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祈新:關於疫後在線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建設的思考|專欄

2020-12-22 文化產業參考

文化無法輸出,文化只能吸引。

作者/鞏強

四川非遺文創產業發展研究院 副院長

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根據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各地防控措施不斷升級,廣大民眾自覺宅家過年、減少人員流動。各級政府文化旅遊主管單位積極推出「在線公共文化服務」,充分利用各自便利條件,進行文化藝術創作、開展在線服務,豐富市民居家期間的精神文化生活,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今天我們的話題是探討政府主導下的「在線公共文化平臺」的場景構築問題,如何能夠讓線上公共文化服務更加深入人心,從而真正地實現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目標?

01宅遊

匯聚線上文旅大餐

我們整理了文化部官網上的公開信息,基本上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未含港澳臺)都在疫情發生後取消了近期相關群眾文旅活動,轉為推進「在線公共文化服務」的系列措施。

◎ 文化和旅遊部「在線公共文化服務」

比較有代表性的像文化和旅遊部推出的「在線公共文化服務」。公眾居家期間,可以在線觀看全國博物館線上展覽、參加國家圖書館組織的公開課、查詢各國旅行提示和權威出行信息等。

◎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網上展覽平臺

國家文物局先後分三批推出150個網上展示項目,其中包括在線虛擬展覽項目81個、數字全景展廳項目55個、博物館大數據平臺和文物數位化展示項目14個。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為註冊讀者提供了中文、外文資源庫以及館藏的特色資源庫服務,網友可以「讀書看報」、「聽詩誦讀」、「學習外語」、「收看國圖公開課」、「寫論文、做科研」等。

◎ 國博邀您雲看展

國家博物館官網設置有「線上展廳」版塊。微信公眾號推出了「國博邀您雲看展」系列,介紹一些富有文化內涵的展覽或重點展品。

◎ 北京市市區公共圖書館文化館數字文化資源統計表(節選)

北京市匯集整理市區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線上數字文化資源,推出190個免費開放的資源庫。市民可以通過網站、微信、客戶端APP等方式,進入各類數字資源庫,暢享公共文化服務帶來的樂趣。上海市推出減免費用、贈予等優惠措施,上線一批網絡視聽優質節目。加大優質節目制播和投放力度,加大防疫科普節目播出力度。組織網絡平臺開放部分版權,提供免費節目禮包、免費在線學習內容。

◎ 成都市「宅遊成都」項目

成都市文廣旅局結合已有文博數字資源提供的「錦點」「青青錦點」以及「成都歷史文化地標」等在線數字展覽平臺,為市民遊客提供了「宅家遊成都」的解決方案。成都市文化館也上線了「以藝抗疫」的宅家藝術課。深圳圖書館上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題數字館藏」。該項資源由深圳圖書館攜手萬方數據為讀者和醫護工作者推出,匯集有關疫情的國內外相關文獻,持續提供最新的國內外疫情學術資料。

更多的在線「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無法一一羅列。我們有必要向那些在疫情期間積極協調各方資源,為民眾提供線上豐富公共文化服務的文旅戰線運營管理者們表達謝意。

02問題

重新審視「雲遊」的觀感

各地線上公共文化服務措施的出爐,一方面滿足觀眾宅家期間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讓更多人了解本地的文旅資源,也有望為未來打開更大、更長遠的消費市場。這項工作原本有著「功在當下、利在長遠」的初衷,而從各地政府推出的不同措施和民眾的反應來看,並非所有的線上文旅大餐都有耐人云遊的觀感。

其間原因有三:

第一,從短期來看,是責任心問題。部分地方推出的線上公共文化服務措施有著明顯的「急就章」痕跡。按照上級領導指示必須要做這樣的動作,但又只是簡單地把手邊現成的東西做一個「拼盤」就端了出來。至於菜色是否可口?民眾畢竟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免費服務了,誰又會去較真呢?

第二,從中長期看,是經費問題。作為非盈利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線上」體驗的經費開支問題是瓶頸所在。而本就預算不多的錢,還存在「重複建設」的現象,預算要被分配到不同供應商開發的提供雷同服務的APP、小程序裡面去。

第三,從長遠看,是意識問題。在如今的網際網路場景下,傳統的文化消費被賦予了時代新特徵。人們的消費需求,也逐漸從「物質邁向心靈」。而城市公共文化服務若要滿足市民們「最後一公裡」的「精神需求」,必須轉變觀念,提前在「技術」和「版權」儲備上著手,才有可能建立起對普通市民更有價值的「線上公共文化服務平臺」。

03方向

文化消費是為了生命更美好的消費

什麼是文化消費?

我比較認同「文化力研究所」給出的定義:為文化產業付出的消費——日常裡界定:買書、雜誌、看電影、戲劇、展覽,買藝術品、收藏、買文創產品、電子書、 付費知識或者是文化主題的出遊等,都屬於文化消費範疇。

我們來對比一下「文化力研究所」在過去兩年裡針對不同年齡層人次進行調查,得出的《文化力消費數據》報告裡面的結果。

◎2018年文化消費類型佔比分析

◎2019年文化消費類型佔比分析

在文化消費類型中佔據90%的內容是「電影、音樂、戲劇」、「書籍雜誌」、「文創藝術品」、「主題出遊」,而2019年平均文化消費比例較上一年增加了7.5%。數據顯示各年齡層文化消費比例逐漸持平,不難看出全民文化消費需求的普遍上揚。

簡單來說,免費的東西,你隨便給我看,只要我確實無聊的話都可以看。但你假如要讓我花錢去看的話,我肯定只看我想看的東西。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花錢看自己喜歡的內容更能「撫慰人心」。歸根到底,文化消費不是單純為了消磨時間的消費,而是為了讓生命更美好的消費。

◎文化上海雲上可顯示各區活動供應量對比圖 圖/上觀新聞

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中央財政安排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相關資金225億元,比2018年增加17億元。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國內各大城市基本上都已形成遍布了「市、區縣、街鎮、村落」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基本可以實現「中心城區15分鐘、郊區半小時的公共文化服務圈」目標。坐擁資源如此豐富的文化基礎設施,當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短期內只能採用「線上輸出」的時候,更需要反思到底給民眾「輸出」什麼的問題。針對這一特殊時期,有關部門更應研究什麼樣的活動或產品更適合這一場景,以吸引用戶來主動體驗、積極購買,真正地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升級。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張曉明在提到「如何提升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問題」時的意見也很值得深思:未來公共文化服務將呈現兩個趨勢,一是普遍的文化服務方式將越來越多;二是商業性的文創活動會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組成部分,也就是說,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產業的合作會逐漸增多,二者的界限將變得模糊。

隨著數字產業的發展以及5G應用的落地鋪開,各種雲平臺的建設,新媒介、新技術的使用,在創新體驗的同時,也會有效促進供給與消費的連接,強化文化產品的傳播,提升文化消費的便捷性和體驗的豐富性。這是未來文化消費發展提升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發展提升的重要突破口。

◎Monocle送給成都政府的小禮物:Dufu Panda 版權歸成都政府所有

城市公共文化平臺的建設,關乎城市文脈發展和城市品牌建設,理應搭建科學高效的頂層設計,規避多頭管理和重複建設,積極構築網際網路場景下的文化消費場景。這不僅是行政力量自上而下的指導,還應該歡迎來自專家學者、商業先鋒、草根市民、民間智慧的共同創造。

- End. -

專欄作者/鞏強 文化產業研究者

圖片素材出自網際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化產業參考# 專欄文章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開啟"雲端"模式 公共文化服務如何匹配"宅生活"?
    在這個特殊時期,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文化場館紛紛開啟「雲端」模式,推出安全便捷的在線服務。各地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創新實踐大大豐富了疫情防控「宅生活」,也為下一步公共文化建設提供了新啟示新思路新方向。  以讀攻「毒」助力戰「疫」  閱讀使人愉悅,可以放鬆心情、緩解壓力。
  • 「網際網路+」 激發公共文化服務新熱點
    成都市文化館「走近藝術」講座「走」上了「雲端」「網際網路+」在生活中並不鮮見,近一年來,在我們身邊發生很多公共文化服務的新改變、新潮流、新趨勢,與「網際網路+」密不可分,是「網際網路+」與公共文化服務深度融合的新成果
  • 成都:"網際網路+"激發新熱點 讓公共文化服務更貼心便捷
    「網際網路+」在生活中並不鮮見,近一年來,成都人身邊發生很多公共文化服務的新改變、新潮流、新趨勢,與「網際網路+」密不可分,是「網際網路+」與公共文化服務深度融合的新成果,雲上的講座、課堂、展覽……讓成都老百姓享受到更便捷、更貼心、更個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務,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新熱點。
  • 「面向十四五:公共文化高質量發展」論壇
    上海格物文化發展研究院理事長、院長符湘林作了題為《關於十四五時期公共文化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思考》的主旨報告,他從國家公共文化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要求出發,指出十四五時期要以保障法為基礎,實現公共文化體制的創新,並從網際網路方式創新、數位化場館創新、公共文化空間創新、鄉村文化創新等案例詳細介紹了十四五時期公共文化發展的方向:一是從文化內容到文化空間、文化服務;二是從服務者到服務平臺搭建;三是打破文化場館邊界
  • 文化禮堂公共服務供給模式研究
    有關單位投入大量資金為文化禮堂建設了城市書房、電子閱覽室、百姓健身房後,因為實用性較強且長時間對外開放,吸引了大量居民使用,書籍、VR電子產品、健身器材設施在使用中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同時,有關單位每年提供經費不足以保證這些設施的正常使用,部分設施常年無法得到修理,久之成為擺設。
  • 「博愛」之城中山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文化暖心」服務惠及...
    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提出了「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流動人口等群體的特殊需求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規定,以此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提升服務效能,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
  • 公共文化服務直達家門口
    該地塊將用於建設有為館,打造為西樵聽音湖片區高標準、高品質的公共文化場館,為南海文體場館建設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12月22日召開的南海區委十三屆十次全會提出,要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持續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打造南海文化新地標。
  • 京津冀成立圖書館聯盟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共享
    京津冀成立圖書館聯盟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共享 2015-11-19 21:18:3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十三五」四川文化建設開啟新徵程
    搭平臺 送服務保障文化共享  「十二五」期間,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初步建成,公共文化服務投入進步指數全國第一,公共文化服務進步指數全國第三,文化惠民成效顯著,群眾文化活動向全社會延伸。
  • 諸城市枳溝鎮公共文化建設示範鎮提升成果展示
    自去年被濰坊市文旅局評為公共文化建設示範鎮以來,枳溝鎮積極貫徹落實《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著力建設標準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一、文化陣地建設(一)營造濃厚宣傳氛圍為集中展示我鎮的公共文化成果,公開公共文化服務內容,2020年在綜合文化站一樓門廳增設橫幅電子屏一塊,增設
  • 我國初步建成覆蓋城鄉公共文化設施網絡 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日益...
    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今天(23日)聽取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實施情況的報告。
  • 治理現代化視閾下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創新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制度設計」。2017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進一步規範了各級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權力與責任,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堅實保障。
  • 全省鄉鎮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工作推進會在德陽召開
    「十三五」以來,全省以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目標,穩步增加公共文化建設投入,不斷增強文化產品供給力,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但鄉鎮卻成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新短板,鄉鎮公共文化提質增效提上日程。
  • 從文化大省到文化強省 浙江文化建設輝煌五年
    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通過《關於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推進文化強省建設的決定》,從浙江科學發展新要求、文化發展新趨勢、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落實中央對浙江提出「走在前列」的總體要求、切實擔負起為文化強國建設先行探索重大責任的新高度,對加快推動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邁進做出了新的戰略部署。
  • 廈門中小在線再次上榜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臺!
    2011年度 | 2014年度 | 2017年度 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臺(簡稱「示範平臺」)認定是工業和信息化部貫徹落實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一項重要政策措施,是推動和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
  • 線上公共文化服務不斷檔 江西開啟「雲」遊新體驗
    該省各大景區利用網際網路、AI、VR等新技術,推出一批網絡虛擬景點,開啟「雲」遊江西新體驗。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池紅10日在江西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江西全省文化和旅遊產業受到疫情的很大衝擊,尤其是旅遊業被按下了「暫停鍵」。
  • 春風化雨潤心田——黃州區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紀實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是文化部、財政部在「十二五」期間共同開展的一項戰略性文化惠民項目。它的具體內容是:結合當地實際,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 公共文化空間,彰顯鄉土人文之美
    公共文化空間,彰顯鄉土人文之美(鄉村振興 藝術何為?)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是《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重要內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離不開公共文化空間建構。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對傳承鄉土文化、涵養村民精神生活有著重要意義。
  • 張掖市文藝調演(連續六場)精彩直播視頻共享至國家公共文化雲平臺
    張掖市文藝調演(連續六場)精彩直播視頻共享至國家公共文化雲平臺 2021-01-14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工業和信息化部關於公布2020年度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臺...
    工業和信息化部關於公布2020年度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臺名單的通告工信部企業函〔2020〕326號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按照《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臺認定管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