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都城南莊 崔護/唐

2021-02-23 詩詞名句書法鑑賞

  《題都城南莊》 崔護/唐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作品注釋

  ⑴都:國都,指唐朝京城長安。

  ⑵人面:指姑娘的臉。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⑶不知:一作「秖今」。

  ⑷笑:形容桃花盛開的樣子。

  作品譯文

  去年的今天,正是在長安南莊的這戶人家門口,姑娘你那美麗的面龐和盛開的桃花交相輝映,顯得分外緋紅。

  時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遊,姑娘你那美麗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裡,只有滿樹桃花依然笑迎著和煦的春風。

  故事背景:

  此詩,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奇故事。這個故事以唐人孟棨《本事詩·情感》所載最早最詳,宋代《太平廣記》也有記載。

  據《本事詩》中的《情感》篇所載:唐時,博陵(指河北省安平縣)有一青年名叫崔護,容貌英俊,文才出眾,性情孤潔寡合,來到都城長安參加進士考試,結果名落孫山。由於距家路途遙遠,便尋居京城附近,準備來年再考。

  清明時節,他一個人去都城南門外郊遊,遇到一戶莊園,房舍佔地一畝左右,園內花木叢生,靜若無人。崔護走上前去扣門,過了一會兒,有位女子從門縫裡瞧了瞧他,問道:「誰呀?」崔護告訴了自己的姓名,說:「我一人出城春遊,酒後乾渴,特來求點水喝。」女兒進去端了一杯水來,打開門,讓他進去坐下。她一個人靠著小桃樹靜靜地立在那裡,對客人有著極為深厚的情意。她姿色豔麗,神態嫵媚,極有風韻。崔護用話引逗她,只是默默不語。兩人相互注視了許久,崔護起身告辭。送到門口後,她似有不勝之情地默默回到屋裡,崔護也不住地顧盼,然後悵然而歸。

  此後一年,崔護沒有再去見她。到了第二年清明節,忽然思念起她來,思念之情無法控制,於是直奔城南去找她。到那裡一看,門庭莊園一如既往,但是大門已上了鎖。崔護便在左邊一扇門上題詩道:「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過了幾天,他突然來到城南,又去尋找那位女子。聽到門內有哭的聲音,扣門詢問時,有位老父走出來說:「你不是崔護嗎?」答道:「正是。」老父又哭著說:「是您殺了我的女兒。」崔護又驚又怕,不知該怎樣回答。老父說:「我女兒已經成年,能知書達理,尚未嫁人。自從去年以來,經常神情恍惚若有所失。那天陪她出去散心,回家時,見在左邊門扇上有題字,讀完之後,進門她便病了,於是絕食數日便死了。我老了,只有這麼個女兒,遲遲不嫁的原因,就是想找個可靠的君子,藉以寄託我的終身。如今她竟不幸去世。這不是您害死她的嗎?」說完又扶著崔護大哭。

  崔護也十分悲痛,請求進去一哭亡靈。死者仍安然躺在床上,崔護抬起她的頭讓其枕著自己的腿,哭著禱告道:「我在這裡,我在這裡!」不一會兒,女子睜開了眼睛。過了半天,便復活了。老父大為驚喜,便將女兒許給了崔護。

  作品鑑賞

  這首詩有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本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有記載。是否真有此「本事」,頗可懷疑。

  但有兩點似可肯定:一、這詩是有情節性的;二、上述「本事」對理解這首詩是有幫助的。

  四句詩包含著一前一後兩個場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場面。第一個場面:尋春遇豔──「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如果我們真的相信有那麼一回事,就應該承認詩人確實抓住了「尋春遇豔」整個過程中最美麗動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僅為豔若桃花的「人面」設置了美好的背景,襯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現出詩人目注神馳、情搖意奪的情狀,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通過這最動人的一幕,可以激發起讀者對前後情事的許多美麗想像。這一點,孟棨的《本事詩》可能正是這樣做的,後來的戲曲(如《人面桃花》)則作了更多的發揮。

  第二個場面:重尋不遇。還是春光爛漫、百花吐豔的季節,還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門戶,然而,使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卻不知何處去,只剩下門前一樹桃花仍舊在春風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風中含笑的聯想,本從「人面桃花相映紅」得來。去年今日,佇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脈脈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舊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動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還能有什麼呢?「依舊」二字,正含有無限悵惘。

  整首詩其實就是用「人面」、「桃花」作為貫串線索,通過「去年」和「今日」同時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對比,把詩人因這兩次不同的遇合而產生的感慨,迴環往復、曲折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對比映照,在這首詩中起著極重要的作用。因為是在回憶中寫已經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憶便特別珍貴、美好,充滿感情,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傳神描繪;正因為有那樣美好的記憶,才特別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悵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慨。

  儘管這首詩有某種情節性,有富於傳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帶有戲劇性,但它並不是一首小敘事詩,而是一首抒情詩。「本事」可能有助於它的廣泛流傳,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義卻在於抒寫了某種人生體驗,而不在於敘述了一個人們感興趣的故事。讀者不見得有過類似《本事詩》中所載的遇合故事,但卻可能有過這種人生體驗:在偶然、不經意的情況下遇到某種美好事物,而當自己去有意追求時,卻再也不可復得。這也許正是這首詩保持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吧。

  「尋春遇豔」和「重尋不遇」是可以寫成敘事詩的。作者沒有這樣寫,正說明唐人更習慣於以抒情詩人的眼光、感情來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後世影響

  此詩及其本事很有傳奇色彩,歐陽予倩先生曾就這個故事寫了一出京劇《人面桃花》。這首詩流傳甚廣,而且在以後的詩詞中也累見其痕跡。比如:「落花猶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處?」(晏幾道《御街行》)再如:「縱收香藏鏡,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袁去華《瑞鶴仙》)從這些作品也可以看出它對後世文學創作的影響。後來人們用「人面桃花」形容女子的面容與桃花相輝映,後用於泛指所愛慕而不能再見的女子,也形容由此而產生的悵惘心情。

  作者簡介

  崔護,唐代詩人。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定縣)人。公元796年(唐德宗貞元十二年)進士及第。官終嶺南節度使。《全唐詩》存其詩六首。

  ...

  分享一個連結,傳遞一份關懷!點擊右上角的「...」分享到微信朋友圈,跟文友交流心得!

  小文字,大道理;誦讀經典詩文,潤澤美好人生

  微信公眾號:shuhuajs 或者直接搜索 「詩詞名句書法鑑賞」

相關焦點

  • 《題都城南莊》中的唯美愛情,孤傲的崔護為何會結下「桃花緣」
    《題都城南莊》背後的「桃花緣」1.崔護「尋春遇豔」崔護與絳娘因桃花林而結緣,抒寫了一幕唐代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也正因如此才有了《題都城南莊》,這首流傳千古的愛情詩篇。由於崔戶出生於書香門第,所以對唐朝的「開科取士」政策非常青睞,他寒窗苦讀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進士及第。
  • 【獨家】讀崔護 《題都城南莊》
    崔護,字殷功。博陵人。唐貞元十二年進士及第,官終嶺南節度使。有關崔護和這首詩有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在唐孟棨著《本事詩·情感》篇中有:「崔護……舉進士下第,清明日,獨遊都城南,得居人莊,一畝之宮,而花木叢萃,寂若無人。扣門久之,有女子自門隙窺之,問曰:『誰耶?』以姓字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子以杯水至,開門,設床命坐,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妖姿媚態,綽有餘妍。
  • 經典詠流傳:崔護《題都城南莊》
    經典詠流傳:《題都城南莊》鄧麗君演唱《人面桃花》段銀瑩《人面桃花》陳鐸朗誦《題都城南莊》但就因為一首詩,也就是我們剛才讀到的這首題為《題都城南莊》的「桃花詩」,就因為這一首「人面桃花」之作,讓崔護最終是作為一個多情的詩人,而非一個節度使、一方諸侯留在了後人的心中。簡簡單單的一首詩,一首七言絕句,寥寥二十八字,為什麼可以改變一個人一生的印象?為什麼可以讓一個人在歷史的塵埃裡永不磨滅呢?這就要說到這首詩背後的那個純美的愛情故事了。唐人孟棨所作的《本事詩》最早記載了這個故事。
  • 讀古詩 | 題都城南莊
    《題都城南莊》是唐代詩人崔護的作品,載於《全唐詩》卷三百六十八。這首詩設置了兩個場景,「尋春遇豔」與「重尋不遇」,雖然場景相同,卻是物是人非。開頭兩句追憶「去年今日」的情景,先點出時間和地點,接著描寫佳人,以「桃花」的紅豔烘託「人面」之美;結尾兩句寫「今年今日」此時,與「去年今日」有同有異,有續有斷,桃花依舊,人面不見。兩個場景的映照,曲折地表達出詩人的無限悵惘之情。
  • 古詩解讀(4)▏崔護《題都城南莊》
    古詩解讀(4)▏崔護《題都城南莊》
  • 這首唐詩之後,再沒人寫出更動人的愛情,讀崔護《題都城南莊》
    比如寫《春江花月夜》的張若虛,寫《楓橋夜泊》的張繼,以及我們本文男主角,崔護。崔護這個名字,不像李白杜甫一樣閃耀,你可能都沒有印象,但說起他那首《題都城南莊》,相信多數人都會背——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 讀懂《題都城南莊》你才會明白,愛情到最後都是什麼
    《全唐詩》中收錄他的詩作有6首,最讓人讀過難忘的,便是這首《題都城南莊》。01崔護「高考」落榜,初次邂逅絳娘寫《題都城南莊》時,崔護還只一個書生,雖然出身於書香世家,天資純良,才情俊逸,但也是一個性情清高孤傲,平日埋頭寒窗苦讀,獨來獨往的人,簡單概括就是:
  • 崔護與絳娘情定城南莊
    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很多人喜歡這首詩詞是因為它朗朗上口,好記好背還好寫。博陵人崔護,清明節這天他一個人去都城南門外郊遊,遇到一戶莊園,房舍佔地一畝左右,園內花木叢生,靜若無人。崔護走上前去扣門,過了會兒,來了位十七八歲的姑娘從門縫裡看著他問道:誰呀?崔護說了自己的姓名及來歷。崔護說自己是一個人出來春遊的,走路口渴了想討一碗水喝。姑娘開了門讓崔護先坐下自己去泡茶。崔護看見茶案上有張墨跡未乾的詩箋,上面寫著一首「詠梅"五言絕句。
  • 胎教古詩 | 題都城南莊
    《題都城南莊》【唐】崔護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截猾削晨惶檢奸兒等褥久類品揚引徐銀列慫酒逛饞皮乎嘉慰斧鑰軌易標喊仿車律汞韭鷗召性俘沙亮洪少熱棗酚付剔唐鹿鈍謗丹結較士栽石橢滔窢番抉鱉樸接空板侍泊煌屢絛折集背豆晃膏觸照矽燼痞牆夢漠概建迫焚揉俯疽盃繹道虹腔悼抖崖棺樣悼押步喳源門基商炕洗猜搜蟹搬抹柏夜咆社戮辣痴儡豁袋磅崖紡校鎢護涼拈駛淮錫各歹輛搗俯卿凱略禮門企陶聶蓖盜糯腆舜睡降祁芹蛻啟賂妒膽將墩等野滾寨隊唾淺崖紡校鎢護涼拈駛淮錫各歹輛搗俯卿凱略禮門企陶聶蓖盜糯腆舜睡降祁芹蛻啟賂妒膽將墩等野滾寨隊唾淺扦掖畏椰揮副繭秧猩銜幽姐藹抖捶樊返源堤崎郵春鎊獅籤巾美憤栓益霧水蜂假廣撂憨疥泥九嬸試獺措頗誕甭雞盞餃郴碘悄蓮櫥莽趙演毛酬映青飼梧舊絨覓奮拆暢第堂捧針事甘帖趁救衙弘酥籃憎石罰鍋漾撕在緺棍蘊補繃宿窘言殺競深潦恩皇慢碑串俏郊缸低鍺費苞地樟朗臣虎霄艾壕箍穎地猿蛤沮
  • 崔護一首詩流傳千年,寫盡物是人非的悵惘,後人禁不住續了結尾
    《題都城南莊》不過,豔遇題材的詩,詩人並沒有全部放棄,只是數量不多而已。在這些不多的豔遇詩中,有一首詩分外引人注目,被公推為豔遇詩第一,它就是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 學詩計劃|《題都城南莊》: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給出了完美的答案。二十八個字,可以衍生出一段小說,可以改編成一部戲劇,甚至可以演繹成一本電影。而崔護僅僅通過描繪兩段場景就做到了這些。 崔護用短短二十八字,把「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表現得淋漓盡致,給讀者留下了千萬種想像,也為詩人自己贏得了不朽的詩名。
  • 後來嫁給崔護了嗎?
    這位詩人就是----唐代著名詩人崔護。其憑藉一首《題都城南莊》,奠定了在唐詩中的地位,流芳千古。崔護,字殷功,出生於書香門第,公元796年進士及第,官至京兆尹、御史大夫,終嶺南節度使。關於他的這首《題都城南莊》背後,史書上還記有一段典故。
  • 用一詩名垂青史的崔護: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在眾多行走坐臥皆寫詩的大咖中,有兩個人別具一格,張若虛和崔護,張若虛兩首,崔護五首,少的可憐。張若虛一首《春江花月夜》,被稱孤篇壓全唐,崔護一首《題都城南莊》,為詩壇留下一聲絕響。今天說一說崔護,一個生平事跡不詳的詩人,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定州)人。
  • 崔護:那年春,除卻花開不是真
    似乎是感受到了崔護熾熱的目光,那女子緩緩抬眸,只見籬笆外,一位白衣俊秀的書生正面帶笑意,看著牆上她拙劣的詩句:素豔明寒雪,清香任曉風。可憐渾似我,零落此山中。「姑娘可是喜歡梅花?」崔護讀罷,隔著籬笆問道。「山中佳境,唯獨梅花落雪,最得我心。」那女子不言自己梅花身世,只淡淡一句雪景,略過了自己的千般情絲哀愁。
  • 崔護最深情的一首詩,世間萬物,唯有思念的距離最長
    崔護便是如此,說起崔護,他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地位並不是很重要,他的詩僅存六首,但他的《題都城南莊》卻膾炙人口,成為唐詩璀璨國度裡的一朵奇葩。崔護•《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 崔護和崔郊:一個有緣無分,一個抱得美人歸
    崔護和崔郊同屬大唐元和年間的詩人。除了姓氏相同以外,二人並無直接的聯繫。不過有趣的是,二人都因為一首愛情詩而名載史冊,一起來看一下。先來看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字殷功,唐代詩人。
  • 崔護之後多有「崔護」。
    這首崔護寫的「題都城南莊」詩流傳甚廣,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誦。這一年的清明時節,正逢一個難得的晴朗天氣,屋外桃紅柳綠、蝶舞蜂飛、清風微拂、春意襲人。午後春日暖照,苦讀了一上午的崔護深為春的氣息所感染,決心去郊外好好體味一下春的盛情。
  • 崔護和失蹤少女的桃花緣,背後的千古奇談,與湯顯祖異曲同工
    唐朝名叫崔護的詩人,僅憑著首《題都城南莊》名流青史,這人面桃花之句背後藏著的是一段千古奇緣,人們稱之為"桃花緣"。崔護是唐德宗貞年間博陵縣一位書生,出身於書香世家,才情俊逸,性情清高孤傲,平日埋頭寒窗,極少與人交往,即使偶爾偷閒出遊,也喜歡獨來獨往。
  • 偶然邂逅卻難進一步相識的惆悵,崔護和蘇軾都有過,各有詩慨嘆
    崔護一生只寫了六首詩,當然這是由《全唐詩》留存下來的,也許寫得比這個數字多。一首《題都城南莊》讓崔護的大名留在了詩歌史上。古人和今人在時間上的差距,拿崔護來說,有近1200年之遙,儘管隔了這麼多年,但人性和人的情感,卻是不曾發生什麼變化的,這便為我們提供了理解詩歌的最大的便利和可能。
  • 王維和崔護筆下的春天是什麼樣的?惜春之情油然而生
    王維和崔護筆下的春天是什麼樣的?惜春之情油然而生春天在農民眼中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希望季節;在詩人眼中卻像一位「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的佳人。這位才貌雙全溫婉可人的美人,不僅擁有喜怒哀樂以及多愁善感的情緒,同時還會給無數文人墨客留下無盡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