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帥記 易中天說韓信(二):韓信身世之謎

2021-02-13 聰明投資者

讀史使人明智。

昨天,「將帥記」的首篇是易中天述說韓信被殺之謎,今天看他講述韓信其人。

觀察一個人,不僅在其言行,在於他人觀察這個人的言行,也在於被觀察者觀察別人言行的角度和方式。

易中天觀察韓信,不僅看了蕭何怎麼看韓信,也說到韓信分析項羽的優缺點。韓信如此聰智,對時局、對項羽和他的命運算計通透,卻沒有料到自己的局勢和未來。

韓信不是項羽,但他和項羽一樣,都是悲劇,後人對於這樣的英雄,除了景仰,還有惋惜。

韓信是西漢的開國功臣,也是第一個被殺的功臣,那麼韓信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是一個什麼樣的出身呢?

落魄的貴族?

 

《史記》為韓信做過一個傳叫《淮陰侯列傳》,《列傳》一開頭就說: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好帶刀劍。」

 

這些話告訴我們這樣一些信息:

 

第一,曾經是布衣,什麼叫布衣呢?就是沒有官職的人,有官職的人可以穿錦,而沒有官職的人只能穿布,但是請大家注意,可不是現在的純棉,因為那個時候咱們中國還沒棉花,這個布是麻布。

 

第二,沒有錢,貧,古代的貧是沒有錢財的意思,窮,是沒有官職的意思,在上古的時候貧窮兩個字是兩個概念,但是我們現在看到,韓信是既沒有錢也沒有官職,所以可以說他是貧窮。

 

第三,帶刀劍,那麼我們現在要問,他是帶刀呢還是帶劍呢?我的結論是帶劍,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古漢語它為了好聽,它往往要用兩個字,第一個字往往是虛的,比方說緩急,沒有緩,只有急,所以刀劍我認為沒有刀只有劍,而且後面司馬遷還寫到,項梁項羽起義以後,韓信「仗劍從之」,拎著一把劍就參軍了,可見韓信平時是帶劍的。

 

那麼,這個信息又告訴我們什麼呢?告訴我們韓信有貴族身份。因為在那個時候,有貴族身份的人才有資格帶劍。當時冶金技術並不高,鑄一把劍很不容易。

 

我們去看一些古代的文獻,或者看一些古代的故事。往往說鑄劍鑄劍,一把寶劍鑄不出來之後,一個人跳進去,跳到爐子裡面去,這時候一把劍出來了,就是這個寶劍,所以劍是很高貴的。

 

我們看武俠小說,大俠用劍,你看有沒有一個大俠用斧頭的,或用兩把鐵錘?不成體統,只有一身長衫,手上拿一卷書。這兒配一把劍,風流瀟灑,劍很高貴的。

 

由此我們得出一個結論來:韓信可能是個破落貴族。那麼問題就來了,作為一個破落貴族,韓信的少年時代是怎麼樣度過的,他又有一些什麼遭遇呢?

 

漂母贈飯之恩

司馬遷告訴我們,韓信這個人雖然有著貴族身份,還有一把劍,我猜測可能是祖傳的,他肯定買不起。

 

祖上傳的一把劍在身上,但是既沒有什麼德行,又沒有什麼本事,史書上說法叫做「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就是他沒有什麼良好的表現,因此這個地方上招募低級公務員,這個叫「吏」,招募低級公務員的時候大家都不招他,然後又不能「治生商賈」,什麼叫商賈呢?商就是流動著的、販賣商品的人,賈就是開一個店鋪,賣東西的人,叫做行商坐賈。

韓信他也沒有這個本事,也不會做生意,既不能做行商,也不能做坐賈,那怎麼吃飯呢?「從人寄食」,就是到人家家裡去混飯吃,蹭飯吃,所以「人多厭之者」,就是當地的人都很討厭他,一個大男人,整天挎把劍,啥也幹不了,到處混飯吃,這個人討人喜歡嗎?

 

他經常去混飯吃的一家,叫做南昌亭長。亭長是一個什麼樣的職務呢?當時的制度叫做十裡為亭,十亭為鄉,就是十個村子合起來叫做一亭,十個亭合起來叫做一鄉,那麼亭長可以推測他比鄉長低半級,比村長高半級,是這麼個職務,這個亭叫南昌亭,不是我們現在江西省的南昌市,兩個概念。

 

這個亭長大概多少有點錢,韓信就老到他這個家裡去混飯吃,天天去吃,吃得這個南昌亭長老婆一肚子氣,最後他老婆就想了一個辦法,天不亮半夜起來做飯,天亮之前把飯端到床上,全家人吃光。

 

韓信早上起了早床,搖搖蕩蕩來吃飯,一看飯吃完了,韓信當然明白了,人家討厭他,一賭氣,和南昌亭長絕交,我不跟你玩兒了。

 

他脾氣還大得很,然後跑去幹什麼?跑到河邊去釣魚,你想想他這種沒本事的人,我估計那魚大概也是釣不上來的。

 

正好,河邊有幾個洗絮的老大娘,叫做漂母,就是那個時候絲綿的棉絮要到河裡面洗一洗,這些漂母每天來洗絮的時候自己帶飯,其中有一個一看韓信沒飯吃,可憐他,就把自己的飯分給他吃,每天去洗,每天分飯給他吃。

 

一直到她漂絮的工作做完,就跟韓信說,我就不來了,以後吃飯的問題你自己想辦法。韓信說,謝謝大娘,將來我一定厚報。

漂母說,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還說什麼厚報,我不過是同情你罷了,你還說這種大話。

 

所以,韓信在這個時候是個不討人喜歡的人。因為他不討人喜歡,大家就瞧不起他,瞧不起他就有人會來羞辱他。

有名的胯下之辱


於是,淮陰市上就有一個地痞無賴,市井無賴。有一天就來羞辱韓信,說韓信你過來,你這個傢伙,個子是長得蠻高的,平時也帶把劍走來走去的,我看你是個膽小鬼。

 

他這麼一說,呼啦就圍上一大群人都來看熱鬧,這個傢伙就說,你不是有刀劍嗎,你不是不怕死嗎?你要不怕死,你拿你的劍來刺我啊,你敢給我一刀嗎?不敢?從我兩腿之間爬過去。

 

大家都看著韓信。殺啊?還是爬啊?韓信怎麼樣呢?司馬遷用三個字來描寫,「孰視之」,這個「孰」用的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孰」,但是跟成熟的「熟」它是通用的,「孰視之」就是盯著他看,看了一陣,把頭一低,就從這個無賴的胯下爬過去了,然後趴在地上。

 

一市人皆笑,整個的街上都笑,這就是有名的胯下之辱。

 

胯下之辱對一個男人來說,是奇恥大辱。而韓信雖然貧窮,卻是一個破落貴族,他是一個士,俗話說,士可殺而不可辱,他的行為能稱的上是士嗎?他為什麼接受這樣一個奇恥大辱?他究竟是英雄還是懦夫呢?

不要認為彎下膝蓋就是懦弱。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心膽俱裂,膽戰心驚,丟掉了靈魂,猛然跪下來,這是懦夫。

 

還有一種是先彎一下,然後往上一碰,因為人只有蹲下來以後你才跳得高,如果是為了將來跳得高些蹲下來一下,這是英雄。

 

如果是別人惹你一下,你就一下撲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這是什麼?螃蟹。

 

韓信肯定不是螃蟹,這個問題我們還可以引用蘇東坡一篇文章的觀點來說明。蘇東坡有一篇幅文章叫《留侯論》,論的是誰呢?張良,不是韓信。但是《留侯論》開頭的這段話我覺得可以用在韓信身上。

 

這段話是這樣說的,它說: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匹夫見辱,拔劍而起」,就是普通人,那些小人物,他受到一點侮辱以後,第一反應就是拔刀子或者掏拳頭,我說這不算勇敢,這叫魯莽,叫盲動。

真正的大智大勇是什麼呢?是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突然面臨一件什麼事情,神色不變。並不驚惶失措,別人無緣無故把一個罪名加在你身上也不生氣,這才是君子之勇,英雄之勇,大丈夫之勇。

 

為什麼呢?「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就是這樣的人,他懷著遠大的志向和理想,有長遠的目標,他不會為眼前的這一點小是小非、小恩小怨魯莽地盲動,所以有句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

 

韓信這個時候面臨的選擇是什麼呢?要麼殺了這個傢伙要麼爬過去。殺了這傢伙的結果是什麼?你也被殺頭,將來遠大的理想還能不能夠實現呢?不能實現。

 

所以,一個懷著遠大理想的人,他是能夠忍受的,司馬遷就是,遭到宮刑,這也是一個男人的奇恥大辱,一個男人不能夠接受的東西,他還不是忍下來了,為什麼要忍下來,他要完成《史記》這部偉大的著作。

 

韓信同樣有一個遠大的理想,所以他「孰視之」,他盯著那個無賴看了很久,思想鬥爭很厲害,最後為了自己遠大理想,犧牲眼前的榮辱。我想,韓信當時心裏面一定有一個聲音在對他說,韓信啊韓信,心字頭上一把刀,你就忍了吧!這就叫做忍辱負重。

 

因此我們得出結論,韓信是一個英雄,是一個有著遠大理想志向的英雄,這樣的一個英雄,絕不會滿足於那樣的生活,他一定是要有所作為。那麼,韓信又有著怎樣的作為呢?他又怎樣走上了一條新的人生道路呢?

不得志的英雄

 

韓信終於成為一個英雄,是遇到了一個時勢,就是時勢造英雄。

 

秦代末年,天下大亂,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四面八方的英雄豪傑在陳勝吳廣的帶動下,全部站出來,和暴秦進行鬥爭。

 

這個時候,韓信的家鄉同樣發生了起義,項羽的叔叔項梁拉起來了一支義軍,於是韓信「仗劍從之」,就是拎著他的寶劍參軍了。

 

參軍以後,先跟著項梁,後來又跟著項羽,但是項羽不重視他,這個時候韓信的情況司馬遷用四個字進行概括,「無所知名」,這個時候他還沒有什麼名氣,在項羽那兒他覺得沒有發展前途,於是投奔劉邦。

 

劉邦讓他當什麼呢?當個連敖,連敖就是接待員,公關先生,韓信這個人長得比較體面,是一個帥哥,做做接待工作還是不錯的,這個時候的狀態也是四個字,「未得知名」。

 

有一次,韓信就犯了軍法,和幾個同事都犯了軍法,依法當斬,一個個拉出來殺頭,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口氣殺了十三個。輪到韓信了,把韓信叫出來,要殺他,韓信這時候一抬頭看見了一個人,這個人叫做夏侯嬰。

 

夏侯嬰是什麼人?是劉邦的哥兒們,從小就跟劉邦一起的,跟劉邦一起起義,以後當了劉邦的太僕,太僕這個東西翻譯過來就是車夫,給劉邦駕馬車的。

 

你要知道,當時的這個制度,這個皇帝的太僕是部長,是部長級的官員,劉邦當然現在不是皇帝,他是一個諸侯王,這個太僕少說也是副部級了。

 

韓信看見夏侯嬰了,韓信就大喊一聲說,我們大王不是想得天下嗎?為什麼要殺英雄好漢?夏侯嬰說,咦!怎麼還有這樣的人啊?過來。司馬遷用了六個字,「壯其貌,奇其行」。一看,呀!一表人才,跟他談談話,頭頭是道,不殺了,向蕭何推薦,發現一個人才,又給他換了一個位置,叫做治粟都尉,相當於司務長。

 

所以,韓信參加工作以後,也是鬱郁不得志,先做侍衛官,再做接待員,再做司務長,都是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

 

又是什麼樣的原因使韓信轉變了命運呢?使他成為了西漢初年的風雲人物呢?

劉邦拜將


他的推薦者,他的恩人就是蕭何。

 

蕭何也是劉邦的故舊,跟劉邦一起起義的,而且一直管著劉邦的所有的雜事。實際上是劉邦的大管家,丞相。

 

這個時候劉邦的情況並不好,屢戰屢敗,沒有什麼前途可言,因此劉邦手下的人就逐步地都離開他,到別的地方去,或者投奔項羽,或者自立山頭,手下的將軍跑了很多。

 

韓信想,哎!我這個人也是命不好啊,我投奔項梁沒什麼出息,投奔項羽沒什麼出息,投奔劉邦我還是沒什麼出息,現在那些官職比我大的人都走了,我在這兒待著幹嘛啊?而且我的想法,我已經拜託蕭何,多次向劉邦提出來,都沒有人理睬我,我在這兒待著幹什麼啊?他也走了。

 

他一走,蕭何就著急了,甚至來不及向劉邦報告,馬上自己就追了過去,連夜追過去,去追韓信,這個時候手下人就去報告劉邦,大王不好了,丞相跑了。

劉邦當時大驚失色,蕭何怎麼能跑了,蕭何是他的大管家,所有事情都是蕭何管著的,別人跑了就算了,蕭何跑了,劉邦簡直是在家裡團團轉。

 

過了兩天以後,蕭何回來了,劉邦一看蕭何,渾身的氣就不打一處來,你他媽跑哪兒去了?幹嘛去了?你為什麼要逃跑?

 

蕭何說,我沒有逃跑,我去追逃跑的人去了,你追誰去了?韓信,扯淡,那麼多將軍跑了你不追,一個韓什麼信的,有什麼好追的,你明明是撒謊。蕭何說不對,其他的人是一般人才一抓一把,哪兒都能找得到,有什麼好追的,韓信可不一樣。

 

蕭何用了四個字來評價韓信,叫做「國士無雙」。

 

什麼叫做國士呢?就是一國當中最優秀的人才,如果加上無雙呢,那就是獨一無二的最優秀的人才。

 

蕭何說,這個事兒看大王你怎麼考慮,你如果打算一輩子就待在漢中這個地方,當個漢中王,這個韓信是沒什麼用的用不著的,韓信是幹什麼的呢?韓信是打天下的,是得到整個中國的這樣的人才,如果你有那個想法的話,非韓信不可。

 

劉邦說,我當然也想出去,哪個願意一輩子待在這個鬼地方。蕭何說,是這樣嗎?那你就一定要用韓信。劉邦說那好吧,看你的面子,也讓他當個將軍。

 

蕭何說,不行,讓他當將軍,他還是要走的。劉邦說,當將軍還要走,那當大將軍,蕭何說那就太好了,「幸甚」。

 

大將軍是什麼?三軍總司令,最高軍事統帥。我估計劉邦當時是脫口而出,當個將軍都不行,那當大將軍,誰知道蕭何說那太好了,劉邦也沒有辦法。

 

劉邦說,那好好好,你去把那個韓什麼信的,給我把他叫來,寡人就讓他當個大將軍。蕭何說,不行。劉邦說怎麼不行?

 

蕭何說,你這個人啊,就是這個毛病,沒禮貌,不懂得尊重人才,你看看一個大將軍,三軍總司令,你要任命這麼一個職務,你像叫阿貓阿狗一樣的,呼來喚去的,成何體統,所以韓信這樣的人,不願意在你手下幹。

 

劉邦說,那你說要怎麼辦?四個條件:


第一,擇吉,你要選一個黃道吉日;

第二,齋戒,你要把什麼酒、肉、女人先放到一邊去,先吃三天素再說;

第三,築壇,你要專門建一個拜將壇;

第四,具禮,你要把所有的禮儀都準備好。香湯沐浴,換一身乾淨衣服,恭恭敬敬地拜他做大將軍。

 

劉邦說,好吧。劉邦這個人你別看他沒文化,粗魯,愛罵人,自己也沒什麼本事,但是他確實有一條優點,聽得進意見,你給他提個什麼意見,只要他認為是正確的,他一定採納。

 

所以,蕭何提出這些條件雖然對劉邦來說,覺得是一個很不能讓他接受的條件,他也照辦了。於是劉邦就擇吉、齋戒、築壇、具禮,香湯沐浴,恭恭敬敬地拜大將軍。

 

這個時候,全軍譁然。因為所有的人都認為,我們這些將軍,都立下赫赫戰功的,大將軍這個職務也一直空著,只看見劉邦在那個地方築壇、豎旗子,擺香案,殺豬宰羊地不知道要幹什麼,都以為自己可以當,等到正式宣布任命書,哎,名不見經傳的韓什麼信,哪兒冒出來這麼一個臭小子?所以大家都不以為然,都大驚失色,嘟嘟囔囔。

 

這個事情說起來也是奇怪,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的時候,他並不認識韓信,他甚至也沒有說把韓信找來談一談,談談話,考察考察,看看這個人到底怎麼樣,這麼重要一個職務,你不得來點幹部考察嗎?沒有。

韓信分析項羽得失

僅僅是蕭何一番話,就做出了這麼大的一個重大的決策,靠得住嗎?所以,拜完將以後,劉邦和韓信有一次談話。

 

劉邦坐下來以後,就問韓信,這個蕭丞相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向寡人推薦將軍,那麼請問將軍準備有點什麼東西來教導教導寡人呢?

 

韓信說,先謝謝大王對韓信的信任,韓信想問問大王,當今和大王爭奪天下的是不是就是項王呢?劉邦說是的。好,韓信說,請大王自己掂量掂量,就個人能力和魅力而言,就自己集團的力量和勢力而言,大王您比得上項王嗎?

 

開始就問這麼一個問題,單刀直入,劉邦就一下子答不上來。司馬遷寫到,說漢王「默然良久」,就是沉默了很長一段時間,最後說了三個字,「不如也」,是比不上他。

 

於是,韓信站起來,跪下去拜了一下,說恭喜大王,大王說得非常對,就是我韓信也認為,大王你比不上項王,無論就個人能力、魅力而言,還是就我們整個集團的實力而言,都比不上。

 

他為什麼要「賀曰」呢?為什麼要祝賀他呢?因為他發現劉邦是一個實事求是的人,是一個說實話的人,這個人就好打交道,我們為領導服務的,最怕領導不聽真話,專門想聽假話,喜歡你吹捧他,那這個事情就搞不了。劉邦這點好,他不要你吹捧他,他承認我不如他,那麼這個話就好說了。

 

韓信往下說,雖然如此,但是韓信我認為,項王並非不可戰勝,他說自己曾經在項王手下當差,對項王這個人是很了解的,請大王允許我韓信,為您分析項王的為人。

 

項王的為人是什麼樣的呢?有兩個看起來是優點,其實是缺點。

 

第一點是什麼呢?是項羽這個人非常地英雄,身材高大,力大無比,英勇善戰。

 

史書上說項羽是「力能扛鼎」,就是鼎,能扛起來,而且每次戰爭項羽是身先士卒,他打衝鋒,一旦衝進敵營,怒吼一聲,上千人都鴉雀無聲,噤若寒蟬,被他嚇破了膽,這個漢王你比不上。

 

但是,項羽卻不懂得使用人才,他手下的那些能人,那些賢良的人士,那些勇敢的人士,那些智慧的人士,他都不懂得使,他只懂得自己一個人衝鋒陷陣,他是個人英雄主義者。這種勇敢叫什麼?韓信給了四個字的評價,「匹夫之勇」。這是小人物的勇敢,沒出息人的勇敢。

 

第二點,項羽這個人對人非常有禮貌,心腸也很軟,恭敬仁慈。可是項羽小氣,他手下的將領衝鋒陷陣,浴血奮戰,建功立業,你應該封官賜爵啊?封賞他們啊?

 

項王怎麼做呢?他封也封,給你鑄一個印,印鑄好了以後,項羽捏到手上,他捨不得給,在手上磨過來磨過去,磨過來磨過去,最後磨得這一個方印都磨成圓的了,他都不給人。這叫什麼?這叫婦人之仁。仁愛嗎?小恩小惠,流著眼淚送飯,可是要封官,不給。

 

所以兩個特點,看起來是優點,實際上是缺點。

 

另外,他還有一些錯誤,比方說他分封諸侯的時候不論功行賞,誰跟自己關係好他就封個大的,誰跟自己關係不好,他封個小的,大失人心。

 

另外,他一路燒殺掠搶,他怎麼能夠得天下呢?他是不可能得天下的。而您漢王,進了關中以後,所做一切都非常好,大得人心,三秦父老都盼望著您漢王去到秦地去當王。

 

所以,韓信最後說了一句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就是你要發一個戰書過去,三秦地區馬上就是你的。

 

劉邦一聽,我打仗這麼多年來,沒聽到哪一個人有這樣的清晰的對整個局勢的分析,這個分析實在是太透徹了,於是對韓信說,哎呀,寡人真是相見恨晚啊!

 

可見,劉邦任命韓信為大將軍不失為一個正確的決策,但是這裡面有問題,什麼問題呢?

我們現在還不能夠確定地說,韓信就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他有此政治分析,這確實表現了韓信的雄才大略,高瞻遠矚,深謀遠慮。

 

但是,戰爭是一種需要實際操作的事情。是要實踐來檢驗來證明的,那麼韓信到底能不能打仗,能不能夠幫助劉邦奪取天下,這還需要考驗。

 

因此,我們也需要弄清楚,韓信究竟有沒有軍事天才,他指揮了一些什麼樣的戰鬥,這些戰爭又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在這些戰爭當中,韓信為劉邦立下了哪些汗馬功勞?又犯了哪些錯誤,有哪些過失呢?


請看下集,漢代風雲人物韓信之功過之謎。謝謝!

(文章內容整理自央視百家講壇)

點擊閱讀上期:將帥記 | 易中天說韓信(系列一):韓信被殺之謎


相關焦點

  • 將帥記 易中天說韓信(三):韓信功過之謎
    前兩天的「將帥記」,易中天說了韓信被殺之謎和韓信其人。
  • 韓信根本沒怎麼打過仗,蕭何是怎麼知道他有將帥之才的?
    ,蕭何是怎麼知道他有將帥之才的?韓信雖然也打了多年仗,可不過是大頭兵一枚。早年在項羽身邊,做得也不過是個郎中,給項羽出過很多次主意,每次都被項羽打臉。後來投奔到劉邦這邊,也只是做了個治粟都尉,等於是一無戰績二無名氣。按照《史記》的說法,他只是「數與蕭何語,何奇之」,等於是和蕭何聊了幾次天,就被蕭何認準了是人才,寧可「月下狂追」也要追回來。
  • 韓信之死的自身原因
    二,在項羽手下不被重用的原因:通常所認為,韓信之所以不被項羽重用,是因為項羽的「不察」,才失去了韓信這個智謀精詭的人才。不齒於暗地裡那些「陰謀之計」。(《史記》中所記載的項羽採用非武力策略之術,只有唯一的一次)而且韓信進言的方式是「數次強行獻策」,(現在想來,他應該是多次在不合時宜的場合強行插嘴,完全是村夫劣頑的行為)以項羽的性格,心裡怎麼可能沒有反感。可以說,這即是項羽的「不察」,也是韓信的「不識趣、沒禮數」所造成的。
  • 韓信哭了:誰說胯下之辱是我成功的動力?
    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還有與韓信有關的一些成語典故,比如:一飯千金、推陳出新、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背水一戰、十面埋伏、功高震主、多多益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等等。對於這些典故的來源出處相信大家都已很熟悉了,當然,還有一個大家更熟悉的成語叫胯下之辱,這次我們重點談談胯下之辱這一事件。
  • 韓信死亡之謎已解開?樊噲對韓信的跪拜,就是呂后殺死他的原因
    其後在彭城之戰中,劉邦56萬大軍被項羽全線擊潰。而韓信則在陳下之戰中,阻擋住了項羽的追兵。隨後,韓信又率領2.5萬人,開闢了第二戰場,連續攻滅魏國、趙國、代國和燕國,並以歷下之謀,兵不血刃地攻佔了齊國。也就是說,漢家天下,大部分都是韓信打下來了。正是因為韓信的大迂迴,才讓項羽腹背受敵,不得不承認失敗。
  • 是蕭何追上韓信,還是韓信在路上磨磨蹭蹭地等蕭何?
    說是曠世罕有的將帥之才韓信,在群雄崛起的秦末戰亂中,轉了一大圈,想把一身文武藝賣予帝王家,最後投到勢力和前景都不是屈指可數的劉邦麾下,不想也未得重用,於是——如戲文說的——身背寶劍、胯下戰馬(相聲故意給說反,變成身背戰馬、胯下寶劍),直接走人了。
  • 蕭何曾經月下追韓信,為什麼又會向呂后獻計殺韓信!
    說到蕭何,就不得不說同為「漢初三傑」的韓信,兩人既留下「蕭何月下追韓信」的佳話,也有「成也蕭何敗蕭何」的嘆息。按理說,蕭何是韓信的伯樂,兩人關係不菲,為何最後又會給韓信下套?wx_fmt=png") 0px 2px / 16px no-repeat;">大圖模式一、在君臣遊戲中,韓信之死是必然的,只是時間問題楚漢之爭,劉邦為了調動各方勢力的積極性,大封異姓王。等到天下平定,這些擁兵自重的王爺反倒成了朝廷的威脅,最大的威脅就來自韓信。韓信不僅不低調,反而處處露鋒芒。
  • 韓信之死
    周圍的惡棍見了韓信總愛嘲笑他、羞辱他,說他長得高大威猛,但卻每天無所事事,還老是裝B,以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一次,韓信被幾個惡棍逼迫著從他們的胯下爬過去。韓信忍無可忍,但胸懷大志的韓信最終還是忍了下來,最終選擇了胯下之辱。 韓信之所以能忍受一群街頭小混混的胯下之辱,不是韓信不敢殺他們,而是殺幾個小混混把胸懷四海的自己搭進去不划算。
  • 韓信草
    在說韓信草前,我不妨說下眼前這座山,羅三妹山,名字土得掉渣,卻是大有來頭。偉人堅定地說:「往前走,我這個人從來不走回頭路!」一句「不走回頭路」的警世諍言,像平地炸響的一聲春雷,迅速傳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從此,羅山妹山更加聲名遠播。這天,我正是按偉人走的路線,不走回頭路,繞著羅三妹山走了一圈,雖說是春天,山上林間鬱鬱蔥蔥,卻難得一見開花植物,上山之時路遇韓信草,也算是唯一安慰了。
  • 從歷史的細節,還原韓信之死的原貌,追溯韓信真實的死因
    韓信是「漢初三傑」之一,他的軍事才能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劉邦評價他的時候說,「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而韓信也確實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韓信少年時受過「胯下之辱」,有了膽怯的不好名聲。他雖然才幹出眾,滿懷抱負,可是沒有施展的餘地。他在項梁、項羽那裡都沒有得到重用,最後只得投奔劉邦。
  • 劉邦必殺韓信,10字鐵證
    於是,「韓信謀反被殺」就成了歷史上的重大謎案之一。韓信臨死前,並沒有親口承認謀反之事,根據《史記》的記載,韓信似乎的確與陳豨探討過謀反事宜。如果事實確實如此,那他在齊王任上時,具備與劉邦、項羽三足鼎立的實力時不反,卻在無兵無卒的情況下造反,實在是玩火自焚。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韓信「謀反」是被誣陷,而司馬遷則是用了曲筆,明肯暗否。
  • 韓信——胯下之辱非常人所能忍
    說起韓信,應該說是婦孺皆知,甚至比權傾一時的某些帝王將相還要有知名度。不過,其名聲經久不衰,與其說得益於其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的赫赫武功,不如說得益於其所受的胯下之辱。韓信出身貧賤,從小就失去了雙親,可謂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出道之前的韓信,家產估計沒什麼值得驕傲的,過著窮困而備受歧視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
  • 功臣的哀歌——韓信之死
    韓信依舊使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在黃河渡口臨晉關增設疑兵,擺出要強渡之勢,暗地裡在夏陽用木盆甕渡河,偷襲安邑,活捉魏王豹,魏國滅。劉邦設河東郡。公元前204年閏九月,韓信擊敗代國。大漢立國後,劉邦依舊非常忌憚韓信,漢六年(公元前201年),劉邦用陳平之計,藉口巡遊雲夢澤,派遣使者通知各諸侯到陳縣集會,韓信好友鍾離昧勸他不要去,但韓信說,我立下那麼大功勞,又無過錯,漢王不會加害我。結果這一去,劉邦再也不會讓韓信離開自己的身邊了,罷了楚王稱號,降為淮陰侯。韓信最後被呂后處死的罪名是聯合陳豨叛亂。
  • 白登之圍,劉邦九死一生,他為何沒有讓韓信前來救援
    劉邦當年擊敗英布之後,路過自己老家沛縣之時,突發感慨作下了這首詩。這位西漢的開國皇帝,在楚漢相爭之後,建立大漢王朝。平天下分封諸侯,而諸侯人心思變,進而又開始了平叛的過程。劉邦可以說是一個勞碌命,從建國到最終去世,可以說一直沒閒著。但是在白登山之圍中,劉邦險些喪命。為何不派韓信前來救援?以下依據相關史料,逐層分析。
  • 劉邦問韓信:你說朕能帶多少兵?韓信的回答讓劉邦尷尬不已
    大家都知道韓信可以說是功高蓋主的代表性人物,但是其實在劉邦創業初期兩人的關係還是非常的好的,甚至還會經常性的在一起交流一下領兵打仗的經驗
  • 韓信:從小混混到大將軍(二)
    那我再告訴你,讓你精神抖擻的項羽,就是被韓信滅掉的。你自己說吧,我的老鄉厲害不?項梁活著的時候,項羽名氣並不大。韓信呢,根本沒有名氣,只有一個名字,會喘氣。簡單說,就是個大活人。項梁一死,項羽就成了元帥。隨著仗越打越多,項羽的名氣也越來越大,而且,遠遠超過他二大爺。
  • 從故事中學算法之韓信點兵
    只不過是擔心你下班那麼早,空閒下來謀劃策反之事罷了。不得不防啊!為了不讓你那麼早下班,是得隨便找個事拖拖你。)突然,劉邦想了個法子。劉邦:既然你點兵是個能手,朕就交你一事。從明天上班開始,你在點兵之前,要先將你的士兵循環左移,左移完畢,讓我審查,再開始點兵。說著,劉邦用木棍在地上畫了起來。
  • 蕭何幫呂后殺死了韓信,為何卻要冒死救出韓信之子?
    在中國古代的時候,便有一個做事前後矛盾之人,此人便是「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先前幫助韓信從一個普通士兵成長為大將軍,後又幫助呂后殺死韓信,最後卻又冒死救出韓信之子,看上去非常矛盾,那麼,蕭何會反覆做出這些前後矛盾的事情呢?
  • 韓信臨死前喊出一句話,蕭何聽卻後面如死灰,韓信說了什麼?
    漢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十分厲害的王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最後統一天下,第一次建立起了大統一的王朝,然而在秦始皇死後沒多久強盛秦朝僅僅維持了15年便被推翻了,公元前202年,劉邦在楚漢之爭獲勝後稱帝建立漢朝
  • 【卓暉說秦漢】怎樣評價韓信的一生?
    最終,在垓下十面埋伏,殺得項羽四面楚歌、自刎烏江,幾乎憑一己之力,打下了漢家天下。這樣的武功,這樣的功業,不要說蕭何、張良,放在任何一個朝代的開國創業時期,都是頂尖級別的。軍神韓信韓信為何不叛漢?韓信的威望,在滅掉齊國,大敗司馬龍且之後,達到了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