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幅維米爾的《代爾夫特風光》。這是畫家平生完成的唯一一件大幅作品,和他的《珍珠耳環女》齊名。代爾夫特是他度過一生的地方,從海牙搭電車去那裡,大約要半小時。
畫中描繪的寧靜風光,卻是一場大劫難後的殘剩景象。1654年底,一座火藥庫大爆炸,摧毀了城中很多街區,死難者超過百人,傷者逾千,因此畫面瀰漫著傷感氣氛。當時的罹難者當中,就包括年輕的天才畫家法布裡修斯。Fabritius是拉丁詞,意思是木匠,說明這是跟職業有關的綽號。他本名卡雷爾·彼得斯,早年在阿姆斯特丹隨倫勃朗學藝,後來移居代爾夫特,發展出自己的風格,也影響過維米爾。他的作品大多毀於那次大爆炸,傳世至今不過十餘幅,最有名的《金翅雀》也收藏在莫裡茨親王府。唐娜·塔特獲得普立茲獎的同名小說,故事的「結晶點」正是這幅小品。
我們都知道維米爾畫中記錄的,是大爆炸之後的代爾夫特城。然而究竟是在哪個時間點,卻一直不能精準確認。藝術史學者只是大體告訴我們,那幅畫完成於1660或1661年,具體時間是在4月或9月。德州大學的天文學家唐納·奧爾森,在最新一期天文學期刊《天空與望遠鏡》的一篇聯名文章中,介紹了他和團隊如何解破了這個疑問。他原本研究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後來把興趣投向一些有趣的小問題。
奧爾森曾推算出公元前490年,希臘人在馬拉松擊敗波斯,信使斐迪皮德斯跑回報捷後,旋即死亡的原因,在於事件發生的時間是當年的8月,而不是通常記載的9月。盛夏的希臘半島,日間氣溫經常超過四十度,長跑者中暑致死也就不足為奇。通過類似的方法,他還指出史籍中凱撒登陸不列顛島的日期是錯誤的,因為那不是海峽漲潮的尖峰時間,因而不可能提供部隊登陸的必要條件。
奧爾森進入大眾視線是在2003年。當時他正準備在《天空與望遠鏡》發表一篇的文章,被《紐約時報》介紹。那是關於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完成於1893年的《嚎叫》的一篇報告。對於該作品的闡釋,傳統上更多著力於畫面中心,那個尖叫著的變形人物——雙手捂耳,似乎畫面的主題和聲音有關。背景中滿天紅黃相間的色條,被理解為巨大音響的視覺化表現,或是某種主觀情緒的外延。
根據畫家本人的日記,某次他外出散步,看到克裡斯蒂安尼亞(1905年挪威獨立之前,奧斯陸的舊稱)和峽灣上空,突然出現火舌般的血紅色晚雲。他感到整個自然界都在嘶叫。然而他沒有記錄下具體時間。奧爾森查閱了各種文獻記錄,認定蒙克筆下奇異天象的肇因是1883年,印尼的喀拉喀圖火山爆發。那是一次歷史性的巨大災難。根據印尼的荷蘭殖民當局統計,喪生者數以萬計。
本文未完,點擊"閱讀原文"可獲得完整內容
李大衛專欄 | 代爾夫特,十七世紀的一個瞬間文 | 李大衛(特約文化記者)
刊於財新網
特別聲明 財新文化由財新傳媒出品。財新文化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財新傳媒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歡迎在朋友圈分享,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