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進興︱沙漠的智者:田浩教授

2021-02-23 上海書評

從左至右:張廣達、田浩、黃進興

文︱黃進興

西方研究上古晚期基督教聖徒的起源,發現最初的原型系居處於沙漠的智者;田浩(Hoyt Tillman)學長的學行,容可比擬。


田浩與我享有不折不扣的同門之誼。我們都曾是林毓生、餘英時、史華慈教授的學生。


首先,林先生乃是田浩就讀維吉尼亞大學碩士班的指導教授,而我則是林先生1974年返臺,客座臺大時的忠實聽眾。由於當時法規並不容許,因此林先生所授的課,並不算學分;但絲毫擋不住那些來自各校求知心切的學子,課堂上總擠上百來人,連夜晚的研討課也不下數十位,學員個個士氣高昂。而這些聽課者不乏日後研究思想史的種子。究其實,林先生和餘先生乃是臺、港兩地思想史崛起的最重要的播種者。初起,經由林先生的授課,打開了該時頗為沉悶的人文氣氛,頗有撥雲霧、見青天的感覺。


林先生出身學術名門。他的博士學位乃得自芝加哥大學的「社會思想中心」(Committee on Social Thought)。該中心網羅全美首屈一指的學者,標榜跨領域攻堅的研究取向,號稱難讀,故別有特色。在課堂上,林先生不時地拋出他的業師、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大師——哈耶克,以及海德格爾的得意門生——政治哲學家阿倫特、化學家兼知識論的怪傑——麥可·波蘭尼、社會學的大師——愛德華·希爾斯等人的大名,光彩奪目,讓我們這些遠在異鄉不得親炙的求知者,佩服得五體投地,無以復加。

除此之外,林先生並引進韋伯、庫恩和伯林以及史華慈的論旨。課堂當下,眾人朝夕諷讀韋伯的《政治作為志業》(Politics as a Vocation, H.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eds. & trans.,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pp. 77-128)和《學術作為志業》(Science as a Vocation, H.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eds. & trans.,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pp. 129-156),以及伯林的《自由的兩種概念》(Two Concepts of Liberty, Isaiah Berlin, Four Essays on Liber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pp. 118-172)和《刺蝟與狐狸》(The Hedgehog and the Fox, Isaiah Berlin, Russian Thinkers, ed. Henry Hardy and Aileen Kelly,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79, pp. 22-81)諸文,人人牙牙學語,樂不可支;遂在臺灣大學掀起一股弦歌不輟的景象。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Four Essays on Liberty

Russian Thinkers


當時的人文學界:緣有林毓生闡發諸觀念於前,復有餘英時的史學實踐共鳴於後,遂譜成動人心弦的學術二重奏,而獲得極大的迴響。尤其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Thomas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62)裡所涵攝的「範式」(paradigm)的核心概念(庫恩以範式的轉移解釋了十七世紀的科學革命,影響了二十世紀下半葉西方的人文及社會科學),經由余英時先生在《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具體的操演,「尊德性」和「道問學」遂成範式迻轉極具啟發性的示例,進而深深影響了日後近二十年人文研究的方向。


此外,伯林的「刺蝟」(hedgehog)和「狐狸」(fox)的概念,原本意在分析大文豪託爾斯泰的思路,不意由余先生轉手用來彰顯清代中期兩位標竿性的學者——戴震(1724-1777)與章學誠(1738-1801)——涇渭分明的學風。之後,學界群起仿效,中國思想史的領域頓成了野生動物園,一大群「刺蝟」和「狐狸」跑來奔去,好不熱鬧(伯林擷取希臘詩人的斷簡殘篇「狐狸知道許多事情,但刺蝟只注意一件大事情」,倚之分類西方學者、作家和藝術家中存有迥然有異的兩種風格;另見餘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的確,七八十年代,大陸與臺、港兩地相形隔閡,但林、餘兩位先生確是其時中國思想史最關鍵的開拓者。受此影響,我便下定決心,負笈西方,追求真理。


1977年前去哈佛報到,在哈佛燕京圖書館巧遇田浩,一見如故,相談甚歡。他甫獲得博士學位,正準備前去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任教。須知當時在美國人文學界謀職甚為艱困,連幾位日後成名的學者其時也多是流浪教師,而田浩一下子便找到任職的學校,算是幸運不過了。但是位於沙漠之際的該校,竟然留住田浩一輩子的教學生涯,則是他始料未及的。他終成了沙漠的智者。


田浩的博士論文原是處理南宋非主流的儒者——陳亮(1143-1194),他謂之「功利型的儒家」(Utilitarian Confucian)。但之後,他便把注意力移至朱熹(1130-1200)這位理學集大成者,甚至與其後裔結了不解之緣。有趣的是,在二十世紀陸王之學環伺之下,田浩的太老師——錢穆(1895-1990)先生,晚年以《朱子新學案》孤鳴獨發,重振不絕之學,而其業師——餘英時則以《朱熹的歷史世界》名重於世。而田浩本人則繼之以《朱熹的思維世界》風行兩岸,一系三傑,洛閩之學,接踵而起,遂得重現光輝。


還記得九十年代田浩曾挑起了一個小小的論戰[可參閱田浩和狄百瑞1992年至1994年所發表的論文和響應,收入《東西哲學》(Philosophy East and West)]。原來 「Neo-Confucianism」(新儒家)此一英文用詞,困擾了不少專家學者。一般用它來指稱「宋明理學」,偶爾也用來指涉民國的新儒家,恆相混用。惟田浩以研究異端陳亮起家,他所見的宋明儒學遠較他人寬廣、多元,因此他不滿意當時北美研究理學的巨擘——狄百瑞,專挪「Neo-Confucianism」一辭來概括宋明儒學的全貌。是故,他起而糾舉,發文聲討,卻引起了你來我往的論戰,可惜狄百瑞只回了一兩合,便置之不顧。因此《舊約聖經》所描述的大衛與歌利亞的決戰,在今日學術界並未得複製。而田浩只能以卵擊石收場罷了。


對照北美漢學新潮的流風,田浩的治學不免顯得質樸少華,難以兜售。其實,以他所積累的學術成果,照理謀得頂尖大學的教職,並不為過,但他卻「回也,不改其樂」,依舊擇善固執,只能如曾國藩「屢敗屢戰」,而為知者所叫屈。但他的問學穩健紮實,不貶道以求售,頗類東方人理想的治學風範。在冥冥之中,上帝似又為他在東亞開了一扇大門,在異鄉受到甚大的賞識和掌聲。如前所述,他為學厚重踏實,中文底子甚佳,極早便因發現陳亮的佚文,補充了《陳亮集》,而為中國宋史大家鄧廣銘(1907-1998)慧眼所識,並和其下一代鄧小南教授學術上過從甚密,允為跨代情誼。又田浩的英文原著,均有中文繁體、簡體譯本(間有韓文譯本),遂為東方學界所熟悉。蓋其立論肯綮,不乏新意,復兼中、西學之長,故廣受邀約,四處交流。田浩亦樂此不疲,有回聽他說,在上海一區便有五間高校請他演講,由此可印證他宣道的熱誠。

《朱熹的思維世界》


又甫回國,我緣受同學吳東升之託,整理了他父親——吳火獅(1919-1986)先生的口述傳記(拙作《半世紀的奮鬥》,臺北:允晨文化事業公司,1988;日譯本《臺灣の獅子》,東京:講談社,1992),吳先生乃是該時臺灣本土重要的企業家。後來田浩承擔英譯,並為英譯本(Business as a Voca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撰寫了長篇導言,不意卻促使他踏進「儒家倫理」和「東亞經濟」的議題,並發表了不少這方面的論文,取得了這個議題的發言權,或許可視作他研究歷史上「功利型儒家」在當代關懷的賡續。究其實,田浩絕非食古不化的書生。近年他戮力疏通中、西文化裡「正義」(justice)「人權」(human rights)諸觀念,頗思有益於世道人心。


於私人情誼一方,1995年個人從美返臺途中,受田浩之邀到沙漠之城——坦佩(Tempe)作客。田浩全程陪同我及家人前去參觀廢棄飛機的墳場、沙漠博物館。最精彩便是他不辭辛勞,開了整天的車去大峽谷,大自然鬼斧神工,不得不讚嘆造化之奇。沿途車中,聊了家常私事,他說父親本為機械匠,老是擔心他學人文會餓死,常不放心。言談之間,父子彼此之間真情自然流露,讓我心有戚戚焉,十分感動。原來東西方父子的情結,並無兩樣。他本身乃是虔誠的基督徒,加上儒學的濡化,待人謙和有禮,熱心助人,故為友人所稱道。此外,必須一提的,田浩作為師兄,對我們這些小學弟,在學術發展的過程中,從不吝予以鼓勵與協助。這點我想不少同門應知所言不虛,就此不表了。


末了,田浩動輒以「鄉下佬」「土包子」自我嘲解,豈不知他信道彌堅的學行正應驗了《聖經》所預示的:「先知」註定在家鄉受到誤解和輕視,在異鄉卻得大發光彩。

·END·

本文首發於《澎湃新聞·上海書評》,歡迎點擊下載「澎湃新聞」app訂閱。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訪問《上海書評》主頁(shrb.thepaper.cn)。

相關焦點

  • 五一影院 | 《教授與瘋子》:他們是智者,也是瘋子!
    相信大家都用使用過《牛津詞典》吧,但是《牛津詞典》背後的故事可能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今天小壹給大家帶來電影《教授與瘋子》,一起來看看《牛津詞典》這部傳世之作背後的故事吧!《教授與瘋子》取材自真人真事,「瘋子」邁納的案件資料曾被封存百年之久才得以解密,梅爾·吉勃遜當初讀到這個驚世駭俗的故事時,深感救贖的力量和及生命的光輝,於是購得原著版權,並不惜二十年磨一劍促成本片問世。
  •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謝園辭世:臺上戲痴,臺下智者
    他既是北京電影學院的教授,也是大家毫無爭議的表演藝術家。都說表演是來自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它是用戲劇的外衣包裹著人生百態,釋放著酸甜苦辣。一個好的演員不但要收放自如,更要審時度勢。演員演的是別人的日子,別人的人生,一個合格的演員最重要的是詮釋好劇本裡人物的人生,在不失自己本色的同時恰到好處的演繹出戲劇人生。
  • 百家講壇「最萌」教授於賡哲:毛烏素沙漠 起於人終於人
    百家講壇「最萌」教授、央視百家講壇三度主講嘉賓、武漢大學博士 南開大學博士後、陝西師範大學教授 博士研究生導師於賡哲本次分享主題為:毛烏素沙漠的前世今生!他表示:與原本就是自然環境一部分的塔克拉瑪幹沙漠不一樣,毛烏素沙漠原本不是沙漠,是因為人類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造成了這個沙漠,這要一直追溯到唐代,毛烏素沙漠的形成與唐代土地利用有關係。
  • 中國最特殊的沙漠,日本教授帶7300人前來植樹,14年種樹300萬棵
    因此經過半個世紀多的努力,中國治沙成就也十分突出,目前庫布齊沙漠和毛烏素沙漠都得到了治理,毛烏素沙漠更是快要在陝西的版圖中「消失」了,也同樣獲得聯合國的嘉獎。這些都是中國在治沙方面的成就。而在中國的治沙成就中,其實不單單有著中國人的功勞,同時也有著日本人的功勞存在,因為一個日本人的緣故,中國有一個特殊的沙漠,因此得到了治理,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嗎?
  • 《沙漠駱駝》抄襲,《盜將行》被教授批評,網友:我只想聽首歌
    日前,網絡神曲可謂是源源不斷,在大街小巷流傳,而且這些神曲通過一些一夜平臺大火,成為耳熟能詳的歌曲之一,不過,最近,《沙漠駱駝》就深陷抄襲風波,一時之間,剛剛憑藉著這首歌迎來人生巔峰的展展和羅羅也跌下神壇,而他們的宣傳公司也發出聲明已經終止了與兩人的合作,真可謂是偷雞不成蝕把米,據悉:兩人抄襲的對象正是他們老師徐天盛之前的作品,
  • 時代視點,以創變建築設計影響品質生活「優悅の優人物」對話田浩
    田 浩 | 優悅 x 優人物HALL OF FAME NO.2020-003封面優人物:田浩//LDS優悅聯袂旗下重磅新媒矩陣優人物與優悅好房,特別對話了LDS的建築設計總監田浩先生,一起分享田浩先生如何將自己設計理念融入到祥聚拾光項目中,如何以建築設計影響和改變一種全新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 智者學派、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柏拉圖孕育西方人文主義萌芽
    智者學派——人是萬物的尺度希臘的城邦政治制度使得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積極性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於是產生了一群能言善辯、文化素質較高的人群。他們以雅典為中心,週遊希臘各個地方,對當地的居民以及青年傳授辯論、演說、修辭技巧,教授他們參與政治生活的能力。
  • 智者與庸人互為衣冠鏡
    今夜,主播安然為你讀書,點擊音頻,邊聽邊讀我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研究為什麼智者聰明、庸人平庸,發現智者和庸人都是每天24小時做著幾乎相同的事情,可是成就卻大不相同。於是,我進一步調查,結果發現,他們雖然做同樣事情卻有很多不同之處,而且正是這些不同之處把智者和庸人區別開來。
  • 謂智者不銳
    所謂智者不銳;是說一個很有智慧的人,你很難見到他有什麼銳利之處,因為一個真正的智者是不會輕易去做那些過激的事情的,也不會過分地表白什麼,展示什麼
  • 探尋沙漠綠洲背後的「秘密」
    重慶交通大學沙漠土壤化團隊成員蔣學皎說,現在他們的沙漠土壤化技術不僅是「黑科技」,還有了「高科技」。隨著騰訊—重慶交通大學沙漠生態研究聯合實驗室的成立,一套基於邊緣數據中心的智慧農業解決方案孕育而生,改變了研究的傳統模式,助力他們研究沙漠綠洲背後的「秘密」。
  • 《刀鋒1937》的智者 龐德
    龐德—《刀鋒1937》裡的智者。龐德(寇世勳扮演),有勇有謀、堅忍果敢、重情重義、堅持原則和底限、風度氣質俱佳。做他的兄弟,不會後悔;做他的女人,心甘情願;做他的對手,也會有惺惺相惜之感。為什麼說他是智者,因為他有智者最重要的兩個因素:一.智慧超人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從上海灘總舵主,到被滅滿門,到遠渡日本臥薪嘗膽,再到重回上海灘。為報二十年前的家仇苦心經營、歷盡劫難。他經歷了太多,他說是全都經歷過、徹底理解了,因而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就有了後來計劃周全的報復。
  • 智者、聰慧、平庸、弱智、傻子
    「智者」。你可別跟我說那些臭老道、臭和尚,還有那些臭專家啊。我所說的智者,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有大智慧,什麼事情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不知道大家看過一個電視劇《天道》,商界怪才 「丁元英 」。
  • 智者平和,聰明人焦慮
    智者關注長期,聰明人在意短期為什麼聰明人那麼多,但是有智慧的人卻很少?因為聰明人總是在比短期收益,而智者看重長期收益。有眼光專注長期目標,有勇氣看長期收益,有耐心去忍受短期損失的人非常少。智慧與聰明差別體現得非常明顯的是兩種場所,第一是學校,第二是股市。
  • Hero legend 【二】 —— X教授的成長【一】
    冷戰時期,美國CIA成立了X分部。成員包括X教授、萬磁王和魔形女、莫拉·馬克塔格特等。X教授在海灘受傷,自此只得坐上輪椅。萬磁王和X教授的成長,是我們洞察規律的切入點。這是電影導演和編劇自己都不曾領略的深度,這需要觀影者自己結合人生的劇情來延展並掌握。
  • 【佛教故事】愚人與智者之區別!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為比丘們開示愚人與智者的差別。佛告訴諸比丘:「愚痴人常犯三種過失,大眾應當要遠離,是哪三種過失呢?愚痴人對於不該思惟的事情卻偏要思惟;不該論說的事情卻偏要論說;不能做的事情卻偏要修習。什麼是不應當思惟的事情卻偏要思念?愚痴的人心中常憶念三件不該想的事,是哪三件事呢?第一,總是嫉妒他人。第二,常對他人的財物和妻女起貪念。
  • 關於智者學派的十個小知識
    關於智者學派,你應該知道這十點知識。第一,智者學派不是一個統一的哲學派別。以傳播知識與辯論術為職業的一批古希臘哲學家,被人們稱之為智者。因為這些學者只是在思想上有共同之處,並沒有理論體系,所以智者學派不是一個統一的哲學派別。第二,不同時期的「智者」有不同的含義。
  • 行走的文學——環形沙漠
    環行沙漠作者;馬中祥前言這是我2001年夏天去新疆的日記,今天整理出來,是為了留下這點紀念。這是一段永遠難忘也不該忘記的旅程。新疆,遙遠的大西北,神秘的絲綢之路,無垠的大沙漠,加上十五年前新疆一行越來越淡薄的記憶,都在召喚我。
  • 智者無言、聰明的人、比較沉默…
    智者無言,聰明的人,比較沉默,凡事少說多做,實在要說話,也要三思而言,不會口無遮攔。明白,凡事點到為止,不明白的事情,絕對不說;一知半解的事情,不會亂說。生命就像一條大河,時而寧靜,時而瘋狂,但是真正的深水,從來都是靜靜的流淌;為人也當如此,處世謙和,態度柔和,但胸中自有萬千丘壑。
  • 金剛狼3中X教授被X-24殺死,如何評價X教授的一生?
    在X戰警系列中X教授一共死了3次:X戰警3中被格雷琴分子化殺死,X戰警逆轉未來被哨兵殺死,金剛狼3中被X-24插入心臟在金剛狼3當中登場的X教授我真的是被嚇到了,教授你怎麼可以這樣,還是我認識我所熟悉的教授嗎?
  • 此三言止於智者:流言、謊言、大言
    流言止於智者。流言蜚語如刀刻,句句傷人心。三人成虎,明明沒有老虎,因為說的人多了,就成了人人喊著有老虎。其實,街市上本就沒有老虎。所以,流言蜚語,在普通人中間,亦顯得格外有生存之道。而流言一旦流傳到了智者那兒,就再也行不通了。智者沒有「從眾」心理,也不願「人云亦云」,而是要有依有據,眼見為實,經得起驗證的事情才會通過。否則,一律不予通過,全部駁回去。因此,流言止於智者。謊言止於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