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白毛女》 四代傳承 感動70年

2021-02-23 人民網


  「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雪花那個飄飄,年來到……」12月26日的北京,這首傳唱了整整70年的《北風吹》再次被唱響,著名歌劇《白毛女》又一次回到了觀眾面前。不同的是,這是它第一次以3D舞臺藝術片的創新形式面世,開創了國內歌劇3D藝術片的先河。在下午的3D影片首映式上,北風呼嘯下的皚皚雪山,雷暴雨下的黑夜,一幕幕逼真的場景讓現場觀眾對「白毛女」喜兒的故事更加感同身受。


歌劇《白毛女》3D舞臺藝術片全國首映式隆重舉行。

經典重現促文藝繁榮

  歌劇《白毛女》是歌劇藝術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經典作品。它吸收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的精華,採用中國北方民歌的曲調,將中國的民族藝術與西方的歌劇藝術相結合,深刻揭示了「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思想主題。

  2015年是歌劇《白毛女》在延安首演70周年。12月15日,復排歌劇《白毛女》首次登上北京舞臺。此前,它已經巡演過延安、太原、石家莊、廣州、長沙、杭州、上海、濟南、長春9個城市,總行程超過1萬公裡,共計演出19場,現場觀眾近3萬人。無論是在簡樸的延安解放影劇院,還是在舞臺設施一流的上海大劇院;無論是在炎熱依舊的廣州,還是在白雪皚皚的長春,此次復排《白毛女》每場演出,都是座無虛席、一票難求。


新版歌劇《白毛女》於2015年11月6日在延安解放劇院進行首演。

  12月26日在京舉行的歌劇《白毛女》3D舞臺藝術片全國首映式,再次掀起了歌劇《白毛女》首演70周年紀念活動的熱潮。歌劇《白毛女》3D舞臺藝術片的推出是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中共中央關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精神,落實中央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推進會的部署。針對當前文藝創作存在的問題,歌劇《白毛女》3D舞臺藝術片充分發揮了《白毛女》在創作觀念、創作方法上的導向作用,引導文藝工作者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創作生產更多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優秀作品。重溫《白毛女》在革命年代發揮的巨大作用,可以更好地發揮優秀藝術作品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

「薪火相傳」再創藝術精品

  70年過去了,《白毛女》這部誕生於延安的經典歌劇,形式、劇情經歷了多次改編,凝聚了幾代人的情感記憶,「薪火相傳」的含義在這一次復排中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歌劇《白毛女》3D舞臺藝術片由《白毛女》原作者賀敬之同志親自為劇本把關。著名歌劇表演藝術家郭蘭英、王昆和解放軍藝術學院原政委喬佩娟擔任藝術顧問,彭麗媛教授擔任藝術指導。

  85歲高齡的著名歌劇表演藝術家郭蘭英老師應邀專程從廣州來到北京,輔導排練長達20餘天;曾因飾演「喜兒」榮獲我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的彭麗媛教授在百忙中抽出時間審看和指導劇目修改,並專門給主演上課,為他們排戲示範。賀敬之、喬佩娟等老藝術家都數次到現場觀看《白毛女》內部合成排演並提出意見和建議。

  為做好3D舞臺藝術片的製作工作,正月十五前後,文化部製作歌劇《白毛女》3D舞臺藝術片領導小組組織劇組30餘人赴「白毛女」原型地——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北冶鄉河坊村實地深入生活,其中不僅包括雷佳、侯克明、劉鳳德、金卅等主創人員和演職人員,還包括曾參演過《白毛女》的78歲的王起飛和63歲的王靜。大家分散住在老鄉家,與鄉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打柴、放羊、包餃子、貼餅子、點滷水豆腐……老鄉們手把手地教給這些80後的青年演員。切菜傷了手、餅子滑到了鍋底,再加上洗澡不便、上露天茅廁等,讓演員們對幾十年前楊白勞、喜兒的困苦生活有了更加真實的感受;通過實地考察白毛女洞、奶奶廟、黃家大院,參觀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西柏坡紀念館以及白毛女陳列館,演員們也對人物形象塑造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體悟。

與時俱進獲觀眾點讚

  新版歌劇《白毛女》巡演,受到了各地觀眾和同行的熱烈讚揚和高度評價。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用「質樸的詩」來形容新版《白毛女》,「它保持了原作的情感、心理、個性,又隨著時代發展帶給觀眾新的闡述和理解,讓觀眾感受到了大地、泥土、莊稼、空氣本身的衝擊和感染」。


新版歌劇《白毛女》於2015年11月6日在延安解放劇院進行首演。

  歌劇《白毛女》3D舞臺藝術片運用國際上最先進的數字立體電影技術和環繞立體聲,極大拓展了《白毛女》的舞臺空間,讓觀眾能夠在影院身臨其境地感受舞臺表演的魅力,進一步增強了舞臺藝術精品的感染力、影響力和輻射力。全片拍攝場景多達15個,特效鏡頭超過600個。特別是攝製組使用的3D電影拍攝控制系統,實現了計算機實時調製和現場同步審看立體畫面,在確保獲得高質量3D影像的同時,大大縮短了後期製作時間。

  為使歌劇《白毛女》3D舞臺藝術片既「原汁原味」,又具有時代氣息,主創和演職人員按照「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要求,潛心創作,大膽創新。為結合時代特徵和演員特點進行藝術創新,適應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歌劇《白毛女》3D舞臺藝術片強調回歸歌劇藝術本體,突出音樂性、歌唱性和旋律性。比如對「趙大叔講紅軍」「穆仁智強搶喜兒」等幾場戲進行再創作,把以前的對白和臺詞改成了唱段,增強了歌劇的感染力;「喜兒和大春在山洞相逢」一場,恢復了兩人的二重唱,聲情並茂,引人淚下。全劇無論是劇情處理、演員表演,還是音樂編配、舞美設計,都保持了鮮明的民族特色。

  《白毛女》之所以能夠超越時代,不光是它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還蘊含著因時而變的藝術魅力。從歌劇《白毛女》的復排巡演大受歡迎可以看到,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來自人民、回報人民,這些一以貫之的藝術創作理念正是《白毛女》這樣的藝術經典能夠跨越近70年歷史時空,歷久彌新、常演常新的關鍵所在。

習近平親自發微博視頻曝光,已有好幾十萬網友轉發

海軍東海艦隊飛機失事真相披露,墜機一刻雷達視頻曝光

好消息!計生法修正案草案最新修改,你所關心的都在這

(摘自央視網)

主 編丨凌陳 編 輯丨譚琳


相關焦點

  • 雷佳:在歌劇《白毛女》中成長
    第四代白毛女雷佳。
  • 經典傳承,文藝創新——《小戲骨之白毛女》北京看片會
  • 第二十七集:歌劇《白毛女》誕生記
    今天帶來第二十七集:歌劇《白毛女》誕生記。1944年,黨的七大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身為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院長的周揚,決定由「魯藝」創作並演出一部大型歌劇,向大會獻禮。「白毛仙姑」是流傳於晉察冀邊區的民間傳說。
  • 《蝴蝶夫人》、《白毛女》……國際歌劇電影展來成都了!
    《蝴蝶夫人》《麥克白》《弄臣》《白毛女》等12部經典歌劇電影來成都了!紅星新聞記者獲悉:由國家大劇院主辦、百老匯影城協辦的「2020年國際歌劇電影展-成都站」11月20日至11月29日在百麗宮影城(遠洋太古裡店)和百麗宮影城(凱德天府店)進行為期10天的展映。
  • 《白毛女》70年:6個主演已離世5個,活著的田華也92歲了
    年上映,豆瓣評分有7.1分。1950年,胡朋女士出演了她的第一部作品《鋼鐵戰士》,獲得了中國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個人一等獎,也是在這一年,她參演了《白毛女》這一電影。而在幾年後胡朋女士主演了話劇《槐樹莊》,獲得了優秀演員獎。
  • 「瞞」了觀眾90年的《白毛女》郭蘭英,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今天就來說說,「瞞」了觀眾90年的《白毛女》郭蘭英,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2019年,正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黨中央決定,首次開展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集中評選頒授。90歲的郭蘭英先生當之無愧的入選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
  • 紅色經典詠流傳——藝術學院黨委特色黨建品牌歌劇《白毛女》成功...
    12月28日,藝術學院黨委特色黨建品牌歌劇《白毛女》於藝術學院多功能廳精彩上演。為學院全體師生黨員們帶來一場精彩絕倫的視聽盛宴。歌劇《白毛女》以晉察冀邊區的民間傳說為主要素材,又根據當時革命鬥爭的現實進行了提煉和加工。
  • 電視連續劇《白毛女》劇本研討會在京召開
    >8月25日下午,由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河北省廣播電視局、中共石家莊市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的30集電視連續劇《白毛女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白毛女》的劇本改編和創作取得了重要成果,主題思想、故事結構、矛盾糾葛、人物塑造都很到位,在忠於原著的基礎上注重突破和創新,具備了良好的拍攝基礎和條件。歌劇《白毛女》創作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流傳至今近八十個年頭了,家喻戶曉,影響巨大,堪稱中國新歌劇的奠基之作,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的紅色經典。
  • 中日"白毛女"相見恨晚 譚晶感嘆藝術無國界(圖)
    中日友誼跨世紀 兩國「喜兒」互贈禮物有寓意  56年前,發生在中國河北山村的白毛女故事被遠隔大海的東鄰日本藝術家改編成的世界上第一版的芭蕾舞劇《白毛女》後久演不衰。自1955年在東京的日比谷公會堂上首演後,松山芭蕾舞團已成功上演了三個版本,先後十三次攜《白毛女》來華訪問,曾受到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 《故事裡的中國》講述《白毛女》背後的故事
    1945年,歌劇《白毛女》在延安首演,收穫了極大成功。十年後,這部中國民族歌劇的開山之作被日本松山芭蕾舞團創始人清水正夫和夫人松山樹子改編成芭蕾舞劇,搬上了日本舞臺,並於1958年首度來華公演,同樣深受中國觀眾喜愛。半個多世紀以來,松山芭蕾舞團多次訪華,用藝術溝通心靈,增進彼此信賴,並以《白毛女》為緣開創中日「芭蕾外交」先河,推動並見證著兩國交流的友誼史。
  • 家喻戶曉的《白毛女》故事原作者究竟是誰...
    李滿天原名李春芳,筆名林漫,1914年生於甘肅臨洮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35年在北大中文系讀書期間,參加了一·二九示威遊行的組織工作。1938年奔赴延安,就讀於魯迅藝術學院,是二期文學班的班長。1940年深入敵後,任晉察冀邊區教育科長,兼《晉察冀日報》記者,1942年在平山西部山區採訪時,聽到了有關白毛女的故事。
  • 一部轟動七十年的經典,戰士因入戲太深,子彈打穿《白毛女》屏幕
    "旋律一響起,無人不知《白毛女》。小手一算,這部老電影已整整播出70年,今天獅子特地去重溫了一遍。白毛女》,能先後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映,又經70年曆程不衰,而關於它背後的故事,也值得書寫一番。
  • 電影《白毛女》故事,小白毛女為何被刪,黃世仁該不該槍斃
    但是她是在1956年被民兵發現並救了出來,只能說她的遭遇和「白毛女」類似但肯定不可能是原型。「白毛仙姑」傳說,其故事和我們看到的電影和歌劇《白毛女》大體上是一樣的,由當時的《晉察冀日報》記者李滿天從農民口中採集到並寫成了報告文學《白毛仙姑》發表。
  • 《白毛女》《閃閃的紅星》《祝酒歌》……經典再現,留住芳華!
    出席文藝晚會的有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第一副主席吳昌德上將、原第一副主席唐天標上將、執行主席龍宇翔及袁守芳、劉振起、胡彥林、張仕波、李運之、陶方桂、王兆海、張宗銀、盛和泰、高佔祥、沙祖康、張秋儉、楊志今、呂鳳鼎、蔣堅永、盧樹民、金湧、江樹人等有關方面領導與蘇菲、孟於、田華、謝芳、李光羲等180多位老紅軍、老領導、老教授、老藝術家,他們歡聚一堂,感懷新中國成立70周年走過的偉大曆程和取得的輝煌成就
  • 刷屏的日本芭蕾舞團內,藏著白毛女的「祖奶奶」?
    舞團創始人清水正夫更是用一句「我們是最愛中國的日本人」,定下了整個舞團70多年來傳承至今的「愛華」基調。1947年,兩人結為連理。婚後,為了夫人鍾愛的芭蕾舞事業,清水毅然放棄建築師的職業,並於1948年1月借用夫人的名字成立了「松山芭蕾舞團」。偶然的機會,他們看到中國電影《白毛女》,被其生動感人的故事情節深深吸引,萌生了將電影《白毛女》改編成芭蕾舞劇的想法。
  • 《白毛女》震撼回歸:60年來堅持完美,只為續寫不朽傳奇
    1955年,日本松山芭蕾舞團創始人清水正夫和松山樹子夫婦,第一次將中國家喻戶曉的白毛女的故事搬上芭蕾舞臺。2017年,他們的兒子清水哲太郎與妻子森下洋子在人民大會堂上演新《白毛女》。宴會上總理將演歌劇《白毛女》的王昆和演電影《白毛女》的田華介紹給松山樹子,並表達:「下次帶著《白毛女》,大家一起來」。《祗園祭》劇照1964年9月,松山芭蕾舞團第二次訪華演出。22日起,松山芭蕾舞團在首都劇場演出《祗園祭》,周恩來三次觀看演出。
  • 憶舊談往丨王濱和電影《白毛女》的誕生
    為了配合飛快發展的形勢,中央電影局決定,將曾在延安產生轟動效應的舞臺歌劇《白毛女》搬上銀幕。因為電影是一種具有巨大感染力且普及極快的藝術品種。中央電影局局長袁牧之首先決定,由延安舞臺歌劇《白毛女》的主要編劇、導演王濱為電影《白毛女》導演,作為電影《白毛女》劇組的總負責人(各電影廠有個約定俗成的做法,要改編原劇必請原編者)。
  • 民族歌劇之路越走越寬
    右上圖為民族歌劇《沂蒙山》劇照,左下圖為《白毛女》(2015年復排版)劇照。2015年歌劇《白毛女》的復排和2016年歌劇《小二黑結婚》的重排,讓幾十年前的經典再次成為新時期文藝「爆款」,體現出經典作品的藝術影響力和感染力。復排、重排,也是創新性發展的過程。創新的尺度在哪裡?如何對接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黃定山:創作者要用經典養育充實自己。
  • 中央歌劇院歌劇音樂會《蝴蝶夫人》
    中央歌劇院是隸屬於文化部的國家歌劇院,始建於1952年,前身是延安的中央管弦樂團和魯藝文工團。1943年在延安創作演出了秧歌劇《兄妹開荒》,1945年在延安演出歌劇《白毛女》。目前是中國及亞太地區具有規模優勢和實力的歌劇院。中央歌劇院現有歌劇團、合唱團、交響樂團、舞臺美術設計製作中心和舞美工廠等。
  • 到深圳百老匯,赴歌劇電影的盛宴
    深圳特區報訊 (記者 王樽)深圳人有福了,不出城市即可享用中外歌劇電影的饕餮大餐。從8月1日開始,為期一周的首屆「國家大劇院國際歌劇電影展」將在深圳百老匯影城舉行,《白毛女》《阿依達》《駱駝祥子》《參孫與達麗拉》《納布科》《茶花女》《託斯卡》《唐璜》《卡門》《唐·帕斯誇萊》《藝術家生涯》《霍夫曼的故事》共12部中外經典歌劇,將在大銀幕上驚豔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