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廣觀察】蘇貞昌組「回收內閣」能為民進黨衝出啥?

2021-02-20 華廣網

 

「內閣」總辭!任由蔡英文如何動情挽留,賴清德死心踏地要離開,終究絕情地走了。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賴清德頭也不回,戀戀不捨的蔡英文,只能傷心地望著背影,由他而去。悽冷寒冬裡,她孤獨自憐,今後誰能患難與共?誰能與她一起抵擋狂風暴雨?

 

也許早知道,即便留得住賴清德身,也不留賴清德心。所以,蔡英文提前物色備胎。畢竟,當賴清德離去,無論順逆,路還要走下去。為自己,也為背後的那個所謂「民主進步黨」。至少,要撐過2020年。

 

尋尋覓覓,眼界之內再無「男神」。自認唯一能給自己帶來些許安全和信心的,只有那頭頂閃亮的「電火球」蘇貞昌。雖比自己還老,好在他經驗豐富,或許能給自己在風雨飄搖中「衝」出條血路。好吧,就他了。

 

放手,給他自由。未料,在賴清德「總辭」後留下的廣闊空間裡,看似老成持重的「電火球」卻籌組出一個「回收內閣」。舊瓶舊酒,給誰期待?又能為蔡英文「2020大選」衝出啥樣?

 

1月11日,賴清德「內閣總辭」。14日,「電火球」蘇貞昌率新「閣員」走馬上任。縱觀蘇貞昌團隊,總共39名「閣員」,只有10名新面孔,卻有高達29名屬於賴清德時期的留任者,舊人超七成,外界大跌眼鏡,難怪臺灣輿論譏諷其為「回收內閣」。

 

 按蘇貞昌上任當天的說法,這次人事安排,蔡英文給他自由,除防務、外事、兩岸等部門人事屬蔡英文職權,必須「尊蔡」外,其他由蘇貞昌「全權組閣」。蔡英文對蘇貞昌所說的原話是,「人都你找、都你指揮、都你負責;事也都你決定、都你推動、都你負責」。蘇貞昌說,蔡英文沒過問「閣員」名單,他也沒寫名單詢問蔡英文。

 

既然有如此大的「組閣」空間,蘇貞昌何來「舊瓶裝舊酒」?無論如何,這種「回收內閣」給選民的觀感很難談得上正面,選民更多的感覺是蔡、蘇及民進黨對「九合一」敗選毫無反思,對往後執政也沒任何進取心,自然遑論洗心革面的改革決心。

 

「閣員」七成以上舊人,說好聽點是熟手容易上手,可以無縫接軌推動政務,可以搶時間拼政績,畢竟離「2020大選」不遠,留給蔡英文和民進黨的時間不多。可說白了,其實是凸顯了蔡、蘇用人的三重困境:一是私心太重,格局不大,眼界太小,「組閣」只會在民進黨內找人,而不是全社會覓才;二是民進黨確實只重選舉與鬥爭,不重執政與人才培養,就算有機會上臺執政黨內也無人可用;三是「九合一」選舉輸到脫褲,民進黨目前執政弱勢與被動,沒人願意「入閣」,以免吃力不討好,遭打又挨罵。

 

民進黨的格局與私心,註定蘇貞昌「組閣」用人時的捉襟見肘。

 

據傳,鄭麗君留任「文化部長」,還是蘇貞昌「三次請託」的結果。另有屏東等地的「區域立委」,蘇貞昌雖至誠邀請,但對方毫無興趣。畢竟,「立委」薪水並不比「部長」差。更關鍵的是,在民進黨2020敗選成大概率事件背景下,現在轉任「閣員」任期只有約一年,而留在縣市地盤爭取「區域立委」連任,未來幾年內繼續吃香喝辣的機會反而更大。

 

從這個角度說,蘇貞昌舊瓶裝舊酒實屬無奈。但這些「舊閣員」中,最引人關注的,還不是民眾更在意的「財經小內閣」成員,如「財政部長」、「經濟部長」,反而是在臺大校長案中引起極大爭議的潘文忠回鍋擔任「教育部長」。

 

潘文忠是蘇任臺北縣長期間的臺北縣教育局長,此番找他回鍋,不排除是為了推動政務的「配合默契」。但潘文忠曾因「卡管」在選民中引起極負面印象,甚至被點名是民進黨「九合一」敗選的「戰犯」之一。這樣的人,既然已與同樣有爭議的「北農」總經理吳音寧、「中選會主委」陳英鈐、「促轉會副主委」張天欽、「環保署長」李應元、「農委會主委」林聰賢、「交通部長」吳宏謀等人都被「淘汰出局」,又有何理由重新啟用?這算不算藐視民意?是不是更加說明民進黨死不悔改?

 

有人說,「卡管」這樣社會矚目的重大事件,雖屬「教育部」職責業務,但最後主導者、拍板定案者其實是「行政院長」賴清德或蔡英文。也有人說,潘文忠當初是同意管中閔上任的,他請辭是迫於上層「旨意」的壓力,是受委屈的。若是這樣邏輯,那蘇貞昌讓潘文忠「回鍋」,豈不是為潘文忠「平反」?豈不是打臉賴清德與蔡英文?豈不更坐實蔡、賴完全是搞意識形態鬥爭,「不問是非,只問顏色」?豈不是更加深選民對民進黨的負面觀感?

 

蔡英文本想讓蘇貞昌拼出政績、衝出血路,但蘇貞昌用人邏輯主觀上卻是為了自己。不出意外,蘇貞昌回鍋任「閣揆」,應是他政壇人生中的「最後一戰」。若有所成績,客觀上對民進黨有功,但更重要的是留給自己一個「歷史定位」。若一事無成,只能被掃進歷史的山洞。所以,蘇貞昌如何用人只能「賭一把」,哪管你蔡英文、賴清德死活呢!

 

蘇貞昌「內閣」中,另外兩個比較受關注的「閣員」是「副閣揆」陳其邁和「交通部長」林佳龍。

 

去年縣市長選舉,蘇貞昌、陳其邁、林佳龍分別是民進黨籍新北市長、高雄市長、臺中市長候選人,但三人最後都以令外界跌破眼鏡的成績大輸國民黨。「六都」失「三都」,蘇、陳、林三人敗陣是民進黨「九合一」被定為慘敗的最重要指標。如今三人同時「入閣」,於是被輿論諷為「失敗者聯盟」。

 

蘇貞昌不是不知道「失敗者聯盟」的觀感不好,那為何還是要重用陳其邁和林佳龍?這樣的安排,恐怕不像是蘇貞昌自己所言的那樣「完全由自己決定」,而很有可能是由蔡英文掌握乃至由民進黨整體考量決定。

 

蘇貞昌到2020年已經是73歲的老人了,要想「更上一層樓」幾無可能。可是,陳其邁和林佳龍就不一樣。眾所周知,蔡英文之後的民進黨接班梯隊排序,一般認為依次是賴清德、鄭文燦(桃園市長)、林佳龍、陳其邁。對這樣「接班人選」,難道有棄之不用的道理?這可不是由某個人的好惡興致可以隨意決定的。

 

「副閣揆」是「閣揆」之外地位最高的「閣員」,而在蔡當局大行「前矚計劃」、「軌道交通」的背景下,「交通部長」是僅次於「內政部長」掌握資源最多的「閣員」,陳其邁和林佳龍分居以上兩要津位置,自然有相關考量:首先,借重兩人政治歷練和行政經驗,為蘇「內閣」拼政績作努力;其次,兩人皆為民進黨2020輔選大將,民進黨希望兩人藉此平臺資源繼續鞏固高雄、臺中票源,以便在2020輔選中發揮能量;再者,當然是為「接班」有意栽培和鍛鍊,二人既可在四年或八年後繼續參選高雄市長、臺中市長,為翻盤復仇,也可為未來參選「大位」積累能量。

 

這或許就是他倆個人以及民進黨蔡英文們的「復仇計劃」。

校審:陶寧薇

編輯:孟  斌

排版:廖   晉

相關焦點

  • 組「失敗者聯盟」 民進黨居心何在?
    有人說,蘇「內閣」妥妥是一個「失敗者聯盟」,其行政團隊面對的,是一部「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回收內閣」  敗軍之將豈敢言勇?不但不避不慚,還「勇於任事」。  先說蘇貞昌,可謂是「失敗者聯盟」當仁不讓的新晉副盟主。
  • 蘇貞昌接任臺灣行政院長被嘲「回收內閣」 臺民眾感失望
    13日「內閣」人事出爐,超過三分之二官員留任。島內學者指出,蘇「內閣」基本就是「回收瓶加舊酒再加一點新的調味料」而已,這樣的「新酒」與臺灣老百姓的期待顯然有距離,可見民進黨並沒有認真檢討「九合一」敗選的原因,而是仍以選舉作為首要考量,以穩住領導中心為第一要務,而非以民生經濟為先。據悉,由於蘇貞昌希望就任後馬上讓新團隊投入工作,因此留任的官員達三分之二。
  • 【華廣觀察】「時代力量」——走到窮途末路的「急獨」
    2019年1月22日,被捧為綠營「戰神」的時任「立委」黃國昌宣布辭去「時代力量」首任黨主席、退出決策核心。當時外界分析,此舉與另一位黨籍「立委」林昶佐意見分歧有關。經過改選,「太陽花學運」律師、新竹市黨部主委邱顯智成為「時代力量」第二任黨主席。
  • 行走的流量 | 「華廣青年匯」特輯之「臺灣網紅趴趴走」
    在此次「華廣青年匯·雙創趴趴走——2018年兩岸青年主題交流周」中,有一群「行走的流量」,或者,用主辦方的話說,「一群自帶流量的臺灣青年
  • 韓國瑜「小內閣」的奧秘
    組高雄小「內閣」熱鬧度不輸「行政院內閣」的韓國瑜,12月20日將公布他的完整小「內閣」,從他徵詢、安排過程看這份名單,韓國瑜巧妙地讓領導人候選人級的大咖王金平
  • 【華廣觀察】蔡英文為何要剷除他?只因他知道的太多
    ,也引發人們對民進黨反省能力的更加質疑,民進黨再次「失血」。 此外,陳水扁與柯承亨(後擔任扁時代的臺當局「國防部副部長」、現為蔡當局「安全局副局長」)1990年代來大陸,據傳也是由吳子嘉牽線。張俊宏創辦環球電視臺時,著名作家李敖上電視節目大批國民黨,在選戰方面客觀上幫了民進黨大忙,而李敖上節目的引薦人正是吳子嘉。
  • 全國臺聯會長汪毅夫、《旺報》社長黃清龍、臺灣快樂聯播網主持人等祝賀華廣開播26周年
    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汪毅夫(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兩岸的聽眾朋友大家好,我是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汪毅夫,我同中國華藝廣播公司結緣多年,是華廣的熱心聽眾,我親眼見證了華廣多年來為兩岸交流方面所做的出色的工作
  • 【華廣觀察】林飛帆能助蔡英文實現「一箭三雕」嗎?
    林飛帆接任民進黨副秘書長,有人說他背叛了「時代力量」,也有人說他只是回歸到蔡英文身邊。他,到底屬於誰的人?「時代力量」的骨幹?抑或從來就是民進黨黨工?  現年32歲的林飛帆,聲名鵲起於2014年「太陽花學運」。
  • 【華廣觀察】快來看!蔡英文豬隊友們的「精彩表演」
    民進黨一直說政治不能干涉大學自主,但是,島內最高學府臺灣大學已經超過500天沒有校長,明顯就是政治原因。最近,臺大自主聯盟舉辦記者會,呼籲教育部門落實大學自主,還給臺大新校長,但蔡當局教育部門仍表示,要等待明年春節前後出爐的訴願結果。看來「臺大校長」事件還會繼續發酵,繼續給蔡英文當局幫倒忙。
  • 【華廣觀察】金馬獎大陸不玩了 「臺獨」繼續自嗨?
    以2014年第51屆金馬獎為例。當年大陸電影「井噴」,不但有7成獎項花落大陸,重頭獎項幾乎全被大陸摘得。大陸的豐收,映襯著臺灣相對落寞。雖然在1999年,金馬獎主辦方與臺「新聞局」達成協議,規定出席的政界人士不上臺、不致辭、不頒獎「三不原則」,但民進黨2016年上臺之後,想盡辦法插手金馬獎,試圖藉機煽動臺灣民眾對大陸的敵意。以2016年第53屆金馬獎為例。
  • 拜登公布內閣成員名單,蔡英文果然行動了
    02民進黨當局的造謠就在拜登宣布自己閣員的同時,民進黨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坐不住了,她發表講話稱,拜登團隊任命的重要成員同民進黨當局有過面對面的互動經驗特別是今年美國有兩位重要的內閣成員"竄訪"臺灣,讓民進黨當局認為是"美臺"之間是真正的"好朋友"。就在蔡英文發表這番言論的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戰機在臺海附近舉行了相應的軍事行動。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越過臺灣海峽高達26天。
  • 臺灣新"內閣"滿月民調暴跌:政策鬼打牆,失言滿天飛!
    胡文琦表示,民進黨之前許多為了反對而反對或未經深思熟慮的諸多「髮夾彎」、「空心菜」政策害了林全「內閣」。臺灣兩岸政策協會副理事長陳建仲20日在《中國時報》發文指出,如果林全「內閣」再出現幾次「髮夾彎政策」,失去威信,則其民調就可能正式死亡交叉。陳建仲預測,如果「行政」、「立法」兩系統無法迅速磨合,面對即將浮上檯面的電價及核電爭議,以及稅改、年金等重大政策時,一旦民怨攀高,民進黨「立委」肯定不願輕易替「行政院」政策背書。
  • 【華廣觀察】「韓流」來襲,高雄市長選戰再添一把火!
    高雄市農會擁有會員約9萬多人,雖然並非每個都能影響到,但是影響三四分之一還是沒問題的。 高雄農會出面支持韓國瑜:一是因為與民進黨候選人陳其邁沒有淵源,二是因為決策者王金平的命令,三則因為韓國瑜背靠全臺農會理事長、前雲林縣長張榮味家族,高雄市農會要「給幾分薄面」。
  • 臺灣學者:民進黨罷免韓國瑜的效應卡到自己了
    袁鶴齡 至於路途發展,袁鶴齡認為,鄭文燦的政治實力堅強,職涯廣度寬,往「內閣」晉升不成問題,倒是其他3位的政治發展相對有風險,雖然3人執政風評佳
  • 陳其邁高雄市政府「小內閣」名單出爐,前韓國瑜團隊成員只求一件事
    20日陳其邁在競選總部公布「小內閣」名單。對此,前高雄市民政局長曹桓榮評論,他希望這個市府是可以解決高雄市民大小事的政府,而不是淪為民進黨派系分贓和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陳其邁日前公布「小內閣」名單,20日傳出3位副手都已確定,分別是先前呼聲很高的前臺北巿副巿長林欽榮、前高雄巿副巿長史哲,及「經濟部」技術處長羅達生。
  • 在華廣取景拍攝的《撲通撲通的青春》終於開播了!
    大部分華廣人都知道,今年1月,華廣曾短時間「改名」為鷺島大學。沒錯!劇中鷺島大學開學場景的取景地就是我們華廣!我們華廣也做了一回「艾麗斯頓」!更多精彩詳情請戳視頻!!《撲通撲通的青春》不是同性戀劇情,是雙男主劇。裡面出現的女生很少,女主由戚硯笛飾演。害!在這種社會主義兄弟情下,怎麼感覺女主可能是個局外人呢!
  • 【華廣觀察】高雄市長選戰,韓國瑜創造了另類戰法
    在1998年之後,高雄市已經在民進黨的統治下侵染20年了,成為泛綠陣營的大本營之一。雖然高雄綠大於藍的格局不易撼動,但是如果能把流失在外的高雄籍民眾召喚回來投票,對增加韓國瑜選票是有非常大的幫助。韓國瑜現在每周還花一到兩天時間,去臺北市上演各種激情表演,把自己心中的想法拋出去、論述出去,這讓北漂在臺北的高雄籍民眾非常欣賞。
  • 民意驚現鐘擺效應 港媒爆民進黨民調:走到盡頭了
    華夏經緯網12月11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2018年民進黨在縣市長選舉中慘敗,接著在2020年大選大勝。不過秋鬥大規模遊行抗議後,讓民進黨民調大幅下滑,港媒分析指出,印證臺灣民意呈現「鐘擺效應」,民進黨不可一世的強勢執政,將面臨盛極致衰的轉折點;甚至指綠營挾著網絡民粹所塑造出所謂的「高民調」,已經走到盡頭了。
  • 島內民間團體批民進黨毒害臺灣,嗆蘇貞昌下臺
    他表示,民進黨主政以來,變成新「綠色黨國」,毒害土地、毒害家園、毒害言論自由。秋鬥發言人李建誠也說,「行政院長」蘇貞昌「內閣」已經失去人民信任,蘇「內閣」應該下臺總辭!40多個參與秋鬥的民間團體代表近30人,上午牽著一隻2個月齡大的臺灣豬上凱道召開「2020秋鬥凱道誓師」記者會。
  • 臺媒:蔡當局「內閣」改組只是同批人輪唱蔡英文的卡拉OK歌譜
    今(23)日,臺當局「內閣」進行「國安」外事體系「大」改組,臺灣《聯合報》23日發報表評論文章指出,表面看起來變動規模很大,但仔細一看,新面孔卻是不多,只是同一批人調掉不同的位置,例如蔡辦秘書長吳釗燮為臺當局外事部門負責人,臺當局外事部門負責人李大維擔任「國安會」秘書長,「國安會」秘書長嚴德發調任臺當局防務部門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