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介紹戰爭歷史的文章裡看到航空母艦、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等艦艇的名字。這些艦艇各自有什麼功能嗎?怎麼區分它們了?沒關係,一篇文章將他們全部介紹得清清楚楚。
在海軍這個大家庭裡面,艦艇是不可或缺的主要裝備。沒有艦艇的存在,海軍就不成其為海軍。按照發揮作用,艦艇分為戰鬥艦艇和輔助戰鬥艦艇。按照航行狀態,艦艇分為兩種,一種是水上艦艇,一種是水下艦艇。
由於水下艦艇主要是指潛艇,大家都很熟悉,所以今天我們重點介紹執行戰鬥任務的水上艦艇。
最早出現在艦艇隊伍的,是戰列艦。
早在15世紀末,一種大型三桅帆船——卡瑞克帆船出現在海洋上。這是戰列艦的前身。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探險家麥哲倫就是率領5艘卡瑞克帆船,進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之旅。到16世紀中期,卡瑞克帆船升級改造成眾所周知的蓋倫帆船。蓋倫帆船排水量達到2000餘噸,續航力很強,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舶。
在17世紀,戰列艦的說法產生了。為什麼叫戰列艦呢?根據《海上作戰條令》,「各分艦隊的所有戰艦都必須盡力與其分隊長保持一線隊列前」,因而叫「戰列艦」。
戰列艦是艦艇大家族的大塊頭,屬於主力艦艇,巨大的艦炮、堅固厚重的鋼甲和強勁的動力是它的特徵。從17世紀到20世紀,戰列艦橫行於海洋之中,是海洋強國展示實力的武力象徵。不過,在二戰中,隨著航空母艦的出現,戰列艦逐漸走向沒落。
隨著戰列艦出現在艦艇隊伍的,是巡洋艦。
眾所周知,戰列艦是海洋中的霸主,在國家戰略上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作用。正因為此,不能將作戰之外的任務,比如巡邏、偵察、警戒、護衛、追擊等任務交給戰列艦。於是,巡洋艦應運而生。
相對於戰列艦來說,巡洋艦個頭較小,裝備火炮不多,但是速度較快,動作靈活,能夠單獨執行巡邏、偵察、警戒、護衛、追擊等任務。同時,也可以編入主力艦隊,作為偵查和巡邏之用。
不過,巡洋艦也在發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巡洋艦已經發展成為重巡洋艦、輕巡洋艦和輔助巡洋艦。部分重巡洋艦的噸位已經達到3萬噸,與輕型戰列艦不相上下了。
護衛艦產生於17——18世紀。當時,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西班牙、英國、荷蘭、葡萄牙等海上強國在全球跑馬圈地,獲得了許多殖民地。為了保護殖民地,這些海上強國就建造了一批小型艦艇,在近海活動。
護衛艦進入鼎盛時期,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使用潛艇攻擊商船,威脅協約國和同盟國的海上交通線。為此,協約國和同盟國大規模採用護衛艦,對商船進行護航,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魚雷艇是一種攻擊性艦艇,主要武器是魚雷,產生於1864年。1864年,北軍一艘小船突出一根長長的撐杆,撐杆上攜帶著一顆水雷,炸沉了南軍的阿爾比馬爾號裝甲艦。這是魚雷艇的前身。
1866年,英國工程師懷特黑德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條能夠自動航行的水雷(魚雷)後,人們便將發射這種水雷的艦艇成為魚雷艇。魚雷艇是艦艇大家族裡的小個頭,通常排水量只有幾十噸。可是,小個頭有大能量。1878年1月26日,在第十次俄土戰爭中,俄國一艘魚雷艇用一顆白頭魚雷,在70米距離上擊沉了排水量為2000噸的土耳其英蒂巴號炮艦,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魚雷艇出現後,專門針對它的驅逐艦出現了。1893年,英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魚雷艇驅逐艦——哈沃克號。哈沃克號速度快,並配有1座76毫米火炮和3座47毫米火炮,能夠在海上捕捉魚雷艇,是魚雷艇的「剋星」。更厲害的是,哈沃克號也能發射魚雷,因此迅速成為各國海軍爭相發展的艦艇。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由於德國發起無限制潛艇戰,協約國便在驅逐艦上安裝了深水炸彈,專門「克制」潛艇。德軍潛艇在驅逐艦面前,一點辦法都沒有,只能躲得遠遠的。
最後介紹的是當今海上的「霸主」——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出現於1910年。當時,美國飛行員尤金·伊利駕駛一架寇蒂斯雙翼飛機從停泊在港口的伯明罕號巡洋艦上起飛,安全降落在附近的一片海灘上。從此,裝載有戰鬥機的航空母艦問世了。
航空母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小試身手,但真正大發神威則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某種意義上講,太平洋戰爭是一場航空母艦之間的戰爭。航空母艦取代了戰列艦,成為海軍決戰的主角。
現在,航空母艦依然是當仁不讓是「海上霸主」,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