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能適應孤獨的人,都不是一般人

2021-01-08 格子裡的時光

想問問大家一個問題:你經歷過最孤獨的時刻是什麼時候?

答案可能五花八門,誰的心裡沒有故事?只不過學會了控制。

關於孤獨的話題,我聽過許多種說法,有人說,孤獨是靈魂的自我成長;也有人說,能與孤獨和解,才能與人生和平相處。

可對於許許多多的人來說,就算這些道理都懂,也還是會在某些不經意的瞬間,在孤獨面前,無處躲藏。

01.

關於孤獨,印象中最孤獨的時候有很多次,第一次出門在外自己發燒了,一個人,找不到醫院的路,站在那個路口,一向淚點高的我,眼淚在某一刻突然決堤。

工作之餘,難得的周末想要放鬆一下,跟朋友去逛街吃飯,可是翻開手機不知道該聯繫誰,只能收起心情,選擇在出租屋裡度過。

睡了一下午,醒來,摸了摸手機,打開看手機,乾淨的沒有一條消息。

無數次,我加班到很晚才回家,穿過空蕩蕩的過街天橋,看著霓虹燈不停地在高樓大廈中閃爍。

我知道,在這座陌生而又熟悉的城市裡,沒有一盞燈是因為等我,而在亮著。

這個城市真的很大,有時候走在人群裡,抬眼望去,無數張面孔從眼前匆匆而過,但那些人都跟你沒有任何關係。

你的表情由熱情洋溢到失落,隨著時間慢慢地垮掉,一點點冷卻。

後來仔細想想,其實孤獨並沒那麼可怕,只是剛開始會覺得撐不下去吧,時間長了沒什麼是撐不下去。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進行著,仿佛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

希望在擁擠的地鐵,熱鬧的城市,還有隨時可以擁抱的愛人,這一切,才是我們生而為人,最渴望的人生溫度。

02.

認識一個朋友,她是單親家庭長大的,父親在她六歲的時候就去世了。

因為兄弟姐妹多,母親管教嚴格,在從小缺愛的環境裡長大,沒有安全感,渴望被愛。

後來,談了一個男朋友,五年多了吧,但還是分手了,至於原因不得而知。

只知道,後來,她說有一次大姨媽來了痛的在床上直打滾!冒冷汗,只能請假。因為很早就有痛經的毛病也比別人更嚴重。

她習慣性找到前男友的電話,準備打過去,手機響了兩聲之後,她才突然意識到,那個電話,已經沒有人會接了。

當所有的愛與思念,再也找不到落腳的地方,你才會明白,什麼叫孤獨。

也許人們需要獨處,需要可以思考的空間,但不會有人喜歡孤獨。因為獨處跟孤獨兩者並不相同。

我們內心深處真正渴望的,是人群的喧囂,是城市的霓虹,是高朋滿座,是親友相聚,是所有歡樂悲傷都有人分享。

我們常說,獨處是一個人最好的增值期,我們可以在獨處的時候看書學習,提高自己。

但孤獨感並不會消失,那是一種對被理解和被認同的期待,哪怕這種期待裡,只有一個人,你也會因為這個人獲得與世界對抗的力量。

希望大家都能有被理解的時刻,讓一個人前進的路上少些孤單。

希望孤獨感只存在深夜!天亮也就自愈了!

相關焦點

  • 學著適應孤獨,學著獨處、學著做一個任何時候都能陪伴自己的女人
    我想一個人待著,不是高冷,不是孤傲,更不是對生活沒了感覺,只不過感覺有時候一個人獨處時挺好,放空身心時也更能看清楚好多。也許有人說一個人時好孤獨,一個人感覺全世界都放棄自己了。其實沒有一個人可以活成一座孤島,也沒有一個人願意獨自品嘗孤獨的味道。你肯定有過獨自一個人的經歷,被車水馬龍的人潮簇擁著向前走,看著來來往往的行人的臉上掛著凝重的表情,腳步匆匆的,你是否體會到了寂寞的滋味?
  • 《質數的孤獨》:每個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孤獨的影子
    但是,孤獨和愛情一樣,在文學裡已經盤踞了數千年之久,並不是一個容易產生新意的話題。我曾直截了當地問過喬爾達諾:「你覺得你這部小說憑什麼能這麼暢銷?」顯然同樣的問題他已經被問過很多次,即便在突襲的情況下也回答得平心靜氣、有條不紊:「因為我描述了年輕人都會遇到的狀態,也就是感受到自己成為孤獨質數、與世隔絕的狀態,這是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否則人生就不會完整,尤其對於像我這樣成長在八九十年代的人而言,很少有時間真正思考自己的行為,一旦有人思考了,寫出來了,自然會有很多人關注……」
  • 學會「適應孤獨」,世上就沒有東西傷得了你
    你把自己的孤獨暴露在別人面前,其實就相當於把你的軟肋示於人前,要想傷你簡直是易如反掌。 人與人接壤,能述說的僅是片面辰光,一兩樁人情世故而已。能說的,都不是最深的孤獨。
  • 適應孤獨,就像適應一種殘疾
    與自由有染,與孤獨無關。無需將就,不必附庸。或早或晚,或葷或素。一個人只要學會了回憶,就再不會孤獨。哪怕只在世上生活一日,你也能毫無困難地憑回憶在囚牢中獨處百年。如果有一天,你想起了一個人,以及和他在一起吃的食物,那個時候,你就知道,孤獨的味道嘗起來如何。寂寞是人不愛搭理你,孤獨是你不愛搭理別人。我想說,寂寞是年少,孤獨是成長。等你不再孤獨是成熟。
  • 人害怕的不是「孤獨」,而是孤獨時遇到的「真實的自己」
    而雖然它沒有絕對的答案,但每個人的回答都在字裡行間透露著自己的內心世界,以及對自己和自己未來的期許。這就好像是我們在用「期待」應對這個誰都會經歷、誰都必然面對、誰都必須學會與之相處的東西,只是在這個時候,我們選擇的方式依舊不是「學會與之相處」。「期待」是一個非常有力量的東西。
  • 莊子:人唯孤獨,方能出眾
    於是我們看到獅子一般的強者都在獨自行走,只有牛羊那樣的弱者,才成群。孤獨會讓一個人變得出眾,而不是合群。【微信公號:老子道德經】最好的修行不是在深山古剎中,讓自己獨處的時間精緻到極致,也不失是一種隱逸之風。法國作家雨果曾經說過:「孤獨可以使人能幹,也可以使人笨拙。」
  • 有些人之所以選擇孤獨,無非是這些原因
    孤獨,是人生的常態,不過大多數人都抗拒它,那是因為沒幾個人能真正理解孤獨背後的意義和它給人帶來的覺悟和救贖。其實萬事萬物都有兩面性,孤獨也是如此,就像雨果說的那般:「孤獨可以使人能幹,也可以使人笨拙。」孤獨能控制人類的同時,人類也可以反過來控制孤獨,它是一把雙刃劍,能讓你從中得到異於別人的收穫,同時也可能會讓你從此變得孤僻,不喜交際。
  • 「乘風破浪的姐姐」告訴我們:能興風作浪的人,都不是一般人
    都不是一般人。許飛,當需要某個藝人做出犧牲的換座位時,許飛坐那麼角落裡,都能被cue到;海陸,明明站在中間,卻總是直接被忽視,站出了在角落裡的感覺。和寧靜和張雨綺一樣,海陸也曾開玩笑的插話:是因為上了年紀嗎?
  •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即使孤獨也需要陽光的照耀!
    我們都是孤獨的刺蝟,只有頻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見彼此內心不為人知的優雅!我們大部分人都是生而平凡,普通的長相、普通的家境、普通的工作、普通的生活、普通的一生!我們長大了,不會再去抱怨沒人理、沒人陪,遇到喜歡的東西時不會再去撲到父母懷裡撒嬌而輕而易舉得到、不會受到委屈時蒙著被子一哭就是半天!我們驚訝於成長的變化,也漸漸適應了一個人生活,而習慣了將其他情緒埋在心裡。
  • 一念無明 | 每個人都是孤獨
    對【一念無明】的影評,文章已獲原作者授權轉載香港,一個平均每天都有三個人自殺的地方。樓房高聳,街道狹窄,並不是每幢樓後的街角都有春嬌與志明相遇的愛情故事。幾天前去香港,出入境的隊伍依然吵鬧,凌晨兩點三點的街道還有燈光霓虹閃爍和人來人往行色匆匆。一念無明生命本身所具備的根本迷惑。
  • 蔣勳:孤獨是人一生都無可避免的命題.
    心裡的孤獨是什麼?這些問題在我心裡旋繞了許久。我相信,這裡面有屬於法律的判斷,有屬於道德的判斷,而屬於法律的歸法律,屬於道德的歸道德;有一個部分,卻是身在文學、美學領域的人所關注的,即重新檢視、聆聽這些角色的心事。當我們隨著新聞媒體的喧譁、對事件中的角色指指點點時,我們不是在聆聽他人的心事,只是習慣不斷地發言。
  • 二婚女感悟:靠誰都不如靠自己,趁早適應孤獨,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後來,經人介紹,她又認識了跟她一樣離過婚的男人,也是帶著個女兒,男方的離婚理由是夫妻性格不合,天天不是吵架就是冷戰。兩個人都是離婚的,溝通方面也有很多共同語言,在相處半年後,結婚了。結婚的時候,家裡還建議思思讓她要彩禮,可是她覺得,二婚要什麼彩禮呀?
  • 無錫故事 | 願孤獨的人都身懷絕技
    很多人既不想深交新朋友,也不想去麻煩老朋友,同時也有不想找另一半的心理,所以產生了會獨自一個人做很多事,做著做著,也就習慣了。我們從學校出來,踏入社會,大家都為自己的前程各奔東西,以前天天玩在一起的朋友,現在一年能聚的次數屈指可數。上班的時候也只是跟同事簡單的寒暄,一天也說不上幾句話,回到家裡,也只是捧著外賣,看著電視電腦,對著顯示器傻笑。我們是什麼時候變得這麼孤獨的?
  • 王陽明告誡奔六的60後:當你老了,請慢慢適應孤獨吧
    漸漸地,漸漸地,我們這批60後,就要人到六十了。人到六十,是要進入老年人隊伍的了,在這樣的一個年齡,我們已經開始老了。隨著年紀的老去,我們突然發現,孤獨開始如影隨形了。和身邊的朋友聊起這個話題,大家都深有感觸地說道:是啊,我們這批60後,開始老了。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寫過,當你老了,就請慢慢適應孤獨吧。那麼,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 孤獨檔案室 | StZ
    他相信攝影並不只是記錄某一個時刻,攝影更是在講述一個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故事,悲歡離合,人間冷暖。Q&AQ1:你孤獨或者說迷茫過麼?A1:孤獨是肯定孤獨過的,特別是小時候一個人在國外獨自生活的時候,迷茫倒是沒有迷茫過,我是一個一直都很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
  • 沒有人陪你走一輩子,所以你要適應孤獨
    一、即使不為了什麼遠大理想,為了好好生活,你也得努力奮鬥啊,不然別說什麼風花雪月了,柴米油鹽也能讓你一籌莫展。二、沒有人陪你走一輩子,所以你要適應孤獨,沒有人會幫你一輩子,所以你要奮鬥一生。三、一旦你有了省錢的腦子,就不會有精力培養一個掙錢的膽子,所以,你窮得很穩定!
  • 吉川愛美,孤獨的人最受傷
    吉川愛美,孤獨的人最受傷吉川愛美,出生於1994年3月15日,出道之始,便以乾淨利索的短髮,清純可人的面容讓人眼前一亮,兼之一對H
  • 《夏目友人帳》:人與人之間的每一份愛,都是治癒孤獨的最好良藥
    相對於劇版《夏目人帳》,影版的更加能讓每一個觀眾入戲,因為快節奏的劇情,推動著影片發展的過程中,也在呼喚著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孤獨,因成長而孤獨,因美好而渴望,它就這樣用一種真實的視角,窺探那些傷痛,讓我們尋求親情、愛情、友情,尋求人與人之間不斷的聯繫。
  • 郭可盈,從小就很相信自己,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汪明荃
    說到第一部劇,郭可盈稱自己是幸運的,「誰演出《刑事偵緝檔案》都會一炮而紅,這部戲給我很多的知名度,然而能走到現在這個階段,靠的是我用努力和演技換來監製和觀眾對我的認同和信任。也有很多人說,我長得有觀眾緣,我想這是天生的,後天勉強不來。
  • 人生十分孤獨,沒有一個人能讀懂另一個人,每一個人都很孤獨
    人生十分孤獨,沒有一個人能讀懂另一個人,每一個人都很孤獨1:現實和理想之間,不變的是跋涉。暗淡和輝煌之間,不變的是開拓2:有緣無分,再怎麼強求,也是徒勞無功,一個人要走,那都是緣盡的人,再怎麼執拗,也拗不過緣分清淺,冥冥註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