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邂逅卻難進一步相識的惆悵,崔護和蘇軾都有過,各有詩慨嘆

2020-12-22 張不才讀書

崔護一生只寫了六首詩,當然這是由《全唐詩》留存下來的,也許寫得比這個數字多。一首《題都城南莊》讓崔護的大名留在了詩歌史上。

古人和今人在時間上的差距,拿崔護來說,有近1200年之遙,儘管隔了這麼多年,但人性和人的情感,卻是不曾發生什麼變化的,這便為我們提供了理解詩歌的最大的便利和可能。

生活中的小惆悵,特別是情感上的這種感受,是很常見的,人的一生,只會和一個人結婚,但卻會愛上很多人,街頭的偶遇也罷,工作中的相遇也罷,旅行中的邂逅也好,絕大多數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被動而矜持的,當你遇見能令自己歡喜的人,很多人選擇默默地旁觀而不敢靠近,於是,失落的感受便無可避免。

崔護當時的情況,與此有些不同,偶遇卻是一樣的,崔護赴京城長安考試落第,行路中口渴,遂借問沿途一戶人家討口水喝,與美麗的少女相遇,然後匆匆而別,只留下一個深刻的好的印象。待來年,崔護心裡還是放不下,復至這戶人家,卻發現早已人去門閉,不知搬到哪裡去了。

崔護在《題都城南莊》中的描寫,只是一種過程中客觀的寫實,並未添加多少人為地感受和心理狀態。人面桃花兩相映,成了崔護心中抹不去的畫面,也是全詩的一個極好的點綴,仿佛少女就是桃花,桃花就是少女,好在第二次去,至少桃花還在,就仿佛少女還站在樹下一樣。但不知跟去年一般模樣的桃花,是略略安慰了崔護,還是使他更為失落,就很難說了。

文人都是很敏感而細膩的,蘇軾也遇見過這樣的情況,與崔護不同的是,他連人家的面都沒有見過,就只隔著個牆,聽見裡面有人在蕩鞦韆,說說笑笑,纖雲弄巧。蘇軾既自我安慰自我瀟灑了一把,又略帶自嘲地自我戲謔了一下。「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這屬於自我安慰,知道無法認識別人,所以告訴自己,可愛的少女,美麗的女子太多了,別太留戀自我「編織」的情緒了。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屬於自我戲謔和自嘲,不知道蘇軾有沒有可以留步,在牆外多呆上一會兒,還是不好意思停下來,徑直走了過去,其實此時此刻,快步走過應該是比較違心的,但也許又怕被路人看到後笑話,只能「笑漸不聞聲漸悄」了。其實再謙虛低調的人,對自己的價值和影響力,還是有認知的,蘇軾當時可能也想到了假如自己和牆內的女子見面,對方一定會傾慕和崇拜他的才氣,蘇軾在當時就很有知名度的,這種情緒不可能沒有,所以,「多情卻被無情惱」又多了一層惆悵。這個「無情」,遺憾在對方並不知道牆外有一位當代大文豪走過,所以他才「惱」。

如此普通的一段偶遇,卻被蘇軾寫的多情而韻味無窮,其實這種情緒,人人都有,只是蘇軾寫出了人人心中之所有,人人筆下之所無而已。而崔護的惆悵,可能要比蘇軾的更多一些,因為他總是見過一面的,且一年之後,還念念不忘,重返故地。套用一句歌詞來表達的話,是同樣的感受給了他們同樣的渴望,同樣的渴望給了他們兩首不同風格但都流傳千古的詩詞佳品。

相關焦點

  • 相遇又錯過,這三首詩讓我們明白:有一種情感叫情深緣淺
    絳娘回來之後,看到門上題詩,知道原來她思念了一整年的心上人居然來過,又離開了。 這場錯過令絳娘肝腸寸斷,不食不語,沒幾日便香消玉殞了。 過了幾天,心有不甘的崔護再次來城南尋訪姑娘,卻發現姑娘竟去世了。 崔護抱著絳娘的屍身,大哭「某在斯,某在斯」。
  • 崔護最深情的一首詩,世間萬物,唯有思念的距離最長
    不管你承認不承認,每個人,男也好女也罷,骨子裡都有一股一見鍾情的想法,期望在某年某月某日某地,遇到那麼一個令自己心動的女子或男子。崔護便是如此,說起崔護,他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地位並不是很重要,他的詩僅存六首,但他的《題都城南莊》卻膾炙人口,成為唐詩璀璨國度裡的一朵奇葩。
  • 崔護的愛情邂逅是怎樣的?
    人們都說一個男人最為開心的時候,那就是莫過於自己高中的時候,因為這樣預示著自己將要有機會成為朝廷的官員,這麼一來不但是自己的名聲,就連以後的謀生之計都全有了。而我們的主人公就在這三月天當中,來到了當時皇帝所在的京城,因為今天就是公布榜單的日子,自己小半生努力就要在今天做一個了結。
  • 崔護和崔郊:一個有緣無分,一個抱得美人歸
    崔護和崔郊同屬大唐元和年間的詩人。除了姓氏相同以外,二人並無直接的聯繫。不過有趣的是,二人都因為一首愛情詩而名載史冊,一起來看一下。先來看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字殷功,唐代詩人。
  • 解讀崔護:一詩定名,留下「人面桃花」千古名句,河北定州人
    白居易還和崔護同年生、同年卒。這樣一個偉大詩人並存的時代,崔護仕途順利,可能公務繁忙,寫詩只是偶爾為之。崔護既然能考中進士,應該文才不低,但存詩僅六首。僅存的六首詩中,可以說都是精品,但由於其中一首太過著名,完全蓋住了其他五首詩的風頭,以至於崔護僅靠這一首詩就奠定了他詩人的身份,這就是著名的《題都城南莊》,詩的題目可能沒什麼印象,但其中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卻是幾乎人人都會背出來的。雖然正史中關於崔護的記載很少,但有這樣一首詩在身,野史就不會放過他了。
  • "桃花運"——崔護的愛情故事
    在中國文學史上,據說與桃花最有淵源的公推兩人:一個是創造了「世外桃源」的陶淵明,另一個當推因一句「桃花依舊笑春風」而抱得美人歸的唐朝詩人崔護,後人以「桃花運」比喻男女愛情,也是有歷史淵源的。關於這首詩,有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崔護是博陵人,才華出眾,品性高潔,很年輕就中了進士。
  • 用一詩名垂青史的崔護: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代詩壇像是一個繁星璀璨的星空,存有記錄的詩人有2500多位,他們的詩作多達55000餘首。接近五萬首詩,我們能記住的,大概連一百首都沒有,更多的人,二十首唐詩都背誦不出來,可見,能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千古流傳,非常不容易。為了能被人記住,很多詩人大量寫詩,作品多了,總有幾個能被記住的。
  • 王維和崔護筆下的春天是什麼樣的?惜春之情油然而生
    蘇軾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蘇軾作為北宋中期文壇領袖,能夠對盛唐詩人王維做出如此之高的評價,其實也大有君子惜君子之意。在王維創作的眾多詩歌中,有一首以愛情為主題以春天為背景的詩作,歷經千年滄桑依然受到後世人追捧,這首詩歌的名字就叫做《相思》。
  • 很能體現蘇軾精神的一首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說到文壇上的兄弟,很多人都會想到北宋的蘇軾和蘇轍。蘇軾是個全才,在書法、散文、詩歌、詞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蘇轍,同為「唐宋八大家」,他的學問和文字功底也是不容小覷的。只是因為蘇軾太過出眾,以致後人常常忽略了他。
  • 朱剛| 蘇軾的人生與詩
    丁丑是紹聖四年(1097),蘇軾貶居惠州,法芝前來看望,軾子蘇過寫了一首律詩送給法芝,裡面有「從此期師真似月」一句。按蘇軾的說明,這是因為蘇軾從前送法芝的詩裡已經把對方比喻為「月」。檢「老芝如雲月」之句,在蘇軾《送芝上人遊廬山》詩,作於元祐七年(1092),過了五年,蘇過繼續用這個比喻稱許法芝。
  • 蘇軾有多牛?一個人貢獻了32個成語,你絕對用過,你都知道嗎?
    蘇軾一共貢獻了32個成語,有很多還是蘇軾的原創哦!且看:蘇軾《文與可畫禹簹谷偃竹記》:「與可是日與其妻遊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現用來形容事情、行為或說話讓人可笑。蘇軾寫了《和子由澠池懷舊》詩,內容如下: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 有一種愛叫錯過,讀杜牧、崔護、李商隱詩歌中錯過的愛情
    嘆花 唐杜牧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大意:都怪自己尋訪春色去得太晚,春花已謝,不能埋怨花開得太早而未見美麗春花。狂風把濃豔的鮮花吹落,春天已過,綠葉繁茂,果實已掛滿枝頭。子滿枝:雙關語。既是說花落結子,也暗指當年的妙齡少女如今已結婚生子。
  • 崔護一首詩流傳千年,寫盡物是人非的悵惘,後人禁不住續了結尾
    崔護可是唐朝人,但這首詩中,沒有一點唐朝的語言,簡直都是現代的語言,說是今人寫的詩,也沒有人不信。全詩一個典故都不用,就是寫場景,寫際遇,一對比,意境全出。這樣是詩,解詩的人一般不碰,為何呢?因為根本就不用翻譯,意思小學生讀了都懂,而意境又是體驗出來的,說不出的。
  • 崔護:那年春,除卻花開不是真
    ——崔護想來也是失意處的際遇,城南的郊野茅舍中,竟然有這般驚豔的女子。眉間不著半分粉黛,只隨意地坐在院子的一角繡著絹帕,粗布的衫子上有她繡的百蝶穿花,而頭上的桃花樹正是落紅如雨下。就這樣,她的明媚春光,落在了他人的風景裡。
  • 唐代最著名的愛情詩,居然用上了蒙太奇,此詩一出,堪稱一時之冠
    與浪漫的邂逅與偶遇相比,長情的陪伴似乎更加重要;與肉慾的滿足相比,心靈地依靠更加難得。相愛時,在水一方的伊人,無法輕易觸碰的愛人更讓人魂牽夢縈;相守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就是最長情的告白。不過,有一種愛,更加令人刻骨銘心;那就是一種愛而不見,愛而不可得的深深的追憶和心傷。
  • 崔護:因郊遊而邂逅的一段桃花緣!
    崔護是一個孤高清冷的人,雖滿身才華,卻不屑於入朝為官,反倒是喜好遊歷四方。這些地方或許只是郊外的野地,或許是深山裡的小村落,亦或許是邊境的荒蠻之地。他總能在這些別人認為不繁華的地方尋找到一處屬於他們的美。也就是在這樣不斷的出行中,他邂逅的一段美麗的桃花緣。
  • 十裡桃花為君開:唐代詩人崔護的「人面桃花緣」
    唐代有一首流傳很廣的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這首詩描述了一位痴情的書生去看望朝思暮想的有情人,但因錯過而非常失落的故事,非常令人惋惜。其實這首詩中,還隱藏著一個鮮為人知的愛情故事。城南豔遇 桃花滿天崔護是唐朝的一位書生,他出身書香門第,是當時小有名氣的一位才子。
  • 每一個讀起來唇齒生香的成語,都有段動人心扉的故事:三生有幸、綠葉成蔭、吹簫引鳳……
    後以「三生有幸」用於結識新朋友時說的客氣話,形容三世都很幸運。以喻非常幸運之意。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葛巾》有:「幸蒙垂盼,緣在三生。」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次日,他亦以一片桐葉,題詩道:「花落深宮鶯亦悲,上陽宮女斷腸時。君恩不禁東流水,葉上題詩欲寄誰?」題罷投入河中使之緩緩流入宮牆,數日後,有人在河中又拾到一片桐葉,葉上面又有題詩:「一葉題詩出禁城,誰人酬和獨含情?自嗟不及波中葉,蕩漾春風取次行。」顧況知此詩後,深為題詩者的紅顏薄命而嘆息。後遂以「桐葉題詩」喻宮女幽怨,常用於詩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