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故事火
李文元
數條青龍,搖頭擺尾,騰雲駕霧,穿梭於雲際間;諸龍之下,周身噴火,光電閃爍的烏龜精,張牙舞爪,與青龍進行殊死搏鬥。也許是烏龜精力漸疲竭,於是開始施展各種法術:或從兩眼射出耀眼的明球,朝青龍打去,或是從鼻子中噴出兩道紅光,繼而張開血盆大口,一股火柱沖天而起;奇異怪招,變幻莫測,龜龍鬥法進入白熱化。鏖戰間,不斷迸發出震耳欲聾的隆鳴聲,似萬戶爆竹,響徹雲漢,似拉磨春雷,驚天動地。但是,任憑龜精本領再高,終敵不過青龍的強大威力;但見一道白光掠過,隨之一聲巨響,烏龜即遭電擊,渾身起火,頓時火光沖天,須臾化作灰燼。戰鬥似盡結束,但見煙霧瀰漫中,隱約看見從燒化的老烏龜腹中生出一個活潑跳躍的小烏龜來,繼續向著青龍噴雲吐火,又是一番雷鳴電閃的較量,畢竟小烏龜更是身單力微,最後也消失在騰煙中。
這不是電影中的鏡頭,更不是睡夢中的景幻,這是在1991年平定縣城元宵佳節之夜,小橋鋪藝人在縣文化宮廣場為成千上萬的群眾表演「故事火」。上述描寫即是故事火《提精鬥龍》系列節目中《王八鬥青龍》一折。小橋鋪故事火在縣城表演,尚屬首次,其高妙的技藝,成功的演燃,博得廣大觀眾一片喝彩聲、讚嘆聲;不少人情不自禁地稱道:想不到咱平定小橋鋪還有這古老的玩意兒,真夠刺激的!
故事火是民間傳統煙火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利用各種機關和技藝燃放能表現簡單故事的煙火,故名——「故事火」,可以說,故事火是傳統煙火的集大成者。這一民間藝術流傳於平定縣小橋鋪村。
傳統的煙火在我國有相當長大歷史。據《拾遺記》載:「周武王七年,南陲之南,有『扶婁』之國,其人善技巧,變易改服,吐雲噴火」。《陳禪傳》記:「永寧元年,西南夷撣國王,獻樂及幻人,能吐火……。」云云。這無疑是雜技的一種最初類型,而且或許就屬古代煙火的雛形吧。而真正煙火的產生,還是我國發明火藥以後的事。《宛署雜記》云:「燕城火有花草人物形,統名『煙火燻』」《戚家集》載:「百巧為一架,分四門次第傳爇,通宵以為樂。」文獻載,宋代的民間煙火已有相當發展,煙火這一形式已介入到傀儡戲系列而產生了「藥發傀儡」。「藥」即火藥,「發」即起動、發動之意,即用火藥起動機關,表演傀儡戲,表現較簡單的雜劇故事的。小橋鋪故事火的燃放形態與此完全吻合,故可初步斷定,小橋鋪故事火源於宋代藥發傀儡。二十世紀耆老講,小橋鋪故事火祖輩流傳,其承傳脈絡也有些許軌跡,有待進一步考證。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該村有位在獲鹿開錢行的掌柜,名叫賈德義,帶回了一種「掃帚火」於元宵節夜燃放,本村藝人王德元、賈存富等人將「掃帚火」的部分技法移植融合於原有的故事火中,使故事火更臻完美,使之形成更加獨特的風格。
傳統的故事火節目有《提精鬥龍》(系列)、《老綿魚》、《豬八戒鬧仙莊》、《哪吒出世》、《火燒雷峰塔》、《五連燈》、《七連燈》、《九連燈》、《炮打城門》等。題材多取材於民間故事、傳說、小說和戲曲。表現對象多是人物和精怪,表現純動物的則有《螞蚱》、《螳螂》、《撈魚鸛》、《鳳凰》等。也有反映現代科技及現實生活題材的,如《衛星》、《飛機》、《火箭》、《噴氣機》、《機器人》、《熊貓盼盼》、《超生老婆》、《羊年大吉》等。
作火時,藝人們根據自己的構思,先用竹條(現代改用鐵絲)紮起各類人物、動物精怪骨架(這道工序與糊制元宵彩燈工藝方法無二)後,用紙裱糊成形,再裝飾彩繪,就形成了一個個精美的彩塑傀儡。然後再綁紮各種彩火,並在傀儡頭部綁一「火燈」。燃放時懸於特製的繩索,傀儡上面架設幾條兩頭有滑輪的繩索,以懸浮數條雲龍,拉動繩索,雲龍即可來回飛動,好似騰雲駕霧。這樣,龍和傀儡火就可以在藝人們的操縱下,噴雲吐霧,嬉戲鬥法了。過去沒有鐵絲,用以懸掛龍和傀儡的繩索須用黃蠟打抹光滑。
傀儡火一經點燃,便先引著傀儡頭上的火燈,較長時間發出耀眼的光芒,人們便能借著燈光看清了所放的是什麼精怪。火燈一熄,傀儡身上各部位的特種彩火就依次燃放,噴珠吐玉,機關疊出,顯現出無窮魅力。這些彩火各具名堂,什麼平火、走火、閃光雷、連珠炮、公雞下蛋、賽夜明等,還有現代的降落傘,不一而別。各種彩火經過藝人們的構思,用於精怪的各個部位——如有用於雙眼的,有用於鼻子和嘴巴的。且燃放形態又各具特點——有噴吐的、有彈射的、有冒煙的、有顫抖的。至於色彩——赤、橙、黃、綠、青、藍、紫無所不有,表現著不同意義和內涵,包含著各種功能和「法術」。
最精彩的故事火要算搭包火了。《提精鬥龍》、《九連燈》、《羊年大吉》等節目,即是各具特色的「搭包火」。「搭」即搭乘之意,所謂搭包,既是在大傀儡被燒後,便躍出小傀儡或串著的五連、七連、九連燈,或發著藍光的一串燈籠。因為九連燈、燈字等,在製作時,是用藥捻捆成包綁在傀儡腹中的,故稱「搭包火」。燃放情景即本文開頭所述《提精鬥龍》系列,系列中的精怪角色有烏龜、海蚌、蜘蛛、蠍子、雙頭蛇等多種。這些精怪有獨自上陣的,也有合力上陣的。鬥法則隨著精怪的不同,各自變換著「奇招怪術」,輒使觀眾為之瞠目。
《九連燈》諸燈的做法是,用特種透明薄紙精心製成圓形或方形的小燈籠,每盞燈裡安放火燈一盞,然後將幾個燈用細線串連,並用藥捻綑紮成包,拴在精體腹內,精體炸燒後,即引著捆搭包的藥捻,同時引燃每盞燈籠中的火燈,串連著的彩燈從母體內跌出,一個個發出飄忽搖曳的光芒,恰似古代軍營中懸掛的夜燈。延續數分鐘而漸漸消失。《羊年大吉》的製作,則是用生了鏽的鐵皮剪成「羊年大吉」字樣。在字片上塗以硫磺與用特定配方製成的煙火藥,也用細線和藥捻連接起來。摞成一疊紮成包,拴在傀儡腹中。傀儡被燒後,鐵皮字便從傀儡體內跌出來。發出幽幽藍光,「羊年大吉」四字躍然映入人們的眼帘。這一形式可變化多種內容的搭包火,可進行某種標語宣傳,也可在故事火晚會開始時演出節目名稱和在晚會結束時演出「晚會結束」、「再見」等字樣。
「搭包火」的製作有較大的難度,做起來及其複雜,配藥及先後引燃次序均得精心設計,想讓什麼部位的火先著就著,做到準確無誤,而用藥量、色彩、時間諸因素的配合必須把握適度,否則就會出現剛點燃就即時爆炸,燒毀精體,使演出失敗的後果。
故事火有著一套制火工藝。藝人們從火藥店(廠)購來碳酸銅、硝酸鎂、活性炭、白銀、紅礬、金雞牙粉、黃煙炮等各種原料,加上硫磺、鐵沙、黃炸藥、黑順藥、按照各種配方精心配製,便會製成各具色彩和用途的焰火藥料(現代,有一少部分可以直接在市場上買)。藥筒用麻紙裱糊成不同粗細的硬紙長筒,再裁成不同規格的短筒,穿上藥捻用紅土將一端搗實,然後裝上藥,一般的彩火便製成了。上述只是大略情況,實際上從設計到配方、製作,那是一套很複雜的工藝過程,不諳藥性弄不好還會有危險。故不經學藝,是不行的。
以夜色為背景,燃放彩火,讓人們看到五彩繽紛的禮花,從而得到(單純的)美的享受,這便是節日焰火的功能實質。而故事火卻不但具備這種功能,而且她還能通過各種特技、機關來表現各種事物,反映現實生活,甚至於幻想,使人們所獲得的享受晉升到更刺激、更充實、更完美、更高級的享受。故事火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如《提精鬥龍》,從正面意義上講,是在表現豐富多彩的民間傳說,從側面看,卻反映了祛邪消災、期盼祥瑞的民俗風情。民間藝人們不僅可以通過故事火來抒發自己識別忠奸、懲惡揚善的思想,而且還能寄託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蛤蜊開蚌》便是表現撈魚鸛懶得下水捕魚,卻張嘴去啄海蚌肉,不料遇上神童而受到懲罰。《哪吒出世》,則是反映家喻戶曉的少年英雄哪吒,反對封建禮教的叛逆精神。因而,在欣賞故事火奧秘和情趣的同時,會不知不覺地體味到寓教於樂的哲理內涵。這不能不說是故事火的一大特色。
故事火的另一特點在於——利用焰火形式展現類似元宵花燈的美。她與元宵花燈有著很直接的親緣關係,可以說它是元宵花燈的一種更高級的形式。她與元宵花燈的最大不同在於——元宵花燈多是給人以一種五光十色的「靜默感」;而故事火不僅能給人以光芒四射之美感,而且使人聽到炮聲、聽到雷鳴——即能給人以視覺與聽覺上有著雙重效果的「動」感享受。故而『燈』與「火」是不可以比擬的啊!
故事火這一民間焰火藝術在國內恐怕是絕無僅有的。雖然在平定,尚有大型焰火《七節光架杆》、《炮打城門》和太谷的《鈴瓏塔》有著與故事火類似的燃放藝術,但從技巧和機關上講,這些火只能說是一種低級的藝術。如能得到重視與較好的開發,就有可能走出平定,走出山西,跨出國門。在藝術上、經濟上都有著潛在的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為使故事火推向縣城,我曾對她進行過挖掘、整理推薦,得以在1991年的元宵節夜首次在縣城燃放。然而之後,每年元宵節只能以少量投入勉強在縣城表演一次,且其藝術水準和質量卻一年不如一年,故事火不成故事火,面目全非。這種偷工減料,不按藝術規矩進行創作的應付之舉,有損祖先給我們留下的這一美麗藝術的聲名。目睹此狀,不禁令人汗顏,深感一種莫名的滋味。在同道的支持下,我還曾編創了《封神演義》節選和《一絕傳人》等大型故事火腳本,但均因客觀原因,未能得到具體實施而束之高閣。但是,我依然愛著故事火,依然對之不死心,仍期待著出現一個美好的機緣,將她推出山西,推出國門,讓世人、讓世界的人領略一番我們「文獻名邦」的古老的,堪稱絕活的這一輝煌藝術。
作者:李文元,號八灣山人,堂號為野村草堂、聚蘭齋,山西省平定縣橋頭村人。長期從事音樂創作和對鄉土傳統民俗民間文化的挖掘、搶救、整理、研究工作。音樂作品、文章散見於省、市、縣各類刋物。現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三晉文化研究會、中國音協山西分會等會會員,平定縣民間藝術家協會名譽主席。
編輯:凡夫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