條約中正式規定了中俄兩國的國界線為包括大興安嶺、庫頁島等地區的外興安嶺以南,額爾古納河以東為中國領土,外興安嶺以北,額爾古納河以西歸屬沙俄。
  • 平史 | 康熙是清朝皇帝當中的一股清流正氣,守土有責!
    而吳三桂正是在這個時期舉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來對抗清朝,按道理來說在這樣輿論一邊倒的情況下吳三桂應該優勢大好才對,天下豪傑贏糧而景從才對。但是吳三桂卻輸了,沒鬧騰幾年就被滅掉了。雖說清朝相對比較腐朽,也有很多糊塗甚至噁心的統治者,但是筆者認為康熙和雍正卻是清朝皇帝當中的一股清流正氣,雖然有人說「千古一帝」這個稱呼似乎稍微有點過頭,但是康熙和雍正在一些治國理念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發揚和繼承上,是值得敬佩的。罵了大半輩子的滿清,我們今天來看看康熙這個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任皇帝在歷史面前的選擇。
  • 清朝時期,康熙為何主動將貝加爾湖讓給沙俄?原因其實很簡單
    這其中包括外東北、外西北、外蒙古、唐努烏梁海等一大片我們已經失去的土地,這造成的後果無疑是相當嚴重的,東北沒有了出海口,並且還損失了庫頁島上豐富的資源。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是,在很多時候,俄羅斯的貝加爾湖也曾是我們的領土,但是在清朝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在位期間,貝加爾湖也被清政府拋棄了,並通過《布連斯奇條約》和《恰克圖條約》永久承認了沙俄對於該地的所有權。
  • 【法苑文化】漫談徽州訟事史話系列 | 明末三大冤案之「汪文言封疆...
    漫談徽州訟事史話明末三大冤案之「汪文言封疆通賄」案編者按:明天啟年間,震驚世人的「汪文言封疆通賄案」中,許多朝庭重臣遭魏忠賢閹黨陷害慘死獄中並家破人亡。隨著楊漣等「六君子」案平反昭雪,汪文言捨身報主之事大白天下,人們唏噓之餘無不感嘆讚譽徽州人汪文言忠誠仗義的俠骨情懷。發生在明天啟年間震驚世人的「吳養春私佔黃山木植案」「汪文言封疆通賄案」和「吳懷賢圈點楊漣疏案」,被人們稱為「徽州三大冤獄」。
  • 康熙如果不殺他,清朝會成為超級大國,八國聯軍都不是對手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清朝最鼎盛的時期,開創了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共同打造了盛世。康熙大帝被稱為千古一帝,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康熙也做錯過一些事。康熙曾經就誤殺了一個人,康熙如果不殺他,清朝會成為超級大國,八國聯軍都不是對手。
  • 文字獄歷朝歷代都有,為什麼清朝最為嚴重?統治者殘暴禁錮思想
    第四:清朝的文字獄,在歷朝歷代發展到了一個巔峰 1:康熙時期的文字獄 說到清朝的文字獄,有那麼一部分人選擇視而不見。事實上這種看法是極其錯誤的,恰恰是在所謂的康乾之治裡,一朝比一朝發展的更加嚴重。康熙時期爆發了許多個案子,就那幾個典型的距離。
  • 「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晚清第一個因為媒體的報導,而平反的冤案
    「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是大清國第一冤案與奇案!也是大清國第一個,因為報紙媒體(申報)的輿論監督,而受到朝廷的重視,最後被平反的一個冤案。原本,這只是一場普通的冤案,在腐朽的大清國,類似的冤案每年都會有不少,但是「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卻因為媒體的報導,而受到朝廷的重視。案件最終送到了慈禧的案頭。透過這場冤案,慈禧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
  • 吳春紅案輿情觀察:冤案昭雪為何如此艱難
    同一節點,江西進賢張玉環殺人案也引發關注。隨著張玉環無罪釋放,涉案中的多個細節被媒體披露,從而在網絡上又出現了一波又一波的輿情峰值。時間再往前追溯,山東臨沂「被羈押15年後,2020年1月改判無罪」的張志超案同樣備受關注。   這些備受輿論關注影響重大被糾錯的冤假錯案,都有一個共同點:羈押時間長,申訴時間長,冤案昭雪充滿曲折和艱辛,最後因證據不足而疑罪從無。
  • 電視劇《康熙王朝》篡改歷史情節以及劇情存在一些不合理之處
    孝莊太后一、孝莊太后。「千古一帝」這一詞出自於明朝文學家李贄寫的書籍《藏書·世紀列傳總目》,是李贄專門針對秦始皇嬴政的評價。 「千古一帝」這個詞好像和康熙帝沒有什麼關係。在清朝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帝派人將索額圖逮捕關押。不久,索額圖死在被關押的場所。而納蘭明珠在康熙四十七年病逝。所以,索額圖和納蘭明珠不可能參加康熙六十年舉辦的千叟宴。
  • 順治給多爾袞定罪,康熙和雍正都不敢翻案,為何乾隆敢為其平反?
    不過,在清朝歷史上有一件頗為有趣的事情:順治給多爾袞定下謀逆之罪,追回其一切封號,並不準為其求情鳴冤,後繼的康熙、雍正兩位強勢君主也從未敢質疑這樁冤案,但乾隆卻鼓足勇氣,冒著極大的政治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