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母親的一切》:男性缺席之下,陣痛中的女性如何自我救贖

2020-08-19 七七妖七

《關於我母親的一切》是由西班牙著名導演佩德羅·阿爾莫多瓦執導的電影,該片於1999年上映,自問世之後就獲得無數禮讚,榮獲1999年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00年獲金奧斯卡和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


該片講述了單身母親曼紐拉獨自撫養兒子埃斯特班,在兒子17歲生日這天母子相約去看話劇《欲望號街車》,話劇結束後埃斯特班在追要偶像嫣迷的籤名時被汽車撞死。兒子的生日願望是希望母親告訴他父親的事。為了兒子生前的願望,曼紐拉動身前往巴薩羅那,尋找兒子的生父,那個曾經也叫埃斯特班的如今卻變性的羅拉。


《關於我母親的一切》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女性題材的電影,該片帶有強烈的人文主義色彩,將視角對準女性這一群體,關注女性的生存困境。影片從頭至尾重要角色都由女性來扮演,這種對男性的主動忽視體現了阿爾莫多瓦獨特的電影敘事視角。該片向我們展示了在男性缺失的世界中,女性如何從痛苦的泥沼中掙脫出來,相互團結,相互安慰,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

一 男性的缺席,同樣也是父親角色的缺席


阿爾莫多瓦自己曾說:「女人和色彩是他永遠的話題。」《關於我母親的一切》也不例外,導演在片中將女性施以濃墨重彩的一筆,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女性敘事結構。在影片中,男人的戲份很少,貫穿劇情主線的「羅拉」也只是在影片的結尾處才現身。然而,男人的影子卻始終貫穿於女人的生命之中並揮之不去,在曼紐拉、露莎這些女人的生命中扮演了持續傷害的角色。


01 丈夫角色缺失下的女性悲劇


原名為埃斯特班的羅拉是本片現實敘事時間序列中的第一個缺席的男性,作為丈夫,他的缺席對兩位女性帶來了一生的傷害。


曼紐拉與羅拉因話劇《欲望號街車》相識,兩人迅速墜入愛河並攜手走進婚姻殿堂。原本平靜的生活因為丈夫的突然變性被打破,措手不及的曼紐拉懷著身孕離開了巴薩羅那,獨自撫養兒子至17歲。羅拉的傷害使曼紐拉離開這座帶給她美好回憶的城市,放棄她親愛的朋友和事業,不得不從零開始。

同樣被羅拉傷害的女人還有露莎。露莎的修女身份為她賦予了光輝、聖潔、美好的形象,這樣一個在社區做志願者的善良女性,卻被羅拉生生毀了。她因為愛上羅拉,懷了他的孩子還染上了愛滋病,直至臨死都沒有見到心心念念的愛人。羅拉告訴露莎自己去巴黎開酒吧一年就會回來,可是羅拉等了兩年也沒有等到他。


羅拉的自私帶給了兩個女性一生的傷痛,他可以有異裝癖,可以變性,可以追求自由,但是他首先要盡到一個丈夫關心照顧妻子的職責,而不是匆匆地帶給兩個女人愛情然後匆匆地消失不見。


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家族,從它出現的那一刻起,便以男性為標誌、為本位。在家庭關係中,作為男性的丈夫是處於中心地位的,丈夫擁有絕對的話語權。然而在影片中,我們看不到男性作為丈夫的角色屬性。看完影片後,人們都讚美女性的獨立與堅強,但這種獨立似乎是以男人的缺席為前提的。哪個女人不想溫柔似水,如果可以依靠,哪個女人願做女漢子?

02 父親角色缺失下的無助女性


人類社會一直以來是一個男權制社會,也被稱為父權制社會,父親在家庭中具有主導地位。可以說,父親是維繫一個家庭存在的核心。在影片《關於我母親的一切》中,父親只是一個不願被提起的稱呼,他只帶給了孩子基因而沒有盡到一天養育的職責。


影片中出現了三個埃斯特班,中年的埃斯特班是其他兩個埃斯特班的父親,然而他卻自始至終缺席,直到影片結束時他才第一次正面出現在觀眾面前。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他從未盡過為人父的責任,只留給了他們病痛和無盡傷害。兩個兒子「埃斯特班」,一個尚未成年意外離世,一個還處在嬰兒時期,在他們的世界裡,父親只是虛幻的代名詞,留給他們的是死之前看一眼父親的遺憾,是可能伴隨一生愛滋病毒。


還有露莎的父親,一個老年痴呆症患者,記得家裡的大狗「沙皮」,卻記不得女兒,每次見面都要像陌生人一樣詢問女兒的年齡和身高。露莎擁有父親卻沒有能享受父愛的溫存,在意外懷孕染上愛滋病後選擇尋求陌生女人曼紐拉的幫助。


俗話說:「養不教,父之過。」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自己的人格影響著子女的成長。家庭關係中父親角色的缺失,不僅影響母親的心理,更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影片中男性的缺席,同時也是父親角色的缺席,無一不透露出男性的自私、脆弱和懦弱。阿爾莫多瓦將視角關注於此,顛覆了男權社會或父權社會中男性主導、至高無上的「主導」地位,取材大膽又富有深意。


二 女性勇敢回歸,拯救他人的同時自我救贖


《聖經》中說:「眾生都是羔羊,而上帝是牧羊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站在「所願」與「所是」的巨大裂縫之間,影片中的人物同樣如此:身處困境,渴望別人來拯救自己。傳統觀念的「施救者」通常是男性,但本片展現的卻是女性的拯救:女性對女性的拯救,女性對男性的拯救,以及女性的自我拯救。


影片開始,曼紐拉是一名護士,這個職業本身代表了善良、偉大的白衣天使,後來曼紐拉成為器官捐獻課題的講解者,她的角色設定便是希望世人擁有一顆拯救他人的心。在兒子遭遇車禍意外死亡後,曼紐拉將埃斯特班的器官無償捐獻給病危的心臟病患者。後來她所做的更是超出了一名護士的職業精神,以一種「慈母」的身份去幫助、拯救身邊的人。幫助朋友阿悅脫胎換骨離開混亂的紅燈區,臨危上陣幫助嫣迷完成了《欲望號街車》的演出,辭去工作照顧懷孕並染上愛滋的露莎直至她生產……曼紐拉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卻在他人那裡散發出偉大溫暖的母性光輝。


整部影片氤氳著愛與寬容的氣氛,女性之間真摯的相互扶持顛覆了傳統意義上女性被賦予的軟弱和被動,他們完成了對自我命運的主宰和救贖。曼紐拉沒有因為丈夫的背叛而懷恨在心,而是原諒並認可了他。在影片的最後給羅拉看兩個兒子艾特斯班,還原了他作為一個父親的資格;露莎沒有因羅拉染上愛滋病而怨天尤人,而是安心養胎,以母性的無私孕育新的生命,即使難產而亡也不後悔。她們擺脫了女性「受難者」的形象,無聲地抨擊了將女性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大男子主義,這種寬容與慈悲的態度將女性特有的品格展現在觀眾面前。她們不僅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也拯救了男性的靈魂。


整部影片中,所有歷經苦難折磨的女人都以一種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面對人性中的醜與惡。影片結尾,曼紐拉帶著露莎與前夫羅拉生的兒子埃斯特班再次回到巴塞隆納,此時埃斯特班身上的愛滋病毒已經完全祛除。這就是母愛的力量,這個孩子不僅象徵著希望,還象徵著愛與生命的延續。

三 性別關係重建下的「女性主義」,男性與女性不再是對立面


在阿爾莫多瓦的影片中,大多關注被社會忽略的邊緣人群及社會問題,如同性戀、雙性人、吸毒等,《關於我母親的一切》也不例外,導演以飽滿的藝術創造力表現出一種獨特的人類生命狀態和精神訴求。該片保持了他一貫的人道主義立場,很少有絕對的二元對立的好與壞,沒有將男性和女性放在對立面,而是以一種寬容的姿態客觀地表現人性複雜多變的一面。「他既不做政治是非的判別,也不做道德是非的判別。他只是講人,講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寬容與關愛。」


曼斯菲爾德認為當今社會逐漸進入性別中立社會,「一個性別中立的社會是一個包括獨立的男人和女人的世界,尤其是要有獨立的女人。」影片《關於我母親的一切》中男性缺席式的在場與女性的獨立展現的淋漓盡致,重建了傳統意義上男強女弱的社會關係。


阿爾莫多瓦通過「身體的叛逆」和這些「社會的離軌者」形象顛覆傳統的性別身份,對變性人羅拉、愛滋病患者露莎、同性戀話劇演員嫣迷這些社會邊緣人物給予極大的寬容。影片傳達出後現代思潮下的性別與性的理論,「在一個男人不壓迫女人、異性戀不壓迫同性戀的社會中,性的表達可以跟著感覺走,同性戀和異性戀的分類最終歸於消亡;男性和女性的分類也將變得模糊不清。」

影片儘管塑造了一個真善美的女性世界,極力張揚了女性獨立、堅韌、至情至性的精神品質,但是男性的形象並沒有被踩在腳下,而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被和解被原諒。身為埃斯特班的父親羅拉成了變性人,曼紐拉和露莎還是像以往一樣給予羅拉作為一個男人、作為一個爸爸、作為一個丈夫應有的尊嚴,最終選擇與傷害她們的羅拉和解,與自己和解。


阿爾莫多瓦以一種西班牙式的黑色幽默,摒棄了傳統的「懲惡揚善」式敘事風格,塑造了一個真實的「人性」社會,縫合了社會邊緣人群與主流性別價值觀的裂縫,將人性的善惡二元對立在嘲弄中消解一空,赦免了這些法度之外群體的「罪惡。」

結語:《關於我母親的一切》以特有的女性視角,以一種理解與關懷的姿態,細膩而溫情地刻畫了女性敏感的精神世界,真實客觀地描述了人性的醜與美,呼喚出一種健康和諧的男女關係。這部帶有悲情色彩的影片以一種近乎圓滿的結局收尾,使觀眾在壓抑悲傷之餘獲得了內心的寧靜。阿爾莫多瓦以他獨特的手法向我們描繪了一個足夠糟糕卻又不乏溫暖的世界,讓我們在扼腕嘆息之餘又對人生充滿希望。

相關焦點

  • 鬼才大師作《關於我母親的一切》:儘是女性隱秘、儘是人性悲歌
    這部《關於我母親的一切》既是關於女性的電影,也是關於人類的電影,既是關於生命的電影,也是關於死亡的電影。阿莫多瓦便是在這些矛盾的交織中奏響他的命運樂章,使得這部電影在保持西班牙民族性的同時完成全人類共同話題的書寫。
  • 《關於我母親的一切》與《神女》中的「母親」
    01阿莫多瓦的《關於我母親的一切》和吳永剛的《神女》,再次使我深切感受到女性的偉大。02可以說,《關於我母親的一切《神女》中的母親,更多地表現了母愛中敢於抗爭的一面,她的情感、奮鬥、叛逆都站在一種設身處地的人道主義立場上。
  • 《關於我母親的一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西班牙版「女性圖鑑」
    電影《關於我母親的一切》就是這樣一個由各種各樣的「女性」串聯而成的故事,它向我們描述了一群女性的生活軌跡。瑪努埃拉是一名普通的護士,性格樂觀開朗,生活積極向上。她與兒子埃斯特本相依為命,努力給兒子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並把兒子撫養成人。
  • 為什麼男性扛不住「分娩陣痛」,女性卻能?原來是天生優勢沒法比
    然後,在商場看到有「分娩陣痛體驗」的活動,朋友就調侃老公:「你不是一直說我天天把生孩子受的疼掛在嘴邊嗎?還說我怕疼是矯情,那你去試試。」老公也不甘示弱,試試就試試,可結果在陣痛達到五級的時候,就疼得面目扭曲直喊「停」。事後,朋友說老公非常鄭重地向她道歉了,還非常認真地抱了抱她,最後還問她:「你平時那麼怕疼,是怎麼堅持完十級陣痛生下寶寶的?」
  • 《摩天大樓》—— 一場關於女性的自我救贖
    不是3.7分的《創業時代2.0》,也不是4.4分的《我的真朋友2.0》,而是足足有8.2分之高的、國內首部女性向懸疑推理劇《摩天大樓》,楊穎擔綱特別主演。有觀眾因為她在影視劇中的慣常表現被提前勸退,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楊穎演得並不差,或者說沒有預想中的差。
  • 《紅顏》:一段女性心靈的成長史,一場無關愛情的「西西里傳說」
    因而,在男性文化語境的背景之下,女性作為被窺視的身份,無論是在校園之中還是在社會之中,都作為被評價的一方而存在。如何去追尋自己獨立的命運和解放的狀態,就作為小鎮女性小雲無法解決的問題從而存在。小雲的身上,被印下了名聲不好的印記。
  • 《燦爛人生》:在救贖與自我救贖中,人生的缺失感該如何安放?
    電影中的時代是義大利最特殊的社會歷史時期,身處其中的尼古拉和馬迪奧 代表了當時的 一代人,他們迷茫、無奈、困頓,面對理想與現實衝突帶來的巨大缺失感,他們無法排遣心中的苦悶與痛苦,只能在救贖與自我救贖的過程中,尋找與社會的和解。
  • 《第八日的蟬》:天使與惡魔一步之遙,透視空殼母親的失責與救贖
    她與薰並沒有任何的血緣關係,但是她卻將薰視如己出,四年時光,她與薰一起學會如何面對生活,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母親。所以當她在看到嬰兒的純澈的眼睛,忽然所有的惡意與仇恨在母愛面前丟盔棄甲。她想成為一個母親,她決心擁有一個孩子,她說:「我會保護你,免於一切的痛苦、悲傷、寂寞、不安、恐懼、煎熬」。
  • 電影《隨風飄散》今日上映 展現藏族女性逆風生長與自我救贖
    此次在電影《隨風飄散》中則講述了一個女兒是母親的依靠,女兒對母親救贖的故事。影片中身為單身母親的桑丹是一個為了生存能夠忍受村裡男性的各種欺凌,這樣可以換取食物與女兒活下去,而桑丹的女兒格拉從小就是一個有思想又勇敢的人,她成長路上所做的事情被村裡人所不屑,大家稱她為「小魔女」。但格拉從不看村裡人的眼光活著,她更加聽從內心的想法。
  • 從《我的天才女友》到《正常人》,女性如何走出自我困境?
    PUA、性騷擾、婚戀壓力、生育壓力……現實中,女性面臨的困境似乎無處不在,也頻繁成為當下熱點。女性力量崛起,女性困境卻依然存在。在過去,女性生活被婚戀和經濟束縛。而女性部分解放後,女性又在情感和欲望中掙扎,面臨結婚生育的選擇和痛苦,承受著社會的結構性歧視。陷入困境後,我們如何面對,又如何自救?
  • 《我妻子的一切》:女性面對七年之癢的失敗婚姻,應當如何救贖?
    《我妻子的一切》於2012年上映,獲得第33屆韓國電影青龍獎最佳劇本獎提名,豆瓣評分7.3分,屬於婚姻倫理範疇電影中表現還不錯的作品。這部電影的主題,是關於一個瀕臨死亡的愛情鬧劇:結婚七年,懦弱膽小的丈夫因為受不了妻子整日的霸道和嘮叨,於是花錢僱傭了隔壁——一個宣稱在情場上從未失手的男情聖,以愛之名去引誘自己的妻子,在這一過程中發生的荒誕搞笑故事。
  • 為什麼現代性總是和男性相關,而懷舊總帶有女性氣質?
    因此,通過分析齊美爾的作品,我可以闡明一系列根深蒂固的假定,它們認為現代性、異化和男性氣質必須具有同一性,從黑格爾到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這一頗具影響力的思想傳統的深處,都能看到這種觀點。在這種傳統中,懷舊和女性氣質在對神話般豐饒的再現中合二為一,以此為反襯的是另一種宏大敘事,它將男性氣質的發展當成自我分裂和存在的失落。
  • 恰恰是不再年輕不夠完美的她們,實現了女性的自我救贖
    有意思的是不少人認為說尷尬的大多是男性。氧叔更關注的是這部劇想要傳達的核心,不完美比完美更動人,因為其中包含著成長與救贖。所謂不完美的她,「她」可能是某一位女性;也可能是女性之間的溫情關係,這種關係可以是親情、也可以是友情。而以前我們形容的獨立女性,那得是十項全能——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打得了渣男,鬥得過小三。
  • 男性凝視:給女性的自我表達纏一個死結? | 後生深度
    在JK制服的事件中,看似是兩位女生之間的爭執,但男性凝視卻不曾缺席——出面喊話的女生,正是覺得Coser在迎合男性的色情審美,才說出了「不要給JK制服抹黑」這一句話。一連串的問題隨之而來:當代社會,男性凝視是如何運作的?女性在何種程度上的自我表達,可以不受到男性凝視的左右?男性凝視之外,我們如何想像人人「生而自美」的未來?
  • 為何男性受不住「假陣痛」,女性卻能挺過「真分娩」?真相是這樣
    兩種想法,如同一刻也不肯消停的小人兒一般,在自己腦中不停地冒出來,讓自己處於緊張期待和些許無奈中。小麗的老公看出自己的妻子情緒不對,周日便拉著小麗來到母嬰用品店,一邊為孩子準備生活用品,一邊陪老婆放鬆心情。
  • 電影《面紗》,關於女性的愛情覺醒之路
    二戰時期的倫敦,上層社會貴族依然是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貴族女子凱蒂因擔心自己成為年老色衰的老姑娘,被母親刺激之下,答應醫學博士沃特的求婚,兩人結合,隨後跟隨丈夫沃特來到中國。這段匆匆結合的婚姻,凱蒂是佔據主動的一方,而沃特在那個舞會上就對凱蒂一見鍾情,在他眼裡,凱蒂似乎就是個【完美女人】。
  • 《冰雪奇緣》從視聽語言、角色設置、救贖意義,聚焦女性自我重塑
    本文以影片角色與情節為依據,從3個層次展開剖析,解讀電影如何聚焦「女性自我重塑」,給予女性觀眾啟發、呼籲男性觀眾理解。而要建立「自我認同感」,首先要有「自我了解」——對「我是誰」有連續穩定的認知,並明白如何與社會、他人保持舒適健康的關係;其次還要追求「自我實現」。首先,《冰雪奇緣》通過一系列「唯心主義」畫面設定,描繪了人物的內心世界。
  • 英文外刊,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更樂於自我推銷
    一項新研究的結論表明,男性比女性更易於自我推銷。According to Christine L.即使男性和女性在測試中的平均得分相同,甚至當女性知道自己在測試中的表現如何,女性在測試中的表現也始終低於男性。In the study, 900 online survey participa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distinct experiments.
  • 《日光之下》:少女成長的陣痛與迷惘
    這一切都是促成谷溪成長的催化劑。恰如貫穿全片的「立事牙」一般,那些野蠻生長的依賴與迷戀,那些青春期敏感的思考與探尋,是大多數女孩都曾經歷過的陣痛。對新事物的好奇心讓谷溪想要錄下布穀鳥報時的聲音,卻在意外中接觸到成人世界的殘酷,發現姜老闆、慶長的父親周老闆等人展開了一場關於權力的較量。真相被少女發現,意外被錄下的證據牽連起幾位主角的命運,谷溪究竟如何使用這盤磁帶,是影片的一大懸念。
  • 女性的自我救贖:家暴、PUA 、虐童...
    我們又應當如何進行自我救贖呢? 壹 不要把討好別人當成是一種習慣 劇中單身母親穆靜帶著穆蓮生獨自生活。 蓮生面對變態的繼父、懦弱的母親,她變成了一個說謊精,因為她很愛媽媽。 繼父給女孩帶來了無盡的傷害,他會把女孩捆綁起來,塗誇張的口紅,強迫她做一切她不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