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總辭!任由蔡英文如何動情挽留,賴清德死心踏地要離開,終究絕情地走了。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賴清德頭也不回,戀戀不捨的蔡英文,只能傷心地望著背影,由他而去。悽冷寒冬裡,她孤獨自憐,今後誰能患難與共?誰能與她一起抵擋狂風暴雨?
也許早知道,即便留得住賴清德身,也不留賴清德心。所以,蔡英文提前物色備胎。畢竟,當賴清德離去,無論順逆,路還要走下去。為自己,也為背後的那個所謂「民主進步黨」。至少,要撐過2020年。
尋尋覓覓,眼界之內再無「男神」。自認唯一能給自己帶來些許安全和信心的,只有那頭頂閃亮的「電火球」蘇貞昌。雖比自己還老,好在他經驗豐富,或許能給自己在風雨飄搖中「衝」出條血路。好吧,就他了。
放手,給他自由。未料,在賴清德「總辭」後留下的廣闊空間裡,看似老成持重的「電火球」卻籌組出一個「回收內閣」。舊瓶舊酒,給誰期待?又能為蔡英文「2020大選」衝出啥樣?
1月11日,賴清德「內閣總辭」。14日,「電火球」蘇貞昌率新「閣員」走馬上任。縱觀蘇貞昌團隊,總共39名「閣員」,只有10名新面孔,卻有高達29名屬於賴清德時期的留任者,舊人超七成,外界大跌眼鏡,難怪臺灣輿論譏諷其為「回收內閣」。
按蘇貞昌上任當天的說法,這次人事安排,蔡英文給他自由,除防務、外事、兩岸等部門人事屬蔡英文職權,必須「尊蔡」外,其他由蘇貞昌「全權組閣」。蔡英文對蘇貞昌所說的原話是,「人都你找、都你指揮、都你負責;事也都你決定、都你推動、都你負責」。蘇貞昌說,蔡英文沒過問「閣員」名單,他也沒寫名單詢問蔡英文。
既然有如此大的「組閣」空間,蘇貞昌何來「舊瓶裝舊酒」?無論如何,這種「回收內閣」給選民的觀感很難談得上正面,選民更多的感覺是蔡、蘇及民進黨對「九合一」敗選毫無反思,對往後執政也沒任何進取心,自然遑論洗心革面的改革決心。
「閣員」七成以上舊人,說好聽點是熟手容易上手,可以無縫接軌推動政務,可以搶時間拼政績,畢竟離「2020大選」不遠,留給蔡英文和民進黨的時間不多。可說白了,其實是凸顯了蔡、蘇用人的三重困境:一是私心太重,格局不大,眼界太小,「組閣」只會在民進黨內找人,而不是全社會覓才;二是民進黨確實只重選舉與鬥爭,不重執政與人才培養,就算有機會上臺執政黨內也無人可用;三是「九合一」選舉輸到脫褲,民進黨目前執政弱勢與被動,沒人願意「入閣」,以免吃力不討好,遭打又挨罵。
民進黨的格局與私心,註定蘇貞昌「組閣」用人時的捉襟見肘。
據傳,鄭麗君留任「文化部長」,還是蘇貞昌「三次請託」的結果。另有屏東等地的「區域立委」,蘇貞昌雖至誠邀請,但對方毫無興趣。畢竟,「立委」薪水並不比「部長」差。更關鍵的是,在民進黨2020敗選成大概率事件背景下,現在轉任「閣員」任期只有約一年,而留在縣市地盤爭取「區域立委」連任,未來幾年內繼續吃香喝辣的機會反而更大。
從這個角度說,蘇貞昌舊瓶裝舊酒實屬無奈。但這些「舊閣員」中,最引人關注的,還不是民眾更在意的「財經小內閣」成員,如「財政部長」、「經濟部長」,反而是在臺大校長案中引起極大爭議的潘文忠回鍋擔任「教育部長」。
潘文忠是蘇任臺北縣長期間的臺北縣教育局長,此番找他回鍋,不排除是為了推動政務的「配合默契」。但潘文忠曾因「卡管」在選民中引起極負面印象,甚至被點名是民進黨「九合一」敗選的「戰犯」之一。這樣的人,既然已與同樣有爭議的「北農」總經理吳音寧、「中選會主委」陳英鈐、「促轉會副主委」張天欽、「環保署長」李應元、「農委會主委」林聰賢、「交通部長」吳宏謀等人都被「淘汰出局」,又有何理由重新啟用?這算不算藐視民意?是不是更加說明民進黨死不悔改?
有人說,「卡管」這樣社會矚目的重大事件,雖屬「教育部」職責業務,但最後主導者、拍板定案者其實是「行政院長」賴清德或蔡英文。也有人說,潘文忠當初是同意管中閔上任的,他請辭是迫於上層「旨意」的壓力,是受委屈的。若是這樣邏輯,那蘇貞昌讓潘文忠「回鍋」,豈不是為潘文忠「平反」?豈不是打臉賴清德與蔡英文?豈不更坐實蔡、賴完全是搞意識形態鬥爭,「不問是非,只問顏色」?豈不是更加深選民對民進黨的負面觀感?
蔡英文本想讓蘇貞昌拼出政績、衝出血路,但蘇貞昌用人邏輯主觀上卻是為了自己。不出意外,蘇貞昌回鍋任「閣揆」,應是他政壇人生中的「最後一戰」。若有所成績,客觀上對民進黨有功,但更重要的是留給自己一個「歷史定位」。若一事無成,只能被掃進歷史的山洞。所以,蘇貞昌如何用人只能「賭一把」,哪管你蔡英文、賴清德死活呢!
蘇貞昌「內閣」中,另外兩個比較受關注的「閣員」是「副閣揆」陳其邁和「交通部長」林佳龍。
去年縣市長選舉,蘇貞昌、陳其邁、林佳龍分別是民進黨籍新北市長、高雄市長、臺中市長候選人,但三人最後都以令外界跌破眼鏡的成績大輸國民黨。「六都」失「三都」,蘇、陳、林三人敗陣是民進黨「九合一」被定為慘敗的最重要指標。如今三人同時「入閣」,於是被輿論諷為「失敗者聯盟」。
蘇貞昌不是不知道「失敗者聯盟」的觀感不好,那為何還是要重用陳其邁和林佳龍?這樣的安排,恐怕不像是蘇貞昌自己所言的那樣「完全由自己決定」,而很有可能是由蔡英文掌握乃至由民進黨整體考量決定。
蘇貞昌到2020年已經是73歲的老人了,要想「更上一層樓」幾無可能。可是,陳其邁和林佳龍就不一樣。眾所周知,蔡英文之後的民進黨接班梯隊排序,一般認為依次是賴清德、鄭文燦(桃園市長)、林佳龍、陳其邁。對這樣「接班人選」,難道有棄之不用的道理?這可不是由某個人的好惡興致可以隨意決定的。
「副閣揆」是「閣揆」之外地位最高的「閣員」,而在蔡當局大行「前矚計劃」、「軌道交通」的背景下,「交通部長」是僅次於「內政部長」掌握資源最多的「閣員」,陳其邁和林佳龍分居以上兩要津位置,自然有相關考量:首先,借重兩人政治歷練和行政經驗,為蘇「內閣」拼政績作努力;其次,兩人皆為民進黨2020輔選大將,民進黨希望兩人藉此平臺資源繼續鞏固高雄、臺中票源,以便在2020輔選中發揮能量;再者,當然是為「接班」有意栽培和鍛鍊,二人既可在四年或八年後繼續參選高雄市長、臺中市長,為翻盤復仇,也可為未來參選「大位」積累能量。
這或許就是他倆個人以及民進黨蔡英文們的「復仇計劃」。
校審:陶寧薇
編輯:孟 斌
排版:廖 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