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歷史上,有幾位特殊的詩人,史書不曾立傳,生平事跡不詳,卻都因為寫了一首打動人心的詩,從此千古留名。
比如寫《春江花月夜》的張若虛,寫《楓橋夜泊》的張繼,以及我們本文男主角,崔護。
崔護這個名字,不像李白杜甫一樣閃耀,你可能都沒有印象,但說起他那首《題都城南莊》,相信多數人都會背——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沒有歷史典故,沒有華麗辭藻,沒有獨特意象,然而就是這樣一首簡簡單單的詩,卻流傳了一千多年。
為什麼穿越千載,它依然能引起我們的強烈共鳴呢?
因為詩背後的故事,現在依然在每天上演,物是人非的悵惘,總在某些時刻,自我們心中升起。
一、人生若只如初見
唐德宗年間,一位叫崔護的書生,從家鄉來到了京城長安。
這位書生出自博陵崔氏,唐朝最顯赫的名門世家,但他顯然是豪門子弟中的一股清流,不開豪車,不泡美女,不辦Party,而是天天宅在屋裡,悶頭複習考試資料,為來年的科舉做準備。
冬去春來,一晃到了清明節。看著窗外盛開的繁花,崔護揉了揉酸脹的眼睛,笑自己苦讀不知春已濃,於是獨自出了都城,到郊外去遊春賞花。
一路上春風拂面,鶯啼柳綠,崔同學常年宅家,見了這許多美景,不覺心花怒放,越走越遠。
走了半晌,待他覺得身乏口渴之時,發現自己已來到僻野之地,於是尋思著找一戶農家,討碗水喝,歇歇腳再回城去。
崔護舉目四望,見不遠處的山坳中,有一片粉紅桃花,一座茅屋在桃花掩映下,隱隱露出一角。
於是他加快腳步走去,臨近時,只見山間桃花灼灼,清香怡人,一條蜿蜒山道,曲折而前,走在其中,讓人頓生誤入桃源之感。
意境圖
穿過桃林,空地中有一竹籬圍成的小院,院中茅屋三間,簡樸卻不失素雅。崔護心想,不知何方雅士,隱居在如此別致的地方。
想畢,舉手扣門道:小生遊春至此,想求碗水喝。
他一邊叫門,一邊遐想,來開門定是位竹杖芒鞋、相貌清癯的老翁,誰知門吱呀一聲,門扉半開,一位妙齡少女探出頭來,柔聲詢問:誰呀?
崔護一見是位女子,不覺臉色一紅,趕緊低下頭去,作揖回道:小生遊春路過,想討碗水喝,不知可否方便?
初相識
少女見他是位少年書生,不像壞人,於是將其引入院中落座,自去屋裡為他倒茶。
崔護環顧四周,只見院中木几上擺著一張詩箋,墨漬未乾,上面寫著一首「詠梅」:
素豔明寒雪,清香任曉風。
可憐渾似我,零落此山中。
這顯然是在借梅花感嘆自己的坎坷身世,讓崔護更是添了幾分好奇。
正出神時,少女已經端了一杯茶水來到身旁,喚了一聲:相公請用茶。
崔護接過茶杯,坐下喝了一口,抬頭看姑娘,只見她輕倚桃樹而立,布衣淡妝,姿色秀麗,臉上粉白透紅,儼然一朵盛開的桃花,一時竟看得愣住了。
少女似乎察覺了他的眼神,隨即垂下眼眸,這一絲嬌羞之態,更是楚楚動人。
崔護有些尷尬,清了清嗓子,自表姓名來歷,然後問起少女的姓氏和家人。
少女似乎不願多提,只回道:「小字絳娘,隨父親蟄居在此。」並不提及身世,似有難言之隱,崔護自然也就不便多問。
意境圖
兩人靜默了一會兒,崔護又將話題轉到了景物上,大讚此地春色宜人,又對古今著名的遊春詩一番品評,奈何姑娘並不答話,只是偶爾頷首一笑。
想這樣一位情竇初開的少女,平日甚少與外人來往,這時見了崔護這樣的英俊才子,怎能不春意蕩漾?但在陌生男子面前,姑娘自然不可能敞開心扉,只是在樹下含羞不語,偶爾用含情脈脈的目光向他一瞥,一遇見崔護的目光又趕緊收回,一片雲霞隨即出現在少女的臉龐。
畢竟飽讀詩書,崔護不能做出更多輕浮的舉動,對面少女的無措,他也不知如何是好,見日頭偏西,只得起身告辭。
絳娘將他送出門外,倚在門邊,目送著他漸行漸遠。崔護也不時回過頭來張望,桃花一般的少女,與桃花一起在春風中搖曳。
這次春日午後的邂逅,在兩人的心中蕩起了漣漪,然而畢竟是萍水相逢,崔護回到京城家中,再次埋首於書卷之中,漸漸忘卻了郊外那位明媚的少女。
意境圖
二、伊人不知何處去
時光如水,轉眼即過。
又是一年春好時,京城中桃花開放,崔護睹物思人,難以抑制心中衝動,又一次踏春出城,尋著記憶中的路,向那農莊走去。
山坳處,依然是一片桃花灼灼,他急切地循路而去,穿過桃林,幻想著那位少女,依然還在家中。
可是走到小院竹籬外,只見門扉緊閉,上面掛了一把銅鎖,隔牆叫了幾聲絳娘,院中也毫無回應。
一時間,崔護如被澆了一盆冷水,火熱的心涼了大半。
你已經隨家人離開了嗎?
崔護在心中喃喃自語。
微風拂過,桃花翩翩落下,大好春光,在他眼裡滿是蕭索。
崔護在院外站了良久,回憶起去年此時與少女閒坐的時光,不覺悵然若失,提筆在門扉上寫下了一首七言絕句,《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是啊,桃花依舊,春風依舊,可惜一年之後,物是人非,那面若桃花的人兒,已經不知去了何方。
故事到這裡,就該結束了。
崔護與絳娘的邂逅,總讓我想起《笑傲江湖》中,令狐衝與盈盈初次在綠竹巷中的初次相見,一位痴情男子,一位懷春少女,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絳娘的身世是什麼?她到底去了哪裡?
這並不重要,如此迷霧,更增添了這首詩的悠長韻味。
但世人都希望有情人終成眷屬,就像《神鵰俠侶》,據說按金庸先生的意思,楊過十六年後跳下絕情谷,並沒有找到小龍女,是一個悲劇的結局。但讀者受不了,堅決要求作者來個大團圓,於是小說出版時,改成小龍女在谷底治好了毒,最後與楊過重逢,雙雙歸隱。
同樣,「人面桃花」的愛情故事,也被人續寫了。
唐代有位叫孟啟的人,撰寫了一本《本事詩》,記錄了許多唐朝詩人的逸事,其中就有崔護。
按書中所寫,後面的故事是這樣的:
崔護回家後,輾轉反側,無心讀書,心中反覆思量:她到底去了何處?春遊?掃墓?探親?或是已經嫁了人?
意境圖
連續幾日,心中都是絳娘的倩影,不甘心之下,再次去了南莊。
這次他剛走到門外,就聽屋內傳來了一陣哭聲。驚疑之下,他連忙敲門,這次走出的是一個老漢,老漢眼角掛淚,顫聲問道:你就是崔護吧?
崔護趕緊答:晚生正是崔護。
老漢一聽,悲從中來,頓足哭道:你害了我的女兒啊。
崔護驚詫莫名,連忙細問原委,老漢老淚縱橫,哽咽地說:小女年方十五,知書達理,待字閨中。自從去年見你一面,從此牽腸掛肚,茶飯不思,以為你若有情,自會再來尋她。如此日復一日,神情恍惚。前幾日我陪她出去散心,回來見了你在門上的題詩,她知道剛好錯過了你,深恨造化弄人,回家後便一病不起,絕食數日,剛剛已經斷氣了。
崔護越聽越驚,知道絳娘已去,悲痛不已,請求進入探望。
得到老漢默許後,他衝入房中,將絳娘抱在懷裡,痛哭著喊道:我在這裡,我在這裡……
不覺中眼淚滴落在絳娘臉上,不一會兒,絳娘竟然悠悠醒轉,睜開了眼睛。
後面就是大家都能想到的大團圓結局:少女復活後,父親將她許配給了崔護,兩人夫唱婦隨。後來崔護高中進士,從此,王子和公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三、那些遺失的美好,總讓人念念難忘
說實話,我看了這個結局,不但不感動,甚至有點想笑,哈哈哈哈。
這個後人畫蛇添足般的補寫,像極了現在那些腦殘劇的情節,女主已經中毒身亡,男主抱著一頓痛哭,一滴淚滴在嘴裡,竟然就解了毒,然後女主復活了。
是不是很雷人?
關鍵是,即便女主復活,像崔護這樣的世家子弟,父母是不可能讓他娶一個農家女子的。
其實何必加上這個看似完美的結局呢?
《題都城南莊》之所以流傳千古,之所以打動人心,就在於那種愛而不得的悵惘,就在於那些遺憾的錯過,就在於一切依舊,物是人非的感傷。
這首詩背後的故事,道出了千萬人都似曾有過的共同生活體驗,哪怕到了今天。
就像你現在還會想起,你高中時候暗戀過的那個女生;
就像你大學畢業後,跟女友天各一方,終於分了手,從此再也沒有見過;
就像你在某次旅途中,遇見了一個有趣的人,你們一起聊天,遊玩,心生愛慕,但旅程結束,還是各自回到了現實生活;
就像你在公交或地鐵上,看到對面坐著一個美麗的姑娘,你偷偷看了她半天,也沒勇氣去要個電話,後來再也沒有遇見……
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美好,一晃而過,我們來不及抓住,就已經轉眼成空。
崔護告訴我們:愛上一個人也許只要一分鐘,但忘掉一個人,可能需要一輩子。
崔護還用慘痛的經驗告訴我們:如果你遇到一個喜歡的姑娘,別慫,一定要死皮賴臉,加個好友啊。
嗯,姑娘們也一樣,看完記得關注「張小漁煮酒論史」哦。
你有過類似的經歷和感受嗎?留言區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