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無法輸出,文化只能吸引。
作者/鞏強
四川非遺文創產業發展研究院 副院長
▼
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根據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各地防控措施不斷升級,廣大民眾自覺宅家過年、減少人員流動。各級政府文化旅遊主管單位積極推出「在線公共文化服務」,充分利用各自便利條件,進行文化藝術創作、開展在線服務,豐富市民居家期間的精神文化生活,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今天我們的話題是探討政府主導下的「在線公共文化平臺」的場景構築問題,如何能夠讓線上公共文化服務更加深入人心,從而真正地實現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目標?
01宅遊
匯聚線上文旅大餐
我們整理了文化部官網上的公開信息,基本上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未含港澳臺)都在疫情發生後取消了近期相關群眾文旅活動,轉為推進「在線公共文化服務」的系列措施。
◎ 文化和旅遊部「在線公共文化服務」
比較有代表性的像文化和旅遊部推出的「在線公共文化服務」。公眾居家期間,可以在線觀看全國博物館線上展覽、參加國家圖書館組織的公開課、查詢各國旅行提示和權威出行信息等。
◎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網上展覽平臺
國家文物局先後分三批推出150個網上展示項目,其中包括在線虛擬展覽項目81個、數字全景展廳項目55個、博物館大數據平臺和文物數位化展示項目14個。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為註冊讀者提供了中文、外文資源庫以及館藏的特色資源庫服務,網友可以「讀書看報」、「聽詩誦讀」、「學習外語」、「收看國圖公開課」、「寫論文、做科研」等。
◎ 國博邀您雲看展
國家博物館官網設置有「線上展廳」版塊。微信公眾號推出了「國博邀您雲看展」系列,介紹一些富有文化內涵的展覽或重點展品。
◎ 北京市市區公共圖書館文化館數字文化資源統計表(節選)
北京市匯集整理市區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線上數字文化資源,推出190個免費開放的資源庫。市民可以通過網站、微信、客戶端APP等方式,進入各類數字資源庫,暢享公共文化服務帶來的樂趣。上海市推出減免費用、贈予等優惠措施,上線一批網絡視聽優質節目。加大優質節目制播和投放力度,加大防疫科普節目播出力度。組織網絡平臺開放部分版權,提供免費節目禮包、免費在線學習內容。
◎ 成都市「宅遊成都」項目
成都市文廣旅局結合已有文博數字資源提供的「錦點」「青青錦點」以及「成都歷史文化地標」等在線數字展覽平臺,為市民遊客提供了「宅家遊成都」的解決方案。成都市文化館也上線了「以藝抗疫」的宅家藝術課。深圳圖書館上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題數字館藏」。該項資源由深圳圖書館攜手萬方數據為讀者和醫護工作者推出,匯集有關疫情的國內外相關文獻,持續提供最新的國內外疫情學術資料。
更多的在線「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無法一一羅列。我們有必要向那些在疫情期間積極協調各方資源,為民眾提供線上豐富公共文化服務的文旅戰線運營管理者們表達謝意。
02問題
重新審視「雲遊」的觀感
各地線上公共文化服務措施的出爐,一方面滿足觀眾宅家期間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讓更多人了解本地的文旅資源,也有望為未來打開更大、更長遠的消費市場。這項工作原本有著「功在當下、利在長遠」的初衷,而從各地政府推出的不同措施和民眾的反應來看,並非所有的線上文旅大餐都有耐人云遊的觀感。
其間原因有三:
第一,從短期來看,是責任心問題。部分地方推出的線上公共文化服務措施有著明顯的「急就章」痕跡。按照上級領導指示必須要做這樣的動作,但又只是簡單地把手邊現成的東西做一個「拼盤」就端了出來。至於菜色是否可口?民眾畢竟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免費服務了,誰又會去較真呢?
第二,從中長期看,是經費問題。作為非盈利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線上」體驗的經費開支問題是瓶頸所在。而本就預算不多的錢,還存在「重複建設」的現象,預算要被分配到不同供應商開發的提供雷同服務的APP、小程序裡面去。
第三,從長遠看,是意識問題。在如今的網際網路場景下,傳統的文化消費被賦予了時代新特徵。人們的消費需求,也逐漸從「物質邁向心靈」。而城市公共文化服務若要滿足市民們「最後一公裡」的「精神需求」,必須轉變觀念,提前在「技術」和「版權」儲備上著手,才有可能建立起對普通市民更有價值的「線上公共文化服務平臺」。
03方向
文化消費是為了生命更美好的消費
什麼是文化消費?
我比較認同「文化力研究所」給出的定義:為文化產業付出的消費——日常裡界定:買書、雜誌、看電影、戲劇、展覽,買藝術品、收藏、買文創產品、電子書、 付費知識或者是文化主題的出遊等,都屬於文化消費範疇。
我們來對比一下「文化力研究所」在過去兩年裡針對不同年齡層人次進行調查,得出的《文化力消費數據》報告裡面的結果。
◎2018年文化消費類型佔比分析
◎2019年文化消費類型佔比分析
在文化消費類型中佔據90%的內容是「電影、音樂、戲劇」、「書籍雜誌」、「文創藝術品」、「主題出遊」,而2019年平均文化消費比例較上一年增加了7.5%。數據顯示各年齡層文化消費比例逐漸持平,不難看出全民文化消費需求的普遍上揚。
簡單來說,免費的東西,你隨便給我看,只要我確實無聊的話都可以看。但你假如要讓我花錢去看的話,我肯定只看我想看的東西。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花錢看自己喜歡的內容更能「撫慰人心」。歸根到底,文化消費不是單純為了消磨時間的消費,而是為了讓生命更美好的消費。
◎文化上海雲上可顯示各區活動供應量對比圖 圖/上觀新聞
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中央財政安排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相關資金225億元,比2018年增加17億元。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國內各大城市基本上都已形成遍布了「市、區縣、街鎮、村落」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基本可以實現「中心城區15分鐘、郊區半小時的公共文化服務圈」目標。坐擁資源如此豐富的文化基礎設施,當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短期內只能採用「線上輸出」的時候,更需要反思到底給民眾「輸出」什麼的問題。針對這一特殊時期,有關部門更應研究什麼樣的活動或產品更適合這一場景,以吸引用戶來主動體驗、積極購買,真正地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升級。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張曉明在提到「如何提升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問題」時的意見也很值得深思:未來公共文化服務將呈現兩個趨勢,一是普遍的文化服務方式將越來越多;二是商業性的文創活動會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組成部分,也就是說,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產業的合作會逐漸增多,二者的界限將變得模糊。
隨著數字產業的發展以及5G應用的落地鋪開,各種雲平臺的建設,新媒介、新技術的使用,在創新體驗的同時,也會有效促進供給與消費的連接,強化文化產品的傳播,提升文化消費的便捷性和體驗的豐富性。這是未來文化消費發展提升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發展提升的重要突破口。
◎Monocle送給成都政府的小禮物:Dufu Panda 版權歸成都政府所有
城市公共文化平臺的建設,關乎城市文脈發展和城市品牌建設,理應搭建科學高效的頂層設計,規避多頭管理和重複建設,積極構築網際網路場景下的文化消費場景。這不僅是行政力量自上而下的指導,還應該歡迎來自專家學者、商業先鋒、草根市民、民間智慧的共同創造。
- End. -
專欄作者/鞏強 文化產業研究者
圖片素材出自網際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化產業參考# 專欄文章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