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跨媒體藝術學院基礎教研組
課程名稱:《影像基礎》
授課對象:2020級廣州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實驗藝術、影視攝影與製作、攝影與數碼藝術
指導教師:夏圳鍇、黃小傑、黎子元
版面編排:顏海峰
2020年12月14日——2021年1月8日
第一周課程內容主要為基礎理論課程,分別從影視層面和影像技術層面為學生梳理了一下電影影像發展史,包括早期影像的誕生發展脈絡、經典好萊塢時期的的八大電影公司、蘇聯新浪潮時期的影片創作特點、中國電影發展史的關鍵時間節點。影像技術層面從膠片的誕生、早期的電影放映、銀幕高寬比的變化、電影攝影機的更新換代等內容。通過課程學習讓學生對影像的發展史和影像如何被攝製出來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周的課程安排為實操練習,介紹了一下ARRI電影攝影機的操作與使用。學生分組在影棚對電影攝影機ARRI ALEXA XT進行安裝與實景拍攝的練習。
本課程是廣州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基礎教研室」為本科學生在一年級上學期開設的基礎課程之一。本課程是《影像基礎》課程的一個分支板塊——《實驗影像基礎》——對動態影像在時間、空間、行為、展覽、移動網際網路視頻五個維度展開探索,通過理論與實踐教學對動態影像在藝術語言、表現形式、媒介特性、社會文化屬性等方面進行大膽實驗。課程主要內容包括:影像的時間實驗;影像的空間實驗;影像的行為實驗和影像的展示實驗、移動網際網路短視頻製作實驗。
《實驗影像基礎》的授課對象是廣州美院跨媒體藝術學院2020級攝影與數碼藝術、影視攝影與製作、實驗藝術三個專業,共記三個班,為期兩周。授課目的以解除學生在媒體曝露過程中被傳統影視作品薰染而形成的審美成見,將其引入到藝術探索與實驗的思維方法與工作軌道上。本課程使用的拍攝與視頻後期製作硬體設備以手機為主,軟體以免費APP為主,輔以手機腳架、自拍杆等簡便易得的廉價設備,以最低限度的技術成本完成課程目標。
對影像的時間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對影像攝錄、播放、剪輯過程中圖像序列在時間軸上的關係進行大量實驗,打破對線性時間、物理時間的司空見慣。通過動態影像技術對日常生活、自然物理世界、個人心理世界進行自由表達——對物理時間進行誇張、變奏、反常處理,從平淡無奇的日常中發現令人陌生和驚奇的時刻。拍攝對象的選擇是打破常規的基礎;故意避開經典的影視作品內容和題材和敘事手段是避免結果平庸的有效方法。
1. 時間壓縮與延展
以縮時攝影、定格動畫、升格(慢動作)為例,思考如何把時間通過影像表達而被理解成彈簧一樣,成為一種可以自由壓縮與拉長的有趣工具,既可以讓我們能夠重新感受世界的宏大、感受時間的流逝、感受日常生活的冗長、感受人生的短暫和無常、感受萬物的幻化湮滅……,也可以利用技術特性和風格特點進行自由創意。
趣味搞笑真人定格動畫《Karate》(來自網際網路)
如比爾·維奧拉(Bill Viola)的錄像作品《The Reflecting Pool》(左圖)使用畫面局部靜止的技術手段對影像與現實之間的關係展開了討論。在《The Raft》(木筏)作品(右圖)中他大量運用「升格」方式拍攝錄像作品,將時間充分延展,探索錄像藝術的詩性表達。
2. 時間切片
時間切片也可以被稱為「子彈時間」特效,此特效因電影《黑客帝國I》而廣為人知。由於其拍攝過程需要大量攝影機組成「陣列」加上繁重的後期合成過程曾經讓人望而卻步。由於此特效的視覺效果獨特,且完全改變了影像敘事的時間概念,將共時性的多方位多角度圖像連接為線性的時序畫面為我們帶來的全新的影像時間觀念。好在目前出現了相對廉價的設備和簡單的操作方法讓普通人也可以拍攝完成此效果。由於效果的實現需要特定硬體設備Insta360 ONE,因此只要求學生理解其技術原理,理解在影像創作事件中空間轉化為時間的可能性而對拍攝實踐無硬性要求。
Insta360 ONE拍攝的「子彈時間」效果樣片Gif(來自網際網路)
3.時間倒退
在實驗影像創作中,時間和拍攝對象之間通過行為時序的顛倒(如倒走)和影片播放的顛倒(如倒放),能夠顛覆物理世界時間與行為之間的邏輯關係,讓觀看者要麼不禁思考時間是什麼,要麼思考什麼是時間。邱志傑通過錄像作品拍攝其倒寫書法的過程,然後通過倒放錄像的方式產生作者手執毛筆正著書寫擦去了已經完成的書法作品的錯覺,從而將中國傳統書法與錄像藝術本質是「時基」藝術的觀念表達的淋漓盡致。
Bill Viola, Tristan’s Ascension (The Sound of a Mountain Under a Waterfall), 2005
而比爾·維奧拉的影像作品The Sound of a Mountain Under a Waterfall通過視頻倒放的方式產生升空的詩意效果。
4.時間鏡像
視頻拍攝時不使用任何人為改變時間邏輯的技術(如:電影語言,剪輯技巧,敘事技巧),把實時攝像投放或攝像機及其中記錄或實時傳輸的視頻當作時間的鏡子,將日常生活的冗長過程忠實再現,將平凡和微小的事件著重放大。
左圖為白南準作品《Audioguide TV Buddhak》,(白南準將佛頭與電視屏幕的的實時監控拍攝的佛頭面對面的視頻裝置作品現場照片),右圖為張培力1988《30x30》單頻錄像(圖為張培力將一塊破碎的鏡子用膠水粘回原樣的錄像截圖)。
本課程所講「影像的空間「有別於電影藝術中」影像空間「或」電影空間「,其內涵不僅包括影像拍攝者通過拍攝行為、認知方法以及特定拍攝技術手段,對拍攝的空間或對象進行透視壓縮、透視變形、製造空間錯覺、對空間進行扭曲破壞抑或打破空間的邏輯(物理)法則,而製造出的影像畫面;也包括播放影像的屏幕與屏幕之間的空間關係。讓學生用影像的語言對現實世界進行空間重組,用屏幕的空間關係再造一個現場。
觀眾能否強烈的感受影像空間「場「的力量,取決於屏幕與屏幕的圖像空間組合、屏幕與屏幕之間的物理空間關係、屏幕與展覽現場的空間關係。
影像的行為不僅僅指行為藝術家用攝像機記錄行為表演的過程,更應該立足於影像拍攝賦予拍攝者的一種政治權力,或展現一種媒體與社會、媒體與人之間的對抗、競爭、妥協、共謀、互利等關係。
藝術家Roman Signer用錄像記錄了自己的大量行為藝術過程
直接的當面用攝像機拍攝他人會帶來極大的壓力從而產生權力衝突,而偷拍更會引發嚴重的道德倫理問題。
由於課程時間問題,影像的行為實驗直接以「遊戲「的方式展開,布置題為《公共空間裡的偷拍》的作業,讓學生直接體驗手握攝像機(手機攝像頭)帶來的權力衝突與道德倫理危機。遊戲規則如下:在公共空間互相跟蹤偷拍參與本課程學習的同學,通過抓鬮決定對誰進行偷拍。規則:1.不準偷拍私密空間(包括且不限於寢室、澡堂、衛生間、醫務室等等)。2.偷拍行為被發現即結束偷拍作業。3.抓鬮的紙條(含姓名學號號)用相機記錄留檔,和偷拍影片最終剪輯到一起作為片頭。
綜合考慮影像的屏幕空間、影響的投影空間、影像空間「場」的營造,集體組織學生用自己手上已有設備,在授課教室就地舉辦一場課程作品匯看展覽。在展覽實踐中開展影像的展示實驗。
經驗:日常教學面對大量學生的短期課程,視頻作業點評方式採取用學生自己的手機、平板和筆記本電腦,隨時隨地組織作品匯看展的方式進行教學和點評,不僅能給學生們帶來一定的緊張感,還能通過實踐開展影像的展覽實驗,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
通過集體收集有趣的網際網路視頻用於討論與分析,對移動網際網路短視頻的形式和語言進行重點研究。關注短視頻的「信息流」理論及其「觀影」方式的「閱讀」化轉向,即短視頻的「非線性觀看」為視頻媒介帶來新現象、新語言、新形式、新敘事和新傳達方式。
綜合應用此次課程之前所學實驗影像技術、技法,結合網絡短視頻的信息流語言、非線性觀看方式等特徵,完成選題創作,具體要求如下:
1. 每位同學至少完成一條短視頻,必須符合微信攝影時刻視頻作品徵集要求(詳情請看官方連結http://www.cpanet.cn/detail_news_125951.html)。
2. 短視頻作品可自主選題,風格自擬 (總分100);
也可以根據以下建議選題(總分100+5):
a) 從《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當代藝術史》(或同類專業書)中挑選自己適當內容,創作面向大眾的藝術「科普」短視頻,風格自定。
b) 從廣州美術學院的現有專業中選擇適當內容,創作短視頻,以恰當的形式向非專業人士「揭秘」美術學院不同專業的工作內容、工作方式或思維方式等等,風格自擬。
3. 可以組隊,但要求團隊至少每人「分配"1條視頻作為獨立作業,具體方案小組內部協商量確定。
4. 每位同學為自己的作品寫一份簡短的創作方案,存word文檔,含:主題名,作者名(含學號,班級)計劃時長,內容梗概(兩百字以內)。如是團隊合作完成,在文檔尾部備註團隊其它成員姓名學、學號、班級。
5. 作品根據「微信攝影時刻」比賽要求,從官方入口上傳,並保存上傳完成的界面截圖。
內容介紹:課程引介哲學家德勒茲的「電影思想」和媒體理論家傅拉瑟的「技術影像」理論,為學生梳理20世紀以來的影像史,建立關於「新媒體」的基本認知,思索當代視覺文化對學生自身的基礎學習與作品創作意味著什麼。
培養目標:學生通過區分「運動—影像」和「時間—影像」來理解電影語言從「經典」向「現代」的轉變,體會影像藝術如何通過自身運動開創新的藝術形式;以「技術影像」的概念貫通20世紀種種新媒體的發展歷程,把握新媒體的幾項基本特性:裝置自動化、經運算生成、可編程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