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元老師民間文化專欄】

2021-02-19 古州翰林書院

                  平定故事火

                        李文元                                  

數條青龍,搖頭擺尾,騰雲駕霧,穿梭於雲際間;諸龍之下,周身噴火,光電閃爍的烏龜精,張牙舞爪,與青龍進行殊死搏鬥。也許是烏龜精力漸疲竭,於是開始施展各種法術:或從兩眼射出耀眼的明球,朝青龍打去,或是從鼻子中噴出兩道紅光,繼而張開血盆大口,一股火柱沖天而起;奇異怪招,變幻莫測,龜龍鬥法進入白熱化。鏖戰間,不斷迸發出震耳欲聾的隆鳴聲,似萬戶爆竹,響徹雲漢,似拉磨春雷,驚天動地。但是,任憑龜精本領再高,終敵不過青龍的強大威力;但見一道白光掠過,隨之一聲巨響,烏龜即遭電擊,渾身起火,頓時火光沖天,須臾化作灰燼。戰鬥似盡結束,但見煙霧瀰漫中,隱約看見從燒化的老烏龜腹中生出一個活潑跳躍的小烏龜來,繼續向著青龍噴雲吐火,又是一番雷鳴電閃的較量,畢竟小烏龜更是身單力微,最後也消失在騰煙中。

這不是電影中的鏡頭,更不是睡夢中的景幻,這是在1991年平定縣城元宵佳節之夜,小橋鋪藝人在縣文化宮廣場為成千上萬的群眾表演「故事火」。上述描寫即是故事火《提精鬥龍》系列節目中《王八鬥青龍》一折。小橋鋪故事火在縣城表演,尚屬首次,其高妙的技藝,成功的演燃,博得廣大觀眾一片喝彩聲、讚嘆聲;不少人情不自禁地稱道:想不到咱平定小橋鋪還有這古老的玩意兒,真夠刺激的!

故事火是民間傳統煙火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利用各種機關和技藝燃放能表現簡單故事的煙火,故名——「故事火」,可以說,故事火是傳統煙火的集大成者。這一民間藝術流傳於平定縣小橋鋪村。

傳統的煙火在我國有相當長大歷史。據《拾遺記》載:「周武王七年,南陲之南,有『扶婁』之國,其人善技巧,變易改服,吐雲噴火」。《陳禪傳》記:「永寧元年,西南夷撣國王,獻樂及幻人,能吐火……。」云云。這無疑是雜技的一種最初類型,而且或許就屬古代煙火的雛形吧。而真正煙火的產生,還是我國發明火藥以後的事。《宛署雜記》云:「燕城火有花草人物形,統名『煙火燻』」《戚家集》載:「百巧為一架,分四門次第傳爇,通宵以為樂。」文獻載,宋代的民間煙火已有相當發展,煙火這一形式已介入到傀儡戲系列而產生了「藥發傀儡」。「藥」即火藥,「發」即起動、發動之意,即用火藥起動機關,表演傀儡戲,表現較簡單的雜劇故事的。小橋鋪故事火的燃放形態與此完全吻合,故可初步斷定,小橋鋪故事火源於宋代藥發傀儡。二十世紀耆老講,小橋鋪故事火祖輩流傳,其承傳脈絡也有些許軌跡,有待進一步考證。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該村有位在獲鹿開錢行的掌柜,名叫賈德義,帶回了一種「掃帚火」於元宵節夜燃放,本村藝人王德元、賈存富等人將「掃帚火」的部分技法移植融合於原有的故事火中,使故事火更臻完美,使之形成更加獨特的風格。

傳統的故事火節目有《提精鬥龍》(系列)、《老綿魚》、《豬八戒鬧仙莊》、《哪吒出世》、《火燒雷峰塔》、《五連燈》、《七連燈》、《九連燈》、《炮打城門》等。題材多取材於民間故事、傳說、小說和戲曲。表現對象多是人物和精怪,表現純動物的則有《螞蚱》、《螳螂》、《撈魚鸛》、《鳳凰》等。也有反映現代科技及現實生活題材的,如《衛星》、《飛機》、《火箭》、《噴氣機》、《機器人》、《熊貓盼盼》、《超生老婆》、《羊年大吉》等。

作火時,藝人們根據自己的構思,先用竹條(現代改用鐵絲)紮起各類人物、動物精怪骨架(這道工序與糊制元宵彩燈工藝方法無二)後,用紙裱糊成形,再裝飾彩繪,就形成了一個個精美的彩塑傀儡。然後再綁紮各種彩火,並在傀儡頭部綁一「火燈」。燃放時懸於特製的繩索,傀儡上面架設幾條兩頭有滑輪的繩索,以懸浮數條雲龍,拉動繩索,雲龍即可來回飛動,好似騰雲駕霧。這樣,龍和傀儡火就可以在藝人們的操縱下,噴雲吐霧,嬉戲鬥法了。過去沒有鐵絲,用以懸掛龍和傀儡的繩索須用黃蠟打抹光滑。

傀儡火一經點燃,便先引著傀儡頭上的火燈,較長時間發出耀眼的光芒,人們便能借著燈光看清了所放的是什麼精怪。火燈一熄,傀儡身上各部位的特種彩火就依次燃放,噴珠吐玉,機關疊出,顯現出無窮魅力。這些彩火各具名堂,什麼平火、走火、閃光雷、連珠炮、公雞下蛋、賽夜明等,還有現代的降落傘,不一而別。各種彩火經過藝人們的構思,用於精怪的各個部位——如有用於雙眼的,有用於鼻子和嘴巴的。且燃放形態又各具特點——有噴吐的、有彈射的、有冒煙的、有顫抖的。至於色彩——赤、橙、黃、綠、青、藍、紫無所不有,表現著不同意義和內涵,包含著各種功能和「法術」。

最精彩的故事火要算搭包火了。《提精鬥龍》、《九連燈》、《羊年大吉》等節目,即是各具特色的「搭包火」。「搭」即搭乘之意,所謂搭包,既是在大傀儡被燒後,便躍出小傀儡或串著的五連、七連、九連燈,或發著藍光的一串燈籠。因為九連燈、燈字等,在製作時,是用藥捻捆成包綁在傀儡腹中的,故稱「搭包火」。燃放情景即本文開頭所述《提精鬥龍》系列,系列中的精怪角色有烏龜、海蚌、蜘蛛、蠍子、雙頭蛇等多種。這些精怪有獨自上陣的,也有合力上陣的。鬥法則隨著精怪的不同,各自變換著「奇招怪術」,輒使觀眾為之瞠目。

《九連燈》諸燈的做法是,用特種透明薄紙精心製成圓形或方形的小燈籠,每盞燈裡安放火燈一盞,然後將幾個燈用細線串連,並用藥捻綑紮成包,拴在精體腹內,精體炸燒後,即引著捆搭包的藥捻,同時引燃每盞燈籠中的火燈,串連著的彩燈從母體內跌出,一個個發出飄忽搖曳的光芒,恰似古代軍營中懸掛的夜燈。延續數分鐘而漸漸消失。《羊年大吉》的製作,則是用生了鏽的鐵皮剪成「羊年大吉」字樣。在字片上塗以硫磺與用特定配方製成的煙火藥,也用細線和藥捻連接起來。摞成一疊紮成包,拴在傀儡腹中。傀儡被燒後,鐵皮字便從傀儡體內跌出來。發出幽幽藍光,「羊年大吉」四字躍然映入人們的眼帘。這一形式可變化多種內容的搭包火,可進行某種標語宣傳,也可在故事火晚會開始時演出節目名稱和在晚會結束時演出「晚會結束」、「再見」等字樣。

「搭包火」的製作有較大的難度,做起來及其複雜,配藥及先後引燃次序均得精心設計,想讓什麼部位的火先著就著,做到準確無誤,而用藥量、色彩、時間諸因素的配合必須把握適度,否則就會出現剛點燃就即時爆炸,燒毀精體,使演出失敗的後果。

故事火有著一套制火工藝。藝人們從火藥店(廠)購來碳酸銅、硝酸鎂、活性炭、白銀、紅礬、金雞牙粉、黃煙炮等各種原料,加上硫磺、鐵沙、黃炸藥、黑順藥、按照各種配方精心配製,便會製成各具色彩和用途的焰火藥料(現代,有一少部分可以直接在市場上買)。藥筒用麻紙裱糊成不同粗細的硬紙長筒,再裁成不同規格的短筒,穿上藥捻用紅土將一端搗實,然後裝上藥,一般的彩火便製成了。上述只是大略情況,實際上從設計到配方、製作,那是一套很複雜的工藝過程,不諳藥性弄不好還會有危險。故不經學藝,是不行的。

以夜色為背景,燃放彩火,讓人們看到五彩繽紛的禮花,從而得到(單純的)美的享受,這便是節日焰火的功能實質。而故事火卻不但具備這種功能,而且她還能通過各種特技、機關來表現各種事物,反映現實生活,甚至於幻想,使人們所獲得的享受晉升到更刺激、更充實、更完美、更高級的享受。故事火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如《提精鬥龍》,從正面意義上講,是在表現豐富多彩的民間傳說,從側面看,卻反映了祛邪消災、期盼祥瑞的民俗風情。民間藝人們不僅可以通過故事火來抒發自己識別忠奸、懲惡揚善的思想,而且還能寄託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蛤蜊開蚌》便是表現撈魚鸛懶得下水捕魚,卻張嘴去啄海蚌肉,不料遇上神童而受到懲罰。《哪吒出世》,則是反映家喻戶曉的少年英雄哪吒,反對封建禮教的叛逆精神。因而,在欣賞故事火奧秘和情趣的同時,會不知不覺地體味到寓教於樂的哲理內涵。這不能不說是故事火的一大特色。

故事火的另一特點在於——利用焰火形式展現類似元宵花燈的美。她與元宵花燈有著很直接的親緣關係,可以說它是元宵花燈的一種更高級的形式。她與元宵花燈的最大不同在於——元宵花燈多是給人以一種五光十色的「靜默感」;而故事火不僅能給人以光芒四射之美感,而且使人聽到炮聲、聽到雷鳴——即能給人以視覺與聽覺上有著雙重效果的「動」感享受。故而『燈』與「火」是不可以比擬的啊!

故事火這一民間焰火藝術在國內恐怕是絕無僅有的。雖然在平定,尚有大型焰火《七節光架杆》、《炮打城門》和太谷的《鈴瓏塔》有著與故事火類似的燃放藝術,但從技巧和機關上講,這些火只能說是一種低級的藝術。如能得到重視與較好的開發,就有可能走出平定,走出山西,跨出國門。在藝術上、經濟上都有著潛在的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為使故事火推向縣城,我曾對她進行過挖掘、整理推薦,得以在1991年的元宵節夜首次在縣城燃放。然而之後,每年元宵節只能以少量投入勉強在縣城表演一次,且其藝術水準和質量卻一年不如一年,故事火不成故事火,面目全非。這種偷工減料,不按藝術規矩進行創作的應付之舉,有損祖先給我們留下的這一美麗藝術的聲名。目睹此狀,不禁令人汗顏,深感一種莫名的滋味。在同道的支持下,我還曾編創了《封神演義》節選和《一絕傳人》等大型故事火腳本,但均因客觀原因,未能得到具體實施而束之高閣。但是,我依然愛著故事火,依然對之不死心,仍期待著出現一個美好的機緣,將她推出山西,推出國門,讓世人、讓世界的人領略一番我們「文獻名邦」的古老的,堪稱絕活的這一輝煌藝術。

  

作者:李文元,號八灣山人,堂號為野村草堂、聚蘭齋,山西省平定縣橋頭村人。長期從事音樂創作和對鄉土傳統民俗民間文化的挖掘、搶救、整理、研究工作。音樂作品、文章散見於省、市、縣各類刋物。現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三晉文化研究會、中國音協山西分會等會會員,平定縣民間藝術家協會名譽主席。

編輯:凡夫俗子

相關焦點

  • 【李文元民間文化專欄】
    九關當代文壇諸家寫像詩(二十二)李文元題記:若非古州祖先一代代文化精英之創造與積累,便無平定''文獻名邦''之品牌;
  • 李文元【詩歌】​春怨
    平臺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聯繫我們刪除如有疑問,請點擊《涼城文苑》公眾號「聯繫我們」查看詳情作者近期作品:李文元【散文】漫道拓跋珪公園
  • 王明倫:嶗山民間文化的傳承者
    王 明 倫> 嶗山民間文化的傳承者 <作為土生土長的嶗山人,王明倫對民間傳統文化有著與生俱來的熱愛。出生於60年代的他,童少年時代唯一的文化生活是大約一個月才能看上一回的露天電影。尤其是他的父親,更是裝了滿肚子故事,這讓他從小便得到了民間文化的薰陶。可惜這些優美的民間傳說都是口口相傳,精彩的故事往往隨著傳承者的逝去而銷聲匿跡。如何讓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傳承下去?也就是從那時起,王明倫產生了用筆記錄下來的想法。從此他便處處留意,悉心搜集那些流傳於民間的故事傳說。這種積土成山的原始積累,為他後來從事民間文學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 朱立挺專欄丨「三皮絲」—解讀陝菜文化的密碼
    千百年來,文化的傳承不是空泛的。中國的四大發明創造了人類物質的歷史,而中國的飲食文化和文字卻創造了人類的精神歷史。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僅剩下中國,原因在於文明的延續依靠的是文化和精神,依靠的是具體的民俗活動和日常生活。腸胃的記憶是很頑強的,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思維和信仰。
  • 創雅文化古典音樂免費專欄段召旭第一講《獻給愛麗絲》
    創雅文化在你的印象中,古典音樂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將對感興趣的夥伴們免費開放古典音樂基礎知識分享專欄 歡迎訂閱!《美麗星期五之古典音樂分享專欄》 如果您等不急想深入學習古典音樂可以點擊最下方原文連結購買段召旭老師的多節古典音樂課程
  • 葉蘭老師擔任舜緣文化國學周易老師!
    2019年12月,著名易學風水名家葉蘭老師加入舜緣文化,擔任首席國學易學老師!舜緣文化是迄今為止國內為數不多的傳統文化整合平臺。在籤約葉蘭老師之前已經陸續籤約了數十位國學易學老師,像炳森國學講堂的王炳森老師、民間風水堪輿名家劉鶴霖老師、詩苓說主講張詩苓老師等等...
  • 文化祈新:關於疫後在線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建設的思考|專欄
    文化無法輸出,文化只能吸引。各級政府文化旅遊主管單位積極推出「在線公共文化服務」,充分利用各自便利條件,進行文化藝術創作、開展在線服務,豐富市民居家期間的精神文化生活,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今天我們的話題是探討政府主導下的「在線公共文化平臺」的場景構築問題,如何能夠讓線上公共文化服務更加深入人心,從而真正地實現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目標?
  • 鼠來寶:鼠文化中的民間煙火
    灘頭年畫揭開了中國民間鼠文化可愛的面紗。現實中人人喊打的「害人精」,在民俗文化中變成靈性、富有生命力的象徵。 「鼠咬天開」出自中國古代瑞鼠文化,傳說天地混沌,老鼠騰空一躍,將天咬開縫隙,一道光撕開蒼穹,天,亮了。 古人崇拜瑞鼠,將它封為「倉神」「大耗星君」,每到年末,輪番祭祀。「老鼠嫁女」就起源於民間正月祀鼠的習俗,與浙江「打老鼠眼」、貴州毛南族「送鼠節」一樣,都是祈求鼠退人安,確保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 萬老師專欄——【周記】莫使金樽空對月
    聽聞公眾號這周增了不少粉絲,萬老師作為客座專欄作者,還是先重新自我介紹下,以免讀者困惑。
  • 舞出民間文化魅力記辛躍清晉中民間舞名家工作室
    在晉中這片廣褒的土地上,不同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思想意識和審美情趣造就了不同地區形式豐富、品種繁多、奼紫嫣紅的民間舞蹈。發掘、傳承、發揚這些獨具特色和魅力的民間舞蹈便是辛躍清晉中民間舞名家工作室成立的初心和使命。「晉中民間舞蹈,源遠流長、多姿多彩,是數千年文化、藝術與美學的結晶。」
  • 白劍波專欄丨鏡糕
    據說這小小的鏡糕秦朝已有,始為宮廷食品,後流傳於民間。可見鏡糕的「祖籍」就在西安。到了清代初期,西安已有挑擔經營鏡糕者。當時陝西詩人王弘慶還有一首《詠鏡兒糕》詩:「柳蔭槐下清晝嘗長,鏡糕擔子亦生香。童稚兒女共笑語,且牽阿母欲一嘗。」從詩中不難看出,小朋友喜愛鏡糕也有久遠的歷史了。
  • 王子輝專欄 五千年前有煎餅
    關中夏收後,民間有一種用麥麵攤成的餅,卷著肉絲、土豆等葷素菜餚,現做現食的小吃,叫做煎餅,老少都愛吃。近來流行民間菜,「煎餅屋」不僅在西安飲食市場大行其道,就連賣煎餅果子的車攤也來往於大街小巷。王仁湘回顧說:「是1980年和1981年,先後在兩處仰韶文化遺址,發掘到數量較多一種形狀特殊的陶器,呈紅色和灰色,陶土加沙,上為圓形平面,下有三足或四足,底面有煙炱。發掘者稱這種器皿為『乾食器』,以為是『做烙餅用的鐵鏊的始祖』。」
  • 呂光東:博白縣民間文化藝術忠誠的保護者傳承者
    ▌呂光東:博白縣民間文化藝術忠誠的保護者傳承者堅守,是個情感色彩很重的詞彙,對某一個人或某一件事情的堅守,從選擇的初心到最終的不離不棄,是一個非常漫長而艱辛的過程。有一個人,堅守博白縣民間文化藝術保護和傳承30年,他就是博白縣民間文化藝術保護傳承和展演中心主任—呂光東。作為一名新時代藝術從業者,在堅守藝術行業的30年中,呂光東總說:「在藝術行業中,沒有看見自己的成績,只能說明我還需要繼續前行,默默堅守。」2018年,呂光東組織編排了桂南採茶戲《綠珠女》,以戲帶人、以戲帶功,一戲一傳承,讓桂南採茶戲立得住、傳得開。
  • 中國民間的觀音信仰是中印文化交融的結果
    ,它歸屬於中國的民間宗教信仰體系,不為正統佛教所認可,是印度大乘佛教文化(以顯教為主體)與中國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對話的結果。在這種觀音信仰體系中,中國文化對印度佛教文化進行了徹底的改造,成為一種以中國文化為主體的觀音信仰體系。 在中國民間信仰的領域裡,儒道文化同印度佛教文化在觀音信仰方面的對話是通過不同於正統佛教領域的許多不同方式來進行的。
  • 高忠嚴:中國民間謎語的源流特徵與文化價值
    民間謎語本身包含的各種知識也是地域文化的承載、民眾集體記憶的表達,具有豐富的社會文化價值。一、謎語、民間謎語、燈謎相關概念辨析。朱自清在《中國歌謠》中指出中國謎語是一部「天物志疏」,可見謎語包含範圍之廣。
  • 王子輝專欄 | 伊尹故裡在合陽
    『有莘』,是當時一個小國,其地舊日民間相傳即在今夏陽。好多年前,我舌耕合陽,曾遊夏陽,還見過刻有『伊尹耕處』字樣的石碑」。看到楊春霖教授文章後,又查了當時出版的《河南菜譜》序言裡提出「伊尹是河南陳留人」的說法後,兩相對照,分歧明顯。為了弄清真相,立刻轉請合陽縣飲食公司的同志進行考察,並拍了一組照片,搜集了些傳說,存錄待考,就正於海內學者。
  • 靖遠的民間文化——黃河戰鼓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黃河戰鼓的主要器具有鑼、鼓等,配合道具有門旗、彩旗、令旗、鼓車、四龍黃河戰鼓表演等。黃河戰鼓以叨喳子的形勢口傳。北灣鎮高崖村李臺社李乃興,早年在他外爺家裡讀私塾,李乃興的外爺是現在天字劉家先祖,曾經任蘭州永登縣縣令,後移居到天字村,並建有劉家大花園,當時各地名流途徑北灣居住他家。李乃興小時耍社火,也學了黃河戰鼓。
  • 優秀的鄉賢文化人才——民間文化的熱心人、原公鎮鄉賢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尚志龍
    尚志龍,城固縣原公鎮農民,原公鎮鄉賢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城固民間文化熱心人2000年自費走出陝西到四川樂山進行文化交流學習。
  • 靈機文化易學老師易烊楓燧受邀出席平安青島財富管理論壇
    2020年10月11日,由靈機文化與平安人壽青島分公司攜手舉辦的「易學探秘之旅」VIP客戶財富管理論壇,在青島香格裡拉大酒店隆重舉行。來自青島市區的500多名平安VIP客戶歡聚一堂,共同聆聽了由知名易學專家易烊楓燧老師帶來的《國學易經開運智慧》專題講座,現場反響非常熱烈。
  • 民間戲曲文化,構成了獨具特色的雕塑藝術
    戲劇臉譜雕塑,彩繪雕塑,廣場雕塑唱戲人物雕塑,傳統文化雕像,人物銅雕像戲曲對於中國文化,意義尤其重大:不僅一般地形成中國文化的價值體系,而且最終鑄成中國文化的詩性特徵和人格魅力。戲曲文化雕塑,國粹雕塑,彩繪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