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別林的經典默片,80年前的預言家,把當代年輕人解釋得明明白白

2020-12-19 文文讀電影

這幾天在網絡上有個群體叫「打工人」,這是網友們用來自嘲的稱號,生活在社會裡辛勤工作的人,哪一個不是打工人?每天都幹著枯燥乏味的工作,並且社會對我們的壓榨也在逐漸增大,從朝九晚五,天天加班的生活直接跳到了「996制度」,打工仔離自己憧憬嚮往的生活越來越遠,沒有錢也沒有時間去實現。這樣的生活狀態其實早在八十年前的大銀幕上已經有人告訴我們了,這個人就是電影人卓別林。他可以說是集默片之大成的人,是難能可貴的人才,雖然他的電影是喜劇幽默的,可是我們往往能在喜劇中找到另一副社會的模樣。

《摩登時代》被大眾默認為是他最後一部默片,並且這部電影的內涵也是十分深刻的。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查理起初如何被資本主義剝削,後來想辦法逃離資本,和自己喜歡的女孩流浪女一起微笑面對生活的故事。故事的開始,查理是一個工廠的工人,關於這個工廠的描述有些冷漠的直接,主要說了查理在這個工廠裡是如何被剝削的過程。董事長每天只知道吃喝玩樂,卻一天想方設法強迫員工提高生產效率。在這樣的工作要求下,查理越來越機械,他唯一的工作就是擰螺絲,後來他為了趕上進度,鑽進了機器裡,差點丟掉性命。

查理已經被逼瘋了,他後來去精神病醫院治病,出院之後卻失業了。查理還有一段時間是待在監獄的,雖然是監獄,但是每天他都過著十分快樂的日子,等他出獄之後,面對失業的壓力他想方設法犯事,想再回到監獄享受無憂無慮的日子。但是在他犯事的過程中他認識了流浪女,他在流浪女身上找到了勇敢生活的希望,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兩個人互相暗生情愫,最後查理為了流浪女選擇在一起生活,在艱難的社會上過平凡小日子。他們擁有了一個簡陋但是是自己的家,就在生活開始變得明朗起來的時候,流浪女卻因為身份問題被通緝了,兩人只好離開這座城市。好在這是個積極的結局,雖然生活不如意,但還是要保持微笑。

查理的生活像極了在社會裡奮鬥的我們每個人,在這個社會裡拼命生活,可能生活還是不能如意,即使前方是一片黑暗,也要微笑著去面對。這部電影過了這麼多年故事仍然不過時,描述的故事仍然貼近生活。中文的「摩登」一詞是英文的音譯,意思是現代生活,這樣看來,仍然是我們放下時代的現代生活,影片的前瞻性讓這個故事仍然生動形象。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我們應該像查理一樣,在生活的煩悶之中找到自己的樂趣和動力。

相關焦點

  • 卓別林最後一部經典默片,把當代中國年輕人解釋得明明白白
    社畜這些年成了離年輕人最近的一個詞,不但是愛情,社畜好像還不配擁有一切。對此我想到了喜劇之王卓別林80多年前拍攝的那部《摩登時代》雖然時空不同,但它把當代中國年輕人解釋的明明白白。有人說這是卓別林真正意義上的最後一部默片,電影中雖有少量的人聲,但其餘部分和默片沒有什麼兩樣。和前作《城市之光》一樣,這又是卓別林的一部經典代表作,在主題思想上也非常相似。
  • 致敬經典,卓別林大師的經典默片喜劇,你看過嗎
    提起默片時代,人們都會想起一個人——卓別林,他是偉大的天才電影演員。熒幕上,他頭戴一頂大禮帽,腳上一雙大頭鞋,鼻子下留著一撮烏黑的小鬍子,上身穿著緊繃的上衣,下身卻穿著肥大的褲子,手裡時常拿著一把手杖,一個經典的流浪漢形象就誕生了。
  • 電影最開始的默片時代的巔峰——卓別林
    卓別林全名查爾斯;斯賓塞;卓別林,英國男演員,導演編劇,出生於英國倫敦。電影最開始的時候都是無聲電影,也稱默片,卓別林默片時代最有才能和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卓別林是喜劇電影的重要代表,有很多的後來者都模仿過他的表演方式和經典裝扮,卓別林奠定了現代戲劇電影的基礎,與哈羅德;勞埃德和巴斯特,基頓並稱為「世界三大喜劇演員」。
  • 卓別林的有聲片和默片一樣是不可錯過的經典
    查理·卓別林執導、編劇並配樂,查理·卓別林、巴斯特·基頓、克萊爾·布魯姆等主演。豆瓣評分8.8,IMDb評分8.1。講述了一個曾經受人尊敬的喜劇演員,如今卻變成了一個酒鬼,在救助了一個企圖自殺的芭蕾舞女後,照料並鼓勵她。
  • 當代年輕人,被星座安排得明明白白
    都說老一代封建迷信,年輕人信起玄學來也不遑多讓。科學高速發展的時代,玄學怎麼就越來越流行了?若舒是一個「玄學雜家」,她形容自己是「八宮和十二宮比較活躍的人」,宮位又是佔星學裡的說法,八與十二宮都與玄奧的事物相關,這使她天生喜歡接觸靈性的東西。
  • 這部100年前19分鐘的默片,豆瓣9.2分,主演影響了整個電影史
    但是在100年前,電影不要說是巨幕或者3D技術了,那個年代的電影甚至沒有配音和配色。那個沒有配音的年代,在電影史上被稱為「默片時代」。這個時代主要是指1860 年電影發明到1925年有聲電影誕生的半個多世紀。
  • 92年前最昂貴的電影之一,賠上卓別林對手的一生,成就默片史詩
    偉大的對手成就偉大的人,在默片時代,卓別林無疑是成就最高的電影人之一。而在那個時代,偉大的卓別林的對手,便是被稱為「冷麵笑星」的,同樣偉大的巴斯特基頓。關於基頓和卓別林誰才是默片時代最優秀的電影人,這個問題從他們事業輝煌的20世紀20年代一直爭論至今,在穿越百年的光影裡,在不休的百年時光裡,誰也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
  • 神奇的卓別林,憑藉一部無聲電影,讓觀眾笑中帶淚80年
    但是在1936年的時候,在有聲電影已經全面普及之後,有「默片之王」稱號的查理卓別林,又用他誇張的肢體語言,豐富的面部表情,標誌性的肥褲子、小鬍子、破禮帽、大頭鞋讓觀眾笑中帶淚了80年。這一年他推出了他的最後一部默片電影《摩登時代》,這部在當年充滿爭議的電影,讓這個默片之王證明,無論電影技術如何的革新,個人才華始終是電影的核心競爭力。
  • 喜劇大師卓別林的三部默片,滑稽的動作演繹一場場悲劇
    查理.卓別林(Charlie Chaplin),1889年4月16日生於英國倫敦,英國影視演員、導演、編劇。1914年開始拍攝電影,1915年開始自編自導自演,1918年建立了自己的製片廠。他一生參演電影八十多部喜劇影片,其中大多數都是默片和短片。
  • 為什麼巴斯特·基頓在中國遠不如卓別林有名? | 虹膜問答
    提問者蕭士塔高維奇·來福同為默片時代的巨星,是什麼原因導致卓別林和基頓知名度(在國內)存在的差異?回答者吳澤源影評人我一直覺得卓別林與基頓的氣質差別,與汪星人和喵星人的氣質差別頗為類似:卓別林的氣質就像小狗,想要親近觀眾的意圖都明明白白地寫在臉上,以至於他的電影有時候會顯得有些黏人,而它們給人喚起的感情
  • 91年前的老電影,讓觀眾們「心碎」,卓別林只需一個背影
    而這些豐富的舞臺表演經驗,為後來卓別林在默片時代,建立起自己巨大的個人聲譽,奠定了表演基礎。而正是卓別林等人在默片時代,精彩的表演實踐,使得電影在那個時期,便已經開始蓬勃發展,並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一種普遍的文娛活動。
  • 《城市之光》:沉默已不再是金時,卓別林的最後一部默片依舊耀眼
    導語:若用一句詞來描述默片時代,必定是白居易的「此時無聲勝有聲」,若用一個名字來代表默片時代,那肯定是「卓別林」,查爾斯•斯賓塞•卓別林。窄小的西裝、肥大的拖地褲、特大的鞋子,戴著圓頂禮帽、手持拐杖、留著一撇小鬍子,卓別林就是以這樣的形象將自己獻給了默片時代。眾多的經典之作中,我甚覺《城市之光》特別。《城市之光》講述的是一個流浪漢愛上路邊賣花的盲人女孩,為幫助她交房租、治療眼睛而拼命賺錢——當掃糞工人、參加拳擊比賽。與醉酒富翁的偶遇讓他在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間遊走,但最後也因為富翁而被警察抓走。
  • 伍迪·艾倫心中最好的卓別林紀錄電影 《卓別林的藝界人生》
    這部由電影史學家完成的紀錄片以時間為脈絡,系統回顧了卓別林的幾部經典作品的創作過程,並通過對這幾部傳世名作的詳盡分析,梳理出卓別林表演體系的不斷進化和風格特徵的變化,是一部用影像書寫的卓別林傳記。1914年的某一天,有個陌生的新臉孔在人群中出現。他的出現是那麼的漫不經心,但又如此吸引眼球。
  • 日本新片《默片解說員》:看90年前的日本怎麼拍電影
    》後拉近了關係,然後發展成了戀人關係,這部電影也是在本周也正式公開了,撇開藝人戲外的戀情,《默片解說員》本身的口碑也非常高,部屋君今天就來介紹這部喜劇片。的導演是周防正行,很多人可能比較陌生,但他被不少影迷視作日本當代導演中最有知識分子風格的一位,他拍的娛樂片可謂雅俗共賞。
  • 卓別林上海握手馬連良梅蘭芳
    馬連良先生與卓別林  上海寧波路上的新光電影院是一間不甚起眼、也沒有太多時髦年輕人光顧的老影院,或許很少有人知道,默片大師卓別林曾在1936年春天造訪這處中國有聲電影的首映場所,那一晚,作陪的是名旦梅蘭芳,臺上演的是馬連良的
  • 卓別林-《淘金記》
    而《淘金記》的巨大成功完全取決與卓別林在影片中到位,創意,天才的表演。影片中,查理誇張的動作,幽默的形體以及豐富的表情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舞廳中「與狗同舞」一幕,聖誕節幻想「跳麵包舞」給喬治亞看一幕,飢餓難耐只能「吃皮靴」一幕等多幕情景通過卓別林天才的表演將所要表達的情節,感情都表現出來了,而且在表演中他調動了身體上的每一個部分,使整個表演活了起來。
  • 聲影交融 | 卓別林的《淘金記》×金牌指揮家,呈現頂級視聽盛宴
    12月7日晚,三亞市大東海沙灘放映卓別林經典作品《淘金記》,並邀請頂級指揮家Timothy Brock與樂團親臨現場,為滿懷期待的大眾奉上一場史無前例的視聽盛宴。一同來回顧沙灘精彩剪影。《淘金記》是由查理·卓別林自編自導自演的經典無聲電影,該片故事情節取材自唐納·派莫的短篇小說,在1925年美國首次上映後便創下六百萬的驚人票房,被評為美國當年十部最佳影片的第一名。
  • 喜劇天才大師卓別林,用他的經歷告訴你人生
    肥褲子、破禮帽、小鬍子、大頭鞋,再加上一根從來都不捨得離手的拐杖,卓別林用他的表情和動作將美國默片帶到最高峰,也是電影行業興起發生、到發展興盛的重要時期。查理·卓別林的第一部電影是《謀生》。從1915年開始卓別林開始自編自導自演,甚至還擔任製片和剪輯。
  • 在卓別林的「摩登時代」裡,是人性無盡的「貪婪」
    在1936年,卓別林自編自導自演了他職業生涯的最後一部無聲電影《摩登時代》,這部影片是卓別林整個電影生涯的代表作品。這部影片通過一個被逼瘋的流浪漢和一個可憐的孤女,表達了對這個所謂的「摩登時代」的深深諷刺。作為默片時代最偉大的電影大師,卓別林的表演風格,在整個默片時代的後期,已經趨於在默片藝術上的完美。
  • 《默片解說員》獻給默片時代
    估計導演很喜歡卓別林的默片電影,所有打鬥交手的片段都很有默片風格。片子一共差不多三條線,雖然故事普通,但是融合得非常好。一開始我以為這是一部講述「默片解說員」,日本非常擅長的匠人類型,但是整部片子真的非常可愛,除了默片風格的打鬥,還有就是,男女主角背影莫名其妙融合在電影裡、男主角以為口紅是流出來的血、很喜歡流汗驕傲自大的解說員等等,打打鬧鬧說說笑笑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