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同堂,如今有120多位子孫後代!博白這位104歲老人的「長壽詞典...

2020-12-18 湘湘帶你看社會

吃苦耐勞、自強、感恩

正直善良、粗茶淡飯

……

五代同堂的他已經104歲

如今有120多位子孫後代

遍布廣州、南寧、防城、北海、玉林等地

博白百歲老人黃慶文的「長壽詞典」

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生活

104歲的黃慶文(中)和大兒子黃積輝(左)、二兒子黃積虎(右)。

黃慶文老人已經104歲了,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歲月變遷。如今,他五代同堂,兒孫繞膝,到了頤養天年的時候。他生活依舊能自理,還能做一些編織的輕活兒。日前,當記者在博白縣那卜鎮雙竹村黃慶文家中見到他時,他端坐在大廳,面容雖顯瘦削,但雙眼炯炯有神。在記者面前,黃慶文的兒子黃積輝、黃積虎介紹了父親這一路走來的風風雨雨。

他的早年寫滿坎坷

1916年,黃慶文在博白縣那卜鎮一個偏僻的山鄉出生。在家中,他是最小的兒子,有兩個大哥和一個姐姐。3歲時,他的父母雙雙病故,年幼的他便由叔叔、叔婆照顧長大。

在貧困中成長的黃慶文嚮往著幸福的生活,他希望通過勤勞的雙手,為子女創造幸福的生活。1946年,已經成家的黃慶文,跟著村裡人到憑祥寧明尋親後,了解到那裡許多田地可耕種。回到家後,他決定帶上老婆、兒女一起到寧明,幫當地富戶耕田種地換取酬勞,解決在老家吃不飽、穿不暖的困境。

那一年,黃慶文的肩上挑著一對籮筐,一邊裝著兒子,一邊裝著煤油燈。一路上,他依靠賣煤油燈得到的微薄盤纏,跋山涉水、風餐露宿。1個多月後,他終於來到當時的憑祥寧明夏石鄉哨平村坑廟屯,給當地的富戶打長工。此後,他又在坑廟屯生下四個孩子,生活漸漸好起來。

多年後,已在他鄉安居樂業的黃慶文,時常想起撫養自己長大的叔公、叔婆,想要回到故鄉的念頭越來越強烈。1957年,在找好回老家的線路之後,黃慶文收集好能帶走的物件,一家8口人從寧明搭火車到南寧,然後從南寧乘坐火車到博白文地。在文地鎮下車後,天色已晚,一大家子正愁無處住宿時,剛好遇到一個前來接女兒的當地人。經過聊天后,知道他們沒有人來接,走路回家天色已晚,這位好心人便邀請這一大家子到他家住下,第二天再走。

次日,黃慶文一大家子從文地回到那卜鎮,走了8個小時的山路,到了大垌之後,已經記不清回雙竹的路了。當時又遇到一位熱心阿伯,阿伯帶著這一大家子走路送他們回到雙竹村雙湖屯,直至認出回家的路了,阿伯才離開。

如今,大兒子黃積輝依舊對當年留宿他們的好心人念念不忘。60多年過去了,他依然想去尋找那天晚上留宿他們的好心人,當面說上一句謝謝。

他的人生,終生與勤勞相伴

在黃慶文老人的家中,綠樹掩映,翠竹茂密,生態環境優美。我們看見他時,他正閒坐在客廳裡,精神抖擻。手裡拿著一根拐杖,不時地敲著地面,嘴裡不時嘟噥著說些話。

正在照看老人的黃積輝告訴記者,父親耳朵有點背,不太能聽見別人說話。兩年前老人102歲了還堅持去地裡幹農活,種些菜,砍竹子編筐織籃送人。擔心老人幹農活不小心會受傷,他的6個子女決定不再讓他幹活,由四個兒子輪流在老家照顧老人的飲食起居。如今,老人還能生活自理,自己吃飯,自己洗澡,在飲食上也從不挑食。

黃積虎告訴記者,他父親年輕時曾當過民兵,跟著地下黨參加過革命工作。當年父親黃慶文回到老家雙竹村雙湖屯後,在老家沒有房子住,一家8口人只能擠在一間生產隊的公房裡生活。在寧明時因為田地多,耕田種地有收穫,天天可以吃上米飯;回到老家後,田地少、人口多,物質生活匱乏,一天就煮一大鍋芋頭,就是一家子全天的口糧。孩子們有意見了,黃慶文總告訴他們,能回到老家生活,能有機會孝敬叔公、叔婆,生活苦點也值得。

回到老家雙湖屯後,40多歲的黃慶文被安排去燒石灰,老伴在生產隊幹活掙工分。幹活,黃慶文是一把好手,他從不挑肥揀瘦,無論是誰,叫到他,他都會賣力幹活,從不偷奸耍滑。在村裡,他也樂於助人,左鄰右舍有需要幫忙的,他都會主動去幫,從來不求回報。

在生活上,黃慶文要求簡單,從寧明返回老家之後,一家子8口人住一間屋子過了很多年,生活清苦,但他從來不會怨天尤人。後來依靠自家的努力,他們陸陸續續自己動手建了6間房,解決了家裡人住宿的難題。

他以身作則,傳承好家風

這是一個美滿和諧的五代同堂的幸福之家。年紀最大的是104歲的黃慶文老人,最小的是他的曾孫,在2019年出生。至今,他已有120多位子孫後代遍布廣州、南寧、防城、北海、玉林等地。

(資料圖片,圖文無關)

或許是參加過地下革命的緣故,黃慶文最記得「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而且還用在教育子女上,要求子女不準打架,不準去偷竊別人的東西。

在物質貧乏的年代生活,黃慶文教育孩子,不能挑吃,有什麼就吃什麼。做人不能太計較,幹活一定要勤快。生活好過了,他教育子孫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忘本,做人要有感恩之心,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在他言傳身教的教育下,他的子孫後代有的在政府部門工作,有的當兵,有的成為人民教師……無論在哪個行業工作,他們都能秉承正直、善良的品質,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做出好的成績。

在年輕時,黃慶文就學到一手生存手藝。上了年紀後,家裡生活好過了,他仍念念不忘編筐織籃做簸箕,很多都是免費送人。黃慶文老人脾氣好,與人為善,跟左鄰右舍的關係融洽,是村中有名的老好人。從小沒有機會讀書的他,對下棋有愛好,平時最大的樂趣就是跟村裡幾位兄弟下棋。如今百歲高齡了,他在飲食上追求簡單,從不挑食。晚輩對他很孝順,逢年過節都會帶禮物回來看望他。

「歲月記載著父親的辛勞。」 黃積虎深有感觸地說,他們一大家子對百歲老人非常敬重,並盡能力來照顧他,讓他在晚年生活得更加美滿幸福。

(來源:玉林日報記者 記者 詹麗萍 張鈺斌 實習生 張志梅)

(海報製作 黃嘉琳 )

責編:覃維

主編:宋建州

博白 黃慶文 寧明 玉林 博白縣

【來源:玉林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五代同堂,如今有120多位子孫後代!博白這位104歲老人的「長壽詞典」是……
    吃苦耐勞、自強、感恩正直善良、粗茶淡飯……五代同堂的他已經104歲
  • 那卜這位104歲老人五代同堂,如今有120多位子孫後代!
    吃苦耐勞、自強、感恩正直善良、粗茶淡飯……五代同堂的他已經104歲如今有120多位子孫後代遍布廣州、南寧、防城、北海、玉林等地博白百歲老人黃慶文的「長壽詞典」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生活104歲的黃慶文(中)和大兒子黃積輝(左)、二兒子黃積虎(右)。黃慶文老人已經104歲了,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歲月變遷。如今,他五代同堂,兒孫繞膝,到了頤養天年的時候。他生活依舊能自理,還能做一些編織的輕活兒。
  • 博白104歲老人五代同堂,120多位子孫後代
    吃苦耐勞、自強、感恩正直善良、粗茶淡飯……五代同堂的他已經104歲如今有120多位子孫後代遍布廣州、南寧、防城、北海、玉林等地博白百歲老人黃慶文的「長壽詞典」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生活104歲的黃慶文(中)和大兒子黃積輝(左)、二兒子黃積虎(右)。黃慶文老人已經104歲了,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歲月變遷。如今,他五代同堂,兒孫繞膝,到了頤養天年的時候。他生活依舊能自理,還能做一些編織的輕活兒。
  • 玉林104歲老人五代同堂,120多位子孫後代!
    104歲如今有120多位子孫後代遍布廣州、南寧、防城、北海、玉林等地博白百歲老人黃慶文的「長壽詞典」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生活104歲的黃慶文(中)和大兒子黃積輝(左)、二兒子黃積虎(右)。黃慶文老人已經104歲了,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歲月變遷。如今,他五代同堂,兒孫繞膝,到了頤養天年的時候。他生活依舊能自理,還能做一些編織的輕活兒。
  • 104歲老人 五代同堂兒孫近百
    這個已邁入104歲、身體依然硬朗的老太太如今已五世同堂,兒孫近百人,被當地人視為幸福家庭的榜樣———村裡誰家有喜事,都會請她「上課」,傳授家庭和睦之道。桐梓百歲老太兒孫有近百人昨日,記者來到堯龍山鎮,見到了這位百歲老人———一棟土坯房內,104歲黎樹珍老人坐在沙發上烤火,幾個孫子、孫女和曾孫正逗她說笑話,老人不時發出開心的笑聲。
  • 徐聞這條「長壽村」,有對百歲夫妻相濡以沫82載,從來沒吵過架!
    >走進「長壽村」 眼前這位趕牛車的大叔 看上去像六十多歲 實際上他已經七十多歲 而百歲老人許進安,是村裡最長壽的,今年已經104歲,妻子
  • 宿遷長壽老人已111歲:五世同堂最大的玄孫19歲
    出生在封建社會,經歷過戰爭的洗禮,桃李年華送走了丈夫,花甲之年送走了唯一的兒子,如今她依舊硬朗地活著,就在3天前,這位老人度過了自己的111歲生日,她就是尹光珍。記者從宿遷市民政局相關部門了解到,目前尹光珍是宿遷最年長的老人。5日上午,記者來到沭陽縣華衝鎮站墩村尹光珍老人的家,站在院外便看見老人正慢慢地往屋內踱步。據站墩村村部會計劉金奎介紹,老人身體挺好的,目前獨立生活在這個有兩間小屋的地方,因為唯一的兒子早逝,平日裡三個孫子每家輪流5天來小屋照顧她。「今天輪到長孫家,但是長孫身體不好,長孫媳又去割草了,所以小孫媳又來給她送飯了。」
  • 百歲老人五代同堂 常念「家和萬事興」
    只要有需要,村民都可以免費接水管入戶,滿足大家的飲水需要。   李家門前,聳立著一個大「壽」字。高12米、寬6米,為去年11月5日李富春的102歲壽誕時所立,那一天,全村千餘人都來到李家拜壽,老壽星給來賓們講了四五分鐘的少年趣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 重陽節 聽百歲老人聊幸福生活和長壽「秘訣」
    目前,我國老年人口(60歲及以上)已超過2億人。南京市已經進入了「深度老齡化」社會,老年人「更加長壽」的趨勢也日益明顯。近年來,我市政府部門加大養老投入,促進養老事業健康發展,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近日,南報融媒體記者走訪了我市的幾位百歲老人,聽他們聊聊自己的幸福生活和長壽「秘訣」。
  • 百歲老人4位,90歲以上老人34位,東陽這個「長壽村」你知道嗎
    金華新聞客戶端10月20日消息 金華日報記者 杜曉萍 文/攝/視頻  樓金星和蔣冬英相濡以沫走過了70年,兩人年齡加起來有193歲(虛歲,下同),是東陽市南市街道槐堂村目前最長壽的夫妻目前,槐堂村90歲以上老人有34位。其中,百歲老人有4位,分別是102歲的韋福妹以及100歲的葛德暹、樓金星、厲姣娥,並有兩對長壽夫妻。16日,記者走訪了幾位老人,發現他們有個共同的特點——吃好睡好心情好。  韋福妹坐在床上,正準備午睡,她穿著一件唐裝,精神矍鑠。
  • 長壽的秘密,來自每個百歲老人的共性調查
    01 長壽老人熱情開朗 見到她時,楊南屏正在和同屋的老人聊天。 看到有人來探望她,她樂呵呵地熱情招呼著。 這位老人已經102歲了,但依然精神矍鑠、頭腦清晰,氣色也很好。
  • 世界最長壽老人116歲生日宴:現在五世同堂(圖)
    付素清老人和玄孫在一起。 安源 攝付素清老人壽宴現場。 安源 攝116歲的世界最長壽老人付素清。 安源 攝  中新網成都8月25日電 題:世界最長壽老人的116歲生日宴  中新網記者徐楊禕 安源  25日一早,位於四川雙流縣太平鎮前進村9組付素清老人的家中便格外熱鬧,前來賀壽的人潮打破了這座竹林小院往日的平靜。
  • 百歲老人分享長壽秘籍 五世同堂享受天倫之樂
    百歲老人分享長壽秘籍 五世同堂享受天倫之樂時間:2016-09-25 18:20:26來源:西部網-陝西新聞網作者:柳怡冰編輯:王瑜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第一新聞》記者 柳怡冰)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話一點不假。
  • 104歲老人分享長壽秘籍:抽菸喝酒不運動,主要是從不碰一件事
    導語:在以前的社會,可能平均年齡在到了80歲左右時,就會開始有各種各樣的身體疾病困擾著我們,再加上醫療設施沒有現在這麼先進,一些疾病根本無法治癒最終導致離開人世,而現在的一些老人都比較注重養生,也有一個好的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所以大多數的老年人也都活到了90
  • 浦江目前年紀最大的老人就是她!105歲!
    根據民政部門的登記地址,有3位老人生活在地理位置十分偏僻的山區,分別是鄭宅鎮金泥村101歲的王興鴻(男)、花橋鄉高塘村101歲的任秋雲(女)和大畈鄉黃豐村105歲的黃毛奶(女)。   統計資料顯示,老人們基本生活在農村,心態平和,熱愛勞動,與鄰裡、親朋關係融洽。
  • 百歲老人歐梅香登央視《福壽中國》 六世同堂自有「幸福秘訣」
    百歲老人歐梅香登央視《福壽中國》 六世同堂自有「幸福秘訣」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8年10月16日 10:50 A-A+   在盛典中,就有這樣一位老人,她六世同堂,膝下孝子賢孫共有180多人。作為一個大家族親緣的紐帶,這位沒上過學、不識字的老人在一個多世紀的光陰裡,用她獨特的「治家」智慧,潛移默化教導著子孫後輩「積極向上、勇於當擔」的為人處世之道,引領著180多位族人始終秉承「和睦親孝、同心協力」的家風家訓。
  • 23歲那年老公被抓走音訊全無……她懷著孕,撐起了這個家!如今她百歲大壽,五代同堂!
    五代同堂近日,網友周大方發給記者一條訊息:想給你們說說我奶奶傳奇的一生。
  • 她是世界上最長壽的人,經歷3個世紀,一生從不喝熱水
    如今,很多60多歲-70多歲的老人看起來仍然十分的年輕,並且身體康健,這也得益於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人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長壽也慢慢成為非常普遍的現象。
  • 104歲老人菸酒不離手身體依然倍棒,60歲喜得貴子,怎麼做到的?
    百歲老人孫晉蘭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77.3歲,都說家有老人是個寶,當一個人能夠到耄耋之年,就已經令人倍加羨慕了。古代人的壽命比較長的有彭祖,老子,但那終究是傳說,真實性已無從考證。今天給大家介紹的人名叫孫晉蘭,他的事跡打破了大眾對長壽秘訣的一般認知。孫晉蘭是棗莊市陰平鎮二郎廟村的居民,已經有104的高齡了。然而,他如此高齡卻依然精神矍鑠,兩天抽一包煙,喝一斤白酒,食慾不減。孫晉蘭是真正把"長壽"與"高品質生活"結合起來的老人。
  • 這位明朝奇人,為求長壽一輩子不結婚不吃肉,足足活了120歲
    但是在明朝也同樣出現了一個很了不起的人物叫做王士寧,他一下子活到了120歲,超越了差不多四位的明朝皇帝是怎麼做到的?現在人為了能夠讓自己活得久一些,都很追求養生,通過種種提高健康的手段,來延長壽命,但是古人卻沒有這樣的思路,不過王士寧就是最大的例外。不知道是受過什麼樣的刺激,從很年輕的時候開始他就追求永生,想出各種辦法可以讓自己活得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