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是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無限接近完美的一個人。
他幼年經歷曲折。兩歲時親生父親去世,母親原是父親的小妾,不被正妻所容,父親去世不到半年即被迫改嫁。
繼父朱文翰也是文化人,進士出身,官職雖小對範仲淹也還不錯。可惜繼父去世的早,範仲淹在繼父去世後從大哥口中才得知自己並非親生兒子,內心十分苦悶。
幸好範仲淹自身十分努力。他發奮讀書,努力克服貧匱的物質生活,在27歲時便高中進士被授予官職。
宋朝官吏的俸祿中,是含有職田的。官員可以靠租田收取租稅,這屬於自己俸祿的一部分。
上任沒多久的範仲淹,做了兩個決定。一個是把自己的職田交給借繼父家的兩個哥哥朱諄朱誠打理,以報答繼父的養育之恩,另一個決定就是回蘇州老家範家認祖歸宗。
後來,範仲淹的官越做越大,但由於他總是秉言直諫,因此常常遭到貶黜。
1049年,範仲淹由於在中央推行新政受挫,人生中第三次被貶。只是,這一次的貶謫卻促進了「範氏義莊」的創立。
範仲淹此次被安排到了杭州做知府,杭州與老家蘇州距離很近,範仲淹得以數次回鄉看望族中父老。他了解到族中有很多子弟生活困苦,於是決定拿出自己畢生積攢的俸祿,在蘇州吳縣購買了1000多畝田地,又買了一所大宅院,建立了範氏義莊。
範氏義莊的創立和現在的家族慈善基金頗有相似之處。用途包括對貧困的族人進行救濟、用於宗族成員的教育、考試、婚喪嫁娶,以及房屋的修繕和祖先的祭祀等。
按理說,範仲淹在幼時經歷如此曲折,很大程度上與範氏家族中無人庇護他們母子有關係。
即便這樣,範仲淹在有能力之後,不是選擇自己享受,而是選擇無私奉獻以德報怨,將積蓄全部拿出來創立義莊,使得貧困的範氏族人避免了流離失所的悲慘命運。
範氏義莊之所以能夠延續800年,首要原因是制定了詳細的規章制度,有一套不斷完善並且行之有效的制度。
範氏義莊建立之初,範仲淹制定了十三條規定。規定的內容很詳細,包括了米、布匹、金錢的發放對象、數量、管理方式等。
範仲淹的規定並不是冷冰冰的,裡面充滿了人性化的措施和平等的觀念。比如族人不論貧富,一視同仁;無經濟收入的婦女也給予發放;再婚的範家女兒也可以領到二十貫的錢。
在範仲淹的設計下,範氏義莊採用了類似當代「三權分立」的模式,即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有效分離並相互制約。這個制度後來經過範仲淹的次子範純仁和歷代範氏子孫修訂、完善,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體系,用法治代替人治,保證了「範氏義莊」的千年傳承。
第二個原因是良好家風的傳承
範仲淹晚婚晚育,36歲才結婚生子,但他並不溺愛子女,對每個孩子都嚴格要求。範仲淹當時已經身居高位,但生活簡樸,從來沒有以權謀私、媚上欺下。俗話說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師,他的言傳身教給孩子們樹立了標杆形象。
長子範純祐,官職雖然不大,但年紀輕輕就和父親奮鬥在抗擊西夏的第一線上,與基層士兵同吃同住,毫無貴公子的架子;
次子範純仁,官至宰相,成就超過了父親;第三子範純禮,官至禮部尚書;第四子範純粹,官至戶部侍郎。
在這種「耕讀傳家」榜樣的帶動下,範氏義莊培養出了大批人才。宋朝中進士者22人,明朝中進士者30人,清朝僅順治一朝就出了進士12人。
這些子孫將範仲淹的百字家訓理念一代一代堅持了下去。
第三個原因是範仲淹的個人魅力
範仲淹一生愛民,留下了「範公堤」等民心工程,在群眾間有很高的呼聲。同時,他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獲得了歷代統治者的高度認同,他們將範仲淹樹立為「人臣典範」進而認同了範氏義莊的存在,並給予了一定的政策扶持。
儘管如此,範氏義莊在800年的發展中還是經歷了許多波折。
明朝時期,因為明朝對江浙地區收取重稅,範氏義莊收入每況愈下,幾乎無法周轉。官至浙江按察司提學副使的範仲淹第十六世孫範惟一,辭官後回蘇州親自打理,最終克服了種種困難,維持了義莊的規模。
到了清朝,範氏義莊終於跨入了史上最繁盛的時期,到了清末,範氏義莊的田地達到了5300畝的巔峰。
有人說,中國歷經800年不衰的家族只有兩個,一個是孔子的家族,另一個就是範氏家族。
範氏家族的明智,包容,與世無爭,修身立人,專心做事;無論從政,還是經商,治家,追求的是天人合一,文正公憂國憂民是範氏族人的榜樣,才使得範氏家族繁榮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