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詠流傳:《題都城南莊》
鄧麗君演唱《人面桃花》
段銀瑩《人面桃花》
陳鐸朗誦《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所謂「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其實,就真實性和唯美性遠不如傳頌千古的那首「桃花詩」。詩云:「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崔護。崔護字殷功,博陵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定州。他在唐德宗貞元年間中舉,最終做到了嶺南節度使,也算一方諸侯了。但說實話,雖然崔護的官兒後來做得很大,但他並不像唐代其他詩人那樣給我們留下很多作品。《全唐詩》記載崔護所做的詩總共才六首,而且其中五首也大多屬於平常之作。但就因為一首詩,也就是我們剛才讀到的這首題為《題都城南莊》的「桃花詩」,就因為這一首「人面桃花」之作,讓崔護最終是作為一個多情的詩人,而非一個節度使、一方諸侯留在了後人的心中。簡簡單單的一首詩,一首七言絕句,寥寥二十八字,為什麼可以改變一個人一生的印象?為什麼可以讓一個人在歷史的塵埃裡永不磨滅呢?這就要說到這首詩背後的那個純美的愛情故事了。
唐人孟棨所作的《本事詩》最早記載了這個故事。因為「本事詩」的意思就是挖掘詩的創作由來,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這首詩引發的故事,其實是一段真實的感情。故事是這樣,唐貞元11年,崔護來到京城郊外春遊,春遊的過程中他邂逅相遇了一位叫絳娘的女子。那麼崔護是在什麼情況下去春遊的呢?他又是在哪遇到絳娘的呢?根據史料記載,導致崔護去郊外春遊的背景,應該有四個方面:第一,這一年崔護是進京參加科舉考試的,但是不幸落榜了。這樣的一個高考落榜生,在離開京城之前百無聊賴,心情很差,所以有機會當然想出去走走。第二,正好這一天就是清明節,唐人清明節已有郊祭的習慣。所以晚唐時杜牧就作「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嘛,為什麼路上有那麼多行人呢?就是去野外郊祭。崔護也沒事兒,自個兒在旅店裡呆著也悶,再加上高考落榜,本來心裡也鬱悶,所以自己也想到郊外走一走。第三,《本事詩》記載,崔護是一個孤潔寡合之人,也就是他的個性比較內向,朋友也不多,所以他應該是一個人去郊外春遊的。第四,事實上因為崔護沒有什麼親戚在京城,郊外沒有什麼祖墳可以祭拜,所以他到郊外的目的,就純粹變成了春遊、散心。
不要小看這四個背景。在這四重背景下,崔護帶著鬱悶又輕鬆的心情漫無目的地下鄉了。要知道這種心態很重要,這讓後來整個事件的發展都顯得那麼自然,那麼純粹,也讓這段愛情故事雖然在當時顯得有些不合禮俗,但在後人眼裡卻絲毫沒有做作、矯情的成分。說崔護在野外漫無目的地遊玩半天之後,在大自然美好景色的薰陶下,心情漸漸明朗起來。他走啊走啊,不知不覺,離城已遠,來到一處山坳裡。
本來覺得沒路了,哪知道「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轉過山坳,突然發現滿眼的桃花、杏花,花開滿地,落英繽紛,景色非常之美。還有一戶農家就坐落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看到有人家,崔護感覺口渴,於是朝那戶農舍走去,邊走邊想:不知誰把家安在如此風景絕佳之地,說不定是當世的什麼大隱士。崔護來到院牆外,只見柴門緊閉,只有院裡桃樹的數枝桃花出牆來。崔護於是輕輕地叩門,邊叩門邊說:「小生賞春路過,可否討口水喝?」過了不一會兒,聽見有人走進院裡來,然後門「吱呀」一聲開了。崔護琢磨著開門的應該是個白髮長髯、竹杖芒鞋的老者,這樣才像隱士。哪知道,走出來的卻是一位妙齡少女。這個少女雖然一身粗布衣服,卻有著清俊脫俗的氣質。
我們前面說過,崔護是一個孤潔寡合之人,就是性格本來很內向,面對女孩很不好意思。這時候人家門也敲開了,不好意思,你也得說話,只好把來意再說一下。女孩看他沒什麼惡意,就讓他進院引入草堂落座,自己就去張羅茶水。崔護打量四周,只見室內窗明几淨,一塵不染。靠牆放著一排書架,架上放滿了詩書。桌上鋪著筆、墨、紙、硯,牆壁上還掛著一副對聯寫著:「幾多柳絮風翻雪,無數桃花水浸霞。」詞句雅致,情趣不俗,那絕對不是一般的鄉野農家的風格。臨窗書桌的紙上寫的一首《詠梅詩》:「素豔明寒雪,清香任曉風。可憐渾似我,冷落此山中。」這是作者在借梅花感慨身世了。這一下就引起崔護這個高考落榜生的共鳴啊!
正看著呢,女孩端茶走出來,崔護連聲道謝。但喝了兩口茶就覺得彆扭,為什麼呢?因為草堂就兩個人,這個人和人在一起呀,不說話,除非是親人或者感情非常好,否則就很尷尬。總不能讓人家女孩先說吧。於是崔護就期期艾艾地開口說,他先把自己博陵崔護,字殷功的姓氏、祖籍報了一下。你看人家都沒問吶,他急著先說,我姓甚名誰。但是他說了之後,女孩也只好回答說:「小女絳娘,隨父親謫居在此。」說完這話,女孩就不再說什麼。於是崔護只得將話題一轉,大讚此地景色宜人啊,如同仙境,是春遊不可多得的好地方。絳娘只是聽他高談闊論,含笑頷首,似是贊同卻並不說話。崔護本來就內向,說了幾句就沒啥好說的了。
兩個人一個坐在草堂的門口喝水,一個站在滿樹桃花下,默默地靜立。四下裡山野寂寂,悄然無聲,只有春天的氣息和兩個年輕人的靜靜的呼吸。在這種情況下,一對正常的青年男女,我以為,心裡很難不蕩起一圈圈細密的漣漪來。但是聖人講「發乎情,止乎禮」,即使風乍起,吹皺了心裡那一池春水,但這時候又能怎樣?於是兩個人就在這幅美麗的鄉村圖景下,默默地度過了這段既漫長、又短暫的春日下午的安靜時光。
我覺得,兩個人在草堂院中,在盛開的桃樹下共度的這一段無聲的空白時光非常關鍵,它就像繪畫裡的留白,音樂裡的靜音部分,對二人情感的萌發絕對起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作用。平時很少接觸女孩子的崔護,自然不太明白少女的心思。他見絳娘長久不語,雖然可以欣賞她在桃花叢中默默靜立的美麗身影,但心裡未免還是有些惴惴不安的。眼看著太陽已經偏西,崔護只好起身,誠懇地道謝,然後戀戀不捨地向少女辭別。少女送他出院,獨倚在柴門之邊,默默地目送著崔護漸行漸遠。崔護也不時地回頭張望,只見桃花一般的少女,映著門前豔麗的桃花,一同在春風中搖蕩。崔護不由得心中暗嘆:真是一幅絕美的春景圖!但絳娘眼中無限的眷戀,他卻是再也看不清楚了。
有人會問了,如果說崔護偶爾出門下鄉,偶爾看到像杜甫所說的那樣「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從而心中怦然心動的話,那還多少讓人理解。但絳娘知書達理,又隨父親隱居在此,怎麼能看到一個討水喝的路人也怦然心動呢?我想這不難理解。原因至少有三點:第一,首先崔護雖然內向了點,但舉止文雅,表現很有涵養,尤其是他還長得很帥。孟棨的《本事詩》就引文獻說「博陵崔護,姿質甚美」,就是說他長得很帥,氣質也非常棒。這樣一個年輕英俊有涵養的男生,並不是經常能遇見的,所以絳娘沒理由對他沒好感呀。第二,崔護討水的過程的表現,你看,雖然顯得有些羞澀,有些放不太開,甚至兩人之間有些尷尬,但這正體現了崔護是個不善於做作,是一個有真性情的人。甚至很多時候男孩子有點傻氣,會讓女孩子覺得他更可愛、更放心。所以你看黃蓉條件那麼好,放著滿天下的英雄看不上,就看上那個傻乎乎的郭靖了嘛。第三,就是我們剛才說,那段關鍵的兩人共處的無聲時光。你想,春日的午後,靜謐的院落,滿樹的桃花下,一個「斯人獨立」,一個在背後深情凝望,此情此景,正所謂情景交融啊!在這種浪漫滿園的氛圍之下,大概一個女子會比一個男子更容易動情吧?所以,崔護不懂女孩子的心情,他以為絳娘不說話是不高興了,所以只好惶恐地告辭。事實上他這一走,已經帶走了這個女孩子的一顆芳心啊!
事實後來也證明,絳娘對這一段不知從何而來的感情,她的投入遠比崔護要來得深。崔護回故鄉之後,雖也經常想起曾有一面之緣的絳娘,但學業的壓力使他漸漸地就淡忘這件事了。這也可以看出崔護復讀準備迎考,那是真下了功夫的。第二年,崔護再次赴長安趕考。這一次「功夫不負有心人」啊,考中了進士。在古代考中了進士那不得了了。第一踏入仕途,第二在取得官職赴官任之前,士子們往往會在這時候成親或者定親。這就叫「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了,是古人認為的人生最大的兩件幸福事。這時候崔護就想到了去年在城南郊外偶遇的絳娘。高考壓力釋放之後,崔護首先想到的就是絳娘,說明他對絳娘還是心有所屬的。
於是因為那一段「城南舊事」,時隔一年之後,他又在這個春天的下午去尋訪絳娘。好不容易找到桃花谷裡的那戶小小的院落,崔護還是像去年一樣,邊叩門邊說:「小生賞春路過,可否討口水喝?」可是過了好長一會兒,門也沒像去年那樣「吱呀」一聲推開。崔護在門口等了很久,也不見有人來。只見院裡的桃樹將無數盛開的桃花伸到了院牆外來。想起去年的場景,仿佛曆歷在目,崔護不由得深深地感慨。於是他一衝動就在門上題了一首詩,就是那首「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了!
崔護「乘興而去,敗興而歸」,心裡總也放不下,腦子裡總像有個聲音在問:「她究竟哪去了呢?是外出還是搬走了?甚至還是嫁人了呢?」他想來想去越想越覺得對絳娘難以忘懷,尤其是她「人面桃花」中的倩影,時常縈繞在心頭,以至於茶飯不思。
過了幾天,他再度去城南尋訪。這一次啊,他熟練地找到了那間村舍。可還沒走近,遠遠的就聽到屋裡傳來陣陣的哭聲。崔護心裡一緊,連忙快走到村舍前高聲詢問。這會兒是一個白髮蒼蒼的老者,顫顫巍巍地走出來,淚眼模糊中上下打量著崔護,就問:「你是崔護吧?」面對老漢一口道出自己的姓名,崔護有些驚訝,他點頭稱,是啊,晚生正是崔護啊。老漢一聽,悲從中來呀,拉著他的手哭著說:「是你殺了我的女兒啊!」崔護驚訝莫名,急忙詢問:「敢問老丈原委?」老漢涕淚橫流啊,哽咽地訴說道:「愛女絳娘,年方十八,知書達理,待字閨中。自從去年清明見了你,日夜牽腸掛肚。只說你若有情,必定再度來訪。她等了一天又一天,春去秋來,總不見你的蹤影。她朝思暮想,恍然若失。時過一年,本已將絕望。前幾天到親戚家小住,歸來見到你門上所題的詩,痛恨錯失良機,以為今生不能再見到你。因此不食不語,愁腸百結,一病而終啊!老朽只有這個女兒相依為命,之所以遲遲不嫁,是想找一佳婿,好讓我們父女有所依靠。現在絳娘卻先我而去,難道不是你殺了她嗎?」
崔護一聽這話,當時心中一陣酸痛啊!兩個人之間那種一層雖薄如紙卻又厚如山的情感障礙,一下就被捅開了。這時候崔護方知絳娘對自己竟是如此深情。《本事詩》裡記載這一段內容時說:「崔請入哭之。尚儼然在床。崔舉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須臾開目,半日復活矣。」這是說崔護踉蹌蹌地進屋,也不再管什麼禮俗了,抱著停在草堂中絳娘的屍身,放聲大哭。一邊哭一邊只說一句話:「我來啦,我在這兒。我來了,我在這兒。」你看從這種表達內容就可以看出來,崔護心中此前那種對絳娘的距離感,已經是蕩然無存了。幸好,不只是女人的眼淚可以感天動地,崔護的眼淚也同樣感動了蒼天。我估計絳娘也就是一口抑鬱之氣鬱積在胸中,可能是屬於醫學上的假死現象,被崔護這麼抱著一搖一晃,也就順過氣兒來了,於是也就復活了。
但是我們想問,致使絳娘假死過去的那口抑鬱之氣又是為了什麼呢?是為了去年春天那場「人面桃花」的相會嗎?假如從此崔護再也不來,絳娘也會死嗎?我想雖然那樣,絳娘會黯然神傷,但應該不會抑鬱而終的。他父親也說「她本已近絕望」,請注意,在古漢語這個「絕望」不是我們現在「絕望得要死」的那個意思,而是「絕了那個念頭,絕了那種希望」。
《本事詩》裡記載絳娘的死因,是她外出歸來後,「入歸,見左扉有字,讀之,入門而病,遂絕。」是說她讀了那首「去年今日此門中」之後,隨即就死了。也就是說導致她死亡的後會因素,是她感覺到她有可能錯過了這場美麗的愛情。事實上如果理智一些分析的話,既然崔護能在時隔一年之後再來到她的門前,說不定還會再來呀,況且詩裡面說「人面不知何處去」,也就是說崔護也不確定碰不到絳娘的原因是什麼?若他真的對自己有情,他就應該繼續尋找,而非找一回就作罷。但是身在局中的青年男女,又怎麼會這麼想呢?就像著名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其實歷史真實的「梁祝故事」,並沒有什麼反封建的內容,它講的就是一個「錯過的故事」。當梁山伯知道自己有可能與祝英臺錯過,那種巨大的懊悔襲上心頭,也就奪去了他年輕的生命。那種擦肩而過,失之交臂的巨大痛苦與悲涼的感覺,只有身在情愛中的人才能切身地感受到。這也是絳娘可以「見門上題詩而殞命」,又可以「聞崔護一呼而甦醒」的關鍵所在。
絳娘能夠為愛而死,又能夠為愛而活,這就有了後來《牡丹亭》裡杜麗娘那種「為愛穿透生死」的「愛情至上主義」的聲音,既然連生死都能從屬於情愛,最後的結局當然是完美的。《本事詩》記載:「絳娘之父大喜,遂以女歸之。」有情人終成了眷屬。這讓我想到著名導演郭在容拍的一部影片叫《假如愛有天意》,它有另外一個名字翻譯過來又叫《不可不信緣》。
人世間大概真的有「冥冥中註定的緣分」,可以讓我們把愛情最終當成一種信仰,就像「人面桃花」,就像崔護與絳娘。所以假如你的手中還握有愛,請你相信「愛自有天意」、「不可不信緣」。多麼美的愛情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本事詩》的記載。博陵崔護,資質甚美,而孤潔寡合,舉進士第。清明日,獨遊都城南,得居人莊。一畝之宮,花木叢草,寂若無人。扣門久之,有女子自門隙窺之,問曰:「誰耶?」護以姓字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入,以杯水至。開門,設床命坐。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妖姿媚態,綽有餘妍。崔以言挑之,不對,彼此目注者久之。崔辭去,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睠盻而歸,爾後絕不復至。及來歲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逕往尋之。門院如故,而已扃鎖之。崔因題詩於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後數日,偶至都城南,復往尋之。聞其中有哭聲,扣門問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護耶?」曰:「是也。」又哭曰:「君殺吾女!」崔驚怛,莫知所答。父曰:「吾女笄年知書,未適人。自去年已來,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與之出,及歸,見在左扉有字。讀之,入門而病,遂絕食數日而死。吾老矣,惟此一女,所以不嫁者,將求君子,以託吾身。今不幸而殞,得非君殺之耶?」又持崔大哭。崔亦感慟,請入哭之,尚儼然在床。崔舉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須臾開目。半日復活,老父大喜,遂以女歸之。
《唐詩紀事》載此詩本事云:「護舉進士不第,清明獨遊都城南,得村居,花木叢萃。扣門久,有女子自門隙問之。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子啟關,以盂水至。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崔辭起,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後絕不復至。及來歲清明,逕往尋之,門庭如故,而已扃鎖之。因題『去年今日此門中』詩於其左扉」。
經典詠流傳:《明日歌》錢福
經典詠流傳:《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楊慎
經典詠流傳: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轉發只需1秒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