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忠嚴:中國民間謎語的源流特徵與文化價值

2020-12-23 晉俗晉美

摘要:

民間謎語是人類口頭的語言遊戲活動之一,它採用暗射事物或者文字的方式供人猜測。與燈謎不同,它雖起源很早,但一直處於被忽視的境地。它萌芽於春秋時期,宋以前主要是影射政治和社會情況,之後逐漸成為全民遊戲的一種。兩宋時期商謎和燈謎發展迅速,明代開始有了成熟的民間謎語,清代謎語則在前代基礎上有了較大的發展。現當代,伴隨著民俗學科的興起,民間謎語的搜集整理工作初見成效。在藝術特色上,民間謎語具有表現手法豐富、語言形式多樣、內容構思精巧的特點,因此受到民眾的喜愛而得以廣泛傳播。從文化價值看,作為一種語言遊戲,民間謎語具有豐富的趣味性和知識性,不僅可以啟迪民眾智慧、訓練人們的思維能力,還能豐富人們日常生活、開闊人們的眼界。民間謎語本身包含的各種知識也是地域文化的承載、民眾集體記憶的表達,具有豐富的社會文化價值。

一、謎語、民間謎語、燈謎相關概念辨析。

朱自清在《中國歌謠》中指出中國謎語是一部「天物志疏」,可見謎語包含範圍之廣。目前學術界對這「天物志疏」的類別劃分有多種方式,標準尚未統一,同樣,相關研究對於「謎語」、「民間謎語」、「燈謎」的運用和表述也常混為一談。對三者概念加以辨析,便於在研究相關謎語時能夠更為細緻地區分和辨別,進而對謎語類別進行科學的劃分。

1.謎語:

《辭海》定義「謎語」為:「今多稱猜射事物者為事物謎,以文義做謎底者為文義謎。前者多為民間謎語,後者專指燈謎。」謎語在發展演變過程中形成了兩類:一種是民間謎語,主要是事物謎和少量描述性文字謎;另一種是燈謎,這也可視為廣義類別下的謎語,是包含所有類別謎語的總稱。

2.民間謎語:

民間謎語是民間文學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是民間口頭語言藝術的一種。從謎語的基本結構出發,梁前剛將之細化為:「勞動人民以某一事物或一詩句、成語、俗語、人名、地名、典故或其他文字為謎底,用隱喻、形似、暗示或描寫其特徵的方法作謎面,用以表達和測驗人們智慧的一種短小而又饒有風趣的口頭文學樣式。」梁前剛的定義較貼近民間謎語「民間」的本質屬性。在借鑑學界對民間謎語定義的基礎上,我們對民間謎語做了如下概括:

民間謎語是用寓意、比喻、象形、諧音等多種描繪手法,來影射和暗示事物本來面目的一種獨特民間文學體裁。它是一種利用謎面的語言描繪引導猜謎者的聯想,從而推測出所指之事、物或文字的語言遊戲形式,是漢語語言智慧的結晶。謎語起源於民間,大部分也流行於民間,具有民間文學口頭表達的特徵和匿名創作、流傳的特色。

3.燈謎:

將謎語寫在紙上並粘貼在高高懸掛的燈籠上,以燈懸謎,人們賞燈猜謎,所以叫「燈謎」。從內容上看,燈謎的猜射對象一般不是事物,而是漢字或漢字所代表的詞語,因此又叫「文義謎」。因為燈謎的語言迷炫閃爍,不易猜中,猜燈謎就像射殺老虎一般,燈謎因此又被稱作「文虎」或「燈虎」。燈謎與詩歌關係密切,其創作者主要是文人,他們善於用典,在制謎時往往選用詩詞或成語作謎面或謎底,具有詩的韻律和美感。民間謎語可以由不識字的民眾根據其意義進行猜射,有極強的民間性;而「燈謎」因為需要通過漢字來表述,凡是不認識或不懂漢字的人都無法猜出燈謎,所以燈謎是漢民族所特有的一種漢字文化遊戲。另一方面,猜燈謎是在節日期間進行的一項民俗娛樂活動,普通民眾也同樣熱衷,眾多史料中就記載了上元節「張燈猜謎」是民眾參與度較高、極為盛行的一項節俗。可見,民間謎語與燈謎雖有差異但又相互聯繫,互相影響。基於此,本文在分析民間謎語時,也涉及到燈謎節俗,特加以說明。

二、民間謎語的歷史流變及階段性特點。

關於民間謎語的起源,學者們歷來說法不一。劉勰在《文心雕龍·諧隱》中提及:「自魏代以來,頗非俳優,而君子嘲隱,化為謎語。」又云:「荀卿《蠶賦》,已兆其體。」由此可見,春秋戰國時期謎語便已現雛形。勞動民眾運用暗射、隱喻的方式猜謎打趣的活動伴隨著口頭語言的產生而存在,其內容主要來源於他們的生產生活實踐。後來,隨著文字典籍中相關記載的豐富,謎語發展、流變的歷史脈絡也逐漸清晰起來。

(一)上古至隋唐時期的民間謎語:從社會隱語到猜謎遊戲

民間謎語萌芽和發展前期多以隱射、暗指的表達方式來影射社會,反映民眾生產生活實踐。如古老歌謠《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從表達方式上來看,這是一首猜射生產活動的謎歌,其謎底是做彈弓。「斷竹,續竹」暗指製作彈弓的過程,「飛土,逐肉」影射使用彈弓的過程。這與我們現在所了解的謎語形式十分相似。也有學者認為這是遠古時期,人去世後,孝子為了防止父母親屍首被鳥獸吃掉,發明了彈弓,以此驅趕鳥獸。如此說來,這首謎歌的謎底也可以說是狩獵或用彈弓驅趕鳥獸的活動。

夏商周時期為謎語的萌芽期,這一時期的謎語多以民間歌謠的形式存在,以暗射性的語言技巧表達社會性的情感生活內容,並無專門的名稱所指。謎語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流行於社會各個階層,並發揮著一定的社會文化功能。如唐無名氏《琱玉集》中記載了孔子的學生顏淵與婦人通過謎語鬥智的故事。

到漢代,謎語種類和表現手法更加豐富,並逐漸向遊戲化方向發展。當時有一種名為「射覆」的猜謎遊戲,流行於社會各個階層,其中所涉隱語被稱為「射覆謎」。射覆,其實是猜物遊戲,遊戲者在甌、盂等器具下放置某一物件,讓人猜測裡面是什麼東西。《漢書·東方朔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漢武帝在測試手下人才智的時候,將壁虎放入盒內讓眾人猜,東方朔一下就猜中:「臣以為龍,又無角;謂之為蛇,又有足。跂跂脈脈,善緣壁,若非守宮,即蜥蜴。」東方朔由外形、動作、習性猜出謎底為「守宮」,即壁虎。這一時期的謎語已經具備了作為口頭藝術形式的重要表徵,且在民間社會有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人們喜歡猜射「隱語」,並將其作為有知識和才華的表現。

南北朝時期人口流動和文化交流較為頻繁,文人作謎、鬥謎蔚然成風,文人謎語興起。相關記載更加豐富,如《異苑》《世說新語》《南史》《北史》《洛陽伽藍記》等典籍中便收錄了謎語、謎語故事以及相關謎事活動的內容。而且在這一時期,「謎」替代「隱語」,並沿用至今。而隱語演化為謎語後,其功能也發生了變化,由服務於政治逐步走向反映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

隋唐五代時期,謎語在詩詞、散文、變文、傳奇小說文學大家庭中佔有一席之地,李肇《唐國史補》載:「詼諧自賀知章,輕薄自祖詠,諢語自賀蘭廣、鄭涉。近代詠字有蕭昕,寓言有李舒,隱語有張著……」謎語成為全民文藝活動中的一種技藝。這一時期,社會文化活動更加豐富繁榮,猜謎遊戲日益風靡,受眾群體的階層、文化水平等更加多元化,因此謎語的種類也更加豐富。隋侯白編撰的小說軼事笑話集《啟顏錄》,其中記錄了不少有趣的謎語與謎事,表現了人物的「能言善辯、才思敏捷的寓言智慧」。李昉在《太平廣記》裡收錄《啟顏錄》中三則作品,並將之納入「詼諧」中,謎語的娛樂性明顯增強。且作品雖是由文人所作,但描述的是民眾的世俗生活,使用的也是通俗化的接近口語的語言。

唐代,猜謎行樂之風更加盛行,上至帝王將相,下至文人墨客、平民百姓,都將謎語作為一種娛樂遊戲。這一時期,謎語的受眾面不斷擴大、製作方法更趨精巧、體裁特徵日漸穩定,為宋代燈謎的出現奠定了基礎,謎語的發展正在醞釀一個新的高峰。

(二)兩宋時期的民間謎語: 商謎與燈謎的出現

宋代社會生產力有了較大的發展,城市經濟繁榮,市民階層開始興起,民眾文化需求進一步擴大。因此,兩宋時期民間謎語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民眾廣泛參與到謎事活動中,猜謎的遊戲形式也更為多樣,不僅有專業藝人在專門場所裡進行民間猜謎表演,而且出現大量適應市井文人生活的燈謎,謎語走向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1.商謎:專業藝人在特定場所進行的說唱藝術

兩宋時期謎語在唐代發展的基礎上進入了空前的繁榮期。兩宋雖有內外戰亂,但政局在總體上保持了較長時間的相對穩定,市、坊界限打破,市民生活豐富,與之相應的文化消費形式出現了新的變化。宋代城市中還出現了固定的商業性遊藝表演場所,稱為「勾欄瓦舍」,它是民眾日常賞玩遊樂的主要場所之一。其內三教九流,百戲競彩,猜謎也被列入百戲之一。當時,謎語被稱為「商謎」,取商酌猜度之意。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在京瓦肆伎藝……毛詳、霍伯醜,商謎。」可見,「商謎者」作為在瓦肆、瓦舍進行表演的專業藝人,他們極儘自身才能,你唱我和,使猜謎活動成為鬥智爭奇、吸引觀者的表演。當時商謎形式多樣,種類繁多,瓦舍之內猜謎遊藝興盛景象可見一斑。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記載了當時一批有名的專業謎語藝人:「商謎,胡六郎、魏大林、張振、周月巖、蠻明和尚、東吳秀才、陳贇、張月齋、捷機和尚、魏智海、小胡六、馬定齋、王心齋。覆射:女郎中。」 《夢梁錄》記載:「杭之猜謎者,且言之一二,如有歸和尚及馬定齋,記問博洽,厥名傳久矣。」在猜謎遊藝中湧現出一批名人高手,可見人們通過勾欄瓦舍進行猜謎、制謎的娛樂活動的興盛。由宋代有猜謎專業藝人與猜謎專用場所的情形,可以看出,民間謎語與其他的歌舞伎文藝活動一樣,是作為一種普遍流行的民間藝術活動廣為流傳。宋代謎事活動多樣,猜謎成風,熱鬧的猜謎活動吸引著人們前來觀看,與繁華的勾欄瓦舍相映成趣。

2.燈謎:上元節俗活動的重要組成

上元節賞燈的習俗由來已久,肇始於漢代,南北朝時期得到較大發展。隋時,上元張燈盛行,還出現了「燈市」。唐代上元節時,從宮廷到寺觀,都競設燈棚,規模很大。到宋代,上元節觀燈習俗在民間得到廣泛傳播,宋太祖還下詔延長上元節放燈時間,《燕翼詒謀錄》卷三中記載:「太祖乾德五年正月甲辰,詔曰:『上元張燈,舊止三夜,今朝廷無事,區宇乂安,方當年穀之豐登,宜縱士民之行樂,其令開封府更放十七、十八兩夜燈。』後遂為例。」上層統治者將上元節觀燈遊賞習俗擴大化,強調與民同樂的節俗性質。這為宋代燈謎的出現提供了較為寬鬆的社會環境,也為謎語的進一步民間化做了鋪墊。

宋代謎語發展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燈謎的出現。《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載:「巷陌瓜札,歡門掛燈,南至龍山,北至北新橋,四十裡燈光不絕。」花燈上便有謎詩,娛樂行人。燈與謎相結合,成為元宵節期間一項重要的節日習俗。南宋周密《武林舊事》「燈品」中寫道:「又有以絹燈翦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關於宋代上元節觀燈猜謎習俗的相關記載較多,均將其作為一種流行廣泛、民眾參與度高的節俗加以描述。節日期間,民眾匯集,懸謎於燈,觀燈賞玩,謎語通過花燈這樣的載體在節日期間得到廣泛的傳播。

如今我們熟知的一些優秀民間謎語有不少是從宋代流傳下來的。如相傳為王安石所作的「日」字謎:「畫時圓,寫時方,冬時短,夏時長。」再如「粽子」的謎語:「四角尖尖草束腰,熱水鍋中走一遭,臺前遇著唐三藏,上岸剝得赤條條。」這一謎語出自南宋話本《菩薩蠻》。還有關於「水中石」的謎語:「小時大,大時小;漸漸大,不見了。」這些謎語不排除由文人所作,但它們流傳到民間,為民眾接受並口耳相傳,也就成了民間謎語。

(三)元明清時期的民間謎語: 民間謎語形態日臻成熟豐富

錢南揚在《謎史》中談到:「元明承兩宋之舊,無甚因革。」宋代燈謎的出現,促使猜謎成為一種民眾參與度較高、傳播較為廣泛的節俗活動。在隨後的元明清時期,謎語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呈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徵,民間謎語也漸成大觀。

1.元代謎語:元雜劇中謀出路

元代謎語的發展是伴隨著元代文學的發展進行的,在元代,以雜劇為代表的俗文學發展較為興盛,而謎語的智慧性與趣味性也增強了元雜劇的藝術性,謎語與元雜劇相結合,使謎語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元鍾嗣成《錄鬼簿》記載了陸顯之、曾瑞卿、趙君卿、陳彥實、吳中立、陸仲良等多位擅長制謎猜謎之人。明代無名氏所撰《錄鬼簿續編》在《錄鬼簿》基礎上延續了元末明初的戲曲創作成就,同樣記錄了如鍾繼先、羅貫中、谷子敬等二十餘人善隱語的內容。此二書中所載有諸如「隱語、樂府,多傳於江南」、「隱語、樂府,人多傳之」、「有《吳鹽》《蘇堤漁唱》等曲,編於隱語中」、「樂府、隱語盛行於世」、「隱語亦佳,馳名寰海」等內容,由此可見,隱語在元代廣為流行,為民眾所喜愛。

元雜劇中還較多地運用燈謎和民間謎語來插科打諢、諷刺世情,以此來刻畫人物,達到吸引觀眾的目的。如關漢卿《錢大尹智勘緋衣夢》中通過詩謎推出兇手是裴炎,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王實甫在《西廂記》中也多運用謎語,如第三本第二折、第五本第三折中都有拆字制謎的道白。李壽卿的《月明和尚度柳翠》通過佛家偈語來描寫「骰子」(「一把枯骸骨,東君掌上擎。自從有點汙,拋擲到今生。」),以骰子的命運來表達紅塵萬事皆空的佛教道義,富有訓誡意味。

元代謎語的發展在其他著述中也有體現,如在朝鮮流傳的反映元明風俗的漢語教科書《樸通事諺解》中即記載了十七則謎語,這些謎語通過對話的形式呈現,一人出謎,一人猜謎。

「我說幾個謎你猜。」

「你說我猜。」

「大哥山上擂鼓,二哥來來去去。三哥待要分開,四哥待要一處。」

「我猜:大哥是棒槌,二哥是熨鬥,三哥是剪子,四哥是針線。你再說,我再猜。」

「當路一顆麻,下雨開花,颳風結子。」

「這個是傘。」

原書主要記載元代中心城市大都的風土人情,由此可推測,這些謎語早在元代時就已流傳。其中還有關於燈臺(「一個長大漢,撒大鞋,白日去,黑夜來。」),碾子(「一個老子當路睡,過去的,過來的,弄我的,不知道我的粗和細。」),蠍子(「牆上一個琵琶,任誰不敢拿它。」)的謎語,此外,核桃、雞蛋、鎖子、雀兒、櫻桃、靴子、秤等民眾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常被作為猜射對象供人猜射。從這些謎語來看,謎面與謎底均來自民眾的日常生活,謎語也更通俗化,巧妙且富有詩意,展示了民眾對生活的細緻觀察和豐富的想像力。正是這些謎語的獨特性與趣味性,才使它們有機會傳播到朝鮮,作為通識性知識成為當地人漢語課本中學習的內容。

2.明代謎語:賞燈猜謎

燈謎始於宋代,在明代呈現出更為繁榮的景象。賞燈猜謎成為人們娛樂活動之一,尤其是上元節放燈成為當時較為盛行的習俗,燈與謎結合的遊藝方式此時已經十分普遍,被稱為「商燈」。明《帝京景物略·春場》載:「八日至十八日,集東華門外,曰燈市。貴賤相遝,貧富相貿易,人物齊矣……有以詩隱物,幌於寺觀壁者,曰『商燈』。立想而漫射之,無靈蠢。」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後,將上元節觀燈時間定為十日,無論貧富貴賤,均可參與其中,以此形成盛大的張燈活動,燈謎以饒有趣味、吸引人群的特點在張燈活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觀燈猜謎在明代成為上至帝王、下至普通民眾都喜愛的一項文化活動。明徐禎卿《翦勝野聞》中記載了明太祖朱元璋因猜射畫謎殺人的故事:

太祖嘗於上元夜微行京師,時俗好為隱語,相猜以為戲,乃畫一婦人赤腳懷西瓜,眾譁然。帝就視,因喻其旨(謂淮西婦人好大腳也),甚銜之。明日,令軍士大戮居民,空其室。蓋馬後,淮西人,故云。

從 「時俗好為隱語」可看出當時謎語是人們熱衷的民間風俗。故事中的民間謎語以人物畫為謎面,供人猜射,可稱之為「畫謎」,「婦人赤腳懷西瓜」是民眾對大腳馬皇后的嘲笑,朱元璋也因此「大戮居民」。

除京師外,明代燈謎在各地也廣為流傳。《西湖遊覽志餘》中有「猜燈」的記載:「杭人元夕多以謎為猜燈,任人商略。」張岱記紹興謎事云:「於十字街搭木棚,掛大燈一,俗曰『呆燈』,畫《四書》《千家詩》故事,或寫燈謎,環立而猜射之。」《清嘉錄》中引述地方志,記明代杭州謎事時說:「好事者,巧做隱語,粘諸燈。燈一面覆壁,三面貼題,任人商揣,謂之打燈謎。」明代謎事盛況還可在阮大鋮《春燈謎轟謎》中《朝天子》一闕中得到體現:「打燈謎鬧場,拆燈謎攪腸。紙條兒標寫停停當。金錢小掛,道著時送將;那不著的受罰還如樣,市語兒幾行,人名兒緊藏,教你非想非非想……」將明代民眾生活中猜謎的熱鬧場面描寫的淋漓盡致、生動形象。從上述記載可看出,明代燈謎活動十分活躍,成為各地節日期間不可缺少的遊戲項目。

謎事的繁榮促進了謎語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明代出現了不少相關著述。如賀從善的《千文虎》、徐文長的《燈謎》、馮夢龍的《黃山謎》等。其中,《黃山謎》是值得關注的重要著述。《黃山謎》為馮夢龍署名「墨憨齋主人」所編選的以歌謠體寫就的民間謎語著作,由「山歌」「黃鶯兒」「謎語」「掛枝兒」「夾竹桃」五種合編而成。收錄70條民間謎語,有字謎5條、天文謎7條、花木謎6條、鳥獸謎7、文史謎4條、器用謎31條、人事謎7條、補遺7條。《黃山謎》中收錄了前代的民間謎語,如上文提及的宋代「日」字謎,反映了明代民間謎語多樣化題材、生活化內涵的特點,如關於「甘蔗」的花木謎語:「青皮光棍紫綠衣,脫子衣兒著象棋。老頭兒惹了口裡嚼弗住,甘來舌頭上討便宜。」再如關於「印」的器用謎語:「小小身兒不大,千兩黃金無價。愛搽滿面胭脂,常在花前月下。」這些謎語語言風趣精煉,對謎底的描述更生動,藝術技巧上也更成熟。

明代謎語在內容上和手法也更為通俗化和民間化。除了上文提及著述中所載的民間謎語外,還有另外一些民間謎語始於明,流傳後世。錢南揚在《謎史》中也談道:「宋明謎語,遂僅流傳於民間。蓋夫人孺子,口耳相傳,古人之謎,獨能保存於數百年之後。」其中列舉了一則關於「蚊子」的民間謎語:「長腳小兒郎,吹簫入洞房;愛吃紅花酒,拍手命喪亡。」用擬人化的手法,生動細緻地描述了蚊子的形態、聲音和吸血而被人拍死的情景,謎語內容通俗易懂,易於口傳,故能流傳下來。明代鬱履行所編笑話集《謔浪》中有一則「我的你的你的大兄的」的笑話,內容是蘇東坡、蘇小妹和秦少遊三人圍繞「墨斗」進行猜射的謎語笑話。笑話包含三則謎語,採用民間謎語的描述手法,以此互為謎底,直指答案「墨斗」。將謎語作為笑話加以收錄這一情況,可視為明代謎語的另一種民間化,是以通俗化的口承文學形式進行傳播和保存的。

3.清代謎語:謎事謎風鼎盛

清代謎語創作、謎事活動相較於前代更為豐富。清末民初燈謎發展達到鼎盛,各地謎社紛紛湧現,名聲較大的有北平射虎社、隱秀謎社、丁卯謎社、上海的萍社等。清代顧震濤的《打燈謎》一詩就反映了當時謎社活動的熱鬧和猜謎者猜謎時的冥思苦想:「一燈如豆掛門旁,草野能隨藝苑忙。欲問還疑終繾綣,有何名利費思量?」從詩句中,我們還能發現除了謎社成員熱衷於猜謎,作為「草野」的普通百姓同樣痴迷於猜謎;錢南揚《謎史》中也談到:「同光之際,京師出燈極盛,當時所謂十五謎家者,名遍海內,其同岑一集,猜謎者封為圭臬也。」

清代謎事活動之興盛在當時文學作品中也可窺見一斑。如曹雪芹《紅樓夢》中有謎語二十八則,與作品內容相勾連,成為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重要手段。在《紅樓夢》中除引用了文人謎外,還引用當時在民間流傳的民間謎語,如關於「鏡子」的謎語:「南面而坐,北面而朝,象憂亦憂,象喜亦喜。」再如關於「竹夫人」的謎語:「有眼無珠腹內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葉落分離別,恩愛夫妻不到冬。」除此之外,還引用了關於荔枝、硯臺、爆竹等為謎底的民間謎語,在小說中的運用多帶有諷刺性的暗指作用。錢南揚在《謎史》中總結:「清代小說,以謎語點妝事實者,莫先於《紅樓夢》,莫多於《鏡花緣》,莫精於《品花寶鑑》。」清代小說在民間流傳的過程中,也促進了謎語的傳播和發展。

在清代,猜謎活動同樣是作為各地時節風俗的重要內容。如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澄海縣誌》「風俗」中記載:「元夜十一日夜起,各神廟街張燈,士女嬉遊。放花爆竹,打鞦韆。歌唱達旦,或作燈謎,觀燈者猜焉。」觀燈猜謎是人們在節日期間通宵達旦玩耍的遊戲。清代杭州燈謎發展依舊盛行,有記載:「素燈四面貼寫詩詞及剪畫物狀,藏春走智,出奇不窮。好事者懸牙巷角,聚人商揣。每至鬥轉月斜,低回不去。」燈謎以詩詞和圖畫的形式供人猜射,可以看到文人謎及民間謎語兩種形式並存,燈前聚集很多民眾,即便是月上梢頭,猜不出謎也不肯離去。清代臺灣地區燈謎活動也成為民眾節日娛樂內容的一部分,《彰化縣誌》「歲時」中記載:「十五日曰上元節,是夕曰元宵。城中多結彩燃燈……好事者或作詩謎,俗曰燈猜。」除了元宵節有猜謎活動外,在中秋節同樣也有燈謎習俗,「八月中秋夜……更有朱墨、紙筆、瓶袋、香囊諸物,羅列几案,掛一燈牌於門首,以猜取詩謎者,亦雅致也。」節日期間,張燈射虎,這一習俗亦成為社會化的一種行為活動,成為民眾在節日娛樂的一種消遣方式。由此可看出,在清代地方社會中,猜謎活動的興盛程度之高。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謎書專著較多。如周學濬的《三十家燈謎大成》、俞樾的《隱書》、沈錫三的《樂陶陶室隱語》、咄咄夫的《一夕話》等都是值得關注的謎書,除此之外,還有周亮工的《字觸》、錢德蒼的《解人頤》等,這些謎書涉及的雖為文人謎,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民間謎語的發展和社會謎風的興盛。

(四)現當代謎語:地方性謎書的出現,謎語成為民間文化研究對象

民國年間,謎語在社會上仍然盛行。五四運動後,民俗學運動蓬勃發展,相關刊物在北京、廣州、杭州等地陸續興辦,大量的民間謎語得以收集整理出版,《歌謠周刊》、《民俗周刊》等刊物成為民間謎語展示風採的重要陣地。顧頡剛的《<謎史>序言》、陳光堯的《謎語研究》等對謎語有精闢論述。

各地謎書的出版是這一時期較為顯著的成果。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出版了一系列謎語書籍則可視為其中的代表,這一系列包括《謎史》(錢南揚)、《河南謎語》(白啟明)、《寧波謎語》(王鞠侯)與《廣州謎語》(劉萬章),《金華各屬謎語》(曹松葉)。這幾部地方性謎書,代表了新文化運動中民俗學者收集民間謎語的早期成果,頗受讚譽。顧頡剛先生在《<廣州謎語>序文》中稱:「萬章先生這冊,數量雖不多,但發刊的民眾謎語的專集,這還是第一回(書鋪裡出版的謎語集,是小學生的補充讀物,說不定有許多是編輯先生做出來的)。」鍾敬文先生也在為《廣州謎語》所做序文中讚揚道:「純粹為學術的研究而輯集的材料,萬章此本,是破天荒的第一部。」《中華謎書集成》稱白啟明的《河南謎語》「可以說是我國民間謎語、特別是北方地區民間謎語的一種代表性的集子。」

這幾部謎書專注於搜集流傳在特定地域內的謎語,因此帶有鮮明的地域色彩,這一點從書名上即可看出。如囊括全省的河南,注重一地的廣州、寧波,「金華各屬」則是指金華地區下屬各縣,包括金華、義烏、東陽、磐安、浦江、蘭溪、永康、武義等八縣。編纂者出生或者生活在該地域內,天然地具有文化認同感,如《河南謎語》的編纂者白啟明是河南南陽人,《廣州謎語》的編纂者劉萬章為廣東海豐人,《寧波謎語》的編纂者王鞠侯是浙江慈谿人,《金華各屬謎語》的編纂者曹松葉是浙江金華人。他們用自己所熟悉的方言,輯錄家鄉流傳的謎語,深諳其中的方言特徵與文化要素。因此從這些謎語書籍中,我們可以窺見我國民間謎語的地域分布特點。

1949年後,謎語從內容到形式煥然一新,反映新時代特色、形式活潑、語言幽默的謎語大量湧現。逢年過節或是在某些特定日期定期舉辦猜謎聚會,受到民眾的喜愛和歡迎。各地還舉辦形式多樣的元宵節燈謎活動、遊園會等,吸引更多人群參與到謎語活動中。謎語書籍的出版興盛可分為三大類:一是對各地謎語的搜集輯錄;二是對謎語的專門研究;三是通俗的謎語大全類。無論何種形式的謎語書籍,都從不同方面促進了民間謎語的發展,使謎語這一民間文學形式得以傳承並創新,在現代社會繼續發揮著它特殊的文化功用。

從民間謎語的發展歷程來看,它直接又真實地反映了過去的社會歷史背景和民眾的生產生活狀況,是充滿民間智慧與藝術的一種口承文學。民間謎語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流傳不息並在當代社會煥發新活力,與其自身所具有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價值是密不可分的。民間謎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深入挖掘民間謎語中的文化價值內涵,是建構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發展體系、激發其生機與活力的重要舉措。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將民間謎語一類的民間文學列入文化遺產的範疇,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是整理研究、保護傳承這類文化遺產的重要工作,民間謎語是作為搜集整理的對象之一,對其整理研究,並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保護傳承這類民間文學的有效措施。

三、民間謎語的藝術特色與文化價值

民間謎語作為一種民間文學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文化價值。具體說來,民間謎語在藝術上的特色概括為:謎面內容涉及廣泛,形式多樣(短語歌謠、詩詞歌賦、實物動作等),修辭手法十分豐富,有比喻、誇張、比擬、排比、典故、反覆等。謎面的設置通常暗含機關,極力掩蓋謎底答案而又極力彰顯謎底特徵,讓人們在猜射過程中感受到其中的精妙趣味。再從民間謎語的生成環境來看,謎語的設置來源於民眾的生活,蘊含著人民群眾的智慧和生活藝術,具有濃厚的民間口頭藝術色彩。作為一種語言遊戲,它具有豐富的趣味性和知識性,不僅可以啟迪民眾智慧、訓練人們的思維能力,也可以豐富人們日常生活、開闊人們的眼界。

(一)民間謎語的藝術特色

具體來看,民間謎語的藝術特色有以下幾個方面:

1.表現手法豐富

民間謎語的表現手法,是指謎語猜射過程中形成的具有鮮明特色的語言運用風格與語句組織方式,尤其集中體現在謎面的製作上。民間謎語來源於民眾的生產生活,常以生活內容為猜射對象,用比喻、擬人手法,準確生動地揭示出謎底的特徵和功能,將相對靜止的事物作動態描述。民間謎語同民歌一樣,產生階段是用賦體,隨後才發展多樣的散體,王仿將民間謎語的表現手法分為賦、比、諧音的運用和人名的借用這四種。現實生活中的謎語,有使用一種表現手法的,也有兼具兩種甚至多種表現手法的,或是運用比喻描寫事物的特徵,或是用誇張突出事物的本質,或是用諧音雙關加深語意,等等。多種表現方法的使用使得謎面的語言風格與結構更加生動形象、活潑鮮明,表達效果也更加顯著,從而具有別樣的藝術魅力,使謎語更加「迷人」。

2.語言形式多樣

謎語是一種口頭藝術,語言形式豐富,表現方式靈活,其精髓便在於「隱」,妙在委婉曲折,且扣合貼切、妙趣橫生。《文心雕龍·諧隱》曰:「謎也者,回護其辭,使昏迷也。或體目文字,或圖像物品,纖巧以弄思,淺察以炫辭。義欲婉而正,辭欲隱而顯。」謎面的構思語言不能過於直白,要用精煉的語言準確地表述事物特徵,留有一定的線索,讓人有跡可循、樂於猜測,不能過於晦澀,讓猜謎者無從下手。巧妙的比喻、諧音、擬人等手法都是常用的修辭技巧,尤其是其中方言的使用,往往具有獨特的韻味,能夠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深得民眾的認同和喜愛。顧頡剛先生贊其為「民眾的聰敏,民眾的滑稽,民眾的狡獪」,可謂一語中的。

3.內容構思精巧

首先,從民間謎語內容上看,謎語的構思多與廣大民眾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繫。如王仿在《中國謎語大全》中收錄327則事類謎,包含拔秧、插秧、犁田、繅絲、刺繡等與民眾生活相關的謎語,深刻地打上民眾勞動生活的印記。其次,謎語構思包含著豐富的想像。民間謎語常用的手法是從自然萬物、社會生活中選擇事物,再選擇其他事物來描述本事物的特徵,以吸引猜謎者。同一個謎底,可以用多個謎面進行描述,如關於「燈籠」的幾則謎語:「奇怪事情多,紙裡包著火」「一個罈子兩個口,裡頭坐著紅小鬼」「一個罈子兩個口,日裡不走夜裡走」,這三則謎語分別從燈籠的構造、外形特徵、用途三方面進行描述,生動形象,富有想像力。再次,同一謎底的民間謎語因流傳地的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從而反映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生活特色。如關於「柿子」的謎語,在漢族地區流傳為:「掛在高粱,摘落平陽,脫掉紗帽,抽掉肚腸」,在福建福州地區流傳為:「一隻泥仔,戴著草笠仔,著樹頂涼風仔」。由此可見,民間謎語的構思往往與流傳地區的民眾的生活環境緊密相關。

(二)民間謎語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價值

謎語本身包含的各種知識是地域文化的承載、民眾集體記憶的表達,具有深刻的社會文化價值。

1.集體記憶與地域文化的表達

民間謎語是由民眾創造並經過集體加工而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語言藝術,是民眾集體記憶的表達。謎語中包含有豐富的生產、生活、歷史、地理、民俗等內容,是民眾物質生產、飲食、服飾、居住、婚喪等日常習俗文化的寫照。透過謎語,可以了解到一方社會的民俗風情、歷史地理以及民眾的心理趨向、審美情趣等。在謎語流傳較廣的地區,制謎猜謎已然成為反映當地民眾生活內容的一種遊戲方式。在猜謎的過程中,只要對本地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就能感受到謎語中包含的地域民俗文化內涵,這也是集體記憶傳承下民眾生活體驗和閱歷的反映。另外,從謎面對其謎底特徵、功能的選擇性描述以及比喻、擬人等表現手法的運用中,同樣可以窺見民眾的態度與喜好情感,了解到過去和現在謎語流傳地區的社會風俗民情。

首先,民間謎語的猜射對象具有地域性的特點。如民俗學會叢書中的《廣州謎語》(1928年)、《寧波謎語》(1929年)、《河南謎語》(1929年)、金華商務特約所出版的《金華各屬謎語》(1932年)、山東民眾教育館編《山東謎語》(1933年)等搜集整理了在不同地域中流傳的民間謎語,其猜射對象大多具有明確的地域性特點,各地新編地方志中諸如「民間俗語」部分也多搜集地方社會流傳的民間謎語。如北方民間謎語中的物謎、事謎多以具有北方地域性的事物來進行猜射,所猜射對象的地域性是民間謎語地域性的首要體現。

其次,民間謎語的謎面採用方言表述。劉萬章在編寫《廣州謎語》自序中談到:「廣州謎語,是有廣州方言特式的,雖然不少有很深的『文藝』色彩。由這小小的一百三十個謎中,大概可以看得出廣州民間文藝的獨特。」開篇編者便談及所編謎語集子的地域性特徵,是具有方言特式和民間文藝的獨特性的。書中所收錄謎語亦多如此,如關於「神主牌」的一則謎語:「頭圓腳四方,腹內好文章,或時茶擔日,又擺燒豬又擺羊。」謎語中「茶擔日」,即粵地詞彙,為忌日的意思。另外,還有諸如「卡啦」(縱橫交錯之意)這樣的方言詞彙出現。以「中國謎語村」著稱的湖北青林寺村中流傳的民間謎語也有明顯的方言性特徵,如青林寺村民眾常說「化兒」和「噠」,「化兒」意為「什麼」,「噠」是方言中的襯字詞彙,如「說鳥不是鳥,躲在樹上叫,自吹化兒都懂,其實都不知道。(謎底:蟬)」「爹也麻,媽也麻,生個兒子標緻噠。(謎底:花生)」。融入方言詞彙的民間謎語對於謎底的描述更為形象,也更適於流傳地區民眾誦讀,充分展示了一方社會的語言民俗。

再次,民間謎語的描述內容和形式多包含地方社會的民俗傳統。這裡所講民俗傳統既包括地方信仰、習俗,也包含地方民眾的日常生活風貌。廣州地區流傳的另外一則關於「神主牌」的民間謎語:「青青綠綠一盆蘭,捧入房中伴牡丹,睇見開花,唔見結子。」後文注中對此加以說明:「此種神主與普通用者不同,乃未婚夫死時,往夫家守清,迎神主入臥房者。」謎語體現了該地方特有的祖先崇拜的民俗傳統。吉林民間將猜謎稱之為「破悶兒」,北方冬季晝短夜長,人們晚上無趣的時候便鬥智猜謎。吉林謎語中包含有表現北方生活風俗的內容,如關於「棒槌」的一則謎語:「姐倆一般胖,總也不上炕,上炕就頂嘴,頂嘴就打仗。」這則謎語反映出北方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炕」和洗衣用的「棒槌」,具有獨特的生活氣息。少數民族的民間謎語同樣如此,如藏族謎語:「木腿站住,肉腿行走」,謎底為「帳篷」,這一謎語展示出藏民以帳篷為居所、逐水草而居的獨特生活習俗。鍾敬文在談到民間流行的謎語形式時,將其分為賦敘體、詰難體、聊系體三類。其中詰難體一問一答的形態,可以將其稱為「謎歌」。「這種謎歌,吾國東南部各省如江蘇、廣東、雲南等,民間都很為盛行。西北部各省,則似乎很少見到。我頗懷疑它與南部各種特殊民族的風俗有關。」由此可見,不僅是描述內容,從描述形式上也可看出地方社會的民風民俗傳統。

2.啟迪智慧與訓練思維

謎語是民間表現智慧、測驗智慧並開啟智慧的一種口頭藝術的特殊形式。周作人對謎語在兒童智慧培養和認識自然方面的特有功能大加讚賞,他說:「謎語體物入微,情思奇巧,幼兒知識初啟,考索推尋,足以開發其心思。」謎語最廣泛的社會意義是陶冶情操、怡情娛樂,民間謎語是民眾自發產生和流傳的「智力測驗題目」,在活躍民眾精神生活的同時,也開啟了民眾心智。

謎語的主要特點就是運用多種方法集中描述某一事物的特徵,製作謎語需要一定的敏捷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制謎的過程對啟發和鍛鍊人的邏輯思維能力、想像力、語言表述能力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猜謎的過程更是如此,因為謎面是所猜射事物的某一特徵或相似的暗指,人們想要準確地猜出謎底,就需要動腦思考並進行分析推斷,這對於人們培養清晰連貫的思維邏輯能力大有裨益。兒童謎多以動物植物為猜射對象,以歌謠的形式呈現,在猜謎的遊戲中,兒童大腦的思維能力得到潛移默化的開發開啟與訓練,對事物的認知力和想像力也得以提升。20世紀二三十年代,教育家李廉方曾在開封市郊的大花園實驗小學和杏花園實驗小學嘗試謎語教學,他從大眾書局出版的謎書中選取21條謎語用於教學,通過五次謎語試讀的方式,培養學生閱讀的態度和習慣,強化拼音查字典的練習等,深受學生歡迎。他以此為實踐基礎,先後出版了《改造小學國語課程》一、二、三期實驗方案,標誌著開封教育實驗理論的形成,他的教學體系後來被命名為「廉方教育法」。值得今天的兒童教育工作者學習借鑑。

3.豐富生活與愉悅身心

謎語是民間遊戲的一種,具有形式活潑、引人入勝、形象生動的特點,制謎、出謎、猜謎的過程帶給猜射者以趣味和享受的體驗。朱光潛先生在分析謎語的心理背景時談到:

「就猜謎者說,他對於所掩藏的神秘事件起好奇心,想揭穿它的底蘊,同時又起一種自尊情緒,仿佛自己非把這個秘幕揭穿不甘休。懸揣愈久,這兩種情緒愈強烈。幾經摸索之後,一旦豁然大悟,看出事物關系所隱藏的巧妙、湊合,不免大為驚讚;同時他也覺得自己的勝利,因而歡慰。」

「好奇——自尊——驚讚——歡慰」,朱光潛細緻入微地剖析了猜謎活動各階段心理活動的特點,謎語正是這樣在我國傳統社會生活中極大地豐富了民眾的精神生活,是人們在勞作之餘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消遣方式之一。猜謎一直以來都是民眾參與度較高的一項遊藝活動,如元宵佳節猜燈謎的活動既豐富了節日內涵,又增添了人們過節的樂趣,活躍了節日氣氛;在民眾日常的聚會、比賽等活動中,謎語的融入往往會使參與者興趣高漲、心情愉悅,促進人們情感的交流與認同。

4.開闊眼界與增長見識

謎語內容豐富、題材多樣,有字謎、燈謎、事謎、物謎、地名謎、動物謎、植物謎、歷史典故謎、風俗民情謎,等等,無所不涉。通過參與謎語活動,人們認識了大千萬物、了解到各種知識。首先,謎底內容涉及天文地理、生產生活、歷史社會、人文自然等方面,而謎面又是對這萬事萬物的描述和解釋。在制謎猜謎的過程中,人們得以開闊眼界、認識世界、增加知識。其次,人們在猜射謎語時,會遇到同一謎底不同謎面的情況,也就是所謂的「異面同底謎」,不同謎面描述出謎底的不同特徵和功能,可以使人們全面地認識和把握事物的多方面特點。另外,謎語不是一成不變的,時代的發展促使新形式、新內容的謎語出現,如隨著科技的發展,出現了關於手機、電磁爐、飛機、汽車、火箭等現代生活內容的謎語,還有很多貼合時代內容,表現廉政文化、文明交通、安全生產、綠色環保等主題的謎語,謎面活潑新穎,極富時代特色。這些謎語反映了新時代社會生產生活方面的各種信息,欣賞它們同樣可以拓展我們的眼界。

民間謎語中包蘊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是民間社會認知世界的百科全書。它涵蓋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湖海、鳥獸蟲魚、農桑耕織、百工技藝、衣食住行、文娛醫藥等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同時它與民族心智與審美息息相關,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庫。民間謎語根植於人民生活之中,是民眾審美情趣和智慧的表達,是中國口頭與文字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和弘揚謎語文化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社會文化建設事業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增進民族文化認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方式。(註:注釋及參考文獻參見原文)

文章來源:《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9年第6期,《新華文摘》2020年第5期全文轉載。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

免責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立場,與本號無關。

版權聲明:轉載、引用請註明出處並保留二維碼。

Ⅰ 作者簡介

高忠嚴,男,山西新絳人 ,民俗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領域主要為歷史民俗學、區域民俗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等,主持國家社科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各一項,著有:《禮俗之道——中國古代的風俗禮儀》。

相關焦點

  • 大愛情緣|桑吉才讓:信仰之心源流一脈
    桑吉才讓說起媽祖給自己帶來的震撼,這是發自內心的認同感,信仰的力量源流一脈。媽祖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是歷代航海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只。民間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媽祖神位供奉,目前全球媽祖信眾逾3億。
  • 宜都青林古鎮出歌了,《青林戀歌》歌唱中國謎語村
    《青林戀歌》為現代古典風格,歌詞清新古樸、脫俗雅致,與時代接近、歌詞柔美,既表現了青林古鎮的古樸,又表現了青林古鎮的靈秀,字裡行間「青林古鎮」的元素,清江、頤園、心湖、桐樹堰、望祖嶺、橘花香、石板路、謎語、謎歌……被巧妙嫁接到歌詞中,充分表現出了青林古鎮的獨到,特質明顯。說起宜都青林古鎮,她可大有名氣。
  • 中國民間的觀音信仰是中印文化交融的結果
    ,它歸屬於中國的民間宗教信仰體系,不為正統佛教所認可,是印度大乘佛教文化(以顯教為主體)與中國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對話的結果。中國儒教文化側重於倫理思想方面,基本方式是補充印度佛教文化在這一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孝道、子嗣、長壽和仁善觀念等方面;而中國道教文化則側重於神靈體系方面,基本方式是修改印度佛教文化在這一方面的固有說法,主要表現在觀音身世、所處境界、在神團中的地位以及觀音的心境和神通等方面;這兩種不同的方式主要是由於中國儒道文化的不同特徵而決定的。
  • 喜訊 |《漢字演變文化源流》印尼文版獲2019年度中國外語非通用語優秀科研成果譯著類一等獎
    近日,由傅永和、向光忠、李玲璞主編,朱剛琴副教授等翻譯的《漢字演變文化源流(一)(二)(三)(四)》榮獲2019年度中國外語非通用語優秀科研成果譯著類一等獎。《漢字演變文化源流》印尼文版《漢字演變文化源流》印尼文版2015年獲得國家絲路書香工程重點翻譯資助,是廣東教育出版社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方針,助力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項目。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如果從成體系的漢字算起,漢字的演變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 正月十五猜燈謎,講幾個新鮮別致的生肖謎語宜供賞玩
    謎語在中國的起源很早,古人稱謎語為隱語、廋辭、燈虎、春燈、燈謎等。隱語最早見於文字記載,是在《春秋左氏傳》中,《史記》與《戰國策》中也有相關記述,這時隱語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現的。在謎界稱為燈謎的,專指文義謎;其他如事物謎、畫謎、射覆謎、故事謎等各種花色謎類,則統稱「謎語」。當然,燈謎也算是謎語的一大種類。謎語融趣味性、疑難性、知識性、文學性於一體。如今新燈謎日益繁盛,文學藝術性增強,所以現在謎語已歸入民間文學的範疇,社會地位更高了。從大類和形式上分,謎語可分為文義謎(燈謎)與事物謎兩類。從內容上分,謎語還可以分成許多品種:字謎是謎語中的大類。
  • 舟山謎語正在消亡!他,開啟了挖掘整理的漫漫長路
    作為本土傳統文化的一種, 舟山謎語一直在民間流傳。 心生敬畏 2008年,舟山市舉行非遺文化普查,收集到一批民間謎語。
  • 民間戲曲文化,構成了獨具特色的雕塑藝術
    戲曲藝術是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部分包含的精神,審美情趣,人格魅力,悲劇藝術等等,作為文化的觀念層面,構成某一種文化特色的價值體系。唱戲人物雕塑,傳統文化雕像,人物銅雕像戲曲對於中國文化,意義尤其重大:不僅一般地形成中國文化的價值體系,而且最終鑄成中國文化的詩性特徵和人格魅力。
  • 國風民樂 中國民族樂器文化之中國箏樂的源流與風格
    民樂雜家帶您認識中國傳統民樂,了解中國傳統民樂的歷史以及各種文化知識。慢慢的大家會意識到中國民樂中的古箏 笛子 二胡 古琴 琵琶 吹打樂 揚琴 洞簫 葫蘆 絲竹音樂 嗩吶 巴烏 笙 壎 馬頭琴這些樂器不管是單獨演奏還是各種民樂合奏都是多麼美妙的聲音。今天我們來了解下中國民族樂器文化之中國箏樂的源流與風格。
  • 宋體字的中國文化特徵(附 宋體字筆畫特徵)
    宋體字的中國文化特徵作者:李喻軍(廣州美術學院)過去有說「字如其人」。意思是從一個人書寫的字體當中,就可以不見其人,但見其顏,但聞其聲,十有八九地能夠從字中看出書寫者的特徵來。一個人 如此,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亦然。那麼,什麼字體能夠代表華夏民族的文化特徵呢?我認為是宋體字。
  • 《閩南文化守護者》系列報導之五|鄭玉玲:讓歷史起舞 用藝術說話
    鄭玉玲教授談到,中國舞蹈就像是一棵花團錦簇的大樹,這棵大樹具有根深、幹壯、枝繁、葉茂的特點。早在先秦夏商周,就確立了詩、舞、樂三位一體的樂舞格局和雅樂舞蹈文化。隋唐時期,我國舞蹈史更是迎來了黃金髮展時代,建國以來,我國在挖掘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
  • 導圖秀《中國香文化》
    導圖秀-原創分享《中國香文化》中國有酒文化、茶文化、美食文化、玉石文化、陶文化、瓷器文化等等,其中的香文化雖然有很多史料和小說記載,但在當今的生活中,還遠不如茶文化普及。香文化裡面有兩個特徵導致了傳播受阻,一個是香料想相對比較貴重,古代往往是達官貴人才會作為日常用品去使用,算是一種輕奢品。還一個就是用香場景往往和祭祀與宗教信仰有關,道教佛教在民間的受眾其實不多,插香結義和宗祠祭祀的出現頻度和廣度都不高。也許檀香手串、民間香囊都會比線香、香粉更常見。隨著國學與傳統文化的激活,香文化的生命力逐漸顯露出來,「行香師」這個職業也慢慢被人所認知。
  • 妙談英文謎語
    英文謎語同中國謎語一樣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在英文謎語中,有一種謎語被稱為事物謎,也叫做描述性謎語(descriptive riddles
  • 探尋人文江南的脈絡源流,「中國好書」作者徐風推出《江南繁荒錄》
    這本新作所書寫的江南,不只是物產豐饒的魚米水鄉,與山河相伴而生的還有古碑、牌坊和寺廟……徐風拋開人們對江南固有的「唯美」「詩意」等標籤,透過這些古老遺蹟,發掘潛藏其中的歷史興替,重現具有時代意義的大事件,為讀者探尋人文江南的脈絡源流,講述嬗變中的堅守與繁荒。
  • 3D遊戲的謎語其實就是一種心理暗示
    第三、是根據「謎語」產生的。這三個方面交織在了一起,就會對號碼的選擇形成一種動力。雖然我一直認為謎語,並不具有參考的價值,但有些時候謎語確實能夠成為一種「風向標」的存在。謎語其實也具有這種民間約定俗成的效果,只不過就要看這個謎語品牌夠不夠老,彩民認不認可。在網上大家似乎對《太湖釣叟》這個謎語很是認同。所以,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解一下,084期《太湖釣叟》我們能解釋出什麼號碼。
  • 舞出民間文化魅力記辛躍清晉中民間舞名家工作室
    在晉中這片廣褒的土地上,不同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思想意識和審美情趣造就了不同地區形式豐富、品種繁多、奼紫嫣紅的民間舞蹈。發掘、傳承、發揚這些獨具特色和魅力的民間舞蹈便是辛躍清晉中民間舞名家工作室成立的初心和使命。「晉中民間舞蹈,源遠流長、多姿多彩,是數千年文化、藝術與美學的結晶。」
  • 《源流》創刊十周年座談會召開
    )12月26日,陝西省延安精神研究會主辦的「《源流》創刊十周年座談會」在西安召開。與會人員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和致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第六次會員大會賀信精神,總結辦刊經驗並對刊物未來的發展進行研討。  與會代表認為,《源流》作為陝西省延安精神研究會弘揚延安精神的主陣地,緊貼時代,突出黨和政府中心工作,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十年來,刊物本身政治堅定性、理論廣泛性以及持續可讀性較強的特點是其不斷發展壯大的主要原因。
  • 華夏五千年的姓氏源流宗族文化,每個人和它都有關,放在這裡永遠不會丟失!
    家譜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就其內容而言,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記載的是同宗共祖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跡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家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在漢族有悠久的歷史,後來在民族融合中。從中國家譜發展的歷史看,宋代以後修譜的宗旨發生了變化,此前家譜作為官吏銓選和巨姓望族婚姻門第參考的依據作用已逐漸喪失,編纂家譜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說世系、序長幼、辨親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較關注親親之道的提倡。家譜的編纂也逐漸由官方走向民間私修。總的來看,宋元時代民間私修家譜尚未形成風氣,並不普遍,而這一情形的轉變主要是在明代。
  • 壽山石的文化源流
    宋代,重文輕武,經濟文化中心南移,福州成了東南沿海重要城市,推動了壽山石雕的發展,從福州地區出土的宋墓壽山石俑來看,不僅數量多,且品類豐富,造型各異,刀法簡練,風格嚴謹,可以看出壽山石雕已進人成熟階段。元明之間,民間流行用花乳石刻制印章,壽山石以潔淨如玉、柔而易攻而備受書畫家、篆刻家的賞識。
  • 發揮非遺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
    作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張志穎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應根據不同種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徵屬性,有針對性地發揮其作用。有些非遺項目應按下「暫停鍵」,有些非遺項目則需因勢利導開啟「快進」模式。
  • 謎語瘋狂猜
    謎語是中華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是中華文化的特產。可以說:沒有漢文字就不存在謎語。每年的燈謎活動是中華傳統文化娛樂活動之一。通過猜謎,可以擴大知識面,鍛鍊思維能力,陶冶情操,啟迪智慧。《謎語瘋狂猜》是藍鶴公司研發的最新的一款帶有遊戲性質猜謎軟體,本軟體的謎題內容豐富,包含猜成語,猜動物,猜物品,猜數學,猜漢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