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在煤山上吊,大明帝國覆滅。這個時候清朝其實還沒有入關,清朝嚴格說來是明朝的繼承者。作為關外的小政權入主中原,清朝統治階級顯然是對自己不自信的,同時明朝雖然覆滅了,但是還有許多明朝的死忠粉依舊在策劃復國。其中許多的江南讀書人就很不服氣"蠻夷"統治。
順治皇帝是滿清入關的第一個皇帝,但是早逝,23歲就過世了,繼位者就是幼年的康熙。康熙當時才7歲,無法親政,是有4個輔政大臣的,他們是:鰲拜、索尼、遏必隆和蘇克薩哈。
其中鰲拜的勢力最大,可以說是權傾朝野。日益膨脹的鰲拜不但獨斷專行,連年幼的康熙帝都不放在眼裡,這讓他不但在朝堂上政敵很多,在讀書人眼中他也是一個妥妥的奸臣賊子,而那些前明的舊人更是將鰲拜視為頭號敵人。在這些背景下,鰲拜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治權益,他不但大肆打擊朝堂政敵、殘害官員、抓捕前明舊人,還想打擊江南讀書人的氣勢。
前文講到,當時江南地區的讀書人是不服滿清的統治。明朝覆滅清朝初建,人心不定的情況下,當政者肯定是忌諱這些的。鰲拜又是輔政大臣專權,為了凸顯自己的權勢,他一直在找機會打擊江南文人集團,只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
直到1661年有人帶著一本書在京城告發有人密謀造反,鰲拜憑此製造了一場滔天的政治冤案,極大地打擊了江南的士林。這場冤案歷經兩年,受牽連入獄的人達到千餘,被殺的有七十多人。
這樁冤案起源於一本史書《明史輯略》,告發的人名叫吳之榮。吳之榮原本是一個小縣令,人品低劣,後因為貪贓被革職。窮困潦倒的吳之榮偶然間發現江南富戶莊家在刊發史書,就是這本《明史輯略》,這吳之榮也是讀書人,在翻閱之下發現這本史書裡在記載清朝事情的時候,仍然使用的是明朝皇帝的年號,在這種特殊的政治環境裡,是極為敏感的,很可能被認為是有造反覆闢的想法。
吳之榮本就是貪財小人,莊家又是巨有錢的富豪之家。吳之榮以為看到了發財的機會,便以這本書去敲詐莊家,沒想到莊家不理會他。他敲詐不成,氣急之下就去官府告發領獎,沒成想莊家早就賄賂了江南的地方各級官員,並且在極端的時間內處理了原本刊發的書籍,並且把內容改掉以後重新印發。
吳之榮告發不成,反而碰了一鼻子灰,但他沒有罷休,反而告發到了京城。本來京城的各級官員也是被莊家賄賂打點好了的,但是吳之榮鬧得太兇,連鰲拜都知道了這個人。另外一點,也是天公不長眼,幫助了這個小人,他從一個讀書人那裡買到了原版的《明史輯略》。
在京城告發的時候,當時康熙年幼即位,鰲拜作為第一輔政大臣獨斷專權,他正急需一個由頭打擊讀書人,製造一場大案子來震懾政敵。這一來就給了鰲拜理由,緊接著就製造了這場《明史案》。
首當其衝的就是富戶莊家,這一家子統統被抓,連杭州將軍松魁,浙江巡撫朱昌祚以下所有大小官員,也都革職查辦。在明史上列名的文人學士,無一不是琅鐺入。
滿清因此案殺了不少官員和百姓。主持編撰這部史書的是已死的莊廷鑨,他也被開館戮屍,其父莊允城在獄中受辱而死,莊家15歲以上的男丁盡數處死,妻女全部發配東北滿洲給騎兵為奴;李令皙是前禮部侍郎,因為該書作序而被凌遲處死,四個兒子也被砍頭,他的小兒子剛滿16歲,法司心軟讓他招供15歲以減刑,少年只道:父兄皆死,何以苟活?最終這一家人被滅門。
這部書註明依據《朱氏原稿》增刪修改而成的,因吳之榮怨恨江南富戶朱佑明,便稱這"朱氏"就是朱佑明,結果這朱佑明和他五個兒子皆被砍頭,朱家的財富都被滿清賞給了吳之榮。
因此案牽連,冤枉而死的官員和百姓不計其數。湖州府知府、推官、訓導都被絞刑。更慘的是最慘的是,所有雕版的刻工、印書的刷工、裝釘的釘工,以及書賈、書鋪的主人、賣書的店員、買書的賣者,查明後盡皆處斬。
至於江南名士,只要跟這本書搭上一點關係,都被凌遲處死。因為這一部書而家破身死的,當真是不計其數。
其實給前朝修史書歷來有之,一來是尊正統,以繼承者的身份合法統治;第二個是告訴世人,前朝已故,應安心歸附,順應朝廷。這部《明史輯略》寫的是明朝的是,用明朝的年號本來沒什麼問題,但是卻引發了這麼一樁大冤案,我分析大概有兩個原因。
第一就是滿清作為漁獵文明,有野蠻性。雖然漢化了不少,但是滿清很多旗人依舊脫不掉野蠻氣息,就比如鰲拜。鰲拜不但反對漢化,還自恃武力歧視同為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索尼等人,更是看不起江南的讀書人了。這樁慘案意在打擊讀書人的思想,也是嘉定屠殺、揚州屠殺的延續,只是有了一個合法的藉口。
第二就是滿清朝廷剛剛入主中原,時局並不穩定。除了據守臺灣的鄭成功,還有吳三桂等這樣的前明舊臣,他們確實對滿清是一個不穩定因素;除此之外,江南士林是中國的文化中心和輿論場所,還有很多反清復明的思想,這讓滿清的統治者感到相當不安。所以也需要打擊讀書人的思想,以求維護統治。
總的來說,臭名昭著的《明史案》,是特殊時代下的社會大悲劇,也是天下文人的悲劇。清朝多有文字獄,天下讀書人敢怒不敢言,失去了風骨。
圖文來自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