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英雄》其實還行,但不會像《哪吒》那樣一邊倒的好評了,而是會口碑兩極分化。
原因很簡單:這是一部優點和缺點都很明顯的電影。
視覺效果比較出眾,也有戰友情、親情、愛情,有熱血的地方,也有催淚的瞬間,同時還歌頌了消防員和醫生,很容易觸動觀眾的家國情懷。
那為什麼我又說它會口碑兩極分化呢?
因為這部電影什麼都拍了,但是拍得不夠好。
首先是劇本中規中矩,再加上導演的水平有限,這就導致有些橋段有的人覺得很燃,有的人看了卻無感;
有些橋段有的人覺得直戳淚點,有的人看了卻覺得尷尬。
《烈火英雄》不至於是爛片,但又達不到佳作的水平,有亮點,也有槽點。
黃曉明作為影片的絕對主角,他飾演的江立偉也是貫穿全片的線索。
因為一次意外,他被降職,被造謠,家長們詆毀他,兒子的同學們也唾棄他,甚至他的親生兒子都受到影響,對他產生了懷疑。
你救了人們無數次他們一次也不記得,你犯了一次錯他們就迫不及待地落井下石。見不得別人好,這就是人性。
做英雄很難,背負著誤解和污衊繼續做英雄更難。
領導說他不適合做消防員,應該退役,但他選擇與火災戰鬥到底。
因為消防員不僅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精神。
面對流言蜚語,他不解釋,不反駁,不開脫,只是默默地繼續工作,繼續救火,用實際行動改變人們對他的看法。
最無力的言語,是詆毀;最有力的言語,是實力。
災難面前,他沒有退縮,而是承諾:等這次回去,天天都陪兒子上學。
因為他知道,這次很可能回不去了。
馬衛國曾經只想搶頭功,他認為「尖刀部隊」就該不顧一切往前衝,守衛化學罐區太大材小用了,應該交給其它人來做。
正是戰友的犧牲讓他明白:所有工作都很重要。
不管是衝在前線的,還是幕後工作的(比如王璐),不管是善後的(比如電影開頭犧牲的孫巖),還是清理垃圾的,缺一不可。
他終於明白了死守化學罐區的意義,帶領戰友築起一道人牆。
他超越了曾經的自己,也贏得了父親的肯定。
因為即將退役,鄭志常常消磨時光。
當戰友們被烈火困住,大家以為他要逃命,結果他以自己的死,換來了大家的生。
從當初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到後來在崗一天,就付出百倍努力,把每一天都當成最重要的一天,他實現了自我救贖,也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徐小斌為了保障遠程供水,不惜清理海洋垃圾。
他幹的是最髒的活,但他的人是最乾淨的。
同時這也體現了海洋垃圾的危害,你朝海裡扔的每一個垃圾,都可能轉化為殺人或殺死動物的子彈。
王璐很關心男友的生命安全,可是為了工作,為了責任,為了對戰友們、對萬千百姓的生命負責,她忍住了問候男友情況的衝動。
沒想到這卻成了永久的遺憾。
直到徐小斌英勇犧牲,在領導的同意後,她才匆匆來到海邊,看他最後一眼。
出現火災,不管你正在拍婚紗照,還是在安撫哭泣的兒子,你都必須立刻到崗。
愛人和家人固然重要,但是責任和使命更加重要。
所有人都在逃難,他們卻不能走,只能咬牙戰鬥到最後一刻。
因為從他們成為消防員的那一刻起就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消防員是一個無私的職業,因為他們用生命為代價,換來了我們的幸福生活。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
消防員也是一個自私的職業,因為他們常常冒著生命危險去救火,從而讓家人承擔失去自己的風險。
難道他們不愛自己的家人嗎?
恰恰相反,正是因為家人在他們心目中至關重要,所以他們才不願看到別人失去家人,所以才會去從事消防員這樣一個為萬千家庭保駕護航的職業。
他們知道,即便是他們不做消防員,也會有別人做消防員。
即便是他們不犧牲,也會有別人犧牲。
但他們寧願犧牲的人是自己,他們就是要從事如此高危的職業,不惜犧牲自己來拯救更多的生命。
他們犧牲了一個家庭,卻拯救了成千上萬個家庭。
《烈火英雄》是消防員的故事,又不僅僅是消防員的故事。
災難面前留下來的不僅是消防員,還有千千萬萬的醫生。醫生和消防員的工作不同,但救死扶傷的精神是相同的。
人人都只顧自己,江立偉的的妻子李芳還願意幫助孕婦。
正是因為幫助孕婦,她才會去醫院,才會和兒子團聚,這就是命運的神奇。
你積的每一次德,都會在有一天得到回報。
還有那對好心收留江淼的老夫老妻,他們不惜斥重金為江淼多買一張船票。
當江淼舊病復發,他們也不心痛高價買來的船票,對他不離不棄。
那句「我們在這裡住一輩子了,要不不走了吧」更是年度催淚瞬間。
中國人對家鄉有著特殊的感情,所以有「榮歸故裡」,有「衣錦還鄉」,還有「葉落歸根」。
很多人逃難,很多人對需要幫助的人關閉希望之門,甚至有人趁火打劫,搶奪超市的物資。
也有人雖然牽掛兒子,但也義無反顧為孕婦伸出援手。
也有人願意為了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孩,打消了逃命的念頭。
正是因為有那些自私自利、對他人漠不關心的人,正是因為有那些吃人血饅頭、發國難財的人,才襯託出消防員、醫生、熱心腸的市民的高尚偉大。
有燃點,也有淚點,不是爛片,但和佳作還有距離。
《烈火英雄》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前不久的美劇《車諾比》。
同樣是災難片,為什麼《烈火英雄》達不到《車諾比》的高度呢?
因為《烈火英雄》側重點在於歌頌消防員的英勇事跡,以及消防員與家人、愛人、戰友的感情,這些都是標準的商業片的路線;
而《車諾比》講的是人性,講的是災難背後的那些細思恐極的真相和黑料。
《烈火英雄》是外在的、表面上的震撼,《車諾比》則是內在的、深入人心的震撼。
《烈火英雄》中,對於爆炸的原因只是略有提及,就是高層明明發現了安全隱患卻不及時上報,但是探討得不夠深入。
除此之外,碼頭的負責人多次欺騙消防員,不讓他們知道實情。
包括人們搶劫超市、黃牛坐地起價也是很好的切入點,可惜都只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
假如導演能夠對爆炸的原因、碼頭負責人的言論,以及災難對人們的影響深入剖析,全面展現碼頭高層隱瞞真相、封鎖消息,工作人員謊話連篇、推卸責任,人們打砸搶燒、為了活命不擇手段……那麼本片將不僅僅是一部爆米花電影,會比現在有深度有內涵得多。
我們不僅需要看到這件事偉光正的一面,還應該看到黑暗的、醜陋的、恐怖的那一面。
《烈火英雄》的確很燃,但燃是不夠的,在燃之後,還應該讓觀眾有所思考。
我們看看導演陳國輝的履歷,都是《全城熱戀》《全球熱戀》《新娘大作戰》《怦然星動》之流。
《烈火英雄》比上面幾部電影好得多,導演也盡力了,可是無奈水平有限。
這才導致江立偉會說「等這次回去,天天陪他上學」這樣的臺詞。
你一聽到這句臺詞,你就知道江立偉這次回不去了。
就好比那些動作片中主角說「幹完這最後一票就退休」,最後多半不能活著退休。
還有技術員魏雷和江立偉合影,稍微看過幾部電影的觀眾都知道,一拍照就說明後面要死,和《湄公河行動》是一個道理。
這兩處「暗示」都太明顯了,過早的劇透很影響觀感。
另外一個體現導演水平有限的地方在於,電影中的燃點、淚點,大多都是靠配樂來烘託的。
燃點不夠,配樂來湊;淚點不夠,也是配樂來湊。
過幾個月出資源了你可以試試關了聲音再看一遍,觀感肯定大打折扣。
除了過於依賴配樂之外,電影裡還有大量慢鏡頭,其實很多地方都沒必要用慢鏡頭,真正優秀的導演應該學會什麼地方該快,什麼地方該慢。
當然,bug也很多。
比如溫度那麼高的環境,消防員們都敢把臉露出來。
可能導演的考慮是,戴上面罩觀眾就看不清演員的臉了,所以江立偉即便戴了面罩還給他安排了一個氧氣用盡的劇情讓他摘掉面罩。
其實我寧願看不清演員的臉,也希望電影能更專業一點。
再比如江立偉竟然徒手關閉閥門,給人一種「溫度也不是很高」的錯覺。如果他用什麼東西包裹著手都還好一些,雙手直接接觸閥門未免有點誇張了。
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烈火英雄》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戰狼2》,原因在於它們有個共同點:
原本它們可以拍得更好,成為中國商業片的裡程碑,但很遺憾的是,視覺效果一流,可是文戲拖了後腿。
對商業大片而言,視覺效果決定下限,劇本決定上限,假如劇本足夠優秀,視覺效果差一點也沒關係。
從《戰狼2》到《空天獵》《流浪地球》《烈火英雄》……中國的主旋律電影總是去追求視覺效果而忽視了劇本。
同樣是主旋律電影,為什麼以上電影都出現了很多差評,而《我不是藥神》豆瓣評分卻高達9.0?
真不是因為我們不愛國,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這些電影不夠打動觀眾。
中國不缺主旋律電影,缺的是優秀的主旋律電影。
中國商業片不缺技術和視覺效果,缺的是好劇本。
我希望人們能把追求視覺效果的精力抽一部分出來,去思考怎樣講一個好故事。
《戰狼2》這樣的電影我們已經有太多太多了,現在我們更需要《我不是藥神》這樣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