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別林最後一部經典默片,把當代中國年輕人解釋得明明白白

2020-11-09 汝者非魚

「哥,咱家有錢啦」


貼吧傳出的一個故事:28歲的男人慾和談了8年的女朋友結婚,但50萬的彩禮成了問題。


全家之力的確可以湊出來,但往後的生活又該怎麼繼續,何況一個妹妹念高中以後花錢的地方還很多。


父母瞞著他把房子賣了,還是通過妹妹的私聊「哥,咱家有錢啦」才知道這樣的結果。



最終1.7萬樓的罵聲終於喚醒了一個28歲的男人,這個婚不結了,而他也發出一聲悲鳴:窮人是沒資格結婚的。


社畜這些年成了離年輕人最近的一個詞,不但是愛情,社畜好像還不配擁有一切。


對此我想到了喜劇之王卓別林80多年前拍攝的那部《摩登時代


雖然時空不同,但它把當代中國年輕人解釋的明明白白。



1936年,美國工廠,凌晨6點。


伴隨著機器的聲響,工人們開始了一天的流水線工作。


另一邊,董事長辦公室內,老闆正在悠閒的玩著拼圖、看著報紙、喝著茶。



打開監控屏,通過話筒命令工作區加速,原本正常的流水線,開始緊張起來,一刻也不能停歇。


查理是這條流水線的一名工人,他的唯一工作就是不停的擰螺絲。


突然加快的節奏讓原本正常的質量出現問題,螺絲開始有些鬆動。


管理員立馬走過來,盯著傳送帶上急速而過的每一個螺絲,指揮查理加快速度,要是不想幹立馬走人。



剛想爭執速度太快的查理,錯過傳送帶的螺絲,又不得不放下抱怨去追著螺絲接著擰。


臉上有蟲子沒時間趕走,手被砸傷了沒時間治療,還沒等適應新速度,董事長再一次加速的命令又來了。


終於到了12點,有了片刻的休息。


換班的查理雖然已走下工作區,但手上依然抽搐著重複剛才的動作,甚至於看見長的像螺絲的衣服飾品也要慣性擰上一擰。



科技公司為董事長推薦了一款新產品,「自動餵食儀」可以讓員工站在崗位上就餐,如此員工的工作時間就會增加。


他們找到查理來做實驗,正常運作的機器沒一會就出了大問題。


機器不斷加速運行,而調試員根本不管被固定的查理,一遍又一遍測試修復著機器,湯和食物灑滿查理全身。



午後,董事長第三次要求流水線速度加快。


但這次不管查理如何努力,他都無法再次跟上傳送帶的速度,和其他工人擠在了一起。


而管理員依然咆哮讓他加快速度,跟上進度,進入原來的狀態。



眼睛無時不刻的盯著螺絲,他簡直瘋了,為了追上還沒擰上的螺絲,跳進了傳送機裡。



將生命置之度外,卡在機器裡的查理依然慣性的擰著螺絲。


終於,他真的瘋了,被送進了精神病院...



《摩登時代》是1936年卓別林自編自導的電影作品。


有人說這是卓別林真正意義上的最後一部默片,電影中雖有少量的人聲,但其餘部分和默片沒有什麼兩樣。


和前作《城市之光》一樣,這又是卓別林的一部經典代表作,在主題思想上也非常相似。



總結來說:生活虐我千百遍,心中希望之火不破滅。


電影中老闆和員工的關係,剝削與被剝削的實質被演繹的淋漓盡致。


電影開頭是一群出欄的羊群,而後鏡頭轉到倉促上班的人群。



員工就像那些羊群,唯一的結局就是減掉羊毛、殺了吃肉。


苛刻的管理制度,讓人權喪失無疑。


比如,12點了才有午間片刻的休息,查理想進廁所抽根煙,但廁所也有監控,董事長通過監控訓斥他不要偷懶。


查理想要解釋,可老闆根本不由分說,催促他立馬去工作。



又比如,當查理在崗位上受傷無法繼續工作時,管理員沒有關心傷勢如何,扒開查理,責問員工為什麼要停下,立刻工作。


管理員只會紙上談兵,看見查理跟不上進度,只會在一邊做無謂的喊叫指揮,卻沒想著上前幫忙。


董事長一天三次加快速度的命令,要的只是賺錢的速度,而實際情況從來不管。


看到「自動餵食儀」的董事長眼睛都放光,最終因為不實用減少了工作時間才放棄。



在這樣的高強度,機器化工作後,查理終於挺不住了,一開始是身體不受控制,最終精神開始崩潰,被拉進了精神病院。


而病好後,工作也丟了。


這是查理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人間喜劇離我們並不遙遠。


摩登時代,摩登是由「modern」音譯而來,中文解釋為「當代」。我太佩服這個片名了。



這樣荒誕的時代什麼事都會發生。


查理進了監獄,因巧合立功被安排在小號監獄,有吃有喝環境還好,能躺在床上看報紙,能與警長喝茶聊天。


因為有功查理被特赦,長官對他說:你自由了。


他卻詢問能否再待些日子,在這裡他很快樂,從報紙上他得知外面充滿了失業的恐慌。



哪裡才是真正的監獄,哪裡才是自由,這一刻混淆不明。


一個圈分割了兩個世界,看似出圈了,不過是去了另外一個大圈。


這種對立的情感瞬間對調,在電影中還有很多場景。


比如,在商場當守夜員的查理遇到前來搶劫的匪徒。



窮兇極惡的匪徒讓查理害怕,但其中一個搶匪認出了查理,這是他在鋼廠時的工友。


工友告訴查理,他們並非劫匪,只是飢餓所迫而已,原本可怕的匪徒搖身一變和查理惺惺相惜,喝酒慶祝。



又比如,夜裡趁著沒人,查理和流浪女在商場四樓玩具部穿著輪滑鞋蕩漾。


查理為了展示高超的技術,蒙上眼開始輪滑表演。


他滑的悠然自得,卻把一旁的流浪女嚇壞了,因為緊貼著他的就是沒有護欄的邊緣,稍有差池便會跌下四樓粉身碎骨。



拿下眼罩的查理,嚇得腿腳發軟,再也沒有了悠然之相,只想快快的逃離,這裡象徵發現了資本家的醜惡嘴臉。


失業者查理和流浪女,逃難時幻想過這樣一個溫馨的小家:


屋外是各種果樹,隨時可以採摘,開門就是奶牛產下新鮮的牛奶,鬆軟的麵包和大塊的牛排,組成一頓幸福的早餐。



可以說查理在遇到流浪女後,有了巨大的改變。


原本查理出獄後只想怎麼快快犯事,再次進入監獄,躲避現實。


可流浪女的熱情和笑容喚醒了查理的希望,他決定和流浪女一起逃走,去追求新的生活。


在河邊他們住進了一個破舊不堪的被遺棄的屋子,門簷會掉,桌腿會爛,屋簷會倒,還有破爛的地板。



流浪女開玩笑說:和白金漢宮相比的確差了些。


生活雖然很苦,但也不能忘記追求快樂。


早上,廉價堅硬的麵包和熱水泡開的罐頭就是幸福的味道。


他們終於有家了,生活充滿了希望和熱情。



查理再次回到鋼廠時,不再是時間的奴隸,午餐鈴聲響起,他放下了一切工作,選擇去吃飯,健康最重要。


雖然和他人的食物完全不一樣,沒有肉奶蛋魚,但他吃的很踏實。



流浪女歡快的露天舞蹈,為她贏得了一份餐廳舞者的工作,隨後查理也來了。


一個跳舞一個唱歌很受顧客歡迎,「一個真正的家」的夢想眼看就要實現了。



不料流浪女又因孤兒身份被通緝了,他們不得不逃離原來的城市。


一夜的奔襲,轉眼到了黎明。


坐在路邊的流浪女哭泣著:努力又有何用?


一旁傳來查理的鼓勵聲:振作起來,不要輕言放棄,一切會好的!



受到鼓舞的流浪女再次堅強,兩人起身走在未知的道路上,流浪女開始了新的流浪。


不同的是,有查理在一旁告訴她要微笑。



相伴前行,路在腳下,夢在遠方。



黎明前的夜是最黑的,也是離光明最近的時候。


看這部電影時,我先是因境遇相同的查理而悲傷,後被流浪女的家庭感到不公,再被兩人產生的希望所感動。


卓別林的電影充滿著微弱的光,流浪漢、流浪女經常出現,而結局都挺好,雖然過程是如此的坎坷。



查理做的那個幸福小家的夢,我們都曾做過,可奈何現實讓我們淪為一個又一個社畜。


夢想總是遙不可及,是不是應該放棄?


也有人發出一陣疑問,我當時的夢想是啥?



見過那種下班後一個小時內加班不算加班費,所以一直是快下班了才開會的公司,一眼看穿剝削的本質。


那又怎麼樣呢,依然有人上班。


痛恨之下,我們身處黑夜,依然微笑,因為我們相信光明終會到來。



有人伸張不要996的同時,還有人在捍衛996帶給自己的福利,是對是錯沒人知道答案。


《摩登時代》雖然已經過去80多年了,但好像就在眼前一樣,就在當代。


一天做100張圖的設計師、地鐵站昏倒的程式設計師、一站12個小時的分揀員...


永遠招不到的協作崗任務全由自己分擔,同時下達兩個任務讓你學會忍術分身的管理員。


所以很多人都有兩個微信,一個留給朋友,罵公司;一個留給公司,打廣告。



查理有一個流浪女相伴,相互依偎。


而更多人孤身一人,成為城市的真實流浪者,漂泊不定,沒有目標。


電影最後是黎明的景象,黎明被賦予光明的到來,希望的出現。


而你我的黎明又在何方?


相關焦點

  • 卓別林的經典默片,80年前的預言家,把當代年輕人解釋得明明白白
    這樣的生活狀態其實早在八十年前的大銀幕上已經有人告訴我們了,這個人就是電影人卓別林。他可以說是集默片之大成的人,是難能可貴的人才,雖然他的電影是喜劇幽默的,可是我們往往能在喜劇中找到另一副社會的模樣。《摩登時代》被大眾默認為是他最後一部默片,並且這部電影的內涵也是十分深刻的。
  • 《城市之光》:沉默已不再是金時,卓別林的最後一部默片依舊耀眼
    導語:若用一句詞來描述默片時代,必定是白居易的「此時無聲勝有聲」,若用一個名字來代表默片時代,那肯定是「卓別林」,查爾斯•斯賓塞•卓別林。窄小的西裝、肥大的拖地褲、特大的鞋子,戴著圓頂禮帽、手持拐杖、留著一撇小鬍子,卓別林就是以這樣的形象將自己獻給了默片時代。眾多的經典之作中,我甚覺《城市之光》特別。《城市之光》講述的是一個流浪漢愛上路邊賣花的盲人女孩,為幫助她交房租、治療眼睛而拼命賺錢——當掃糞工人、參加拳擊比賽。與醉酒富翁的偶遇讓他在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間遊走,但最後也因為富翁而被警察抓走。
  • 致敬經典,卓別林大師的經典默片喜劇,你看過嗎
    提起默片時代,人們都會想起一個人——卓別林,他是偉大的天才電影演員。熒幕上,他頭戴一頂大禮帽,腳上一雙大頭鞋,鼻子下留著一撮烏黑的小鬍子,上身穿著緊繃的上衣,下身卻穿著肥大的褲子,手裡時常拿著一把手杖,一個經典的流浪漢形象就誕生了。
  • 卓別林的有聲片和默片一樣是不可錯過的經典
    這部影片相當於卓別林向有聲電影時代「屈服」的一部情感電影。卓別林深知自己終究不屬於有聲時代,於是在本片中「挖空心思」地向那個所向披靡的無聲片時代致敬。先是首次拉來57歲的默片喜劇巨星巴斯特·基頓,客串了本片男主角的表演搭檔,在這個大勢已去的年代,他們再也不必為既生瑜何生亮的尷尬而糾纏。還邀請了與他早年合作過多次的女演員埃德娜·普維恩斯,在片中扮演了一個角色。在片中為卡維羅的那句臺詞;「我就是那個流浪漢」,實際上是卓別林在向自己的過往年代致敬。
  • 卓別林用默片來完成最後一部電影,《摩登時代》被賦予不同意義
    電影,在很多情況之下,與其所在國家的某個階段的文化與價值都是有著很大的關係的,如《辛德勒的名單》、《菊與刀》等等,他們被創造,被記錄,終究成為歷史,成為經典。而喜劇大師在進入電影有聲時代之後,仍然堅持用默片的方式來完成的最後一部電影——《摩登時代》,也是如此。卓別林的代表作品很多,像是《大獨裁者》、《淘金者》、《城市之光》等,這些影片反映了卓別林從一個普通的人道主義者到一位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大師的過程。
  • 電影最開始的默片時代的巔峰——卓別林
    卓別林全名查爾斯;斯賓塞;卓別林,英國男演員,導演編劇,出生於英國倫敦。電影最開始的時候都是無聲電影,也稱默片,卓別林默片時代最有才能和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卓別林是喜劇電影的重要代表,有很多的後來者都模仿過他的表演方式和經典裝扮,卓別林奠定了現代戲劇電影的基礎,與哈羅德;勞埃德和巴斯特,基頓並稱為「世界三大喜劇演員」。
  • 為什麼巴斯特·基頓在中國遠不如卓別林有名? | 虹膜問答
    提問者蕭士塔高維奇·來福同為默片時代的巨星,是什麼原因導致卓別林和基頓知名度(在國內)存在的差異?回答者吳澤源影評人我一直覺得卓別林與基頓的氣質差別,與汪星人和喵星人的氣質差別頗為類似:卓別林的氣質就像小狗,想要親近觀眾的意圖都明明白白地寫在臉上,以至於他的電影有時候會顯得有些黏人,而它們給人喚起的感情
  • 喜劇大師卓別林的三部默片,滑稽的動作演繹一場場悲劇
    查理.卓別林(Charlie Chaplin),1889年4月16日生於英國倫敦,英國影視演員、導演、編劇。1914年開始拍攝電影,1915年開始自編自導自演,1918年建立了自己的製片廠。他一生參演電影八十多部喜劇影片,其中大多數都是默片和短片。
  • 當代年輕人,被星座安排得明明白白
    都說老一代封建迷信,年輕人信起玄學來也不遑多讓。科學高速發展的時代,玄學怎麼就越來越流行了?在地球村童年幻想逐漸遠去的當下,中國與美國的青年人卻在某處共建出一幅和諧景象,那就是:他們的心理壓力都很大。 中年人面臨的危機,正在大踏步地邁向90後。在國內,90後已經成為了社會的中堅力量。
  • 中國最大卓別林回顧展,就在下個月!
    其中,查理·卓別林作品展映部分橫跨25年時間,將其一生中最重要的五部作品——《尋子遇仙記》《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凡爾杜先生》囊入其中,不僅如此,本次展映的五部作品全部為修復版本,而本次展映也是中國目前最大的卓別林作品回顧展。今天,深焦DeepFocus 編輯部主要為讀者介紹的便是其中最特別的一部作品,《凡爾杜先生》。
  • 神奇的卓別林,憑藉一部無聲電影,讓觀眾笑中帶淚80年
    但是在1936年的時候,在有聲電影已經全面普及之後,有「默片之王」稱號的查理卓別林,又用他誇張的肢體語言,豐富的面部表情,標誌性的肥褲子、小鬍子、破禮帽、大頭鞋讓觀眾笑中帶淚了80年。這一年他推出了他的最後一部默片電影《摩登時代》,這部在當年充滿爭議的電影,讓這個默片之王證明,無論電影技術如何的革新,個人才華始終是電影的核心競爭力。
  • 《默片解說員》獻給默片時代
    今年目前為止最驚喜的電影,一部講述電影的電影。估計導演很喜歡卓別林的默片電影,所有打鬥交手的片段都很有默片風格。片子一共差不多三條線,雖然故事普通,但是融合得非常好。一開始我以為這是一部講述「默片解說員」,日本非常擅長的匠人類型,但是整部片子真的非常可愛,除了默片風格的打鬥,還有就是,男女主角背影莫名其妙融合在電影裡、男主角以為口紅是流出來的血、很喜歡流汗驕傲自大的解說員等等,打打鬧鬧說說笑笑就結束了。
  • 聲影交融 | 卓別林的《淘金記》×金牌指揮家,呈現頂級視聽盛宴
    12月7日晚,三亞市大東海沙灘放映卓別林經典作品《淘金記》,並邀請頂級指揮家Timothy Brock與樂團親臨現場,為滿懷期待的大眾奉上一場史無前例的視聽盛宴。一同來回顧沙灘精彩剪影。《淘金記》是由查理·卓別林自編自導自演的經典無聲電影,該片故事情節取材自唐納·派莫的短篇小說,在1925年美國首次上映後便創下六百萬的驚人票房,被評為美國當年十部最佳影片的第一名。
  • 卓別林-《淘金記》
    而《淘金記》這樣一部無聲電影,是卓別林的巔峰作品,影片中的任何對白都需要通過動作,畫面,表演,表情來表現,影片想要傳達的信息也需要通過隱喻,象徵等手法來表達。而這部影片中的動作,表情的表演可謂是登峰造極,惟妙惟肖的將所要傳達的信息準確,幽默的傳達出來,同時讓觀眾在捧腹大笑的同時還能回味影片的內涵。  無聲電影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演員誇張,到位的表演和形體動作來推動情節的發展和表達情感。
  • 92年前最昂貴的電影之一,賠上卓別林對手的一生,成就默片史詩
    偉大的對手成就偉大的人,在默片時代,卓別林無疑是成就最高的電影人之一。而在那個時代,偉大的卓別林的對手,便是被稱為「冷麵笑星」的,同樣偉大的巴斯特基頓。關於基頓和卓別林誰才是默片時代最優秀的電影人,這個問題從他們事業輝煌的20世紀20年代一直爭論至今,在穿越百年的光影裡,在不休的百年時光裡,誰也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
  • 《摩登時代》是卓別林最好的一部電影嗎?
    雖然是一部默片,卻無聲勝有聲。他和偷麵包的流浪女在飢餓和無助中共同憧憬著溫暖的家,幻想著幸福的日子,從他們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希望。雖然最後女孩做了舞者,自己也有了工作,但好景不長,最終兩人又陷入了逃亡中。影片結尾兩人互相攙扶,共同邁向未知的遠方。誰也不知道等待他們的將會是什麼。《摩登時代》怎麼說的,單看片名,摩登,意味著發達、進步。摩登時代,聽名字應該是一個和發達的都市生活有關的電影。
  • 卓別林的《城市之光》,帶你重溫喜劇默片之美
    ——羅比·科林如果卓別林的電影中只有一部可以被保存下來,那麼《城市之光》將最接近於代表他天才的所有不同音符。它包含了鬧劇,悲傷,啞劇,毫不費力的身體協調,情節劇,吟唱,優雅,當然還有小流浪漢——這個角色曾經一度成為最著名的形象。
  • 《默片解說員》默片並不沉默的年代
    作為周防正行時隔五年的最新作品,剛剛在第2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上進行了中國內地首映的《默片解說員》,便是一部關於這一消亡近百年的職業的電影。以承載了日本人最多浪漫遐想的大正時期為舞臺,講述一個夢想成為「活動弁士」(默片解說員)的少年的故事。想成為弁士的少年和想成為演員的少女,在長大後再度相逢,卻因為一筆飛來的橫財和兩家影院的互相競爭,而捲入一連串啼笑皆非的驚險事件。
  • 永遠的小人物,偉大的卓別林
    然後小妹想給你們安利一個人,把美國默片帶到最高峰的查理·卓別林。世界就像個巨大的馬戲團,它讓你興奮,卻讓我惶恐,因為我知道散場後永遠是:有限溫存,無限心酸。——查理·卓別林他似乎總是與聖誕節有緣,1898年的聖誕節,還不滿10歲的小查理成為了一名專業的舞臺劇演員。
  • 卓別林居然也會拉小提琴?我敢肯定我不是最後一個知道的!
    卓別林先是委身舞蹈,後是傾心戲劇,最後,電影成為了他的至愛。不過他也並沒有背棄音樂「永遠與我同在」的真誠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